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强盛的原因
唐诗的分期及特点

1.唐诗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有一代文学之称誉。
诗歌的创作不仅古体、近体等各种形式及艺术技巧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作家和作品众多。
《全唐诗》所收诗歌近5万首,作者2200余人,而且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其它时代无法比拟的。
唐代诗歌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也是整个唐代文学的一般划分。
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
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
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
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
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
“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
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极度繁荣时期。
盛唐大致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13-765)。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诗人。
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比较有名的田园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写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等。
成就最卓著的两位诗人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达到了浪漫与现实诗歌创作的顶峰。
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继续繁荣时期。
中唐大致从代宗大历元年到文宗太和九年(766-835)。
这一时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
大历至贞元年间出现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山水诗为主的诗歌创作、元结、顾况等新乐府先驱的诗歌创作,以及以钱起、卢纶等“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边塞诗创作。
隋唐盛世

济交流频繁
2、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3、政府对商业采取了相对开明的政治 (中唐以后官商分利)
永济渠
广通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观察商业大都市的 布局,你认为隋朝 开通大运河对唐商 业的繁荣有何影响?
隋唐—商业发展进入高峰
2、表现
(1)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广州 (2)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 (3)对外贸易:海陆丝路兴盛(港口城市、丝路城镇) (4)商人地位提高
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运行的一条政治 规律。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运用中,均与当时的国 情密切相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衡方面屡 次创新,以唐宋为例,叙述政府权力结构是如何解决制衡 问题的?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唐: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管决策、审 议、执行;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宋: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权。 实质:加强皇权
科举制度的完善
பைடு நூலகம்
(2) 原因:国家重新统一,需要创建新的
政治制度,巩固统治。
科举制
1.含义:
隋唐至清末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2.创立与健全:
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宋元,衰落于明清
3.作用:
科举制度的作用:
1、打破了士族地主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中央掌握了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有利于中央集权。
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 人才激励机制。(3分)
盛唐气象
二、政治: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和开放的时代》专题知识点复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专题复习【单元综述】本单元讲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
起于581年,止于960年。
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繁荣与开放是其时代特征。
课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况。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耕继续发展,新出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漑工具筒车,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方面,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新的陶器品种唐三彩;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频繁,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文化上,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进步。
民族交往上,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往来,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外交上,开放的外交政策和社会风气,使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知识梳理】一、政治方面(一)朝代更迭1.隋朝:(1)隋文帝: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2)隋炀帝: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唐朝:(1)唐高祖: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唐高宗:略(4)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后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5)唐玄宗:武则天的孙子,在他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因此时年号“开元”,故称“开元盛世”。
唐诗兴盛的原因

唐诗兴盛的原因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而唐诗兴盛是唐朝文化领域中最为耀眼的一笔。
唐诗之所以兴盛,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环境的变化唐朝是一个物质文明、文化繁荣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相对稳定、生活富足以及相对开放的社会氛围,为唐诗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化得以茁壮成长,人才辈出,有大量的文化精英涌现出来,其中不乏众多优秀的诗人、文人和学者。
这些人的诗歌和思想影响了整个唐代文化,成为唐诗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文化思想的进步唐朝是一个文化多元、开放包容的时期,涌现了众多有识之士,包括学者、官员、文人等。
他们的思想不断提升和拓宽,多角度地解读和表达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了文化内涵。
同时,唐代的现实生活、时事政治和人文思想等各种复杂的因素也为唐诗的兴盛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语境,让诗歌内容更加多样化和深刻,使唐诗不仅体现了主人公的个性,同时也折射了时代的风貌。
3. 诗歌技艺的提高唐代的文化多元、繁荣,涌现了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诗人们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其诗歌技艺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们在领悟诗歌艺术的同时,也在互相比较、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技巧。
唐代众多优秀诗人的交流也使诗歌艺术,尤其是韵律、格律、造诣等方面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也使唐诗的格律体系变得更加严谨有序,语言结构更加美妙优美。
4. 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诗歌的兴盛,使得唐诗成为千古之珍,文化传承的责任和必要性显得格外迫切。
唐代有许多重要的文化流派和学术思潮,这些流派和思潮孕育着大量卓越的文化资产,包括丰富多彩的诗歌。
后来的文学家、文化研究者对唐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就需要对唐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传播,以此激发人们对唐诗文化的热爱和钦佩之情。
总之,唐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想、诗歌技艺等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唐诗的兴盛,唐诗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与风貌,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明的瑰宝。
5唐诗繁荣的原因

对唐代诗歌繁荣之原因,在历来的讨论中,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例如有人不同意唐代社会经济高涨与诗歌发展有联系的观点,认为这是将唯物主义庸俗化的一种倾向。
有的不同意把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作为唐诗繁荣的条件之一,其理由是唐代的试帖诗中极少有像样的作品。
也有在探索这一问题时,忽略了一些并非无关紧要的因素,诸如较多的出身寒微者得以参与政事,各种艺术形式的互相影响,以及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等。
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意见。
任何时代的文学艺术,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尚以及作家个人的生活态度、艺术技巧和刨作风格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经济可以说是其中最先发生作用的一个因素,因为一定的经济条件,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和文化产生发展的前提。
比如在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下的原始社会,甚至在从那时以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主要因为当时的人们几乎要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寻求食物,因而在文学创作上也只能“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编唱一些极其粗浅的歌谣,还谈不上刨作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他们在精神生活上与物质生活一样,是非常贫乏的。
这正如恩格斯所概括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恩格斯在论述十八世纪法国和德国的哲学情况时还说过:“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普遍繁荣一样,都是经济高涨的结果。
经济发展对于这些领域的最终的支配作用,在我看来是无疑的。
”当然,我们绝不应该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简单地看作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结果,因为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事业之间又都在相互影响,并且影响到经济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无数的历史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往往在国家政局不稳,经济也遭到暂时破坏这种由盛而衰的特定情况下,具有敏锐眼力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却能够洞察问题的症结,并且鞭挞黑暗势力,反映进步主张,因而同样写出了伟大作品的原因。
这一点,战国时代的屈原、建安时期的曹氏父子,以及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李白、杜甫,就可以作为代表。
唐诗研究总复习

启动成本低。
提供需求量大的商品。
提供重复购买的商品。
是流通而不是制造。
能杠杆他人的力量。
最终能自动运转。
能够接触到成功的导师。
生活而不是生存。
能够发挥天赋与激情。
能够得到赏识。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选择题1、清代康熙年间,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清季振宜《唐诗》文献,编成《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诗48900首,诗人2200多家。
2、有唐一代三百年间,遗留下将近五万首诗歌,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间遗留下的诗歌多出三倍以上。
3、王国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本于清人焦循的“夫一代有一代之胜”的说法。
4、唐代“以诗取士”的诗,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为省题之诗,一为行卷之诗。
5、唐王朝一反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思想统治政策。
6、僧人、道士本身就是诗人的是寒山、拾得、灵一、皎然、灵澈、贯休、齐己等。
7、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梵语拼音学的传入,对汉语音韵学和诗歌格律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8、元稹《乐府古题序》将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乐以定词”,一类是“选词以配乐”。
9、对音乐摹写出神入化,脍炙人口的诗篇有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王维《扶南曲》、李颀qi《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bi栗歌》。
10、唐代诗人王维既是山水诗的大师,又是南宗山水画的宗师。
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11、盛唐山水画的兴起,使诗与画在本质上趋于同步,重写意而不重写真,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12、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诗来评画论画,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曹将军画马图歌》是其中的精品;还有白居易《赠协律郎萧锐画竹》。
13、明确提出划分唐诗为初、盛、中、晚四期,肇始于严羽的《沧浪诗话》,定型于高棅的《唐诗品汇》。
14、高棅《唐诗品汇》划分唐诗的大致时间和代表诗人:(1)初唐:武德至开元初,近一百年,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2)盛唐:开元初至大历,五十余年,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3)中唐:大历至大和末,近七十年,诗人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4)晚唐:开成至五代,近七十年,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
唐诗为什么成为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

唐诗为什么成为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
国家富强安定:帝国初始,政治、财政、军事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相对的安定和统一。
对外交流融合: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因自信而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异域文化,丰富发展文化。
敢于改革创新:科举制的确立,打破框框,突破传统,使各阶层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做官、参政,人才辈出。
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
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
简述唐诗繁荣的原因

唐诗繁荣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1. 政治稳定: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稳定的时期之一,长达近三百年的盛世。
政治稳定为文人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文学艺术得以繁荣。
2. 文学政策:唐太宗时期实行文学政策,提倡文学创作,设立了明经局,选拔人才,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这一政策有利于文学的蓬勃发展。
3. 科举制度:唐代实行科举制度,科举选拔官员的同时也激励了文学创作。
许多文学巨匠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使文学与官场相互交融。
4. 经济繁荣: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社会富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5. 文学家的出现:唐代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如王勃、杜甫、李白等,他们的才华和创作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文学交流:唐代社会文化交流广泛,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也增加,这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7. 社会风尚:唐代崇尚豪放、开放的文学风格,对于文人来说,这种风尚是一种鼓励,使得他们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综合这些因素,唐诗繁荣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繁荣原因重述唐诗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影响之大,都标志着中国诗歌曾经走过了一个辉煌的历史阶段。
诗歌一体,古已有之,何以到唐代而独成大观?许多学人都试图对此做出解释。
早在唐代人们就做出了各种解释。
此后历代学者均有阐述,尤其是20世纪以来,人们在描述唐代文学史时,都对唐诗繁荣的原因做出了分析。
这些解释归纳起来有如下数端:经济的繁荣为诗人们提供了四处漫游的物质基础;皇帝的提倡开启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诗赋取士吸引了众多士子致力于诗艺探索,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诗人们敢于直抒胸怀;相关艺术的繁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滋养;佛教道教的兴盛促使诗人对人生和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前代诗人的各种创作试验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
然而这些解释还不能令人感到满意,给人的感觉是“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这里可以提出这样一些疑问:前面所列各种条件,有许多不是唐代所独有,何以只有唐代诗歌出现了如此繁荣的局面?在众多因果关系当中,哪一种关系最为重要?可见这一问题还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一要想揭示唐诗繁荣原因,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唐诗的繁荣?是诗歌活动本身,还是诗歌活动的结果?我们今天是通过诗歌活动结果感受到唐诗繁荣的,但要想揭示唐诗繁荣的原因,则应该着眼于唐诗活动本身,看诗歌活动在唐人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看唐人对这一活动的关注程度和参与热情。
其次要以系统的思维分析唐代诗歌活动的各个层面,进而找到其间的因果关联。
当我们考察诗歌活动功能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诗人抒情言志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成功的显著标志,人际交往的常用工具,高尚生活的有效话语。
这是朝廷重视诗歌活动,并推出一系列政策的原因所在。
当我们在分析诗歌活动价值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个别人的创作行为,而且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当时高尚的社会生活的元素。
唐代全民崇尚诗歌的风气,原因就在于此。
当我们在分析诗歌活动机制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仅是诗人的个体行为,而更多是群体行为,诗人的写作常常是在集会、酬唱当中完成的。
他们在交流切磋中,相互认证,提高技艺。
这就是唐代诗人们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诗歌团体和流派的原因所在。
当我们在分析诗歌活动参与者时就会发现:诗歌在唐代不仅是诗人的行为,其中还有官方组织、歌者传唱、商人贩卖和教师传授,是他们共同促进了诗歌活动的繁荣。
唐代诗歌活动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原因正在于此。
在诗歌活动的各个层面当中,参与者的作用最为关键。
皇帝、诗人、歌者分别担负起诗歌活动的组织者、创作者、传播者的角色,他们一同促成了诗歌活动的繁荣,其间的关系可以作如下表述:皇帝的提倡开启了崇尚诗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广大士人激情的充分释放使他们写出了大量高品质的诗作;歌者以歌传诗的传播方式造就了庞大的诗歌欣赏队伍。
二这里有必要从孔子的一段话谈起。
《论语·阳货》记载孔子的话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孔子教导学生一定要学诗,因为诗是调理性情的工具、参与社会的素养、增广见闻的途径。
说明在孔子的时代,诗就是上流社会交往的话语,“不学诗,无以言”。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到唐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唐代,欣赏诗的人不再限于少数世袭贵族,而扩大到了广大士庶;吟诵的诗歌也不再是像《诗三百》那样的成品,而是出自于同时代人的当下创作。
在唐人的生活中,诗歌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诗歌是高品质生活的元素,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媒介,是步入上流社会的资质。
在唐代,诗歌活动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构成元素。
举凡庆典、饮宴、游览、欢会、送别等场合,都要有诗歌活动。
如果没有诗歌的加入,这些活动就大为逊色,甚至不成其为某种活动。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就曾记载了诗人郎士元和钱起的故事:“自丞相已下,出使作牧,二君无诗祖饯,时论鄙之。
”[2]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官员外任,照例要举行宴会,照例要有人作诗送行,而为官员饯行的宴会一定要有当红的诗人参加,如果当红的诗人没有到场,那么这一活动就会黯然失色。
在唐代,人们习惯于用诗的语言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举凡言志、抒怀、问讯、陈情、干谒、请托、公告、谈艺等活动,都可以用诗来表达。
在许多情况下,诗可以代替各种文体,人们可以用诗来表达任何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五古凡例》曾这样说杜甫的五古:“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
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
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柏》,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纪传体也。
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
”[3]其实杜诗除了五古之外,其他诗体也未尝不是“牢笼众有”的。
别的诗人虽然不能像杜甫这样“牢笼众有”,但以诗来代替各种文体也是常有的事情。
在唐代,能诗是一个人具有文化素养的标志,是参与上层社会活动的必备条件。
读书人要想步入上层社会,就一定要熟悉上层社会的语境。
在“不学诗,无以言”的生活氛围中,诗是最有效的资质证明。
一个孤立无援的士子,完全可以凭借诗艺进入上层社会。
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向韦左丞陈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在杜甫看来,能诗是“立登要路津”的充分条件。
他虽然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来形容其参加上流社会聚会时叨陪末座的屈辱,但他毕竟是凭借着自己的诗艺自由出入上层社会的。
中国诗歌传统在唐代得以高扬的关键是皇帝的提倡。
正如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所言:“有唐吟业之盛,导源有自。
文皇英姿间出,表丽缛于先程;玄宗才艺兼该,通风婉于时格。
是用古体再变,律调一新;朝野景从,谣习浸广。
重以德、宣诸主,天藻并工,赓歌时继。
上好下甚,风偃化移,固宜于喁遍于群伦,爽籁袭于异代矣。
……于时文馆既集多材,内庭又依奥主。
游燕以兴其篇,奖赏以激其价;谁鬯律宗,可遗功首?”[4]可见皇帝在这一社会风气的形成当中起到了一个核心的作用:由皇帝到王公贵族,由官员到百姓,由宫廷到京城,由京城到州县,不断向外扩散,最终形成了全民尚诗的社会风气。
正如明人胡应麟所云:“尝与友人戏论,唐诗人上自天子,下逮庶人,百司庶府,三教九流,靡所不备。
”[5]早在贞观年间,太宗就开启了这一风气。
当时君臣们就认识到,诗歌活动不仅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国家政治的组成部分,是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
此后历代君主相沿成习,并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立文馆,招翰林,取科士,从制度上保证了诗人们进入到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
这种激励作用是巨大的。
杜佑《通典》“选举三”云:“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
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6]宋杨万里《黄御史集序》亦云:“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
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故其工,后无及焉。
”[7]可见朝廷一系列激励政策为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诗歌活动是典型的群体性活动,每个诗人的创作都要接受社会评判。
在庆典、饮宴、游览、欢会、送别等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众多诗人“同场竞技”的局面,评判质量的机制也就随之产生。
唐中宗举行诗会,命上官婉儿品第甲乙;孟浩然在秘省集会作诗,吟出“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诗句,众人咸为之搁笔;在郭暧和升平公主举行的宴会上,钱起和李端一比高下,都是著名的赛诗故事。
即使不是在这样小范围“同场竞技”,每个诗人的创作也都在随时接受广大同行和欣赏者的评判。
而诗名的高低不仅关乎诗人的个人荣誉,也直接关系到诗人的社会地位,这就大大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激情,他们沉湎其中,苦心孤诣,而又互相切磋,相互砥砺,尝试写作各种文体,探索各种风格,于是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诗人群体,甚至是有共同创作倾向、领袖人物和具有范式意义作品的诗歌流派。
作诗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可以使诗人声名远播,而且可以使诗人享受因创造带来的快乐,诗艺本身就足以令人陶醉。
诚如杜荀鹤《苦吟》诗所言:“世间何事好,最好莫过诗。
一句我自得,四方人已知。
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表达过类似的心情。
如杜甫有诗句云:“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方干有诗句云:“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贻钱塘县路明府》)崔涂有诗句云:“朝吟复暮吟,只此望知音。
举世轻孤立,何人念苦心。
”(《苦吟》)“月上僧归后,诗成客梦中。
”(《秋夕与友人同会》)“十年惟悟吟诗句,待得中原欲铸兵。
”(《夏日书怀寄道友》)刘得仁有诗句云:“刻骨搜新句,无人悯白衣。
”(《陈情上知己》)喻凫也有句云:“颜凋明镜觉,思苦白云知。
”(《残句》)唐代留下了许多诗人苦心作诗的故事,如李贺呕心集句,贾岛驴上推敲,周朴抓住樵夫,都表现出诗人对诗艺的痴迷。
其中周朴的故事最为有趣:“(朴)性喜吟诗,尤尚苦涩,每遇景物,搜奇抉思,日旰忘返,苟得一联一句,则忻然自快。
尝野逢一负薪者,忽持之,且厉声曰:‘我得之矣!我得之矣!’樵夫矍然惊骇,掣臂弃薪而走,遇游徼卒,疑樵者为偷儿,执而讯之。
朴徐往告卒曰:‘适见负薪者,因得句耳。
’卒乃释之。
其句云:‘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
”[8]由于众多诗人倾尽心力,乐此不疲,这就大大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品质。
醉心于诗艺的探索,只能提高诗的艺术品质,而诗歌精神品质的提高,则取决于诗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唐诗呈现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诗艺,更是通过这些高超的诗艺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感召力。
在唐代诗人处于社会活动的中心,这种特殊的地位使他们对社会乃至宇宙有了更多的关怀,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在诗歌当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从而大大提高了唐代诗歌的精神品质。
诗人本属于士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士人们中间就形成了一个崇尚自由的传统。
他们靠输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获取生生之资,讲究一套行为规范,如“士为知己者死”,但要求雇主能尊重他们的个性,所谓要“待士以礼”,他们愿意以客人的身份而不愿以臣仆的身份出现在君主面前。
这一传统到秦汉统一后,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改造过程,逐渐加入了更多的社会担当意识。
这种意识在汉末动荡社会当中集中地展现出来,这就是建安诗人笔下的悲悯人生、慷慨救世的情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然而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处境很不美妙,频繁的朝代更迭,使士人们保命不暇,这一宝贵的精神传统未能得以顺利延续。
而到了唐代,士人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观。
唐代统治者奉行了儒道相结合的治国思想,而这两家思想当中都含有尊重士人个性的精神,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当中形成了一种尊重士人个性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