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精品)

合集下载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属于高中历史选修部分,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本课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具备一定的历史解释和理性思维能力。

2.教学创新:本课教学设计紧紧围绕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将唯物史观的渗透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并在新课教学一开始就帮助学生搭建起准确的时空框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搜集史料、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并通过师生对史料的共同研读,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对本课内容的客观认识和评判。

另外,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要充满人文情怀,关注历史和现实问题。

二、课程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教学目标——从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1)唯物史观:向学生渗透用唯物史观评价改革的一般原则,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等史料搭建起本课内容所在的时空框架,让学生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相关史料进行辨析,培养学生运用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的态度与方法。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论从史出和理性分析历史事物的态度与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不同历史人物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体会每一种评价背后透露出的不同的家国、人文情怀。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2)确立依据:课标、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评价(3)突破方法:史料研读、合作学习、讲授法三、教法学法1.生:史料研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2.师:讲授、阅读指导、启发式教学四、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唯物史观评价改革的一般原则*新课学习(一)千古毁誉史料研读:不同历史人物对商鞅及其变法的不同评价(司马迁、王安石、朱熹、毛泽东)(二)穿越时空1.秦国历史简介2.商鞅其人简介(三)强秦奇计环节一——教师介绍商鞅变法的相关史料:(1)文献:《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书》、《韩非子》等(2)考古材料: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等环节二——史料研读:师生共读相关史料,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进行理性分析。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6.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我国历史上其他重要改革的过程和影响,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字数不少于800字,要求论述清晰、观点独到。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其深远意义和具体措施的理解尚不深入。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崛起的作用。
(1)商鞅变法的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秦国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
(2)商鞅变法的内容: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奖励农耕、实行法治等,这些措施具体是如何实施的?
(3)商鞅变法的影响:这些措施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总结其对秦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2.请学生选取商鞅变法中的一个具体措施,分析其对秦国崛起的作用,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述这一措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字数不少于600字,要求论据充分、举例恰当。
3.设计一份关于商鞅变法的知识问答卷,要求包括至少10个问题,涵盖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每个问题需有详细的解答。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完成问答卷的制作。
4.请学生观看一部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电影,如《大秦帝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要围绕商鞅变法展开,体现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商鞅变法的过程和影响,探讨改革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每个小组撰写一份讨论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内容包括:改革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的改革实例、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商鞅变法在秦朝崛起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秦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改革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这些方面的具体影响。
3.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矛盾、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方面,对商鞅变法进行深入分析。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学习,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图片等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编写历史小报、制作思维导图等,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形成独立思考。
3.列出商鞅变法中的三个重点内容,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其对秦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要求每个例子不少于200字,总共不少于600字。
4.选择一个与商鞅变法相关的历史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等,为其写一篇人物评传,要求不少于500字。文章中要涉及该人物在商鞅变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5.学生分组,每组编写一个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剧剧本,要求剧情紧凑、人物形象鲜明,体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剧本字数不限,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对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对商鞅变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辨正能力,比较能力。

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变革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原动力,使学生懂得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道理。

教学方法为任务式教学、合作探究、归纳讲授、重难点讲授。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认识商鞅变法的创新精神和大无畏斗争精神。

【二】重难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三】学生情况:本课针对的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商鞅变法的史实有大致的了解,有初步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我校是北京市示范高中,学生知识面较宽,参与意识强,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动学习、参与课堂的特点。

学生也较为熟悉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设备,将历史教学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加引发学生自主探求、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阶段:【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背景,了解秦国之所以变法的历史必然性,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商鞅其人,以及地处西边,落后的秦国是如何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崛起的。

(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教学目标,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让学生明确课标要求,本节课的重难点。

)【2】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商鞅1、成长的历程“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

”后来遍学儒、墨、道、兵、阴阳各派学说。

受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很大。

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

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

公叔痤临终之际,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未予理睬。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设置讨论、问答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和启示。
4.鼓励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商鞅变法,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道德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通过一个历史故事或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述秦国战国时期的民生凋敝,战争频繁,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紧迫感。然后,我会提出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秦国是如何实现崛起的?”从而引出商鞅变法这一课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首先,我会介绍秦国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然后,我会讲述商鞅如何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以及他进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接着,我会逐个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土地改革、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并分析这些改革对秦国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我会讲述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如秦国国力的提升、六国的统一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从商鞅变法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它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学生还将从商鞅变法中汲取智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关注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商鞅变法,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道德观念,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热爱历史,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学案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变法的全面性及彻底性等特点。

2.难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知识自学: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早年立志出生于卫国,热衷于_______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施展抱负离开魏国,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于公元前356年开始,先后两次推行变法。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2.措施(1)废井田、开阡陌①内容:“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__________,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作用:维护了新兴__________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①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

②限制__________。

(3)统一度量衡①内容: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②作用: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教材整理3奖励军功、加强集权1.目的实现__________,争取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

2.内容(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_。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___________,制定连坐法。

(4)推行县制,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强制推__________小家庭政策。

思维拓展:1.阅读教材P23“学思之窗”: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2. 商鞅变法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3. 如何理解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4. 商鞅变法的特点参考答案:知识自学:法家井田制度地主阶级工商业富国强兵二十等爵制户籍制度法经一夫一妻思维拓展:1. (1)“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3)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3)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一、课标要求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知道“废井田,开阡陌”,“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等历史概念;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概括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特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小话剧、视频﹑图片﹑文字等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的设计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决策,体会到商鞅敢于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的政治勇气,学习商鞅作为杰出改革家的大抱负和大无畏气魄。

(2)在充分肯定商鞅变法进步性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认识变法手段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

培养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制度改革的特点的学科思维。

四、教学过程A 导入新课最近电视剧《大秦帝国》火爆荧屏,该剧艺术地再现了六国视秦为“夷狄”到六国畏秦如虎狼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播放《魏国君臣蔑视秦》和《秦王宣示强大》两段视频)。

请大家告诉我秦国由弱转强的关键原因是什么?(生:商鞅变法)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商鞅在秦国是如何进行变法的。

(进入课题: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B 讲授新课一【自主学习成果反馈】完成表格,初步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具体措施二【情境体验话剧表演】历史话剧:《行伍将军与嬴氏宗亲做邻居》设计意图:1.通过话剧强化学生对变法措施的掌握,让学生全面展示学习能力.2.话剧是贯穿本课教学的主线,重难点突破和课后探究都要和话剧联系.三.【重点突出】突出军功爵制和“废井田,开阡陌”(结合话剧和材料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分析:话剧中不同阶层对商鞅变法的态度为什么会不同?【重点突出2】“废井田,开阡陌”结合下面材料,全面分析话剧中相关改革措施的影响。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商鞅变法这一领域,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知识点,这对于理解商鞅变法有一定的帮助。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
7.地图资料:秦国地图、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等。
8.角色扮演道具:古代服饰、道具等,用于模拟商鞅变法过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商鞅变法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商鞅变法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强调商鞅变法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r />(1)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br />(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

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引用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来导入本课的学习:☆《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

”又说商鞅是“衰周之凶人”(《汉书·叙传上》)。

☆唐朝诗人杜甫:“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述古三首》)。

☆贾谊《陈政事疏》说商鞅“遗礼义,弃仁恩”,放弃思想文化的建树而专力于军事政治的进取,竟然导致“秦俗日败”,社会风习颓坏,世情浇薄。

家族间的亲情纽带也为实际的利益追求所斩断。

☆北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以他的变法,开秦扫天下的先声。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批评:“他(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

”(《朱子语类》卷五六)就是说,只是片面追求国家“富强”,而放弃了执政者首先应当致力于文化建设的基本责任。

☆明代学者张燧曾经夸奖他:“(商)鞅一切不顾,真是有豪杰胸胆!”(《千百年眼》)商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商鞅变法》。

★讲授新课商鞅变法的内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少好刑名之学”: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

后因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何谓“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

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商鞅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

早年的学术积淀使商鞅满怀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学成之后,他即开始寻找“栖身之佳木”。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365年左右,商鞅来到魏国,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负责教育王侯大臣们小老婆所生的儿子)。

不知道是商鞅的不幸,还是魏国的不幸,就在公叔痤决定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时,公叔痤已被病魔夺走了大半条命。

他只能竭尽余力,告诉前来探病的魏惠王:“我死之后,希望您能以举国之事,听候商鞅的调遣。

”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人才如战略物资,自己不用也不能资敌。

惠王认为公叔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

公叔转而告诉商鞅,并要他赶快离开魏国。

魏惠王和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失之交臂。

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强大。

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

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3、投奔秦国,支持变法:秦孝公,姓嬴,名渠梁。

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

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

秦孝公一生中干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

他21岁登基,即位后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发布求贤令。

大意是:往日秦国自穆公管理期间,修德行武,东边平乱了晋国,以黄河为界限;西边霸占戎翟,开地千里。

天子向秦穆公致伯,诸侯前来祝贺,为后人打下了基础,大业有望。

其后君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昏政,内乱频出,外患交迫。

三晋攻夺我河西,诸侯都蔑视我秦国,再没有比这更让我感到羞辱的事了。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想收复穆公打下来的土地,振兴秦国。

我想起先君的作为,痛恨在心。

各位贤士群臣有能出长策奇计让秦国强大者,我则封他为官,与他一起分享秦国。

商鞅得知消息后,携吴起的《法经》入秦。

通过他在秦国的熟人、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三次拜见秦孝公。

第一次见面,商鞅还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

他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大谈帝道,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

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

”见到秦孝公的这个反应,商鞅反而高兴了:“原来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

”第二次见面,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的兴致比前一次好点了,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哈欠连天。

商鞅更高兴了:“秦公志不在王道。

”于是,第三次见面,商鞅劈头就问:“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道!听着听着,他不由自主地向商鞅靠拢。

最后,秦孝公不再矜持,激动地握住商鞅的手:“请先生教我。

”说服了秦孝公,商鞅的强国大计只是销售了一大半。

秦国的重臣还对变法有所保留,甘龙、杜挚等人,就对商鞅的一套毫不买账:“商鞅来自外国,他根本不了解秦国的实际情况,国君不过是被他的花言巧语迷惑而已。

”聪明的秦孝公并不急于表态,他要看看商鞅如何应付——如果你的变法政策连大臣都说服不了,还如何推行全国?商鞅站了出来,和群臣展开了一场著名的“答辩会”。

甘龙说,要效仿先圣。

商鞅就历数那些成败君主,凡是有作为的必有所创造,有所超越,陈陈相因导致衰亡,顺应时势才能大展宏图。

一番滔滔雄辩,把对方驳斥得哑口无言。

说服了大臣,商鞅的变法政策还只在朝廷站稳了脚跟。

但是,老百姓会相信你的新政策吗?商鞅想到了一个办法。

一天,商鞅亲自来到国都的南门,令人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百姓不知所以,纷纷前来围观。

商鞅宣布,能把这个木头扛到北门,即赏十金。

“这可是重赏啊!”人群中一阵惊叫,却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商鞅果断地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

终于,有个年轻人出来试试运气了,他轻松地把木头搬到北门。

众目睽睽之下,商鞅当场付款。

公元前 356年,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变法革新。

(二)商鞅变法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第一次颁布变法令;公元前352年,因变法有起色,被提升为大良造;公元前350年,商鞅又第二次下达变法令。

1、经济——富国:(1)目的:以农求富,增强经济实力;(2)措施:课后小结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一项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

但是商鞅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吓倒,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

结果,公孙贾的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

商鞅此举,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

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

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但是,任何社会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维新更是如此。

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对商鞅施行了疯狂的报复。

他们不仅以诬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谋反,而且以最残酷的暴行,将他五马分尸了。

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商鞅“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他用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来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诗》、《书》,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甚至推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等等,都曾产生多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也正是由于这一影响,致使他死于贵族的报复而“秦人不怜”。

课后习题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禹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答案提示: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尧、舜、禹的帝王之道即儒家的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以礼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

因此,孝公对王道不感兴趣。

而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

要求当政者“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

这种思想适应了战国时兼并战争的需要,有利于孝公的称霸大业,所以,孝公不仅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而且法家思想还成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

但是,任何社会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维新更是如此。

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对商鞅施行了疯狂的报复。

他们不仅以诬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谋反,而且以最残酷的暴行,将他五马分尸了。

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商鞅“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

他用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来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诗》、《书》,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甚至推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等等,都曾产生多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也正是由于这一影响,致使他死于贵族的报复而“秦人不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