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诊治进展

合集下载

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取得了一系列的最新进展。

本文将围绕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展开论述,以期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1.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肺功能测试和其他相关检查的综合评估。

最新的诊断进展包括:- 气道高反应性的测定:通过进行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测试,如肺功能测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从而确定气道高反应性的程度,有助于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 鼻子和副鼻窦炎的评估:最近的研究表明,鼻腔和副鼻窦炎症与支气管哮喘的关联性很强。

通过对鼻腔和副鼻窦的评估,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2.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包括控制症状、预防发作和长期管理等方面。

最新的治疗进展包括:-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和剂量的个性化调整,能够更好地控制症状并减少发作。

- 免疫治疗:最近的研究表明,免疫治疗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具有潜力。

包括过敏原免疫疗法和生物制剂在内的免疫治疗方法,能够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症状。

- 气道活性药物的研究:气道活性药物的研究正不断取得突破,包括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和抗白细胞介素等。

这些药物的研发和使用,将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3. 预防和管理策略除了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预防和管理策略也是关键的研究方向。

最新的预防和管理进展包括:- 环境因素的干预:最新研究强调了环境因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包括空气污染、室内过敏原和职业暴露等。

通过对环境因素的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症状和发作次数。

- 运动和身体活动:过去认为运动是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诱发因素,但最新的研究表明,适度的身体活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是有益的。

运动计划和呼吸锻炼等,可以增强肺功能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气道高反应性测定、鼻腔和副鼻窦炎的评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免疫治疗的潜力、气道活性药物的研究等。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治进展(听课笔记)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治进展(听课笔记)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治进展(听课笔记)PARCTALL共识报告中对儿童哮喘的诊断做了非常详尽的阐述,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喘息的自然病史(Natural history):鉴于小儿(生后1年内)喘息(wheezing)的发病率很高,约有50%的3岁以下婴幼儿至少发生过一次喘息,而60%的喘息是暂时性的。

喘息于学龄期即停止,并未发展为哮喘。

因此,儿科医生要高度注意区分5岁以下儿童不同的喘息自然病史及类型。

PARCTALL中,将喘息分为4种类型:(1)暂时性喘息(Transient wheezing);(2)非过敏性喘息(Nonatopic wheezing);(3)持续性哮喘(Persistent asthma);(4)严重的间歇性哮喘(Severe intermittent wheezing)。

暂时性喘息指喘息多于2-3岁内发生,3岁后喘息消失。

该类喘息多由于早产和父母吸烟导致小儿肺的发育有延迟所致,随年龄增长肺发育逐渐成熟,喘息亦逐渐消失。

非过敏性喘息指喘息主要由病毒感染诱发,学龄期后趋于缓解。

该喘息类型也称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2岁内儿童,主要与RSV感染有关,2岁以上儿童,往往与其它病毒感染有关;本人无过敏症,也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虽然在学龄前儿童喘息症状较为常见,但通常是暂时性的,约60%的喘息儿童在学龄期喘息停止。

持续性哮喘是指最终能发展为哮喘的喘息。

该喘息类型也称迟发性喘息/哮喘或IgE相关性喘息。

该类喘息患儿的特点是①有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如湿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食物过敏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或IgE增高;②在婴幼儿期对食物特异性IgE敏感,随后对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敏感;③在3岁前对吸入性过敏原敏感,尤其对室内常年性过敏原的高水平暴露尤为敏感;④父母有哮喘病史。

该类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

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

COPD及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56页】

COPD及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56页】
茶 碱优点:有舒张支气管之外的作用 与M受体阻滞剂在COPD中 有协同作用。缺点:舒张支气管作用弱。 有众所周知的毒性,治疗窗狭窄,与多种药物共同使用时会改变其血药浓度
稳定期COPD中的支气管舒张剂应用
COPD内涵示意图
包括:1)具有气流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①; 2)具有气流阻塞的肺气肿②; 3)具有气流阻塞的慢支合并肺气肿③;4)气流阻塞为不可逆的支气管哮喘: 包括 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支④; 支气管哮喘合并肺气肿⑤; 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支和肺气肿⑥。
进一步强调肺功能在COPD诊断中的重要地位。
21
(三)治 疗
糖皮质激素能否长期应用于COPD的治疗仍备受争议联合用药备受关注无创正压通气广泛应用新的治疗用药层出不穷
22
减少危险因素(GOLD)
戒烟是降低发生COPD的危险和阻止疾病进展的独立的、最有效的、成本-效益最好的干预措施。减少个人对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以及户外空气污染的总接触是预防COP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目标。简短的烟草依赖性治疗是有效的。至少每个吸烟者每次到保健中心就诊时,均应给予该项治疗。
1
COPD及支气管哮喘
诊治与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COPD是一全球性的疾病;极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急性加重;最终演变成呼吸残疾;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给社会生产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近年来它是引起死亡的第5大病因;估计到2020年,它将上升到第3位;并将会成为全球第五位的疾病负担。
帮助戒烟5A:Ask(询问);Advise(忠告);Assess(评价);Assist(帮助);Arrange(安排)
药物治疗:改善和预防症状;减少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改善健康状态和提高活动耐受力。 ---药物治疗(GOLD)

糖皮质激素抵抗性支气管哮喘诊治进展

糖皮质激素抵抗性支气管哮喘诊治进展

1968年Schwartz等’3 o首次对一组以高剂量全身激素治 疗仍不能得到临床控制哮喘患者进行报道,认为患者对B: 受体激动剂治疗有效但是对静脉给予氢化泼尼松治疗后痰 中嗜酸粒细胞仍维持在较高水平;Carmichael等‘41认为患者 每天至少接受20 mg口服激素连续7 d且FEV,较基础改善 <15%可称为激素抵抗;Corrigan等”o认为在接受连续2周 口服激素(40 mg/d,连续1周;20 mg/d,连续1周)治疗效果 不佳者可称为SRA;Kamada等∞o认为这部分患者每天至少
40
mg泼尼松连续1周治疗后,患者晨间使用支气管舒张剂
之前FEV,较基础值改善<15%;Barnes等。71认为SRA定义 应该是:给予患者泼尼松龙40 mg连续14 d,FEV,仍<75% 预计值或者较基础值改善<15%。 虽然上述的每种定义都有其优点,但目前对于SRA仍 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因为真正对激素治疗无反应的患者 极少,因此我们所提的激素抵抗是相对的,也就是激素不敏 感或者敏感性下降。ERS和ATS认为应该将这部分患者划 分为“治疗抵抗性哮喘(therapy—resistant asthma)”或者“难治 性哮喘(refractory asthma)”,重症哮喘研究计划(SARP)则将 其归为“重症哮喘(severe asthma)”t8 J。 二、SRA发生的危险因素
・297
白去乙酰化酶2(HDAC2)活性下降和激素抵抗之间存在显 著相关。HDAC2低表达水平和活性下降已在慢阻肺患者激 素治疗不敏感中得到证实。2“。 四、SRA治疗 1.非药物干预:如前所述,对于激素敏感性的影响因素 中包括吸烟、肥胖、精神心理因素、呼吸道感染、变应原暴露、 维生素D,缺乏等,而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非药物治疗就 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激素敏感性的恢复和改善中起着一定 作用。而且这些因素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例如体质指数与血清维生素D,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因 此通过一些非药物干预措施例如戒烟酒、脱离变应原、缓解 精神心理压力、减轻体重、补充维生素D,等不仅仅能够提高 患者的健康状态而且还能对激素的反应性产生有益的效应, 同时能够改善慢性气道炎症如哮喘和慢阻肺等疾病。 2.激素“增敏剂”:虽然针对激素抵抗发生的分子机制 显然是攻克激素抵抗重要策略,但是激素“增敏剂”箜!!鲞筮!翅堡!i!』!!!!望垦!!P堡旦曼垒P巫!!!!!:∑!!:翌:堕!:兰

支气管哮喘诊疗规范

支气管哮喘诊疗规范

支气管哮喘诊疗规范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

而当哮喘得到控制后,多数患者很少出现哮喘发作,严重哮喘发作则更少见。

来自全球哮喘负担的数据表明,尽管从患者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控制哮喘的花费似乎很高,但不正确的治疗可导致哮喘反复发作,治疗费用将会更高。

因此,合理的防治至关重要。

为此,世界各国的哮喘防治专家共同起草,并不断更新了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

GINA 目前已成为防治哮喘的重要指南。

【临床表现】(一)症状1.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

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有时咳嗽可为唯一的症状(咳嗽变异型哮喘)。

2.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或自行缓解。

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

3.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常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4.有些青少年,其哮喘症状表现为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运动性哮喘)。

(二)体征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有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但在轻度哮喘或非常严重哮喘发作,哮鸣音可不出现。

心率增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和发绀常出现在严重哮喘患者中。

非发作期体检可无异常。

(三)辅助检查1.痰液检查:如患者无痰咳出时可通过诱导痰方法进行检查。

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呼吸功能检查:(1)通气功能检测:在哮喘发作时呈阻塞性通气功能改变,呼气流速指标均显著下降,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率(1秒钟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以及最高呼气流量(PEF)均减少。

支气管哮喘中西医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中西医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中西医治疗进展人们对支气管哮喘(下称哮喘)认识不断深入,治疗的重点已从单纯缓解气道平滑肌痉挛,转为以预防、治疗气道炎症为主的综合治疗。

现就近年中西医药物进展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药物,长期持续吸入激素类药物,已被认为是针对反复发作哮喘的“治本”方法之一[1]。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如白三烯及前列腺素合成;减少微血管渗漏;抑制细胞因子生成;抑制炎症细胞迁移和活化;增加气道平滑肌对β.2激动剂的反应性。

激素是治疗急性严重哮喘、慢性哮喘的首选药物。

主要有全身和吸入两种途径。

全身使用又可分为口服和静脉注射。

常用泼尼松和泼尼松龙,通常用于急性发作、病情较重或严重哮喘发作的病人,可采用大剂量、短疗程。

病情控制后及时减量或停药,以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及皮质激素依赖性的发生。

一般泼尼松龙40mg,每隔4~6小时1次,或静脉注射琥珀酸可的松每次100~200mg,每日400~800mg,最好3~5天停药或减量。

吸入激素由于剂量小,经吸入后易于在气道形成有效浓度,直接作用于气道,而到肺泡后很快被酶破坏,进入血液后又被肝脏灭活,因此没有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

所以激素的吸入是目前治疗哮喘,特别是慢性哮喘治疗和季节性发作哮喘预防的重要措施。

目前常用的品种有丙酸倍氯米松(BDA、必可酮)和丁地去炎松(BUD、普米克);后者的局部活性是前者的1.6~3倍,吸入后代谢速度比前者快3~4倍,在肝脏内很快转化为灭活的代谢产物,故对肾上腺皮质的抑制作用比丙酸倍氯米松小。

借助定量雾化吸入器(MDI)或干粉吸入,有较强的呼吸道局部抗炎作用。

通常需要连续、规则吸入1周后方能奏效。

因此,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应与β.2激动剂或茶碱类合用。

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5~10分钟后再吸入糖皮质激素。

成人每日吸入BDA 400~600mg。

局部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口咽部真菌感染,有效清洁口腔可以预防[1]。

茶碱茶碱作为治疗哮喘用药已50余年。

46例支气管哮喘诊治调查分析

46例支气管哮喘诊治调查分析

46例支气管哮喘诊治调查分析【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02-02支气管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发病率高,是可防又控疾病,全球哮喘防治创仪(gina)认为目前ics联合β2长效受体激动剂组合增减吸入疗法是哮喘最安全和最有效方剂,我们哮喘整体控制并不乐观,哮喘控制率相当低1,引起哮喘反复急性发作迁延不痊,病情加速进展,气道结构重塑,导致不可逆气道阻塞,伤残率增高,生活质量下降;这些都因为我们对哮喘炎症本质的认识缺限,患者对哮喘症状自我评估偏差,吸入性治疗依纵性差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对市本区域内周边县区的哮喘治疗、控制水平、病情转归状况调查,现将我科4年来收集到支气管哮喘病人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拔 2007年5月~2012年5月4年来首次就诊我院呼吸科门诊或住院的支气管哮喘病人46例,男 27例,女 19例,年龄16~74岁,对象是我市区域内或周边县、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普通门、急诊或者住院转到我院就诊哮喘的病例,通过就诊医院门诊病历、转诊记录、出院记录、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史、哮喘的自我监测评估情况。

1.2 诊疗经历典型支气管哮喘43例,咳嗽变异性哮喘3例,轻度 7 例、中度 16 例、重度 23例,哮喘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病组的诊断标准2;病程 3 ~21年;哮喘控制水平按哮喘防治的全球创仪(gina)2011修订的指标3,全部病例反复多次就门诊诊或住院,最少5次,最高26次,平均14次;46例的每例每次复诊都不同程度地短期(5~7天)使用抗生素类、茶碱类、糖皮质激素,包括口服或静脉给药;β2受体激动剂26例,每例每次用药10~30天不等;15例不规吸入性ics治疗,没有随访计划记录;规范吸入性ics联合β2长效受体激动剂6例;时间3~6月,有哮喘日记、峰流速仪自我监测各4例;46例中6例在个体诊所购买不明的所谓根治良方“粉状药物”,长期不规律服用。

_支气管哮喘药物的治疗进展

_支气管哮喘药物的治疗进展

·专题研究·支气管哮喘药物的治疗进展胡支朋作者单位:547300广西天峨县人民医院【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因慢性炎症引起的气道阻塞,其特点是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阻塞。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相对复杂,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药物控制支气管哮喘仍是首要方案,目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药物种类较多,现将相关药物的研究进展阐述如下。

【关键词】哮喘;药物疗法【中图分类号】R 56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71(2013)05-0026-02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炎症引起的综合征[1],在内源性及外源性因素诱导下,由多种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共同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

虽然国内外专家对哮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进行研究探讨,但是目前哮喘仍是一种只能部分控制但是不能完全根治的疾病[2],药物控制支气管哮喘仍是首要方案。

哮喘可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因此哮喘治疗用药也相应分为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

缓解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治标,为扩张支气管,也称支气管扩张剂[3];控制药物主要是治本,控制哮喘的气道炎症的进展,因此也称之为抗炎药物。

1糖皮质激素(GC )GC 具有强大而起效迅速的抗炎作用,是目前防治哮喘的主要药物,其药物作用机制主要就是抗炎和免疫抑制,同时增强机体对儿茶酚胺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能力,可以有效缓解哮喘发作时所导致的呼吸困难等症状,从而减少发作的频次,并改善肺功能等作用[4]。

GC 包括全身用GC 和吸入性GC 。

全身用GC 在哮喘急性发作的抢救措施中有着关键性作用。

除了用于急救治疗,亦可用于较为严重的慢性哮喘,作为长期治疗用药;对于经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的急性轻度发作的哮喘患者,或急性中至重度哮喘发作的患者,亦应尽早接受全身用GC 治疗[5],使哮喘症状得到尽早的控制。

虽然GC 有如此强效的作用,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经长期使用,可引起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皮肤青肿变薄、髓部骨折等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