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合集下载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标志,分析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加之南方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此转移到江南地区。

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南方农业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二目“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第三目“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和纸币的出现。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经济方面的内容,对古代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便于教师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但本课有一些抽象的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应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学习本课。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五、教学方法1、采用了热点问题导入的方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大家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2、在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对比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论丛史出。

3、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时间,采用形象生动的叙述和刺激视觉的图片,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

商业的发展用材料分析法步步深入,使学生理解深刻。

4、用列表格的方法进行小结,知识梳理会更加清晰。

六、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人民币的图片。

导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大家天天见、天天用,可以说非常熟悉。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区域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因素、政策调整等。

3.影响分析:经济市场布局、人口流动、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听过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个词?”“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引出新课的话题。

2.概念解释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等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3.原因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原因列表。

4.影响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影响列表。

5.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该案例在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上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总结课堂内容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表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3)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

(2)运用历史资料,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提问:同学们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新的内容,寻找答案。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题:请你谈谈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

(2)掌握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3)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1)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2)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分组讨论,准备合作探究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吗?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点,探讨其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掌握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认识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源,直观展示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探讨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关联。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关系,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展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展示图片或地图,引起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课堂讲解:(1)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各种因素的作用。

(2)展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直观感受。

(3)探讨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关联。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家庭、学校或社区的实际,调查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思考经济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3. 学生对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关系的理解。

4.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介绍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背景。

2. 教学内容:解释经济重心的定义,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提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第二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 教学目标: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探讨南方地区的发展优势,如地理位置、人口红利、科技创新等。

第三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 教学目标: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过程。

2. 教学内容: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时间线的形式展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第四章: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 教学目标: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第五章: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2. 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城市或地区,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和优势,探讨其对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贡献。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概念、原因、过程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团队合作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六章:政策因素与经济重心南移1. 教学目标:分析政府政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探讨政府如何通过区域发展政策、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手段,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七章:南方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1. 教学目标:了解南方地区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2. 使学生掌握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定义2. 我国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背景3.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原因4.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过程5.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定义、原因、过程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对我国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定义,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影响,以及我国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并提供相关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概念,掌握其原因、过程和影响,并能够分析相关案例。

2. 评价方法: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b.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c.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写作或研究任务,考察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现代经济学原理》等教材,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2. 案例资料:收集南方城市经济发展案例,如深圳、广州等,用于案例分析。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数据和新闻报道,以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4. 视频资料:寻找相关的纪录片或新闻片段,以视觉方式呈现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实际情况。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经济的概念和发展趋势;2.了解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3.掌握相关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2.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定义和特征:区域经济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的经济系统,包括该地区的生产、消费、流通、交换等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区域经济和国际区域经济,按发展水平划分,可以分为发达区域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联系性和相互影响性。

2.重心的变迁与南移的原因–定义:重心是指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重心南移的原因:•城市功能转移:一些传统重工业城市的衰退以及服务业城市的崛起,导致城市功能的转移。

•人口和资源的南移:人口的南移导致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的变化,资源的南移则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

•政策导向的南移: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加大对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视,促使了重心的南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讨论并出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材料。

3.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加深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学生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

六、教学资源1.课本:地理教材中有关区域经济和地域发展的相关章节;2.幻灯片:利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辅助教学;3.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发展动态。

七、教学延伸1.请学生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有关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案例和实证研究,并进行深入分析;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重心南移的变化;3.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相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思考、总结、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通过小组讨论、抢答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3)通过以各种形式提问、比赛,对本课内容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交子”的图片。

上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发行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交子的发明和使用说明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经济重心南移
师生共同探讨:
1.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之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总结经济重心发展的过程、原因。

探究二:农业和手工业
1.让学生结合课本,列举农业发展成就。

2.材料一:宋朝人的书中记载说:昔汴都(即北宋都城东京)数百万家,尽仰(依靠)石炭(古时称煤为石炭),无一家燃薪(柴)者。

材料二:
结合材料和图片及课本内容说出两宋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

3.让学生结合课本,列举手工业发展成就。

4.教师展示瓷器图片,让学生观赏。

探究三:商业和海外贸易
1.
图一图二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
图一中说的纸币在当时叫什么?纸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图二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它可能航行的范围。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

2.结合课本,列举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成就。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课件
五、巩固练习
请结合本课导学案【当堂达标】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