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唐诗的认识

合集下载

唐诗读书心得

唐诗读书心得

唐诗读书心得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无疑是读书人的重要修养之一。

在我阅读唐诗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我对唐诗阅读的心得体会。

一、唐诗的思想内涵唐诗以浓郁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核而著称。

在阅读唐诗时,我发现许多作品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怀,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变迁。

例如《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表面上是诗人的登高感慨,但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之情。

这种思想内涵的丰富性使唐诗成为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探索。

二、唐诗的艺术魅力唐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优美的语言风格吸引着我。

每一首唐诗都充满了音乐般的节奏感,并通过精巧的排比和对仗来增强意境的表达力。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通过对“烛”、“画屏”、“轻罗”和“小扇”等词语的安排,使整句诗如诗画般优美动人。

这种艺术魅力让我产生了对唐诗的深深喜爱。

三、唐诗的人文关怀唐代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唐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

在唐诗中,我常常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百态的真挚关怀和感受。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几句中的“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对于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的向往,充满了对于人生价值的思索和探求。

在这种人文关怀中,我也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四、唐诗的审美意境唐诗的审美意境是我读唐诗过程中最引人入胜的一部分。

诗人使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创造出了一个个美丽而动人的画面,令人沉醉其中。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几句诗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壮丽的景象之中,感受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审美意境的塑造,让我更加喜欢阅读和欣赏唐诗。

五、唐诗的文化传承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传承。

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文化传统对于我们的影响和启迪。

唐诗的心得7篇

唐诗的心得7篇

唐诗的心得7篇心得体会的格式要求不高,但是里面的内容要具体,心得体会是抒发我们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书面材料,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下面是为您分享的唐诗的心得7篇,感谢您的参阅。

唐诗的心得篇1今天早上,我读了《唐诗三百首》。

读完后,我觉得里面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也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和‘诗魔’之称。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意思是:多么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岁岁循环不已。

野火虽将那大片枯草烧得精光,一旦春分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速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

虽然古道城荒,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复了青春,行路人看见萋萋芳草而想起了离愁别苦,似乎着每一片草叶都包含别情。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我家后院有一株小草。

一次,我在窗前画画,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株抬头挺胸的小草。

它正在跟风雨战斗,风骄傲地说:“哈哈!小草你是抵挡不了的,我比你强多了,哈哈哈!”小草轻轻发出声音,坚强地说:“我不怕,我一定会战胜你的。

”“小草,你就别做白日梦了吧!”风洋洋得意地说。

风呼呼吹着,不一会儿,小草断掉了。

这时,我还以为小草就这样完了。

第二天早晨,我起了个大早,吃完饭后,飞快地跑到后院。

我很惊讶——小草活了,它又重新披上那绿色的衣裳,又重新抬头挺胸的站在地上。

这时,我情不自禁的吟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以,我们也要像小草一样不向困难低头,不怕挫折的顽强精神,要让自己在生活中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唐诗的心得篇2我最初接触的唐诗,是骆宾王的《咏鹅》,用寥寥十几个字生动的表现了鹅的情态,读着诗,白鹅在绿水中浮游荡漾、快乐呼唤的情景便跃然纸上。

还有一年级第一课学的《静夜思》,简短的语句中,饱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有漂泊他乡的孤寂和悲凉。

纵观唐诗三百首,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纵观唐诗三百首,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纵观唐诗三百首,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引言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唐诗三百首则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

通过纵观这些经典唐诗,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人生、情感和艺术的启示。

1. 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唐诗传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触动。

在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与死亡、喜悦与忧伤、爱情与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洞察力。

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面对人生起伏和挫折,并在其中找到力量和智慧。

2. 表达情感的艺术
唐诗以其简洁而优美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诗歌艺术的高度。

通过纵观这些作品, 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巧妙地运用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同时, 唐诗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处理复杂的情绪和共鸣他人内心深处。

3. 描绘自然之美
唐诗以其华丽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中国自然美的卓越。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山水、花草、季节等元素,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的宏伟壮丽。

同时, 唐诗也教会了我们如何珍惜大自然,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4. 传承文化遗产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纵观这些经典作品,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历史和人文风情。

同时, 唐诗也传达出深远的思想和价值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纵观唐诗三百首,我们能够得到许多关于生命、情感、艺术和自然的启示。


些作品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也是跨越时空连接我们与古人心灵
的桥梁。

阅读并欣赏这些经典之作,将给予我们深思和启发,并丰富个人内心
世界。

唐诗的简析和鉴赏

唐诗的简析和鉴赏
刘禹锡的诗歌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他用诗歌反抗过这个腐败的帝国;在这些之外,他也创作过山水田园诗。李贺的诗歌则继承了李白的诗风,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较浓厚的唯美倾向。他的诗歌色彩艳丽,例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一诗就使用了许多的色彩,给人清晰的画面感和强烈的震撼,有点像美术中的印象派。由于个人经历十分悲惨,他的许多诗歌里带有浓厚的伤感情绪。
盛唐是诗坛的奇迹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以及许许多多优秀的诗人。李白的诗歌主要以浪漫主义为主,包含着他的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与从初唐继承来的乐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可以看出这些特点。李白的描写往往能够构造出一幅独特的画面,并且需要从整体去体会诗歌的意境,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然而此时的盛唐,政坛已经开始腐败,容不下李白,这就使得李白的诗歌里总有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权贵的不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并且李白的性格十分飘逸洒脱,总是追求着自由与欢乐,这就给他的诗歌带上一点消极色彩,但他并不是消极的。但由于希望微茫,他的离别诗里就不像初唐的离别诗那样乐观了,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体现了这一点。
总之,唐代是诗歌的繁荣时期,犹如花园里开放了无数艳丽的花,因而一般的特点也只是一些在一定时期唐代诗歌相同的地方。若要细细品味,还需下大功夫。

《唐诗》读后感(6篇)

《唐诗》读后感(6篇)

《唐诗》读后感(6篇)《唐诗》读后感1假如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进展史的高峰和珍宝。

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分散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气。

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

作为展现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亮的特点: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

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其次、所选诗的不胜枚举。

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

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

这些诗意境美丽,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

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现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既有揭露战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冗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一应俱全。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关心着我们,暖和着我们;它像老师,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育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觉: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知我一个深刻的道理。

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久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

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

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如下是有关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一.概念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形式风格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1.《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王维;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古诗、五绝、五律;代表作:《山居秋暝》《西施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边塞诗派;代表人物:王昌龄;特点: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代表作:《出塞》《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等。

3.《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浪漫诗派;代表人物:李白;特点: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读《唐诗》有感(精选48篇)

读《唐诗》有感(精选48篇)

读《唐诗》有感(精选48篇)读《唐诗》有感 1春有花,夏有蝉,秋有月,冬有雪。

四季之美,美在自然;唐诗之美,美在风情。

把唐诗放进四季的时光流转中,感受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作者从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中精心选择出来的三十二首诗。

按照节气、节日精心编排,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也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

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这些自然节奏里,有唐人的生活步伐,也藏着诗人的绣口锦心。

诗人以自己独特的目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花雪月,酸甜苦辣。

而蒙曼教授,以精准的解读和通俗的表达,让读者看到了唐诗中的四时之美。

春夏秋冬,四季转换,古人用自己的智慧根据农事和太阳运行情况订立二十四节气。

古人的生活也就随着自然的节奏顺时而动,实现天人合一。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社会日益活跃人们开始东奔西走的年代。

游宦、游学、征战、经商、采桑、采莲,古人因不同的活动走出家门,感受春天的和风,夏天的荷香,秋天的露水,冬天的雪花。

走出家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赋予诗人饱满的情感,吟出多样题材的诗篇。

唐诗穿过千年岁月,与我们相遇,流转出别样风韵。

蒙曼以季节的变化和节日为链,把一首首诗穿成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解读唐诗也是如此,不一样的视角就看到不一样的唐诗。

作者就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让我们看到了蕴含在唐诗中的四季风情。

春一年四季,春为始。

春花,和风,细雨,啼叫的鸟儿,冒出头的小草,沉睡了一个冬天爬出洞的虫子……一切鼓足了劲似得冒出来,一夜之间,世间万物都有了活力。

我们在惊叹、赞叹的同时,美景流逝。

而诗人却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虽然诗句已流传千年,但依然不朽。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是一个狂傲的诗人。

这首诗正写于他宦游途中,与家乡完全的不同的风景更加触动诗人敏感细腻的心,思乡的情绪也是一触即发。

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和认识

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和认识

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和认识
唐代被誉为诗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达到了黄金阶段。

强大的国力和丰富的文化生活为唐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唐代诗人多为皇室及其统治者服务,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成果,也被用作政治宣传的工具。

唐代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他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唐代的诗歌形式多样,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及绝句和律诗等多种体裁。

宋代则是以词为主的时代,词起源于民间,并在唐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宋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为词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得词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宋代的词人与唐代的诗人相比,不再仅仅是宫廷中的娱乐工具,而是成为了独立的文学体裁,并且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手法。

宋代的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他们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风貌。

唐诗宋词的特点在于它们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唐诗以其简练、意蕴深厚著称,而宋词则以其细腻、情感丰富见长。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无论是唐诗的豪放还是宋词的婉约,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和人文关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唐诗的认识
作者简介:陈艾红(1990—),女,安徽六安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摘要: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是在唐代尤其是盛唐并行发展的两座高峰,在当代诗坛上占有突出地位。

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

这些优秀的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本文就从这两种诗歌流派特点与魅力的角度谈谈对唐诗的认识。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特点与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唐代的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是两种题材较为特殊的诗歌,它们的取材和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诗歌有所不同,而在唐代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专擅作家和优秀作品。

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一方面在唐诗整体发展脉络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展示出来。

同时又各有自己的艺术天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魅力,从这一意义上看,又具有某种特殊的意味。

诗歌发展的独特火候,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与这两种比较特殊的题材相交汇,使这两类诗的创作,在唐代(尤其是盛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可谓垂之千古,传诵不已。


一阶段,边塞诗内容丰富,艺术上高度成熟,名作名家集中涌现,不仅在唐诗中显得光辉耀眼,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边塞诗从创作主体上看,应具有边塞意识,也即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置身边塞所获得的体验与认识,或虽非置身边塞,但具有与边塞军民及其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思与感受。

这一时期边塞诗创作方面有两点特别突出:一是出现了高适、岑参那样杰出的作家;二是边塞意识广泛进入诗人创作中。

那么边塞诗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和魅力呢?
(一)深刻的思想内容
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生活的名篇。

而在众多边塞诗中,又以描写边塞征战为主要内容。

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方面,呈现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

(1)表现慷慨赴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2)歌颂戍兵士卒的英勇精神的,如高适的《蓟门五首》:“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3)反映边塞荒凉、恶劣的自然环境。

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月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读盛唐边塞诗,可以感受一些边塞诗人创作意识的多元性与多层次倾向,即试图在一篇诗作中融入更多的思想内容,从而使作品具有多层涵义。

具有一种富有多层诗意的、但又不泛统一性的容量特质,就有丰富深刻的审美特质,
是写作艺术的创新。

(二)豪放的风格
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随之而形成的豪迈壮勇、自豪自信、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在反映边塞征战的诗篇中有着具体而鲜明的体现。

例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为封常清带兵出征而写的送别诗。

它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具有军人豪迈乐观的气概。

高适的边塞诗,抒写了安边定远、立功异域的雄图大志,具有昂扬奋发的特色。

他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关军》,抒发了“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情壮志,体现出雄壮豪放的风格。

这种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精神和豪放的气度,不仅使盛唐边塞诗形成了以豪健沉雄伟基调的新风格,而且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激越高亢的“盛唐之音”,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三)悲壮的格调
读盛唐边塞诗有一种苍凉悲壮之感,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燕歌行》热情歌颂了边塞将士英勇抗敌的精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只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几句写的慷慨悲壮,既有阳刚之气,又有苍凉悲壮之美。

读情调悲壮的盛唐边塞诗,令人感慨系之;读格调高远、苍凉的盛唐边塞诗,让人领略苍凉悲壮之美;读经典的盛唐边塞诗,是一次体验悲怆和壮美的航行。

盛唐边塞诗人继承建安风格的优良传统,承传六朝、初唐的遗
韵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章。

盛唐边塞诗人以豪放的风格,书写了豪迈刚健的边塞诗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他们的诗歌成为那个时代的诠释。

二、山水田园诗
唐代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一样在盛唐时达到高峰,与盛唐铸就边塞诗的繁荣不同,在此前后文学史上以写山水田园诗见称的诗人以及优秀的诗篇有很多,但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尤有自己的特色,下面以孟浩然为例加以说明。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在创作上深受谢灵运的影响,但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抑或风格意境方面都较前代有了新的超越。

开辟了唐代山水诗的清新之风。

(一)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李泽厚曾说过“六朝山水诗是以自然作为人的思辨或外赏的外化或表现,主客体在这里仍然对峙着”,山水诗中的情景是互相割裂不相容的。

而孟浩然则改变以往做法,把山水当做倾心相诉的对象,把自己求仕不得的苦闷心情融入到景里面,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如他的《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诗:“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诗中描画了一副恬淡安详的渔舟唱晚图,由此激发了情感,唤起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山水令人欣赏,但对友人的思念又令人动容,情景交融的意境被烘托出来。

(二)丰富多变的文学意象
孟浩然的山水诗不再像以前那样是山水的原形描摹,也不是在
写景基础上简单加入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艺术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画和自己的情感融入在一起。

诗中的山水形象是一种融入了他个人心情气质的一种文学意向,如他的《登鹿门山》“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这首游怀古诗表现了诗人早年对故乡前辈隐士高人的钦慕之情,诗中的山水形象更多的是让人感受诗人的情怀。

(三)用描摹创作韵味悠远的意境
孟浩然的山水诗以表意为主,重在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因而他诗作中的形象特点是不对物象进行精细刻画,而是注重大方面的、形象的整体把握。

他的名作《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这首诗作者用简单的几笔,从大处着眼,抓住物象的特征,选取了“绿树、村边、青山”等几个具有农田风光的色彩鲜明的物象组成一幅村景图。

因此,孟浩然的诗歌看重的是神似而非形似,是通过这种神似达到诗歌所要达到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至高境界。

从孟浩然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盛唐山水诗中对人的内在情感的重视,注重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这是对前代山水田园诗的重大突破。

除此而外,禅学的影响以及盛唐诗歌对兴象、神采的追求等等,也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独有的特征。

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为唐诗构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唐诗发展史上的两座奇葩。

诗作成为时代精神的诠释,盛唐边塞诗人和山水田园诗人努力开拓诗歌的表现题材,并成功的在艺术上进行创
新,从而使盛唐诗歌具有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陶文鹏.王维孟浩然诗选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2] 田野望.空山诗魂——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世外味[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3] 刘洁.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 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6]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 葛晓音.汉唐文学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