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何以繁荣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考查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查内容:综合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Ⅰ群文通练四传统诗歌唐诗含解析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Ⅰ群文通练四传统诗歌唐诗含解析

群文通练四传统诗歌(唐诗)主题解说中国五千多年的诗歌文化.犹如浩瀚奔腾的长江黄河.一泻千里.源远流长.而唐诗无疑是最瑰丽的一段、最动人的一章。

我们读了很多很多的唐诗.感受到了它的美.可是我们未必真的能了解唐诗所体现的精神.尤其是其中的自然精神;也未必去真正思考过为什么会形成璀璨的唐诗高峰。

练过这个小专题.自然会有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2019·山西大同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

李白、杜甫则是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

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

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

李杜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

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1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前一句中的“神”,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神,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

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 并且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

“破”字,既是“读破”,又是“破蔽”现代文阅读答案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也作为一座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

破蔽还真,使诗人在充沛的元气中滋养岀旺盛的主体创造欲望,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所写诗句,自有“惊风雨” “泣鬼神”的力度。

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

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

太白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 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咆哮万里触龙门”,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在心理时空中任意擒纵伸缩,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魄力和气象。

辽宁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辽宁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辽宁省2022—2023(下)六校高一4月联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

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

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便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

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

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022-2023尤溪五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2022-2023尤溪五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2022-2023尤溪五中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材料一: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

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

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

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

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

《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

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

“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

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

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

2020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重庆市第七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唐代诗歌中的诸多西域名物品类以及文化现象均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反映,丝路文化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之于文化,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还应当包括时间观念和思想空间。

唐代诗歌的地理延伸从“阳关”“安西”到“葱岭”“西海”,直至“条支”“拂林”,正是汉代之后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延伸。

唐代承续汉事,积极开拓西北,经营西域,藉保关陇安全。

唐诗以汉喻唐,包含了对古人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崇敬和对国家实力的强烈自信。

如果地域性和时间性是向外的延伸,思想性就是向内的省视,而对于唐代诗歌而言,外来的思想影响莫过于佛教。

佛教于汉晋之间自西域传入,我国僧人又赴天竺求法,得佛教真传而使中国也成为佛教中心,至唐代达到鼎盛。

唐代文士礼佛及与佛教僧徒交往之风盛行,细密精深的佛理、意味幽远的禅意也使得唐代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佛学气息。

这种自觉自愿的能动选择、直指内心的深层体验,激活了诗人创作的灵感,他们借助长于抒情达意的古典诗歌,深刻表达出了心灵深处的生命意向和对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并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和理论,并认为这个不可分割的民族统一体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唐王朝加强对西域的经营,通过一系列羁縻州府的设置巩固了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西北诸族的拥护,唐太宗还被尊奉为西北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

唐代诗人岑参两度西域入幕,远驻北庭、轮台,对边疆民族习俗感受至深,其诗歌就有对边疆和平安定、胡汉和睦相处的赞颂,《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岑诗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各少数民族所产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这种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

2023-2024学年广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广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广州市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

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

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

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

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

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

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

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

“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

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

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

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

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

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

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

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

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

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指出“质以代兴,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同样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发在笔墨之间。

并非偶然,不治他伎。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见山水岩谷,鸟兽虫鱼,日月列星,风雨水火,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一表于书,故旭之书,不可端倪。

”不只是张旭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

一切都是浪漫的,天才的。

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抒发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

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何以繁荣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
答案- 语文网
唐诗何以繁荣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

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

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

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

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

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

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

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
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诚如作者洪迈所言,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笔下“反复及言”,上面“不以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尔也”。

隋炀帝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

“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

明朝诗人高启因写《宫词》,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斩。

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文学的创作空间,唐诗才能跃居文学之巅,成为诗歌之最。

唐朝的强大催生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折射了唐朝的伟大。

带刺的唐诗不仅没有为唐朝抹黑,反而为唐朝的政治开明作了最好的注脚。

带刺的唐诗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不惧怕批评,害怕批评的国家难以强大。

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谄媚的赞歌才是。

(摘编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
1.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C.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
D.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为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诗歌,这说明唐代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了信心,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

B.唐代诗人写诗尽可直辞咏寄,无需避隐。

就连外人不应该知道的皇宫中的私生活,他们也敢反复抒写,皇帝并不因此给他们治罪。

C.《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反复及言”,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
D.隋炀帝对谏我者必杀之,秦不闻其过而亡天下,朱元璋将诗人高启腰斩,这些例子反衬了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折射出唐朝的伟大。

1.【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内容的理解,对错误选项的设置有一定的迷惑性,语言叙述“振振有词”,考生容易误入陷阱,命题试图锻炼考生排除干扰的能力。

【解析】唐诗繁荣的原因,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B项说的是唐诗繁荣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从结构上看,首段是引子,说的是唐诗的辉煌成就和繁荣的局面;第2段进入正题,但B项理解的依据却来自第1段,由此可判定该项错误;另外从B项本身的说法来看,“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已经不是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的问题了,而是繁荣的标志。

其它三项均符合文意。

2.【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点较为巧妙,解题的角度较多,暗含了标
点符号的运用和名言名句的积累,对培养缜密的思维和灵活的推理具有积极的训练意义。

【解析】D 项张冠李戴。

该项的表述来自第1段最后的句子,可以从三个角度作答。

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是韩愈的名句,不是鲁迅先生的。

如果考生知道这个句子的出处,则可一锤定音。

②如果不知道名句出处,可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判断。

“鲁迅先生”夹在“……光焰万丈长。

”和感叹:“……”之间,后面的冒号说明引号部分是鲁迅感叹的全部内容,前面的引号部分与鲁迅的感叹无关。

如果是鲁迅先生说的,“感叹”后面要用逗号。

③通过灵活的推理进行判定。

从文中原句来看,该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是鲁迅对唐诗的评价牵强附会,是站不住脚的。

3.【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有关重要句子的理解,意在引导考生细心审读文章,与有关选项认真比对。

【解析】C项说法过于绝对,把局部说成了全部。

“今天的人和古人都不敢那么写”,“古人”前面缺少“很多”“许多”等限制成分,参见倒数第2段的有关句子。

该项的说法不仅与原文不符,而且与后文的内容——隋炀帝、秦、朱元璋等滥杀敢于进谏的古人相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