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和户外观察,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气温和降水图表、地图。
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户外观察所需的雨具、防晒用品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气象资料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天气预报网站、气象科普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实例或生活现象引出气温和降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户外观察: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

【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一、课前部分二、教学过程观察图片,提问:说一说你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next2、计算两地的温差,你发现了什么?3、在图2.5中,你能描出0℃等温线吗?1.一月份,我国南北的温差大约有几度?2.一月份,我国0℃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回答:【暑假旅游】 暑假家住广州的小明准备去哈尔滨旅游,他知道那里冬天比广州要冷,所以他想夏天也会凉快很多,于是他准备了毛衣厚裤等衣物。
观察《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据此分析小明的做法有必要吗? 如果小明到乌鲁木齐或西藏的拉萨,情况有什么不同? 谁能概括出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为什么青藏高原除外? 两地温差相差约48℃,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在地图上描画0℃等温线;并上台指认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观察《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同桌互相讨论。
生:七月份,哈尔滨气温在16℃以上,广州气温大约32℃,两地相差约16℃,气温相差不大,小明没必要带毛衣厚裤。
生:通过读图,可以发现七月我国最低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所以到拉萨需要带御寒的衣服。
抢答的方式回答: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播放广州和哈尔滨的视频资料。
【合作探究】找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小结: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合作交流】出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什么?2、南北方雨季的长短有什么差别?小组讨论回答:①降水集中在什么季节?②排列四个城讨论:从这个反常的现象反映了降水的什么规律?提问:你能概况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吗?点评学生的发言。
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干湿地区三条分界线800400200①湿润地区②半湿润区③半干旱区④干旱地区800㎜200㎜400㎜湿润地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地区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动画演示两幅图叠加在一起,比较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和等降水量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5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和降水,这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了解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和降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深层次规律和影响因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和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研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和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深层次原因,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实例资料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气温和降水》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科领域: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分析气温和降水规律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降水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3.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
4.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五年级上册。
2. 气温和降水图示资料。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气温概念: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如摄氏度、华氏度等。
3. 讲解降水概念:介绍降水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如毫米、英寸等。
4. 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 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讨论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服装、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6. 课堂练习:运用计算器进行气温和降水数据的换算练习。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二、课堂活动设计1. 观察天气现象:让学生观察学校周边的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和降水情况。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规律,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 数据收集:让学生收集家庭成员所在地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5. 制作手抄报:以“气温和降水”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展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的能力。
3. 手抄报展示:评价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气温和降水情况,检验教学效果。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教学设计1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与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与降水”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内容,它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气温和降水现象,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的其他因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
但气温和降水作为地理环境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复杂性和抽象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实际感受可能较为直观,但对于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分布规律可能不太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气温和降水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的基本知识。
2.观察法: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实际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进行分析。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气候类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候类型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详细的课件,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像、数据等信息。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气候类型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方便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形、气候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
3.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关系2.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3.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规律4.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知识。
2.地图法: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探究法: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和降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介绍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以及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3.实践探究: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同时,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在实践探究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
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练习内容可以包括绘制等温线、等降水量线,解读气候类型图等。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绘制气候类型图、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一、课前部分
二、教学过程
观察图片,提问:说一说你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next
2、计算两地的温差,你发现了什么?
3、在图2.5中,你能描出0℃等温线吗?
1.一月份,我国南
北的温差大约有
几度?2.一月份,我国0℃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回答:
【暑假旅游】 暑假家住广州的小明准备去哈尔滨旅游,他知道那里冬天比广州要冷,所以他想夏天也会凉快很多,于是他准备了毛衣厚裤等衣物。
观察《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据此分析小明的做法有必要吗? 如果小明到乌鲁木齐或西藏的拉萨,情况有什么不同? 谁能概括出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为什么青藏高原除外? 两地温差相差约48℃,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在地图上描画0℃等温线;并上台指认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观察《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同桌互相讨论。
生:七月份,哈尔滨气温在16℃以上,广州气温大
约32℃,两地相差约16℃,气温相差不大,小明没必要带毛衣厚裤。
生:通过读图,可以发现七月我国最低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所以到拉萨需要带御寒的衣服。
抢答的方式回答: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播放广州和哈尔滨的视频资料。
【合作探究】
找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小结: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合作交流】
出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什么?
2、南北方雨季的长短有什么差别?
小组讨论回答:①降水集中在什么季节?②排列四个城
讨论:从这个反常的现象反映了降水的什么规律?
提问:你能概况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吗?点评学生的发言。
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干湿地区三条分界线800400200①湿润地区
②半湿润区
③半干旱区④干旱地区800㎜
200㎜400㎜
湿润地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干旱地区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动画演示两幅图叠加在一起,比较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和等降水量线。
认识干湿地区的三条重要分界线。
【你说我说】 不同的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知识拓展】 ①投影显示各地不同的建筑。
提问:每张图片所对应的干湿地区是什么?
新疆葡萄干晾房
江南水乡斜顶高屋
草原地区
的住房蒙古包
黄土高原地区
的窑洞各地不同的建筑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②出示不同的农业类型、不同的饮食习惯图片,说明分
种植业区
畜牧业区
不同的农业类型
【回眸】 ①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后部分
四、评委点评
老师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解读到位,教材分析非常透彻,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来精心的组织教学,教学环节的设计新颖活泼,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