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农村丧葬文化

农村丧葬文化

农村丧葬文化之一:人主参墓
题记:家遇不幸,有殒人丁;循规祭祀,逝者吉祥;文明传承,不失风尚。

一、赞墓
白鹤仙师看的好,此地双龙在抢宝。

左边青龙高万丈,右旁白虎把头扬。

人主坟上添捧土,家族代代能文武。

人主墓地烧纸钱,儿孙人人中状元。

人主墓前上柱香,后代个个都平安。

人主坟前鸣金声,子孙儿女当公卿。

今天人主来祭拜,亡氏儿女洪福来。

二、参坟礼
一鞠躬:生的伟大,死的荣光!
二鞠躬:入土为安,子孙荣昌!
三鞠躬:万代春晖,百世流芳!
三、注意事项
人主不得再次沿来路返回丧家,此时回家。

湖南丧葬习俗

湖南丧葬习俗

灵堂亦称“孝堂”、“灵棚”。

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

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

”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

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殓俗称“入殓”、“入棺”、“入木”、“上材”,指将尸体放入棺内。

起源甚古。

《周礼·春官·小宗伯》:“大敛、小敛”。

《仪礼·既夕礼》:“大敛于阼。

”贾公彦疏:“主人奉尸敛于棺。

”阼,指正屋居中东边。

古代宾礼,此为主位;西边的阶为高位。

大敛时,常在主位上入棺。

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

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

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

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

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

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

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

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

云: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

并告祖、告天地诸神。

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

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踩莲花堂”。

桃木棍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

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

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1.宣告死亡和准备当一个人去世后,首先需要有合法的官方声明,通常是由医生或相关机构签发的死亡证明。

家人或亲朋好友会将这一消息传达给其他人,并开始准备葬礼。

2.遗体处理将遗体从医院、护理院或家中转移到殡仪馆或丧家是丧葬程序的第一个步骤。

有些文化会在此过程中进行尸体的清洗和打扮。

3.殡仪馆或林地安置在遗体进行处理之后,遗体通常会被安置在殡仪馆中,等待葬礼仪式的进行。

一些文化中,人们会选择将遗体火化,而另一些文化则进行土葬。

4.丧家守灵在葬礼前的几天或几周内,家人和亲朋好友会安排在丧家守灵。

丧家守灵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家人和来宾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悼念逝者。

5.葬礼仪式葬礼仪式是丧葬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可能在殡仪馆、寺庙、教堂或家中进行。

在丧礼仪式中,通常会有祈祷、演讲、读经、唱歌、奏乐和追思逝者的活动。

有时候会安排颁发纪念品或花圈。

6.墓地安葬或火化土葬和火化是最常见的遗体处理方式。

在殡仪馆的葬礼仪式结束后,遗体会被带到墓地进行土葬。

而在火化后,骨灰会被安置在骨灰盒中,并可以选择安葬在墓地或散发在特定的地方。

7.悼念和纪念活动葬礼过后,家人和亲朋好友经常会举办悼念活动,以纪念逝者。

这可能是一个简单的聚会,供人们分享故事和回忆,或者是一个更正式的纪念仪式。

8.后续事宜丧葬礼仪结束后,家人需要处理一些后续事宜,例如处理遗产、生前安排的遗愿、通知相关机构和人员、处理法律文件等。

需要注意的是,丧葬习俗和流程会因文化、宗教、地域和习俗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优质】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是怎样的-精选word文档 (5页)

【优质】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是怎样的-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是怎样的土家族现存的诸多文化传统与现象,的确深刻地烙上了汉文化的印迹,甚至在汉族地区已经消失的民俗传统,在土家族聚居区仍然得以留存。

下面是湘西土家族的葬礼习俗介绍。

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土家族是世居在湘、鄂、渝、黔交界武陵山地区的少数民族。

普遍认为土家族为古代巴人后裔,也有学者指出,土家族实际上是汉族的一个民系。

撇开族源问题,土家族现存的诸多文化传统与现象,的确深刻地烙上了汉文化的印迹,甚至在汉族地区已经消失的民俗传统,在土家族聚居区仍然得以留存。

下面是一场土家族的葬礼,仪式中的许多场景,似曾相识又有点遥远。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喜其哈村一户向姓人家,家中老母亲在久病之后不幸去世,向家人按照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请来一班道士为母亲操办葬礼。

道士们首先对遗体进行入殓。

道士是葬礼的核心,从灵堂的搭设和布置,坟墓的勘定,确定下葬时间,祭品的制作,一直到下葬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均在道士的指挥或亲自操作下进行,家属仅仅是配合。

与汉族类似,一个村子几乎互为亲属,一家的婚丧嫁娶之事也是整个村子的事情,村民会来协助操办,同时也一同参加聚会。

死者的亲属跟随道士进行“绕棺”仪式。

绕棺,又叫“打绕棺”,或名“穿花”,在老年人的丧礼上进行。

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由道士领头,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边唱边绕行。

唱词内容广泛,可唱亡灵人生平,可唱神语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和悦热闹,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颇与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相契合。

道士有一套班子,分工合作,除一人主要负责香烛道具等等,以及招呼家属配合外,其余的几人轮流做法,唱经。

操办葬礼的道士须具备多种技能,除了葬礼上的一切轨仪,还需精通堪舆之术,并且学习使用唢呐、镲、鼓等乐器,以及大量的唱诵和哭丧歌,一个成熟的道士需要经过数年的历练才能在不同规模的场合游刃有余。

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

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

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用水洗尸叫“净身”,讲究“前三后四”。

若死者为男性,还要请人剃头,穿寿衣。

忌穿袄子,因袄与“咬”同音。

女的则要戴上丝帕,贴身穿红色衣服。

裤腰带用青线或白线,一岁一根合成股,不能扭,从腰前围向背后,忌打疙瘩。

脚上穿长袜,纳鞋底用“跑马针”,不能用勾针子“回扣”。

亡者父母尚在,男的就戴白帽和三尺长的孝帕;女的戴白帽,贴身穿白衣。

穿时还要看裤内有无大小便,说大便象征福泽,后人受用不尽。

死者的衣服要甩到房上日晒夜露,也有挑好的经过消毒处理留作纪念。

尸体从床上移至木板上,用火纸将脸盖住,也有用拌有葱姜的鸡蛋饼子盖的。

不能叫太阳直接照射遗体,也不能让猫狗靠近。

有的给亡人手上塞些馍,放上柏枝,说是阴间恶狗多,可用这些东西打狗。

在死者脚前点一盏灯,叫“点脚灯”。

据传,阴曹地府黑暗无光,点一盏脚灯好照路。

用三斤六两火纸,打上钱凿印痕,待人一掉气便烧。

纸灰用白布小袋装上,放在棺前,说这种“落气钱”是亡者的“私房”,任何人不得占用。

另外,入棺前还要把药罐打碎,以示祛病防灾。

用高凳将棺材支在堂屋上方,男的停在正中,叫“寿终正寝”;女的停于右侧,叫“寿终侧寝”。

棺底铺上草木灰,用碗口盖五至七个印子,再用酒盅分三行一岁按一个印子。

灰上铺柏枝或皮纸,盖上“兜单”,落气钱放在右手跟前。

最上面盖的叫“盖坝”,上齐颈,下遮脚。

棺盖挪开一寸左右的缝隙,以便“假死还阳”。

同时用黄裱将家神牌位封住,出丧后揭开。

灵柩小头前安灵桌一张,上放香米,扎白布孝幛,供灵牌或引魂幡。

现在一般将遗像放大镶在玻璃镜框里,置于灵堂正中,两边写“音容永隔泪难禁,灵柩将离痛无极”之类的挽联。

如死者是男性,孝子就写“新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灵位”,左下侧落款写“祀男××敬立”。

若是女性,就将“显考”换成“显妣”。

灵堂两边搁放孝男孝女及众亲友们赠送的花圈、祭幛及挽联。

大户人家,还要立神主牌位,上写“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神主”,神字右边一竖和主字上面一点不写。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在咱湖南的乡里头,丧葬风俗那可是讲究得很,一环扣一环,既庄重又带着浓浓的乡土情。

要说起来,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但今儿个咱就挑些个主要的,用咱地道的湖南话,好好说道说道。

湖南农村啊,老人一旦归了西,家里人那是忙得团团转。

头一件事,就是得赶紧放鞭炮,噼里啪啦的,一是告诉邻里乡亲们,家里有人过世了;二是想让老人走得热热闹闹的,不孤单。

这鞭炮一响,村里头的人就知道,得赶紧过来帮忙了。

接着呢,就得给老人净身穿寿衣。

这寿衣啊,那可得挑好的,寓意着老人到了那边也能过得好。

穿上寿衣后,得把老人平平稳稳地放在门板上,这叫“停尸”。

这时候,家里人得守在旁边,哭丧的哭丧,烧纸的烧纸,整个屋子里头都是悲悲切切的。

到了夜里头,村里头有经验的老人就会来“守夜”。

他们坐在老人旁边,一边抽烟一边聊着往事,偶尔还会哼几句小曲儿,给老人送行。

这时候,家里人可不能闲着,得准备第二天的丧事了。

第二天早上,那就是正式的大忙了。

得请道士来做法事,什么开路啊、烧纸钱啊,都得来一套。

道士们穿着道袍,手里拿着法器,嘴里念念有词,那场面可真是既神秘又庄重。

村里头的人也都来了,帮忙的帮忙,吊唁的吊唁,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

到了出殡的那天,那可真是热闹。

棺材得用八抬大轿抬着,前面还有人吹着唢呐,敲着锣鼓,一路浩浩荡荡地往墓地走去。

这时候,村里头的小孩都会跟在后面看热闹,大人们则会叮嘱他们不要乱说话,要尊重逝者。

到了墓地,那又是一番忙碌。

棺材得稳稳地放进墓穴里,然后填土、立碑。

这时候,家里人得哭得更厉害了,因为这一别,可就是永别了。

村里头的人也会过来安慰,说些“老人走得好”“在那边享福”之类的话。

丧事办完后,家里人还得“谢孝”。

就是得请村里头的人来家里吃饭,感谢他们帮忙。

这时候,村里头的人也会带着礼物来,表示慰问。

这一来二去的,也算是给老人送行了。

要说湖南农村的丧葬风俗啊,那真是既传统又讲究。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农村丧葬礼仪这15条习俗你知不知道

农村丧葬礼仪这15条习俗你知不知道

农村丧葬礼仪这15条习俗你知不知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丧葬文化的起源谈到起源,其实要把丧和葬分开来讲,先有丧而后有葬,有丧故葬之。

丧,谓之亡也,家有逝者感伤故念之,生者痛亡者亦哭之;葬,谓之臧也,祭死者以安其心也,念礼仪宗法故传之。

丧葬,办丧事葬死者,怀哀思祭缅怀。

中国丧葬观念的起源是可以说没有确切的时间,当时还处于群居状态,如果有社会成员去世,通常是丢弃置之、或者用树枝包裹,甚至分而食之。

而到了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

于是产生了殡葬。

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后来变得越来越繁琐。

之所以更多的是选择土葬,一方面是人们对土地十分依赖和留恋,同时也是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此外人们还认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个活动的空间,同时也随着人们的自我意识的加强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原始社会的人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然后才开始注重各种礼仪制度,包括丧葬礼仪,这才逐渐发展成为了属于中国特有的丧葬观念。

农村丧葬习俗之一(临终)人临终时,应将其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谓之“搬铺”。

成年人,有配偶且有子嗣的,均谓之寿终。

旧俗认为,亡者在床上死,冥魂将被吊在床上,不能超度,且在死后是不能过梁的。

在确实没有生命的迹象后,通常以找一位有一定阅历和经验的本家来帮忙,在我们这叫支客(执客),类似于总管,在整个丧葬流程中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基本负责处理所有人员安排及流程。

因为像这种事,较为突然,况且比较繁杂,主家通常还沉浸在悲伤之中,多数人又没有过多的经历。

当时,大多数人的脑子都是一片空白。

有亲友来帮忙,避免因慌忙乱了手脚而出错。

因为有些环节出了错,以后很难挽回和弥补,还会被外人嗤笑,而显得自家缺乏礼节和涵养。

然后把家中供奉的神明或者厅前中堂都遮盖起来,门上要斜贴白纸,遮盖门神,取下红色的对联。

农村葬礼很注重细节,尤其是出殡习俗多。出殡习俗都有哪些?

农村葬礼很注重细节,尤其是出殡习俗多。出殡习俗都有哪些?

农村葬礼很注重细节,尤其是出殡习俗多。

出殡习俗都有哪些?样,那里把出殡分成了两部分,即出殡和上山(有的称上界)。

出殡棺,他们认为这个时辰对他们不利。

天亮以后,民间认为从堂屋抬出的棺见不了日光。

出殡的讲究。

出殡速度要快,基本上是小跑,不能捆绳索,用木杆子抬,只能用赤手抬,这就要求扶柩的人要有一定的手劲。

出殡时棺上不能罩棺罩及任何东西。

把棺移到屋外的坪地上,棺要放在两条二人凳上,停稳后棺上可盖一些东西,一般是被子印心之类的布料或毛毯。

这些盖过棺的布料或毛毯,不能丢弃,等办完丧事后要分给孝子孝女做被子用,民间的说法是,孝子孝女盖了这种料子的被子会身体健康。

上山(界)棺移到屋外坪地后,再把棺移到墓葬地,这个过上称为上山(界)。

上山的时间讲究。

上山的时间一般是上午或者下午,也就是要避开午时。

与出殡一样,出殡时,如在子时,扶柩的人不肯移,同样的道理,午时的时候,扶柩的人也是不肯扶柩的,认为这个时辰对他们不利。

扶柩人数。

扶柩人数一般是根据墓葬地的远近和山的高低来确定,分为班数,一班为八人,离墓葬地再近也不能少于两班人,远一点的地方,可根据情况请三到四班人。

扶柩人的待遇。

按老规矩,扶枢是一种义务性质的,但孝家要给一些物质上的待遇,发给他们的东西都要成双。

主要有:鞋子(过去是草鞋,现在为解放鞋)两双、毛巾两条(过去为号布两块)、香烟两包。

扶柩工具。

两根长杉木,两根短木棒。

这两种工具是村寨中常备的,也是公用的,一般放置在公共场所,如亭子、鼓楼、风雨桥等,能遮雨的地方。

粗绳索,用稻草织成,用了后要在墓葬地烧掉。

细绳索,由扶柩的人自带,用了后由他们自行带回。

起柩与唱葬歌起柩前要敬神,敬神毕就起柩。

有的地方在敬神后有唱葬歌的习俗,一般由扶柩的人唱,也有专门请来的歌师唱,要唱好一阵才起柩。

孝子孝女及所有带号的晚辈走在棺前,一步三拜,并沿路散发纸钱,叫撒路纸。

娘舅与长辈,或平辈中年长者、村邻走后面。

撒灵米起柩后,有一人专门负责向棺上抛撒稻米,叫撒灵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2月刊改革与开放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刘凌(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摘要:丧葬仪式是中国社会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也是西村村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文以描述丧葬过程为主线,运用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西村的丧葬习俗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对饮食、衣着、棺材的空间移动和各种角色承担方面对西村丧葬仪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西村丧葬习俗一、导论死亡是每个人注定的终点,但由于人类文化的介入,死亡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生老病死“规律”,而成为人类表达自己文化的最重要仪式之一。

丧葬仪式之所以能从古代流传下来,肯定有这一习俗的存在意义。

笔者从小生长在西村,对村子有着独特的情感与深刻的了解,也参加了不少丧葬仪式。

本文以描述丧葬过程为主线,运用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西村的丧葬习俗进行详细描述。

并通过对饮食、衣着、棺材的空间移动和各种角色承担方面对西村丧葬仪式进行了分析。

礼金作为丧葬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代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在礼金的交换过程中,双方又采取什么原则?不同角色与死者(包括主家)感情的深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由礼金数量体现出来,相当于对感情程度进行了操作化。

通过对西村不同辈分村民进行个案(结构式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村民对丧葬习俗的看法。

西村位于湖南省茶陵县腰陂镇,是一个行政村,地势以丘陵为主,较为平坦。

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全村94户,329口人,均为刘姓,耕地面积571亩。

社区居民粮食以稻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西村三宝”即大蒜、生姜、白芷,以及油茶树、油菜等。

此外家家户户都栽有李、桔、桃等果树。

村庄水塘甚多,村民另外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是水塘养鱼,或围田养鱼苗。

二、西村丧葬从笔者出身之日起至今,村里一直保持着传统的丧葬仪式。

丧葬对于村里每家每户来说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据记载,除了一些细节之外,对西村丧葬的描述和茶陵县相差不大。

《茶陵县志》这样描述当地的丧葬仪式:初葬:将尸体安放屋内门板上,叫停丧,然后讣告亲友,称送孝,孝子孝女身着白色孝布,腰围麻丝辫,痛哭哀悼。

入殓:也叫入木,将人死尸体移入棺木,三日后社灵堂,摆祭品,亲友纷至,进行祭奠,晚上烧纸桥,纸马押魂,音乐伴随,抗战前,富者还请僧人诵经,超度死者,出殡:棺材一般在家停放三至五日或时间更长一些,择定吉期后,通告亲友出殡,年轻人或猝死者则当天埋葬,叫热死热埋,出殡时,八人抬棺,孝子柱孝棍牵棺,长女爬棺,棺上扎棺罩,前有摇钱树,音乐。

亲友送棺至村外,过邀灵即返舍,孝子随棺到坟地安葬。

葬礼:近亲,一般抬食合,祭品为点心十二个,八碗供菜或猪头三牲祭,一般亲友送帐。

现虽废掉一些旧习,但仍有请音乐,做纸扎,讲排场等,浪费很大,实为弊端。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描述西村的丧葬过程,笔者除完全参与奶奶的丧葬外,还向亲属、村领导和村民询问相关问题。

下面为丧葬的具体过程:恭请人主:人主是对死者兄弟姐妹、外甥、侄女等等群体的总称。

在出丧前一天,死者的近亲晚辈会去请人主到死者家里。

具体形式:孙子端着灵盘走在最前面(灵盘里放着人主的孝帽),儿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从灵棚走回家里,之后,他们会下跪,待人主拿起孝帽,主持人(指下文提出的阴阳先生)会问人主,有没有要对孝子们(指死者的晚辈们)说的话,若没有,孝子们会起身并哭着走向灵棚;若有要说的话,则在说完之后,他们再走。

招魂:在出丧前一天下午的黄昏时刻,主持人会组织音乐(主要是唢呐、小锣等)走在前面,孙子端着灵位紧跟其后,儿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走在后面,女婿背着小桌子跟在边上,上述所有人行步到墓地附近,孝子们都会下跪,把家族内所有死去的家属召回家来听晚上的音乐表演。

送魂:在出丧前一天晚上八点左右,主持人会组织音乐表演者和杂工走在前面,儿子、孙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走在后面,绕着村落走一圈,在途中下跪三次,期间音乐会演奏,然后走到离家较近的庙宇,把“白马”烧掉,意为死者驾马归西。

摆供:出丧当天上午,主持人会组织音乐走在前面,孙子端着灵位在音乐之后,儿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走在后面。

在村子外围,外甥端着供品,孝子们在家与摆供地点之间周旋大约四次,把供品都拿回家中。

在出丧当天,人主、女儿要上供,上供的物品包括面包、馒头等,其中面包上插着竹签,上面夹着礼钱,礼钱最后归入礼房。

哭丧:在老人去世后,子女亲属便会以哭的形式来表达对老人离去的不舍。

在灵棚搭起之后,哭丧显得更为正式。

出丧:在出丧当天,死者家里最为热闹。

所有亲戚朋友都会聚齐,等待着为死者送行。

中午吃完饭,主持人宣布相关事宜,接着,坟工会用大粗绳把棺材抬到坟里。

孙子肩扛摇钱树走在最前面,孝子们披麻戴孝,白布拉灵,按长幼罗列,其余的亲眷亲友走在后面,放声大哭,以示对死者的依依不舍,直至墓地。

守孝:守孝包括七满、周年等。

其中,守孝期间,儿女要带孝扣(期限一般为一年)。

儿子家春节时不贴红对联,元宵节不挂灯,女儿家则没有这些要求。

但是,死者的儿女三年内不拜年。

三、对丧葬习俗的分析1、饮食方面丧葬仪式持续共三天。

期间,主家会在院子里搭建两个灶台来做饭。

第一天,死者家属会请每一户的代表在家中吃饭,来感谢他们提供的所有帮助。

主人根据每户代表、亲戚、家人订出具体餐桌数。

根据参与观察,笔者家中,共有八桌,每桌十二人。

其中,家人占到6.5%的比例,亲戚占7.5%,朋友6%,而每户代表占到总人数的80%。

可以看出,丧事的举办不仅便利了家人情感的联络,更多地影响了村落的整合。

他们坐到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包括自家近期的事情,村里的变化,以及对村长的执政情况的讨论。

出丧结束后,主家还会请坟工吃饭,再次对他们致谢。

这时,亲戚朋友基本都已经离开主家,只剩下家人和坟工,一般订餐三桌。

村子里的李大师傅一般作为大厨负责主食和炒菜;还有另外两位师傅负责洗碗、洗菜、切菜等事项。

2、服饰方面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着装,颜色以白色为主。

在村子里,邻居家的妇女会到死者家中帮忙织衣服、纳鞋布、叠元宝(用来为死者烧钱)等。

子女会在死者离世之前就把寿衣准备好。

衣袖要长,把手完全盖住,据说手如果露出来,将来儿孙要讨饭。

儿子:头戴孝帽,穿白色大衣,鞋子以平底布鞋为主(但要纳上白布)。

在出丧前一天直到出丧结束,他们要披麻。

女儿、儿媳妇:头戴孝帽,穿白色上衣,下身白色裤子,鞋子以平底布鞋为主(但要纳上白布),也可以穿短跟皮鞋。

在出丧前一天直到出丧结束,他们要披麻。

孙子:头戴孝帽,穿白色上衣,下身白色裤子,鞋子以平底布鞋为主(但要纳上白布)。

不同的是,他们不用披麻。

女婿、外甥:头戴孝帽,腰裹巾瑶。

旁系亲属:只戴孝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西村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孙子和老人同姓,是本家族的后代,所以儿子和孙子就要穿孝服。

儿媳妇嫁入本家,她们已经是本家族的成员,与儿子、女儿穿一样的孝服,她们在本家族中的地位有时要超过女儿。

但是,女儿在长大出嫁之后,一定程度上已经归属到外人的家庭(即所嫁男方家族中的一员),女婿和外甥也都不是本家族的姓氏,属于家族之外,所以他们只戴孝帽,腰围巾瑶。

旁系亲属,与家族成员相比,联系已经淡化,但是相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又与主家有一定的关联。

3、棺材的空间移动盛殓死人的棺材,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禁忌用柳木。

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

近亲晚辈会在其临死前,为他穿上一套新衣服,称作“殓衣”,俗称“寿衣”、“老衣”。

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的记载:病人将死时,要给他脱掉内衣,穿戴好内外新衣。

这一方面是怕死后尸体僵硬,不便穿戴;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习俗,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遗憾与内疚。

这些与西村习俗的说法是一致的。

在西村,入殓时棺材里一般要铺些谷草,放上死者生前的用物。

死者脸上要盖上遮面纸,说明人已归阴间,不应再见天日。

死者身上不能带任何铁制的东西,否则将被认为很不吉利。

由于笔者奶奶去世的时间在傍晚,根据当地的风俗,“不便打扰阴阳”,所以死者尸体不会放入棺材中,而放在被卸下的一面门扇上,横放地上,近亲晚辈在房间里为死者守灵,直到次日阴阳先生到来给出准确的入棺、闭棺和出丧时间。

尸体安排就序后,全家人会换上孝服举哀,齐声大哭,俗称“哭丧”。

哭丧是亲人对死者表达留恋的一种方式,同时,会在灵床前焚纸,俗称“烧倒头纸”。

烧纸是为死者去另一个世界所带的钱。

直到出丧前一天,棺材会一直放在家里,意为儿女们会继续守护着长辈,让老人不感到孤单。

他们这是在尽孝,也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出丧前一天上午,棺材会移到灵棚。

从房间移出到院子里,随着音乐响起、灵棚的搭建,死者就要出灵了,出丧的日子即将到来。

4、礼金方面礼金,是在丧葬过程中,不同角色对主家赋予情感的一种表现。

其中,除死者的儿孙之外,所有参与葬礼的人都要以货币的形式表达对主家的一种情感寄托。

礼金作为丧葬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它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自中国传统社会起,互换礼金这一形式就出现了。

礼金形式是一种社会交换,交换双方一般遵循互惠原则。

但是,有时人们会受到传统“礼尚往来”思想的影响,采用不平等原则,往往后者比前者礼金数量要多。

根据笔者亲身参与丧葬后,对不同的角色呈现礼金的数量做一浅析:村民为一个群体,基本都是20元;侄子和外甥等旁系亲属作为另外一个群体,礼金的数量一般是100元。

从这可以看出,以情感为依托的群体礼金数量较大。

其次,死者儿子所涉及到的群体有村民(有的村民上两份礼)、朋友、同学、同事及妻子的兄弟姐妹、朋友、同学和同事。

然后,死者女儿本身就是一个要拿礼金的群体。

因为在村落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儿一定程度上毕竟不是本家人,所以要给主家礼金,以此来表示对主家的敬重。

但是,涉及到女儿的社会关系包括她们的朋友、同学、同事及丈夫的这些社会关系给的礼金,她们会自己收回去,作为她们以后彼此交换的依据。

5、不同角色的功能分析从村落存在丧葬习俗以来,家庭一直以老人为尊。

按照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思想,儿子是家庭的主力,起着主导作用。

老人去世之后,儿子也要在丧葬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

从老人过世之日起,儿子要披麻戴孝挨家挨户地告知村民,并请总管来主持丧葬过程中的大小事件,尤其承担了丧葬期间所有的费用开支。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女儿在家里的位置相对要轻一些,她们处于家庭环形的中间位置。

丧葬过程中,女儿也要到场,她们主要帮着处理家里的一些日常事务,协调家里和外来人员的关系。

对于孙子和外甥而言,一般就是听从主管和主持人的安排。

死者的旁系亲属会在当天到达死者家里。

他们同样承担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态度对丧礼的进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村民和外来人员都处于边缘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