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八大问题
安全管理八大要素

安全管理八大要素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管理八大要素是指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领导、责任、规章制度、培训、检查、事故处理、安全防范和信息管理等八个方面。
本文将分别对这八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领导领导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企业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安全管理政策,明确安全管理目标,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组织和实施。
领导还必须倡导安全文化,引导员工形成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二、责任责任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企业必须明确安全管理职责,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机制,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和监督。
同时,企业还要把安全管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奖惩,从而形成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必须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防范制度等,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有序的实施和监督。
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同时还要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反馈,形成共识和约束力。
四、培训培训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增强员工的安全责任感和安全防范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方面,培训形式包括集中培训、现场演练、安全教育等,培训频率和时间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的需求进行合理安排。
五、检查检查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安全检查制度,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保障安全生产。
检查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工作场所的安全条件、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检查方式包括日常巡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检查结果要及时反馈和整改。
导致5S管理失败的八大根源

导致5S管理失败的八大根源5S管理说起来是很简单,就是简单的10个字“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国就有不少企业实施5S管理失败了。
5S管理培训公司通过分析,总结出了下面八大致使5S管理失败的根源。
5S管理一、员工没有5S管理意识有很多企业领导人却经常喜欢充当心理学家,动不动就说:“你不用说,我知道你想干什么,我知道你想什么?”你真能知道么?其实你是不知道的,因为你掌握的信息和数据,员工没有掌握,员工知道事情,同样你可能也不知道。
由此基于不同的信息,做出的判断或结论就有所不同了。
人都是有惰性的,要想提高员工的意愿力,那么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供给员工大量的由于实施5S管理得到效益提升的案例和事实,让员工自己去感受;二是要采取一定的强制力,由于人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的,所以要辅以强制性的措施来保证。
也就是从思想认识层面和行为约束层面两方面双管齐下。
二、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推动组织作为企业一把手的总经理,不能只是口头上说多么重视,而是在具体执行中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和坚强的后盾。
比如有一家企业,在推行5S管理的过程中,总经理的父母出现在5S工作现场阻挠5S推行人员的工作,而作为总经理没有及时制止这种行为,导致5S推行人员无所适从。
最高领导层不是摇旗呐喊就行,需要在充分认同5S管理的基础上,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出公司的中长期计划,召集中基层干部展开年度方针并展开具体的可操作的改善课题,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领导层需要以身作则,全程参与5S管理实施的整个过程,更需要关注过程而非单纯关注结果,需要做企业的领导者而非管理者。
坚持每天不定时巡视工厂,教练式引导中基层干部去主动发现现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善。
三、管理措施没有基于现场真实状况例如有一条生产线上发现有土豆,结果发现员工在生产线上用了一种特殊的粘胶,这种胶只有在切开的土豆上抹一遍才能见效。
精益生产管理的八大浪费详解

精益生产管理的八大浪费详解精益生产管理是很多制造型企业都想达到的一个指标,但是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有很大的漏洞,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如果没有合理的针对这些浪费。
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从而导致生产效益的下降。
下面的小编就给的大家普及普及在实际的生产中会有哪些成本浪费。
精益生产管理的八大浪费详解:1、不必要的运输在流程中把在制品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即便只是短距离);或是必须进出仓库或在流程之间搬运原材料、零部件或最终成品。
2、过度处理或不正确的处理采取不必要的步骤以处理零部件;因为工具与产品设计不良,导致不必要的动作及产生瑕疵而造成缺乏效率的处理;当产品超出必要的质量时,也会造成浪费。
有时,必须做一些额外的“工作”,以填补多出的时间,避免无所事事地等候。
3、生产过剩过早或过多地生产出产品,这通常会造成其他的浪费,例如人员过多、因存货过多而导致储存与输送成本。
存货可能指的是实物存货,或是排队等候的大批信息。
4、在现场等候的时间员工只是在一旁监视自动化机器,还是必须站在一旁等候下一个处理步骤、工具、供应、零部件等,或是因为存货用完、整批处理延迟、机器设备停工、生产力停滞不前等因素造成员工暂时没有工作可做。
5、未被使用的员工创造力由于未使员工参与未能倾听员工意见而造成未能善用员工的时间、构想、技能,从而使员工失去改进和学习的机会。
6、瑕疵生产出瑕疵品或必须修改的东西。
修理或重做、报废、更换、检验等都代表浪费的处理、时间和精力。
7、不必要的移动搬运员工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做一些不必要、不能创造价值的动作,例如寻找、前往取得或堆放零部件和工具等等。
此外,走动也是浪费。
8、存货过剩过多的原材料、在制品或者最终的成品,导致较长的提前期,堆积过时品、毁损品、较高的运输与储存成本及延迟。
此外,过多的存货还造成其他的隐性问题,例如生产不均衡、供应者延迟递送、瑕疵品、机器设备停工、拉长准备期等。
TPM自主保全八大不合理问题分类

TPM自主保全八大不合理问题分类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是一种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全员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体系,旨在通过全面深入的设备保养,提升生产线的稳定性和效率,从而改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然而,在实施TPM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TPM的实施效果。
本文将对TPM自主保全的八大不合理问题进行分类和分析。
一、管理人员不重视TPM为了保证TPM的成功实施,管理人员的重视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一些企业中,管理人员对TPM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缺少对TPM的培训和理解,导致对TPM的投入不够,对TPM活动的组织和推动不力。
这将影响到TPM的推广和顺利实施。
二、对操作员的培训不足TPM的核心是通过全员参与实施设备保养,而操作员是最直接参与设备保养的人员。
然而,一些企业在TPM实施过程中对操作员的培训投入不足,没有提供足够的培训资源和培训机会,导致操作员对TPM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无法充分发挥其在设备保养中的作用。
三、设备保养工具和设备不完善在TPM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各种设备保养工具和设备,包括测量仪器、检修设备等。
然而,在一些企业中,设备保养工具和设备的数量有限,且质量不过关,无法满足TPM实施的需要,影响到设备保养的质量和效果。
四、指导文件和标准缺失TPM的实施需要有相关的指导文件和标准,对设备保养的工作内容、方法和流程进行明确和规范化。
然而,在一些企业中,缺乏相关的指导文件和标准,导致设备保养工作缺乏规范和标准,容易出现工作盲目、随意性的情况。
五、设备保养工作与生产计划不协调在实施TPM的过程中,设备保养工作需要与生产计划进行协调,合理安排设备保养的时间和频率,以确保设备保养不影响生产进度和产能。
然而,在一些企业中,设备保养工作与生产计划没有很好的协调,导致设备保养工作无法按时完成,影响到生产线的正常运转。
企业八大浪费管理

管理浪費的表現( 2﹑ 管理浪費的表現(二):
品質管理 倉儲管理 稽核﹐督工 ……
管理浪費的產生: 3﹑ 管理浪費的產生:
管理能力﹕素質; 執行力(速度/准度/精度); 技朮層次﹕認知高度﹔把握度﹔ 標准化﹕可行度﹔推廣度﹔ 企業素質﹕整體素質﹔
3﹑ 管理料問題解決 習以為常 再沒接到抱怨 暫時設立庫存 松了一口氣 時間長忘了 變成固定庫存
七. 不平衡浪費
前工序 前產能 計划 需求
后工序 后產能 產出 能力
不平衡浪費的表現: 2﹑ 不平衡浪費的表現:
人﹕等待﹔搬運﹔作業不便﹔勞動強度 機﹕負荷重﹔利用率低﹔ 料﹕庫存→呆滯﹔搬運﹔ 法﹕交叉計划﹔協調﹔庫存管理﹔ 環﹕倉儲﹔
3﹑不平衡浪費的產生: 不平衡浪費的產生:
設計不平衡﹕基准不同﹔設計能力(人)﹔制程能 力(技朮)﹔條件限定(設備)﹔產能檢討﹔制程適應 能力(綜合)﹔ 技能﹕爬坡能力﹔技朮掌握能力﹔
4﹑ 過程浪費的消除: ﹑ 過程浪費的消除:
流程﹕ 流程﹕
1流程簡化(ECRS)﹔2提高系統柔性﹔ 3優化布置(工作台及廠房)﹑
4“縮短距離﹑減少阻力﹑簡化程序﹑精減過程”
強度﹕ 強度﹕ 1零缺陷﹔2制訂標准﹔
3參數設定
四. 動作浪費
1﹑動作浪費的定義: 動作浪費的定義: 生產作業時調整位置﹑翻轉產品﹑ 生產作業時調整位置﹑翻轉產品﹑取 放工具物料等不產生價值的動作 放工具物料等不產生價值的動作
2﹑ 動作浪費的表現: ﹑ 動作浪費的表現:
人﹕動作無價值﹔勞動強度大﹔尋找﹔ 動作無價值﹔勞動強度大﹔尋找﹔ 機﹕等待﹔額外設備﹔ 等待﹔額外設備﹔ 料﹕易損傷﹔增加客戶不需要的材料; 易損傷﹔增加客戶不需要的材料; 法﹕程序復雜; 程序復雜;
中国八大失败企业管理反思(职场经验)

中国八大失败企业管理反思(职场经验)企业的管理存在一些基本的定律,遵循了所有这些基本定律,企业也未必一定能成功,但违反了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条,企业就会失败。
这是《大败局》披露的10个著名企业的兴衰给笔者的启示。
那么,企业管理的基本定律是哪些呢?让我们从以下几个个企业的兴衰中寻找一些答案。
定律一: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三株失败后,总裁吴炳新发表了一份数百万字的《吴炳新自白书》,第一句话就是:“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
”企业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利润。
可惜的是,三株虽然认识到了利润的价值,却错误地选择了一种竭泽而渔的实现方式,“以一个极端冷酷的、狂热的功利主义者,采取对竞争对手的无情打击和带有阴谋色彩的颠覆,在产品上的夸大无度”,结果既导致了自身的困境,又冲击了中国保健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使企业失去了盈利的产业基础。
亚细亚采取的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所谓“战略家风范”的方式。
企业经营顺利时,热衷于场面热闹、宣传轰动,却对能赚多少钱看得很淡。
结果是营业额一个亿一个亿地往上蹿,而利润却从没有超过1000万元。
瀛海威则是又一种情形。
企业因过早地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行业,根本不知道何处可产生利润,连“第一桶金”都挖不到,结果是因无法给股东起码的投资回报,“踌躇满志”的创始人张树新被迫去职,企业也随之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定律二:基础管理的地基必须打牢亚细亚开业9年竟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外单位向公司借款800万元,只需跟总裁王遂舟打声口头招呼即可,而不需办任何手续。
三株发展到鼎盛期时,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甚至出现一部电话三个人管、各分支机构对总部大量造假的怪现象。
由于基础管理不牢靠,这些企业缺乏必要的自稳机制和免疫机制,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房子,一有外来冲击,企业就应声而倒。
基础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可以用海尔集团的“抗斜坡球”理论来说明。
海尔的“抗斜坡球”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好比是一个沿着斜坡往上滚动的球,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职工中可能出现的惰性形成对球体向下的内外两种压力。
药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中,常见的八大缺陷问题

药品生产企业现场检查中,常见的八大缺陷问题笔者通过梳理了今年以来药品飞行检查通告中常见的缺陷,希望对药企有所参考,加强企业自身的检查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管理。
缺陷一:人员职责问题例如,有的药企质量部门未能履行职责,将未完成产品放行单拒收该不符合客户标准的批次以及下达该批次处理指令。
缺陷二:工艺变更问题例如,有药企没有科学判定,以确定需要哪些附加检测和验证研究来论证对验证过的生产工艺的变更。
并且缺乏数据来支持对验证过的工艺的变更批准。
缺陷三:验证问题例如,有的药企生产工艺、清洁程序、分析方法和中间控制检测方法的验证不完全充分。
生产工艺没有能力保持持续生产出的所有产品符合产品质量标准;清洁不彻底,造成药品生产中出现污染问题。
缺陷四:相关体系不够完善例如,有的药企符合其既定质量标准中质量和纯度可信度的体系不完善。
缺陷五:清洁问题例如,有的药企清洁程序不够详细,无法让操作工以可重复和有效方式清洁每种设备。
设备清洁程序不够充分,在检查期间发现有可见残留或明显的异物。
缺陷六:设计不合理例如,用于中间体和API生产的设备应具备适当的设计,有足够的尺寸,并适当安装以符合其既定用途、清洁和维护。
有的药企药企未将设备保持在良好的维修状态。
缺陷七:设备维护例如,有的药企设备预防性维保计划和程序不充分或不存在,也没有书面程序指导如何进行维修。
缺陷八:偏差问题例如有的药企未报告和评估所有生产偏差,未对所有关键偏差进行调查并记录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偏差问题也是药品生产企业亟待重视的问题。
此前,笔者在《药企产品质量不是儿戏偏差调查应加以重视》和《偏差是一面镜子制药企业需积极照自身》文章中都有强调偏差问题管理的重要性。
因为制药行业属于关乎人们健康安全的行业,所以在质量安全方面更不应当敷衍对待,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侥幸心理应当舍弃。
偏差在制药行业中属于正常现象,制药企业应该正视它并且积极想办法处理这些问题。
目前,国家飞检队伍不断扩充,对于药品企业的飞行检查力度和频次不断加大。
精益生产八大浪费详解

精益生产八大浪费详解企业管理中精益生产管理最常见的八大浪费有:等待的浪费、搬运的浪费、不良浪费、动作浪费、加工浪费、库存浪费、管理的浪费、制造过多(过早)的浪费。
下面对这八大浪费进行逐一解读,以供大家理解。
一、等待的浪费等待的浪费是指由于生产原料供应中断、作业不平衡和生产计划安排不当等原因,员工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而造成无事可做的等待。
一方面,由于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劳动分工过细,一线员工只管生产操作。
而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就去找修理工;在需要质量检验时,就去找检验员;在需要更换模具时,就去找调整人员,等等。
这些停机找人的等待都是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工作量变动幅度过大,造成员工有时忙、有时闲。
而在生产线上不同工种之间切换时,如果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或上道工序出现问题,就会使下道工序无事可做。
这些原因造成的等待,也是等待的浪费。
二、搬运的浪费搬运的浪费是指在搬运中那些不产生附加价值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堆积、放置、移动、整理等动作的浪费。
它造成了物品移动所需空间的浪费、时间的浪费和人力工具占用的浪费等不良后果,这就不仅增加了搬运的费用,还可能造成物品在搬运中丢失或者损坏。
目前,有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搬运是必要的,不是浪费。
因此,很多人对搬运浪费视而不见,更谈不上去消除它了。
也有一些企业利用传送带或机器搬运的方式来减少人工搬运,这种做法是花大钱来减少员工体力的消耗,实际上并没有消除搬运本身的浪费。
例如,一家机械加工厂,供应商把原材料钢板送到厂,仓库管理员开着叉车把钢板运进原材料仓库,我们如果问仓库管理员:“你的工作有价值吗?”他一定会说:“这还用问,没有价值,老板傻了,发着我工资,让我做些无用的工作。
”其实,钢板搬运到原材料仓库,以及从仓库搬运到加工车间,都并没有增加价值,这是一种典型的搬运浪费。
而如果供应商在适当的时间将足量的钢材直接送到车间里,就会消除这种浪费。
三、不良浪费不良浪费是指由于企业内出现不良品,在进行处置时,企业就需要在时间、人力、物力上再投人,这就是浪费,而由此所造成的相关损失也是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随意编辑 管理者须知:企业管理中的八大问题 [文章来源]:管理学家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能力给予企业家纵横捭阖的底气。企业成败源于管理,成功的企业家必定拥有卓越的管理能力。没有管理能力的企业家最多算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管理其实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企业管理角度上看,更多地表现为一个“悟”字,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更多地以“悟”来传递信息(所以才会有政策领悟力这个指标,怪!)。是量化地、准确地表达好,还是靠“悟”好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十分快捷,需要以最短的时间让对方明白你要传递的信息,“悟”就落后了。所以我们要调整我们的观念、习惯,尽可能以准确的、精确的、量化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消除信息的不准确性和干扰。 -----------------------禁止说:你自己去理解咯 企业要提高效率,必须要量化。所谓量化不是说用数据表示就是量化,阿拉伯数字并不代表量化。什么叫量化呢?应该是让每一个员工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把他需要的信息区分出来。 ---------------数据不等于量化?还可以怎么理解? 举个例子。1981年笔者上大学时,一本《MS-DOS操作系统》厚达789页。当我们拿到这本书时,所有的人都哄堂大笑。笑什么?老外太笨了,这么一个DOS操作系统还要789页的书,太不像话了。后来,我被分配到工厂,把这本书给机床操作工看。当初中毕业的机床操作工也学会DOS系统的时候,我才真正震撼了:中国人写一份说明书能简就简,能少就少,最后是谁也看不懂,甚至自己也看不懂。
计划与聪明 计划不是随意想象而来的,它应该是对历史数据和行为的归纳、分析、总结后做出的前瞻性安排。 我们常常会说“船到桥头自然直”,会依靠聪明和随机应变,并据此创造出“计划没有变化快”,没有认真做规划、做计划的习惯,没有详细记录历史数据的习惯。(相当精辟!!!!)凭借脑子中仅有的一点信息,我们就能做出自己或单位明天、下一个月、明年的计划。久而久之就没有人相信计划了。依据“船到桥头自然直”去撞去碰,有时我们也能做得很成功,因为我们有比计算机还灵的脑袋。但是我们如果养成对历史不记录、不分析,对未来不预测、不计划的生活、工作习惯,仅仅凭借聪明来对付有备而来的对手,走向失败就成了必然。 比如问一个业务员有什么计划。他说下个月要开拓50个用户、拜访50个用户。问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计划,他会讲“我想应该做这么多的”。再问他,上个月做了多少。他一定说太忙了,没有记录。结果,我们领导据此汇总后得出的是“墙上计划”,也就是为了计划而做出计划,这对明天、下个月、明年工作并无指导意义。
钱与“道” 精品文档 随意编辑 一个企业真正的积累是钱吗?当然不是钱,而是“道”。《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企业真正要积累的是企业自己可以掌握的方式、方法,这才是企业家真正需要的东西。一个企业光有钱是不行的,三五年以后你这个钱可能就不是钱了。所以企业真正要积累的是“道”,没有“道”我们企业就难以有序地发展。精确管理讲的积累就是指企业需要积累“道”,而且要能够做到让所有的员工随时随地可以讲他优秀的方式方法。而且这些好的方式方法都能变成企业的“道”,而且这个“道”要能够做到随时随地和全部的员工享用,这才是真正的积累。 美国的一所大学曾举行过一次比赛。参赛者包括来自A地区的20个学生和20个来自B地区的学生。每十人一组,共分四组。他们彼此隔开,在不同地方做同样的游戏。游戏是过一个100米的沼泽地,沼泽地中只有十条道可通向彼岸。行进过程中,一旦掉进沼泽,就要停止五分钟,并从原地重新开始。比赛分两种形式,一是十人同时过沼泽地;另一个是十人一个个地串行过沼泽地。十人集中在一个看不到比赛场地的房间内,一个到达后,另一个人才能开始比赛,比赛结束了的人不能回到小组的驻地,无法交流自己的经验。比赛的结果是:十人同时过沼泽地的,A地区的小组平均耗时一小时十分钟,B地区的小组平均耗时一小时45分钟;十人串行过沼泽地的,A地区的小组平均耗时一小时20分钟,B地区的小组平均耗时58分钟。 结果很有意思。了解四组比赛情况后,我们能发现一些问题。同时过沼泽地的两个小组,A地区小组每个人都较灵活,平均时间短。但在十人一个个串行过沼泽地的两组中,B地区组第一个过沼泽地的人,将自己过沼泽地的路线都做了标记,他虽然花了两个多小时,但为其他人创造了好的条件,他们沿着第一个人做的标记通过起来就快多了。 这个游戏说明了团队合作的必要,但同时也说明了精确思维应用的价值: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每天处理的事情都非常多,也非常复杂,我们的大脑再聪明也无法记住所有的事情。这要求我们对传统不记录当期工作的习惯进行调整,精确记录每天的工作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总结与提炼,为日后利用做准备。
有限与无限 一个人也好,一个单位一个社会也好,资源总是有限的;工作的意义就是在这样有限的资源之上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有限论清楚地告诫每一个人或者团体不要试图将自己定义到无限中去。刚开始创办公司时,老板们很清楚自己是有限的。当公司越办越大,他们对自己的有限就开始模糊了,感觉到自己能力无限,而且不光自己是这样的感觉,社会也这样认为。 无限的症状表现在: 一是什么事情都敢做,也都认为能做,无论多大的事,在不咨询相关专家的情况下都敢拍板; 二是对社会也表现得“螃蟹走路——横行霸道”了; 三是投资决策无限。改革开放之前是企业办社会,一个企业是什么都有,现在很多企业个子不大,但什么都敢去投资、都敢去做。不是在自己的强项上下工夫,将强项做得更强,而是忽视了有限,什么都去做。事实上,企业家的精力有限、经验有限、财力有限、知识有限,这样无限地去使用你有限的资源,结精品文档 随意编辑 果可想而知。 有限论指出,我们工作的意义在于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而不是在不可能的情况下企图拥有更多的资源。你对社会的贡献不单单是看你的结果,还要看你拥有多少社会资源,评价的依据是你的结果与你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比率。 笔者问过很多老板:“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公司做什么?”老板往往说不清公司做什么。最后,站起来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书,从第一页到第N页写的内容全部都是这个公司做的。我在美国时也问过一些老板同一个问题。这些老板拿一张纸告诉我,就做这上面写的东西。事实上,每个企业都应当有自己清晰的产业界限。这就是企业资源的“有限论”。 创新与破坏 企业现行的状态是原地踏步多,在昨天的基础上进步少,在前人的基础上进步少。 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积累无形资产的习惯,我们也没有借助先进的手段来积累无形资产的经验。 措施有二。 第一是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来详细记录你走过的路,让你在想要它的时候能立即得到,并让它自动地、智能地为你的未来服务。 第二,重视建设性,对创新要有科学的认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才是创新,但我们“‘砸碎一个旧世界’才是创新”的观念带来的结果多数是倒退而不是前进。这样的观念也使我们养成了不重视前人的经验,不重视历史的习惯,喜好标新立异,另起炉灶。这即使是创新也是对社会资源极大的消耗。 创新应该是对现有有限资源的改进与改善,是5%的进步,积小变以图大变,对社会是以最小的资源换来最大的效益,这才是我们企业特别应该追求的。一个工程师的成长更多的是靠个人的努力,个人的努力中更多的是靠他聪明、有限的记忆。笔者曾抽样调查过五家IT企业的300名员工,问题一是你做工作笔记吗?回答记的有21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3%。其中,有176人的记录也许只有他自己能看明白,别人无法看懂。我问过一位记录得较认真、全面的人是否还保留着以前的记录,回答是肯定的,但打开存放笔记本的柜子,已有蜘蛛网了。再问笔记本中哪一本最有用,他立即回答是现在用的这一本,因为以前的一是查找不易,二是即使找到也不明白当时为何这样记,意义是什么。??升,而不是更多借助于外力来积累他的提升。 记得有人问爱因斯坦,你最大的本事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能查资料。孔子也讲过他是“述而不作”,可见昨天的东西对今天的作用。
过程与结果 过程论告诉我们:过程决定结果,结果是过程的必然反映。由于社会的变革与不确定性,我们对过程论的认识产生了模糊,使社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社会整体的浮躁由此产生,我们不断地在宣传结果,而不是重视过程。 过程强调的是真实、严谨、规范与研究,是要求我们首先找到针对我们企业的规律,制定出相应的规范,让员工首先在这样的规范约束下去做事,只要按这样的规范去做了,至少能获得我们已经设定的结果,而不是只要结果而让员工去任其发展。员工的创新也必须首先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砸碎一个旧世精品文档 随意编辑 界,什么规范都不遵守了。 结果是我们认定的过程的必然产物。企业的发展就是企业总结与归纳自己的独有过程,这是企业价值最大的方面。过程论否定了我们急功近利的企业行为,要求我们不断地总结、积累我们的企业行为,塑造我们专门的过程,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我们的竞争力。 但是,我们从来就不提倡过程,我们从来认为人家笨,我们聪明。可是我们这种聪明充其量是小聪明。而欧美按部就班的风格,用傻瓜式的简单明白尽管繁琐的方式能提升整个民族的聪明度,这才是大聪明。傻瓜式的简明管理才能铸成一个伟大的企业。
开环与闭环 控制论是指我们要使我们的所有行为尽可能处于闭环状态运行,使我们能随时随地掌控运行状态。我们现行的企业行为中,多数运行状态是开环的,是不受控的,就好比人在大马路上闭上眼睛瞎跑,很危险。 在企业管理行为中经常发生如下的现象,不但总裁不知道基层的情况,就连班组长也仅仅是发号施令,没有多少检查与指导,于是现行的企业管理变成了只有布置,而不是布置、检查与指导的统一。因此我们企业始终运行在瞎子走路状态,十分危险。总是要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了解到结果,事前的控制少得可怜。我们也不是从机制与手段上解决开环的问题,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但是,“昨天的船票能登上今天的客船”吗? 1995年2月27日,世界上有着233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垮了。拥有四万员工、下属四个集团,全球几乎所有的地区都有分支机构的巴林银行怎么会垮呢?因为一个人——利森。利森当年才28岁,是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理。他25岁到巴林银行,主要做期货买卖,一个人挣的钱能达到整个银行其他所有人挣钱的总和。董事会就采取了一个政策,利森可以先斩后奏。从1994年底开始,利森认为日本股市将上扬,未经批准就套汇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期望利用不同地区交易市场上的差价获利。在已购进价值70亿美元的日本日经股票指数期货后,利森又在日本债券和短期利率合同期货市场上做价值约200亿美元的空头交易。不幸的是,日经指数并未按照利森的预测走,在1995年1月降到了18500点以下。在此点位下,每下降一点,巴林银行就损失200万美元。利森又试图通过大量买进的方法促使日经指数上升,但都失败了。随着日经指数的进一步下跌,利森越亏越多,眼睁睁地看着十亿美元化为乌有,而整个巴林银行的资本和储备金只有8.6亿美元。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都失败了。 在企业经营中,人是重要的,但制度和控制更重要。一个企业必须有办法时时刻刻控制住企业所有的人员。企业管理当中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企业怎么能基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