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送别诗兴盛原因及意蕴分析-李文艳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唐代送别诗的特点“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恋、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
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
观览唐代送别诗,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类繁多,领域广泛类是抒写亲情、爱情,如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啡恻。
二类是友情、同僚情。
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如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诗人在送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宣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等;有的写送友人远征,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岑参的《送李副使磺西行军》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还有的是写送友人去远游,抒发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
如杜苟鹤的《送友人游吴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此外,还有一类唐人送别诗,无论是送者还是行者,都不是主人,如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等,这里的送者与行者都是旅途中的匆匆过客,其别情更具有一番味道。
(二)手法多样,情深意长类是直抒胸臆。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干里,遮天蔽日,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至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1 送别诗产生的原因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反映出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客观实际。
唐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内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多,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有时便终生无法相见。
因此,“离别”成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伤感之事,送别诗成为了唐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花烂漫时节,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载着孟浩然的孤帆远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表达出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夜雨迷蒙的吴地,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和离别的愁绪。
诗人王昌龄在清晨送别朋友辛渐北归,只有自己还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
但是,辛渐啊,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的情况时,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行了。
表达了诗人晶亮纯洁、清澈无瑕、澄空见底高尚品格和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 送别诗的种类2.1 亲人离别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池。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柳宗元因十余年来生活充满坎坷,历尽艰辛和磨难,而成“零落残魂”,此时,与自己再贬柳州时一同前往的从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将离开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边时,二人纷纷落泪,依依不舍。
感情深沉浓烈,感人至深。
2.2 赴任迁谪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盛唐送别诗的主体特征及其成因作用

大 众 文 艺169离别,是历代文人墨客们都热衷描写的主题。
凄怨、哀凉、酸楚是自古以来送别诗的主要格调。
但是,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时期)的送别诗却一反常态呈现出豪迈浪漫的美学风貌,主要表现为语言清新动人、意境雄厚遒劲、思想昂扬向上特点与特征。
这些送别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们广阔的胸襟,进退自如的潇洒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而这一切成因又与盛唐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密不可分。
本人在下文阐述中主要从盛唐诗的语言特征、意境特征、思想特征、及其形成环境特征等部份作一浅析—一、首先谈谈语言上春意盎然的特征历代文人在描写送别场景时即使没有直接描写凋零的秋色,也总是难掩秋日的落寞与哀愁。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唐朝特别是盛唐的离别诗中在用语上却春意浓浓,大部分作者倾向于以欣欣向荣的春色为背景描写离别,或者以春色为比喻来衬托自己乐观明朗的心境;即使是那些描写边塞恶劣天气的送别诗,因其用语的豪放同样透露出春天的热烈与张扬。
王维在其赠别朋友的诗中描写了清新动人的春色,如《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整首诗虽然是在描写给友人送别的场面,但轻盈的语言让我们没有丝毫的沉重和忧伤之感。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开头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即给我们展现了烟花烂漫的春色。
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的比喻空灵、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受到春天一般生机勃勃的友情。
二、接着谈谈雄厚遒劲的意境特征唐诗在陈子昂、李白的倡导下,继承了建安诗歌的传统从而创造出唐诗所独有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风骨美, 1这就使唐朝的送别诗摆脱了以往文人描写离别时哀怨忧伤,浅吟低唱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感情上的豪迈奔放,意境上的雄厚遒劲。
由于盛唐文人心境乐观向上,大部分诗歌不论是否带有感伤都体现出雄浑悲壮、刚健昂扬的风骨美,展现出明朗健康、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诗人们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送别诗中俯拾皆是。
《送别诗》译文注释-《送别诗》鉴赏及赏析

《送别诗》译文注释-《送别诗》鉴赏及赏析《送别诗》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别诗》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送别诗》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注释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诗情感研究报告
《唐人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与思绪。
本报告旨在对《唐人送别》的情感进行研究和分析。
1. 情感的背景
《唐人送别》是王之涣在临行前写给朋友的一首诗,表达了离别之时的感慨和伤感情绪。
离别一向是人们难以抑制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唐代时尤为深刻,由于交通不便,离别常常是永别的象征。
2. 情感的描绘
诗中通过对“故乡”、“远道”、“离情”等词语的运用,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诗中词句秀丽凄婉,形象地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感伤。
3. 情感的转变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从深情厚意中走出,用“腾蛇乘雾”、“驾长车”等诗句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情感由哀伤转向了希望和祝福。
表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朋友未来的祝福。
4. 情感的共鸣
《唐人送别》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是它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离别时的痛苦和思念是普遍存在的情感,因此这首诗被广泛引用和传颂,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综上所述,《唐人送别》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感的诗歌,通过诗
人的笔触和情感描写,深入人心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诗中的情感与大多数人的离别经历相契合,因此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一曲离歌千般味——古代诗歌之送别诗鉴赏

一曲离歌千般味——古代诗歌之送别诗鉴赏摘要:在古代,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亲人、朋友之间的别离往往是经年累月的。
因此,古人对送别尤为重视。
在离别之际,古人通常会设酒饯别、折柳相送,一些文人墨客甚至会吟诗相送。
对于诗人来说,也会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朋友和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进而形成了送别诗这种特殊的诗词文体。
一别数载难相见、一曲离歌千般味,这些送别诗当中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它虽然不具备政治价值,但是展现出了人世间情感的珍贵,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古代诗歌之送别诗鉴赏的价值和鉴赏教学的策略,希望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代诗词;送别诗;鉴赏;教学一、古代诗歌中送别诗的鉴赏价值(一)培养人文情感古代诗歌的送别诗可以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阔别等多种不同的类型。
在这些诗词当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在临别之际表现出了对亲人的安慰与劝勉,这其中蕴含着送别双方深厚的情感。
部分诗人是送别亲人出行远征,部分诗人则是送别友人做官赴任,送别的原因虽然多样,但是其中的情感同样真挚感人[1]。
在对这些送别诗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些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送别诗鉴赏可以培养他们的友情意识,使他们更加珍惜与身边同学的感情。
(二)熏陶审美情趣与其他的诗词相比,送别诗所表现出的情感大多是伤感惆怅的,给人以悲凉凄清的感受。
在部分壮别诗和阔别诗当中,作者也会表达旷达刚健、乐观向上的情感。
在对送别诗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这些情感,这有利于他们审美情趣的熏陶,体现出了语文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
受到“以悲为美”这种传统审美特征的影响,古代诗歌的送别诗大多给人以“弦泉幽咽”的感受,这些诗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以引人思考,使人产生共鸣。
还有部分送别诗一反常态,给人以“云雷奋发”的感受,表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倾向。
在对这类送别诗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体会诗人的乐观精神,感受到奋发的力量。
初一语文古代诗词赏析之送别

初一语文古代诗词赏析之送别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
人们在离别时的感伤和思念之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古代诗
词的赏析。
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这首诗共分为两个句子,以押韵的方式表达了离别的感觉和对
归乡者的期盼。
首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通过描绘一幅山中离别的场景,
将读者带入到了送别的情境中。
这里的“山中相送罢”指的是朋友亲自
送别,而“日暮掩柴扉”则表达了时间的深夜以及返回的家门紧闭。
整
句诗款款地展现了离别的无奈和辛酸。
第二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
达了诗人对归乡者的思念与期待。
诗中描绘的“春草年年绿”是一种有
节奏感的描写方式,表达出归途中的时间流逝,也预示着季节的更替。
朋友离别,不知归期,诗人充满了对归乡者的希望和忧愁。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古代诗词的形式,表达了离别时的
感伤和对归途的期盼。
它短小精悍,字字珠玑,使读者在几句寥寥数
语中,能够产生共鸣,引发共鸣的深思。
“送别”这首古代诗词,是古人创作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离别情感的描绘,使文学作品更富有情感和人文关怀。
正是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永远经典流传,并赋予了人们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应该学习欣赏和赏析古代诗词,体味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之送别悼亡诗鉴赏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之送别悼亡诗鉴赏《唐诗宋词》选读文本之送别悼亡诗鉴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和悼亡诗很早就有了。
《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和悼亡诗。
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和悼亡诗流传。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和悼亡诗,不难发现,它们虽非一种题材和内容(一写生离的惆怅,一写死别的哀伤),却都有一条情的血脉贯穿其中。
尽管“言志抒情”原是中国古代诗歌数千年间积淀而成的一种民族特色,而非独为送别诗和悼亡诗所专擅,然而这两类诗在抒情方面较其他类属作品却来得更为挚厚、强烈。
一、送别悼亡诗的特点: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借景言情,是送别诗和悼亡诗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不同的是,送别诗表现的是恨别之情,而古人送别又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在这样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环境里,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所谓“登山临水送将归”是也。
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形态。
送别诗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而且给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躁动感和忧烦感,从中体味到离别的惆怅与悲伤。
与此相对,悼亡诗表现的是伤逝之情,而闺阁庭院则是作者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因而这个小天地中的种种物象,诸如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等,便最能触发和寓托作者悼念亡妻的感情,所谓“抚存感往”、“睹物伤神”是也。
这些物象作为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进入作品,便又构成一种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的美感形态。
虚实相生,是送别诗和悼亡诗创作特色上的又一个共同点,然二者还有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汉将功。”此诗写与友人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
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 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
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 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
上的豪情。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2. 唐代送别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政治原因
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 原因 唐代统治者对诗歌的重视是送别诗兴盛的主要 原因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一)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第二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
辛渐》。“寒雨两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
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的最后两句在送别感伤之 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 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六)积极奋发的。如陈 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 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
学 时
生: 李文艳 间:2014.11.10
目录
1
2 3 4 5
唐诗中送别诗概况
唐代送别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分析
总结
1. 唐诗中送别诗概况
在唐代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诗歌百花园中,有一朵光彩照 人、不可忽视的奇葩,这就是以别离为题材的诗歌,简称送别 诗。 《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 》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 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1900余首唐诗中就有送别 诗近300首。另外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中称:送 别诗“不计其数。仅《唐诗三百首》中,送别诗就有三十首, 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名家诸多:不仅有岑参、温庭筠等名家,还有王维、李白、 杜甫等大家。
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四)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
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
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 艰险前途的担忧。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五)坦陈心志的告白
句“风烟望无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 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 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二)体贴入微的宽慰
以《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 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 朋友,这次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 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
5.总结
综上所述,离别是唐代诗人重要而频繁的人生活动, 这为离别诗的兴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统治阶级的重视和 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则直接促使了送别诗的繁荣,加之大 唐旅游风潮的盛行及诗歌本身的功能也使送别诗成为当时
知识分子乐于创作的诗歌类型。此外,送别诗既可创造生
动感人、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在满载亲情、友情的诗句 中,表达惜别之意,哀伤之情也可以在其中表达远大的政 治理想与抱负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七)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 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
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
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 北异途的深长思念。可见,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 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 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
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还有高适的《别董大》中名句“莫愁
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也是尽寄对友人的宽慰之情。
3.唐诗中送别诗表达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三)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 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 之意,只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
4.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分析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 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 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其中有 些意象最常见于送别诗中,随着 诗人群体使用频率的增加逐渐约 定俗成成为表达与离别有关的专 门物象。
(一)习俗类意象:
柳(折柳送别) 酒(饮酒饯别) (二)时间意象: 日暮
月亮
(三)空间意象: 长亭 南浦
诸于笔端,才能尽情抒发心中郁结的忧伤。
2. 唐代送别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社会原因
唐代文人旅游风潮的流行是送别诗繁荣的重要原因可从 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 社会经济、文化、法制等的高度发达,这个朝代最善于吸收 和最富有创新精神。
唐代国家统一,天下太平,海晏河清,安史之乱后仍保持着
一种富足升平的大国景象。 另外唐代去边塞一睹祖国边疆之辽阔也是知识分子崇尚的一 种生活方式。
2. 唐代送别诗繁荣的原因分析
地理原因
古代交通不便,即使向唐代这样的盛世,也因为生产力水 平而交通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今天我们有火车、飞机等特快交 通工具,几千里路途可以朝发夕至、早出晚归。所以他们出游
访友、入幕从军、应试赴举等都要长途跋涉,一旦出发,少则
十天半个月,多则一年半载才能返回,甚至有时亲友间的一别 将是今生今世的永别。这样当他们分别时必定会想到别后种种 不可预料的状况,别时容易见时难,此种情况下,别离主题更 为人们所看重诗人们只有将离别聚散,别易聚难的沧凉感受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