生态学-5-生活史对策

合集下载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

普通生态学复习大纲第一部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 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1、生态因子的分类1属性;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水、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同种和异种生物个体及其生物过程。

2性质;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肥力等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竞争等人为因子:人类活动。

3作用密度制约因子: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不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二.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什么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考研生态学名词解释

考研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物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衰退或不能生存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水分氧气CO2生物等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理分布区和生态分布区:前者只考虑生物的生理耐受性而排除其它生物对其分布的影响,后者是生物在自然界的实际分布区,这种分布区是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体对外界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条件的适应能力春化现象: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黄化现象: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生物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阿伦定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贝格曼定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更少,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多态现象: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一种以上的表型单体生物: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生物,构件和发育可以预测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个构件集合(异质)种群: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相互联系内禀增长率: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性质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

(完整版)《生态学》复习题

(完整版)《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讲解:1. 生态因子28. 流通率2. 限制因子29. 氨化作用3. 基础生态位30. 生态承载力4.阿伦 (Allen) 规律5.趋异适应6.生活型7.主导因子8.种群增加种类9.生态位10.生活史对策11.毗邻效应12.遗传漂变13.密度14.重要值15.优势种16.先锋植物17.构件生物18.存活曲线19.会集种群20.复合种群21.群落最小面积22.逆行演替23.群落交叉区24.中度搅乱理论25.物质循环26.生态平衡27.林德曼效率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出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向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拥有哪些不相同于个体的基本特点?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颠簸的种类。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本质是什么?写出 Lotka-V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加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 ?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拥有哪些特点?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点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散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叉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散布为什么拥有"三向地带性 "?21.试说明影响植被散布的主要要素和植被散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拥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要素?三、阐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复习

生态学复习
面临的问题:
森林生态系统比例小,地理分布不均匀;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系统自身调节能力下降;
恢复和重建速度慢。
草地生态系统——特征:草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主体是禾本科、豆科和菊科等草本植物,优势植物以丛生禾本科为主。
垂直结构通常分为三层:草本层、地面层和根层。
气候(温度)对草原植物有明显的影响。
6.生态幅(cological amplitude详见P72):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7.胁迫(stress详见P72):
8.趋同适应(详见P78):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同化效率(详见P181):
生态学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具体见P181):
10.生物量
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详见P186):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由于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或第一性生产。
海洋生态系统——特征:生产者均为小型即由体型极小、数量极大、种类繁多的浮游植物和一些微生物组成。
海洋为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生产者转化为初级消费者的物质循环效率高。
生物分布的范围很广。
面临问题: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湿地水文条件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区别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深水生态系统的独特属性,包括输入、输出、水深、水流方式、淹水持续期和淹水频率。水文条件导致独特植物的组成并限制或增加种的多度。

基础生态学问答题及答案

基础生态学问答题及答案

基础⽣态学问答题及答案1.什么是最⼩因⼦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利⽐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物需要的最⼩量的任何特定因⼦,是决定该种⽣物⽣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希最⼩因⼦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个⽣态因⼦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物衰退或不能⽣存。

2.⽣态因⼦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态因⼦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1)综合作⽤:环境中的每个⽣态因⼦不是孤⽴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相互联系和影响。

任何⼀个因⼦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的变化,导致⽣态因⼦的综合作⽤,例如⽣物能够⽣长发育,是依赖于⽓候、地形、⼟壤和⽣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

(2)主导因⼦作⽤:对⽣物起作⽤的众多因⼦并⾮等价的,其中有⼀个是起决定性作⽤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态因⼦发⽣改变,使⽣物的⽣长发育发⽣改变。

(3)阶段性作⽤:由于⽣态因⼦规律性变化使⽣物⽣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物需要不同的⽣态因⼦或⽣态因⼦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对⽣物起作⽤的诸多⽣态因⼦,⼀个都不能少,不能替代,但在⼀定条件下,当某⼀因⼦数量不⾜,可依靠相近⽣态因⼦的加强得以补偿。

(5)直接作⽤和间接作⽤:⽣态因⼦对⽣物的⾏为、⽣长、⽣殖和分布的作⽤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需经历⼏个中间因⼦。

3.⽣物对极端的⾼温和低温会产⽣哪些适应?⽣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理和⾏为等各个⽅⾯。

低温的形态适应:植物的芽和叶⽚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粗短,树⽪坚厚;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在⽣理⽅⾯,植物减少细胞中的⽔分,增加糖类、脂肪和⾊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冰点,增强抗旱能⼒;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此外还采⽤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

种群生活史对策

种群生活史对策

物种个体体型大小与其寿命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与内禀增长率有同样强 的负相关关系。
个体大小与世代周期的关系
目前世界上恐龙脊椎化石最高高度为1.5米,而亚洲至今 已发现的恐龙脊椎化石还没有超过1.1米的。宁夏灵武发掘出 亚洲最大个体恐龙部分骨架 。据专家凭借其中一根高达1.1米 的脊椎判断,这是世界级的恐龙化石。
三、繁殖
1.繁殖方式 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 营养繁殖:部分生物营养体生长发育成一个 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孢子生殖:生殖细胞孢子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新个 体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两性细胞核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2. 繁殖意义 增加在现存环境中的扩展性; 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 繁殖速度; 繁殖潜力; 进化速度。



外因性迁移又可分为周期性迁移和非周期性迁移两种。 昼夜迁移是一种周期性迁移,它是适应于外界生活条件周期 性变化的又规律的移动。例如,水生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迁 移,陆生的土壤无脊椎动物常随昼夜的交替而上下移动。 季节性迁移是另一种周期性迁移,在许多鱼类、鸟类、某些 哺乳类和一些昆虫中都可看到,这与气候条件、食物条件的 季节性变化有密切关系,但同时也是一种内分泌系统所控制 的遗传行为。 非周期性迁移与外界条件的非周期变化有密切关系,特别与 生活条件的剧烈恶化有关。例如,在缺少食物的年代里,松 鼠成群向远处迁移至200km。冬季地面积雪过厚,也会迫使 一些在地面上取食的留鸟迁移。此外,自然灾害(例如,火 灾、水灾、风灾等)也能引起动物的迁移。
异速增长理论狭义的是指个体躯干各部分以不同的速率生长是其中的各个部分随者另一部分或整个躯体的改变二呈幂函数的速率发生改变这里指的是个体异速增长静态异速增长指的是在一系列具有大小不同的相关分类群间生长速率的成比例转换进化异速增长指的是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的生长速率随着个体整体大小的改变二等比的逐渐改营养繁殖

生态学考试习题(终极版)

生态学考试习题(终极版)

一、绪论P4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前者如温度、可利用水、风,而后者包括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1)问题①在个体层次上,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

经典生态学的最低研究层次是有机体(个体),按其研究的大部分问题来看,目前的个体生态学应该属于生理生态学范畴,这是生态学与生理学的交叉学科。

②在种群层次上,多度及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

③在群落层次上,生态学家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④在生态系统层次上,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方法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①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②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③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二,生物与环境P14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3,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生态学-名词解释、简答汇总

生态学-名词解释、简答汇总

生态学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能量的限制导致必须进行能量的权衡。 有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是有限的,不可能 同时和等量地用于生长、生殖、维持消耗、存储、修 复、抵抗等各种生命过程。
2.能量分配与权衡
➢进化与原则:自然选择必然有利于形成这样的生活史 对策:其能量分配合理,各个生命过程协调最佳,并使 物种的繁殖和存活效益或适合度达到最大。 ➢适合度:适合度是衡量遗传物质在进化过程中传递能 力的尺度,适合度包括繁殖和存活能力。各种生活史对 策的价值,就决定于这一生活史对策对于生存和繁衍后 代所作的贡献的大小,即适合度的值。 ➢能量的限制导致必须进行能量的权衡 ➢能量分配
个体大小与世代周期的关系(正相关)
个体大小与内禀增长率(负相关)
3.生殖对策
3.1两种相反的生殖进化对策 Lack(1954)研究鸟类生殖进化时发现:鸟类生殖时有 保证其幼鸟存活率最大为目标的倾向。成鸟大小相似的 物种,如果产大卵,其生育力就低;如果产小卵,其生 育力就高。即鸟类在生殖率的进化中,有两种相反方向 可供选择,一种是低生育力的,亲体有良好的保护下代 的育幼行为;另一种是高生育力的,没有亲代关怀的行 为。
✓单次生殖或多次生殖 ✓大量小型后代或少量大型后代
生长与繁殖的权衡:花旗松生长率与繁殖率负相关。
花旗松Pseudotsuga menziesii
不繁殖的雌鼠妇比繁殖的生长能高三倍。 繁殖与生存的权衡: 产奶雌马鹿死亡率明种个体体型大小与其寿命有很强的正相关 关系,并与内禀增长率有同样强的负相关关系。 解释: ➢Southwood(1976)认为随着生物个体体型变小,使 其单位重量的代谢率升高,能耗大,所以寿命缩短。反过来 生命周期的缩短,必将导致生殖时期的不足,从而只有提高 内禀增长率来加以补偿。 ➢从生存角度看,体型大、寿命长的个体在异质环境中更有 可能保持它的调节功能不变,种内和种间竞争力会更强。而 小个体物种由于寿命短,世代更新快,可产生更多的遗传异 质性后代,增大生态适应幅度,使进化速度更快。
r选择者和K选择者之间有r-K连续体
3.生殖对策
3.2.3 生殖价和生殖效率 生殖价(reproductive value):是x龄个体马上要生产的 后代数量(当前繁殖输出),加上那些预期的以后的生命过 程中要生产的后代数量(未来繁殖输出)。 特点: ➢如果未来生命期望低,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应该高, 而如果剩下的预期寿命很长,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应该 较低。 ➢个体生殖价必然会在出生后升高,并随年龄老化降低。 生殖效率:生物是通过提高后代的质量与投入能量的比 值来达到提高生殖效率的目的的。稳定环境中产少量高 质量后代,不稳定环境中产大量小型后代。
如鲟等。
性成熟年龄
②平衡对策:繁殖力低、 幼体成活率高和性成熟 晚,如胎生或卵胎生鲨
鱼。
6 滞育和休眠 7 迁移 8 复杂的生活周期 9 衰老 以上问题请自学
第五章 生活史对策
1. 基本概念
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 过程称为生活史(life history)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 生活史关键组分:身体大小(body size)、生长率 (growth rate)、繁殖(reproduction)和寿命(longevity) 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y):生物在生存斗争中 获得的生存 对策。也称为生活史对策(life history strategy)。 生活史对策类型: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生 活史对策:能量分配与权衡、生殖对策、取食对策、 迁移对策、体形大小对策等。
干扰强度
②高干扰、低严峻度
①高干扰、高严峻度
如农田, 高繁殖率,杂草 对策(R-选择)
如火山等,植物无法生 存
③低干扰、低严峻度
如热带雨林, 成体竞争能 力强,生活史对策 (C-选择)
④低干扰、高严峻度
如沙漠, 胁迫-忍耐对 策
(S-选择)
严峻度 胁迫强度
Grime的 植物生活史对策的分类——Grime的 CSR三角形
2.能量分配与权衡
权衡(trade-off):分配给生活史一个方面的能量不能 再用于另一方面。生物不可能使其生活史的每一组分 都达到最大,而必须在不同生活史组分间进行分配。 能量分配原则(The principle of allocation):任何生物 做出的任何一种生活史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 配,并通过这种能量使用的协调,来促进自身的有效 生存和繁殖,Cody(1966)提出的能量分配原则。
3.生殖对策
3.2.2 K-选择特点:在气候稳定,很少有难以预测的
天灾的环境,生物密度很高,竞争激烈,物种数量达到 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称为K选择,这类适应对策称为K 对策,采用这类适应对策的生物称为K对策者。 ➢K对策生物通常命寿长,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 ➢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亲代对子代提供很好的照顾和 保护。 ➢死亡主要是由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 ➢对生境有极好的适应能力,能有效地利用生境中的各 种资源,种群数量通常稳定在环境负荷量的水平附近。 ➢K对策种群由于寿命长、成熟晚,再加上缺乏有效的 散布方式,所以在新生境中定居的能力较弱。
5. 机遇、平衡和周期性生活史对策
Winemiller & Rose (1992)对鱼类生活史对策的
研究表明,生物在繁殖力、幼体成活率和性成熟年龄
之间存在权衡,在这三维空间中,鱼类的生态对策被
划分为三种:
繁 ①机遇对策:繁殖力低 殖 (繁殖的能量分配高)、 力
幼体成活率低和性成熟 早。
③ 周期性对策:繁 殖力高、幼体成活 率低和性成熟晚,
3.生殖对策
3.2.1 r-选择特点:在气候不稳定,难以预测多变的
环境中,生物密度很低,基本没有竞争,种群经常处于 增长状态,是高增殖率的,称为r选择,这类适应对策 称为r对策,采用这类适应对策的生物称为r对策者。 ➢r对策生物通常寿命短,发育快,一般不足一年,生 殖率高,但后代存活率低。 ➢r对策种群善于利用小的和暂时的生境,种群的死亡 率主要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而与种群密度无关。 ➢对r对策种群来说,环境资源常常是无限的,它们善 于在缺乏竞争的场合下,开拓和利用资源。 ➢r对策种群有较强的迁移和散布能力,很容易在新的 生境中定居。
r对策者:昆虫等无脊 椎动物及藻类等。 K对策者:大多数脊椎 动物和大型乔木等。
在进化过程中,r对策者是 以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 取得生存;而K对策者则是以 提高竞争能力获胜。即r对 策者在生存竞争中是以“量” 取胜,而K对策者则是以 “质”取胜。
K对策种群和r对策种群的增长曲线
(S为种群稳定平衡点,X为种群绝灭点)
3.生殖对策
3.2 r-选择和K-选择 MacArthur & Wilson (1967)把这两种进化对策 定义为r对策者和K对策者。Pianka (1970)提出了 r/K选择理论: r选择者是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进化的,高r的特征表 现为: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 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时间; K选择者在稳定的环境中进化,高竞争力的特征表 现为:生长缓慢、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 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时间。
3.生殖对策
生殖次数 “两面下注”理论:如果成体死亡率低而幼体 死亡率高,则保卫成体赌注,选择多次生殖对 策,相反则单次生殖,一次性繁殖大量后代。
大型和小型小天蓝绣球 (Phlox drummondi) 生殖价随年龄的变化
4. 生境分类与植物的生活史对策
除了r-K二分法的生态对策外,Grime(1977,1979)对植物生境进行 了四分,提出了植物生活史对策的三分法(CSR三角形)。影响植物选择 压力最大的是生境的干扰强度和严峻度(胁迫度),以此为坐标轴,可划 分为四种生境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