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位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_PPT课件

中指端揉,称揉乳根。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宣肺理气、化痰止
咳。
图1-4-18 按揉乳根
胸腹部穴位
4、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 间隙处,相当于两乳头连线 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 称揉膻中;两手拇指自穴中 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 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 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 中。
胸腹部穴位
﹡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 【操作】①按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或
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或先按继而 揉之称按揉天突。②点天突,以示指 或中指指端微屈,向下用力点之。③ 捏挤天突,用两手拇、示指捏挤天突 穴。 【次数】按揉30次;点3〜5次;捏挤至 皮下瘀血呈红紫色为止。 【功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
图1-4-16 按揉天突
胸腹部穴位
﹡ 2、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
儿之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 位上揉之,称为揉乳旁。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图1-4-17 按揉乳旁
胸腹部穴位
﹡ 3、乳根 【位置】乳头直下0.2寸,平
第五肋间隙。 【操作】医者用两手食指或
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 阴阳。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止头痛。
图1-4-6 推坎宫
头面部穴位
3、太阳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 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 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 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 方向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 为泻。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 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 掐山根。
咳。
图1-4-18 按揉乳根
胸腹部穴位
4、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 间隙处,相当于两乳头连线 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 称揉膻中;两手拇指自穴中 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 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 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 中。
胸腹部穴位
﹡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 【操作】①按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或
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或先按继而 揉之称按揉天突。②点天突,以示指 或中指指端微屈,向下用力点之。③ 捏挤天突,用两手拇、示指捏挤天突 穴。 【次数】按揉30次;点3〜5次;捏挤至 皮下瘀血呈红紫色为止。 【功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
图1-4-16 按揉天突
胸腹部穴位
﹡ 2、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
儿之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 位上揉之,称为揉乳旁。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图1-4-17 按揉乳旁
胸腹部穴位
﹡ 3、乳根 【位置】乳头直下0.2寸,平
第五肋间隙。 【操作】医者用两手食指或
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 阴阳。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止头痛。
图1-4-6 推坎宫
头面部穴位
3、太阳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 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 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 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 方向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 为泻。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 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 掐山根。
小儿推拿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穴位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 部30个。
刘氏小儿推拿重视五经配伍推治,强调开门 关门,并推出推胸法、推腹法、推背法等。
小儿推拿穴位
第一节 头面部
小儿推拿穴位
第一节 头面部
1、天门☆
天门
【位置】从印堂到神庭穴之间。 【操作】运用大拇指侧面从印堂穴向额上神庭 穴两手交互直推二十次左右。此法为“开天门” 和“头部手法一”,属常例手法。 【功能】疏风解表 开窍醒脑 镇惊安神 【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大椎
小儿推拿穴位
肩井
2、肩井☆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操作】以拇指与食指二指对称用力提拿, 称拿肩井。作为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用 指端按之,称按肩井。 【功能】宣通气血 发汗解表 【主治】感冒 头项强 肩背痛 惊风治 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小儿推拿穴位
3、创新 ☆
【位置】在第一至二胸椎旁开一横指 半处,有咳嗽者,此处多明显压痛。
小儿推拿穴位
9、承浆
【位置】下唇下中央的凹陷中。 【操作】用大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按 【功能】醒神开窍 止吐止泻 【主治】实热 吐泻 惊风 昏迷
承浆
小儿推拿穴位
第二节 胸腹部
小儿推拿穴位
第二节 胸腹部
1、膻中☆
【位置】 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操作】 以大指或中指面按而揉之数十下,揉后再 用两手中指横开左右分推数十下。继用食、中、无名 指由上往下直推数十下,最后用中、食指分开按压胸 部各肋间三至五遍。此法名为“推胸法” 。 【功能】 宽胸理气 止咳化痰 【主治】 胸闷 咳嗽 气喘 痰鸣等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 推拿特定穴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 部30个。
刘氏小儿推拿重视五经配伍推治,强调开门 关门,并推出推胸法、推腹法、推背法等。
小儿推拿穴位
第一节 头面部
小儿推拿穴位
第一节 头面部
1、天门☆
天门
【位置】从印堂到神庭穴之间。 【操作】运用大拇指侧面从印堂穴向额上神庭 穴两手交互直推二十次左右。此法为“开天门” 和“头部手法一”,属常例手法。 【功能】疏风解表 开窍醒脑 镇惊安神 【主治】外感内伤诸病证。
大椎
小儿推拿穴位
肩井
2、肩井☆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 【操作】以拇指与食指二指对称用力提拿, 称拿肩井。作为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用 指端按之,称按肩井。 【功能】宣通气血 发汗解表 【主治】感冒 头项强 肩背痛 惊风治 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小儿推拿穴位
3、创新 ☆
【位置】在第一至二胸椎旁开一横指 半处,有咳嗽者,此处多明显压痛。
小儿推拿穴位
9、承浆
【位置】下唇下中央的凹陷中。 【操作】用大指甲掐之,掐后加揉按 【功能】醒神开窍 止吐止泻 【主治】实热 吐泻 惊风 昏迷
承浆
小儿推拿穴位
第二节 胸腹部
小儿推拿穴位
第二节 胸腹部
1、膻中☆
【位置】 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操作】 以大指或中指面按而揉之数十下,揉后再 用两手中指横开左右分推数十下。继用食、中、无名 指由上往下直推数十下,最后用中、食指分开按压胸 部各肋间三至五遍。此法名为“推胸法” 。 【功能】 宽胸理气 止咳化痰 【主治】 胸闷 咳嗽 气喘 痰鸣等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 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大全)PPT课件

28天,称为新生儿期。 生理:
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黄疸、阴道出血、乳 房肿大·······
病理: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围产期:孕28周~7天
-
42
❖ 三、婴儿期 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生理:生长最快······ 病理:脾胃——外感 合理喂养(断奶-添加辅食)
-
43
❖ 四、幼儿期 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 生理:心智发育快-- 病理:外感—— 脾胃- 合理喂养(营养)
—
摇斗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
气、按弦搓摩、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擦
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赤凤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
等。
-
11
3、 张汉臣推拿流派 该流派选用的穴位有70多个,但常用的仅10
余个。手法有推、揉、运、分、捏等。在辨证 上该流派注重扶正,祛邪亦不忘扶正,认为小 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主要表现 ❖脾常不足 ❖肺常不足 ❖肾常虚
-
29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稚阴稚阳”学说: “阴”指机体的精、 血、津液、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
肤等有形之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
种生理功能。稚阴稚阳学说,高度概括了
小儿时期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
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年龄越小这一
特点越明显。
载了捏脊治疗小儿腹痛、厌食等疾病,1000
多年前唐朝医学著作《千金要方》记载:
“小儿虽无病,早期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
甚辟风寒。”治疗小儿鼻塞流涕、腹痛等疾
病。
-
3
❖ 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盛于宋。正是按 摩学和儿科学的成熟,为明代小儿推拿学 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黄疸、阴道出血、乳 房肿大·······
病理: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围产期:孕28周~7天
-
42
❖ 三、婴儿期 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生理:生长最快······ 病理:脾胃——外感 合理喂养(断奶-添加辅食)
-
43
❖ 四、幼儿期 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 生理:心智发育快-- 病理:外感—— 脾胃- 合理喂养(营养)
—
摇斗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
气、按弦搓摩、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擦
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赤凤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
等。
-
11
3、 张汉臣推拿流派 该流派选用的穴位有70多个,但常用的仅10
余个。手法有推、揉、运、分、捏等。在辨证 上该流派注重扶正,祛邪亦不忘扶正,认为小 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主要表现 ❖脾常不足 ❖肺常不足 ❖肾常虚
-
29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稚阴稚阳”学说: “阴”指机体的精、 血、津液、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
肤等有形之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
种生理功能。稚阴稚阳学说,高度概括了
小儿时期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
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年龄越小这一
特点越明显。
载了捏脊治疗小儿腹痛、厌食等疾病,1000
多年前唐朝医学著作《千金要方》记载:
“小儿虽无病,早期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
甚辟风寒。”治疗小儿鼻塞流涕、腹痛等疾
病。
-
3
❖ 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盛于宋。正是按 摩学和儿科学的成熟,为明代小儿推拿学 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儿推拿》PPT课件(2024)

02
病理特点
01
生理特点
2024/1/30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 清灵、易趋康复。
6
推拿手法对小儿作用机制
01
调整脏腑功能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穴位和 部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 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病养生的
目的。
2024/1/30
02
缓解病痛
推拿手法可以舒筋活络、行气 止痛,对于小儿常见的感冒、 咳嗽、腹泻等病症有较好的缓
解作用。
03
增强免疫力
推拿手法可以刺激小儿免疫系 统,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疾
病的发生。
7
适应症与禁忌症介绍
适应症
小儿推拿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 腹泻、便秘、遗尿、夜啼等多种常见 病症。
禁忌症
对于有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局部皮肤破 损、炎症等患儿,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同时,对于高热、抽搐等急症患儿 ,也应谨慎选择推拿治疗。
3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1/30
小儿推拿将更加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医的认可,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 方法,将会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青睐。
小儿推拿将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未来,小儿推拿有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治疗体系,为宝宝们提供更加全面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小儿推拿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
一起揉动
03
按法
用拇指或中指、食指、无名指 指端或指腹按压穴位,逐渐用
力深压
04
摩法
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或 掌面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或 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 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
动摩擦
10
各类手法操作要领示范
小儿推拿穴位课件

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 咽痛等。
临床运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 呕,祛风寒。推板门,揉中脘,推 天柱骨:呕恶。拿风池,掐揉二扇 门合用:外感发热,颈项强痛。
胸腹部穴位
1、胁肋
位 置 : 从 腋 下 两 胁至天枢处。
操 作 : 以 两 手 掌 从两胁腋下搓摩 至天枢处,称搓 摩胁肋。次数 50—100次。
小儿推拿学
——常用穴位
常用穴位
概述:小儿推 拿穴位中,一为经 络学说中的十四经 穴和奇穴,二为小 儿推拿本身所具有 的特定穴位。小儿特 定穴位具有以下三 方面的特点:
(1)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不仅有如孔 穴点状的特点,还有线状(如三关, 六腑)和面状(如腹,五指节)等。
(2)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大多数分布 在头面和四肢(双手居多),方便了 取穴和手法操作的治疗。
临床运用: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 和胃,理气消食,在临床中摩腹,按 揉足三里,捏脊全用还可用于小儿保 健,起经壮身体,健脾和胃,消食的 作用。
3 脐:
位置: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 指 摩 或 掌 摩 称 摩 脐 。 揉 100—300 次 , 摩5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便秘,肠 鸣,吐泻。
推脊法从上 至下,配天河水, 退六腑,推涌泉 穴合用可起清热 的作用。
2、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 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 向上或自上而下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 和推下七节。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来自床运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 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推上节, 按揉百会,揉丹田合用:气虚下陷 的脱肛,遗尿等。
2、坎宫:
位 置 : 在 两 眉 上 , 自 眉头至眉梢成一线。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演示精品PPT课件

小儿推拿 穴位、手法、治疗
攒竹(天门)
❖ 【位置】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推法:以两手拇指自两眉中点 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称推攒竹,又称开 天门。
❖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镇静安神, 醒脑开窍。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精神不振,烦躁 哭闹等。
眉弓(坎宫)
大椎
❖ 【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
大椎。 2.捏挤法:用双手拇、食指同时捏拿起穴位处
皮肉,用力向里捏挤,称捏挤大椎。 【次数】按揉法:20~30次。捏挤法:3~5次。 【功用】清热利咽,解表发汗。
பைடு நூலகம்
脊柱
❖ 【位置】背部,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 【操作方法】
1~2分钟。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主治】腹胀,腹泻,腹痛,便秘,食积
丹田
❖ 【位置】脐下2.5寸。 ❖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手掌根或中指或拇指面揉本穴,称 揉丹田。 ❖ 2. 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本穴,称摩丹田。
3.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面或偏峰一指禅推本穴, 称一指禅推丹田。 【次数】揉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一 指禅推法:2~3分钟
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摩 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
称按揉天枢。
❖
2.一指禅推法:用拇、食指分别按在两侧
穴位上作一指禅推动作。
【次数】按揉法:100~300次;一指禅推法:
七节骨
攒竹(天门)
❖ 【位置】两眉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推法:以两手拇指自两眉中点 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称推攒竹,又称开 天门。
❖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止头痛,兼镇静安神, 醒脑开窍。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精神不振,烦躁 哭闹等。
眉弓(坎宫)
大椎
❖ 【位置】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称按揉
大椎。 2.捏挤法:用双手拇、食指同时捏拿起穴位处
皮肉,用力向里捏挤,称捏挤大椎。 【次数】按揉法:20~30次。捏挤法:3~5次。 【功用】清热利咽,解表发汗。
பைடு நூலகம்
脊柱
❖ 【位置】背部,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线。 ❖ 【操作方法】
1~2分钟。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主治】腹胀,腹泻,腹痛,便秘,食积
丹田
❖ 【位置】脐下2.5寸。 ❖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手掌根或中指或拇指面揉本穴,称 揉丹田。 ❖ 2. 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本穴,称摩丹田。
3.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面或偏峰一指禅推本穴, 称一指禅推丹田。 【次数】揉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一 指禅推法:2~3分钟
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摩 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
称按揉天枢。
❖
2.一指禅推法:用拇、食指分别按在两侧
穴位上作一指禅推动作。
【次数】按揉法:100~300次;一指禅推法:
七节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ppt)

(二)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线状) 操作:推坎宫,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
分推,推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坎 宫
(三)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揉耳后高骨,用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揉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四)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
当然,依患儿病情的不同,可灵活掌 握。
常用手法
(一)推法 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
位上作直线推动。分直推、旋推、分推。 (二)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
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旋转揉动。分鱼际揉、掌根揉、指揉。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
丹 田
肚 角
常用穴位
二.腰背部穴位
(一)脊柱: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推脊,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
推,推100—300次;捏脊,用三指捏或二 指捏,自下而上,捏3—5遍。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秘、发热、 呕吐、疳积、厌食等
脊 柱
(二)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推上七节骨,用食中二指或拇
大 肠
(四)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补小肠,自指尖直推向指根;清小肠,自
指根直推向指尖。补清均为100—300次。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水泻、遗
尿、尿闭。 (五)肾顶
定位:小指顶端。 操作:揉肾顶,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揉100— 500次。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脑积水)。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 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
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PPT课件(完整版)

《小儿推拿》PPT课 件(完整版)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小儿推拿概述 • 常用手法介绍 • 常见病症治疗 • 操作注意事项 • 实践经验分享与案例分析 • 推广普及与教育培训建议
2
01
小儿推拿概述
2024/1/26
3
定义与发展历程
2024/1/26
定义
小儿推拿是一种以手法治疗为主要手段,通过刺激小儿体表 特定穴位或部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推广成功案例
将成功应用小儿推拿的案例进行整理和分享,让家长更加 直观地了解小儿推拿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
27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
01
制定小儿推拿行业 标准
明确小儿推拿的定义、范围、操 作规范等,为行业发展提供基本 保障。
0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03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 小儿推拿行业的发展,如提供资 金支持、减免税收等。
案例三
针对小儿夜啼的推拿治疗,分享如何通过推拿改善宝宝的睡眠质量。
2024/1/26
22
失败案例剖析
案例一
分析推拿治疗小儿咳嗽 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诊 断不准确、手法不熟练 或穴位选择不当等。
2024/1/26
案例二
探讨推拿治疗小儿消化 不良未达到预期效果的 教训,如未注意调整饮 食、治疗时机不当等。
手法力度掌握
2024/1/26
轻柔为主
小儿推拿手法应以轻柔为主,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宝宝不适。
力度适中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体质,选择合适的力度进行推拿,以达到舒适 的效果。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小儿推拿概述 • 常用手法介绍 • 常见病症治疗 • 操作注意事项 • 实践经验分享与案例分析 • 推广普及与教育培训建议
2
01
小儿推拿概述
2024/1/26
3
定义与发展历程
2024/1/26
定义
小儿推拿是一种以手法治疗为主要手段,通过刺激小儿体表 特定穴位或部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中医外治法。
推广成功案例
将成功应用小儿推拿的案例进行整理和分享,让家长更加 直观地了解小儿推拿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
27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
01
制定小儿推拿行业 标准
明确小儿推拿的定义、范围、操 作规范等,为行业发展提供基本 保障。
02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03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 小儿推拿行业的发展,如提供资 金支持、减免税收等。
案例三
针对小儿夜啼的推拿治疗,分享如何通过推拿改善宝宝的睡眠质量。
2024/1/26
22
失败案例剖析
案例一
分析推拿治疗小儿咳嗽 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诊 断不准确、手法不熟练 或穴位选择不当等。
2024/1/26
案例二
探讨推拿治疗小儿消化 不良未达到预期效果的 教训,如未注意调整饮 食、治疗时机不当等。
手法力度掌握
2024/1/26
轻柔为主
小儿推拿手法应以轻柔为主,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宝宝不适。
力度适中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体质,选择合适的力度进行推拿,以达到舒适 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相当于长强穴)。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临床运用:
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 肠的功能。揉龟尾,揉脐,推上七节 骨合用:腹泻便秘。“龟尾七节,摩腹 揉脐”乃小儿腹泻之通法。
上肢部穴位
1、脾经:
❖临床运用: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 和胃,理气消食,在临床中摩腹,按 揉足三里,捏脊全用还可用于小儿保 健,起经壮身体,健脾和胃,消食的 作用。
3 脐:
❖位置: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 指摩或掌摩称摩脐。揉100—300次 ,摩5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食积,便秘,肠 鸣,吐泻。
❖临床运用:
捏脊法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 ,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身健体的功 能。与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 三里配合,可疗小儿疳积,脾虚泄泻, 便秘,四肢无力面黄肌瘦及先后天发育 不足的慢性病症。
推脊法从上 至下,配天河水 ,退六腑,推涌 泉穴合用可起清 热的作用。
2、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 一直线。
3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 骨下凹陷中。
❖操作:拇指按或揉 ,称按或揉耳后高 骨,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按高骨能疏风解表,治 感冒头痛。推攒竹、推坎宫、揉太 阳、推调用:安神除烦,治神昏烦 躁。
4 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 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 指自上而下直推,称 推天柱。100—500 次或用汤匙边蘸水自 上向下刮。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 向上或自上而下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 和推下七节。100—300次。
Hale Waihona Puke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运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 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推上节, 按揉百会,揉丹田合用:气虚下陷 的脱肛,遗尿等。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用于 肠热便秘证、痢疾等症。
小儿推拿学
——常用穴位
常用穴位
概述:小儿推 拿穴位中,一为经 络学说中的十四经 穴和奇穴,二为小 儿推拿本身所具有 的特定穴位。小儿特 定穴位具有以下三 方面的特点:
❖(1)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不仅有如孔 穴点状的特点,还有线状(如三关, 六腑)和面状(如腹,五指节)等。
❖(2)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大多数分布 在头面和四肢(双手居多),方便了 取穴和手法操作的治疗。
2、坎宫:
❖位置:在两眉上,自 眉头至眉梢成一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 向眉梢作分推,称推 坎宫,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 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运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 脑明目,止头痛。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合用:治 疗外感发热,头痛,推坎宫,清肝 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合用: 目赤肿痛。
❖(3)小儿特定穴位不象十四经穴那 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
头面部穴位
❖ 1、攒竹:(天门)
❖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 成一直线。
❖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 替直推称推攒竹,又叫开 天门,次数30—50次, 若自眉心推至囟门,则称 为“大开天门”。
❖主治:外感内伤诸证。
❖临床运用:推攒竹疏风解表,开窍 醒神,镇静,对于外感发热,头痛 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合用。 烦躁者与清肝经,按揉百会合用以 镇静安神。
❖临床运用: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 ,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 。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 尾合用:治腹泻,消化不良,临床 中一般是从脐向下推叫清脐,从脐 向上推叫补脐。补脐法常用于治疗 脾虚泄泻症。
4 丹田:
❖位置:小腹部,脐下2—3寸间。
❖操作:用指揉或用掌揉,称揉丹田,摩 丹田。揉50—1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痛,腹泻。
❖临床运用:按拿肚角,治疗各处原 因引起的腹痛,特别是对寒痛、伤 食痛效果更好,一般拿3—5次即可 。为治腹痛之要法。
❖腰背部穴位
1、脊柱: ❖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
,称推脊,一般100—300次。用捏法 自下而上作捏法称捏脊, 一般3—5遍。 ❖ 主治:发热,惊风, 夜啼,疳积,腹泻, 呕吐,腹痛,便秘等。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 积,肝脾肿大。
❖临床运用:搓摩胁肋,性开而降, 能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2 腹:
❖位置: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连缘或自中脘至脐, 身两旁分推,称为分推腹阴阳。掌或 四指摩称摩腹。次数:分推100—200 次,摩5分钟。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呕吐 恶心。
❖ 位置:拇指未端罗纹 面。
❖ 操作:循拇指桡侧边 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或旋推为补,称补脾 经。由指端向指根方 向直推为清,称清脾 经。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 振,黄疸等症。
❖临床运用: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 于脾胃虚弱,气血不瞳面引起的食 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
❖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 咽痛等。
❖临床运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 呕,祛风寒。推板门,揉中脘,推 天柱骨:呕恶。拿风池,掐揉二扇 门合用:外感发热,颈项强痛。
胸腹部穴位
1、胁肋
❖位置:从腋下两 胁至天枢处。
❖操作:以两手掌 从两胁腋下搓摩 至天枢处,称搓 摩胁肋。次数 50—100次。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 湿热重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 疾等症。
但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一 般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
小儿体虚或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 时,推补本穴,可使陷疹透出,但手法宜 快,用力宜重。
2、肝经:
❖位置:食指末端 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 ,称补肝经,向 指根方向直推为 清,称清肝经。 100—500次。
❖主治:腹泻,腹痛,遗尿,脱肛,疝气 ,尿潴留。
❖临床运用:揉摩丹田能培肾固本, 温补下元,分清别浊。与补皮肤经 ,推三关,揉外劳合用:腹痛,疝 气,遗尿,脱肛等症。摩或揉丹田 ,推箕门,清小肠合用:治疗尿潴 留。
5 肚角:
❖位置:脐下2寸,至两旁大筋(相当 于石门穴)
❖操作:用拇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 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