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心理治疗
励志电影《国王的演讲》——勇敢战胜自我

《国王的演讲》影片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的故事。
乔治六世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的弟弟,爱德华退位后,他很不情愿地坐上了国王的宝座。
然而乔治六世有很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时非常吃力,连几句很简单的话都结结巴巴地讲不出来。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lionel logue),通过一系列电影下载的训练两人成为好友,国王的口吃也大为好转,随后他发表了著名的圣诞讲话,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
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george vi)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lionel logue)的故事。
乔治六世就是那位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国王的弟弟。
二战前夕,>野心勃勃,风流成行的爱德华为了娶辛普森夫人弃国家于不顾,政府威胁集体辞职,爱德华退位。
于是乔治六世(约克公爵艾伯特王子)非常不情愿地被推上了国王的宝座。
但是乔治六世半辈子一直活在父亲与哥哥的阴影下,还有很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时非常吃力,却无法逃离公共人物的命运。
幸运的是,贤惠的王后伊丽莎白经人介绍,为丈夫找到一位与众不同的语言治疗师莱罗格。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国王的口吃大为好转,与罗格两人也成为了一辈子的好友。
二战爆发之际,乔治六世>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圣诞讲话,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
获奖情况:XX年9月20日,《国王的演讲》一举摘得第35届多伦多电影节(tiff)“观众选择大奖”。
XX年1月16日,国王的扮演者科林·费斯不负众望赢得金球奖最佳戏剧片男主角。
观影感言:试着想象一位这样的王子。
小时候被哥哥嘲笑,被父亲严厉管教,以至于口吃严重,迫于身份的特殊不得不在大众面前发表演讲,却紧张地说不出一句话。
父亲去世,哥哥爱美人不爱江山,放弃王位留给他,而他如何做好国王,尤其发表演讲鼓舞他的国民?确实,这是一个难题。
看来即使是贵如国王的人,也有其恐惧的地方,这位王子就是害怕在公共场合里发表演讲。
平凡之处见伟大——通过电影《国王的演讲》解读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

幸运的是 , 他 的妻子伊 丽莎 白为他找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 罗格。经历了一系列的语言训练 ,两人不但成为好友 ,乔治 六世的 口吃也大为好转 。最后结局是 国王 向当时二次大战 中 的英 国人发表 的一次著名战时演说 ,其声调铿锵有力 ,鼓舞
了全 国军 民。 二、从心理咨询关 系的建立来解读主人公的关系
能尊重来访者 自己的选择。 存在 ,而不能超越它” 。 在小说 中 ,为 了实 现到灯塔 ,心灵 拥有 “ 灯塔 ” ,这旅 程本 身就是一次精 神之旅。伍尔夫在灯塔世界 中设 法将光明 与黑暗 、瞬间与永恒 、生与死并置 ,于它们的碰撞 、交融 中 突显生命 的力量 ,“ 灯塔 ”消除生死界 限 、探索人生 意义和 自我本质 , 《 到灯塔 去 》经历 着时 间的考验 ,显露 出的是耀 眼的思想光辉。 弗吉尼 亚 ・伍尔 夫对英 国文学 的发展 做 出了相 当 的贡 献 。她 的好友福 斯 特先 生 ( E . M. F o r s t e r )对她 作 出了恰 当、 生动 的评价 : “ 弗吉尼亚 ・ 伍尔夫 写了大量 的作品 ,她用新 的方法给人们提供 了极 大的乐趣 ,面对着黑 暗 ,她把英 国语 言 的光芒 向前推进 了一小步 。 ” 参考文献 … I 弗吉尼 亚 ・ 伍 尔夫著 , 戴红珍 , 宋炳辉译 . 伍 尔夫 日记 选f M1 . 天津: 百花文 艺出版社 , 1 9 9 7 : 6 5 . 『 2 1弗吉尼 亚 ・ 伍 尔夫. 论现代 小说 【 A] . 李乃坤选 编. 伍 尔 夫作品精粹[ M】 - 石家庄: 河北教育 出版社, 1 9 9 0 : 3 3 5 — 3 3 6 .
青年与社会2015年5月上第13期总第595期平凡之处见伟大通过电影国王的演讲解读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吴靖萱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为了克服口吃四处求医最终找到矫正师莱纳尔罗格两人在治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之心理学解析

《国王的演讲》观后感故事很简单,从前有个结巴的国王,后来经过语言治疗师的治疗,在圣诞演讲上他终于流利地完成了演讲。
这部影片在当年横扫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这四项奥斯卡奖项。
既然如此,《国王的演讲》就一定有过人之处。
公爵的障碍是如何形成的呢?大家都知道公爵的障碍就是口吃,可是口吃形成的原因有万千种,或是心理原因,或是外界物理刺激。
这一次,我想来探讨的是伯爵患上口吃的心理学原因。
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习得性无助”,意思就是自己学会了对自己说不行。
影片开始就直接切入主题,通过一场失败的演讲让观众知道公爵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注意:当公爵马上就要在闭幕式上演讲的时候,伍德先生说:麦克风会引导你的;大主教说:您肯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大家想一想,这么说对约克公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压力。
长期处于这样的压力之下,每次公爵要演讲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心中暗示自己:我是无法顺利完成这次演讲的,我是不可能成功的。
那我们换一个角度再来思考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在影片的结尾,成为国王的公爵又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次振奋人心的演讲呢?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让一直以来没有自信的公爵大人顺利地完成了那一次振奋人心的战争演讲呢?这就不得不的提到影片中的另一位主角——罗格医生。
在与公爵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为了让公爵相信自己的本事,也更是为了使公爵自己树立信心,罗格耍了一个小聪明,通过音乐干扰来分散公爵对自身结巴的关注,而且让他读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
罗格选择《莎士比亚》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是一部注重停顿的作品。
因为停顿,正是因为停顿才能显得这个话剧的庄严,而停顿符合口吃的人言语习惯。
公爵也被自己惊着了:自己竟然也可以把话说得这么流利?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本我和超我共同组成人格。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超我是指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部分。
正确的心理疗法、信心和爱治愈口吃---《国王的演讲》

正确的心理疗法、信心和爱治愈口吃---《国王的演讲》—郑州康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史欣鹃原创英国约克公爵艾伯特王子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
贤惠妻子伊丽莎白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统的方法总不奏效。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名来到了传说治疗方式与众不同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宅邸,虽然公爵对罗格稀奇古怪的招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
但是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剧作时竟然语言十分流畅。
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
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
艾伯特临危受命,登基成为了乔治六世。
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1944年乔治六世授予罗格医生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国王和罗格医生在余生的岁月中始终保持好朋友的关系。
河南郑州心理咨询郑州康馨心理咨询《国王的演讲》是由汤姆·霍伯指导,科林·费斯担当主演的英国电影,整部电影以叙述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英国乔治六世国王的故事。
该片于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上,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
作为心理治疗师的我并不擅长对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做出评价,但是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经为许多口吃患者治疗的经历使我对于影片中所讲述的一个口吃患者的故事确实有一定的发言权。
无论是本片所讲述的故事还是主要演员们的表演充分说明这样一部影片并不是徒得虚名。
演员的表演真实而专业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个从小怯懦、害羞、口吃,同时被父亲寄予厚望,超我严厉的年轻人,尤其是科林·费斯的精湛演出令乔治六世这个形象熠熠生辉。
把年轻的约克公爵(即后来的乔治六世)尽管口吃,易怒,却有勇气,有担当表现得惟妙惟肖。
而杰弗里·拉什所饰演的罗格医生有着不拘一格的医术、敏锐的洞察力、循循善诱的交流能力以及自尊的品格,他演绎的角色睿智老道、胸有成竹、举重若轻的情态,挥洒自如。
心理学分析《国王的演讲》

心里学电影《国王的演讲》观后分析“面对”“战胜”的国王励志传奇电影《国王的演讲》取材于这段历史,故事主角就是乔治六世。
由于拥有一个像爱德华王储这样优秀的哥哥,自小害羞、口吃的“伯蒂”(乔治六世的昵称)看起来并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
他和妻子伊丽莎白在远离公众的平静生活中逍遥度日,抚养两个女儿。
随着老国王身体衰弱,日益增加的公共责任落到了伯蒂身上,也因此,他开始了与口吃的艰难抗争,并找到了“民间医生”莱纳尔·罗格,两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建立了终生友谊。
爱德华逊位后,伯蒂临危受命,成为乔治六世。
两年后,二战爆发。
在罗格医生的帮助下,乔治六世克服了口吃,通过广播发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圣诞节演讲,号召英国人反抗法西斯,成为二战中激励英国人斗志的重要因素。
具体到本片内容上,汤姆·霍伯对影片节奏和层次感的把握极为精准,对主人公乔治六世的刻画也十分生动鲜活,对布景、服装、道具、灯光、镜头感的精雕细琢更是尽展其完美主义倾向。
全片都伴随着悠扬的旋律,笼罩在优雅的氛围和格调中,叙事不急不徐,条理分明,标准的英国电影范儿。
乔治六世如何一步步地走出口吃阴影更是被表现得层次分明,导演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治疗口吃的方法论上,而是从一开始就深入国王内心,告诉观众心结才是口吃的真正原因,物理治疗只是辅助,心理治疗才是根治口吃的关键所在,而罗格医生恰恰是敏锐地洞悉了这一点,才最终治好了其他医生无能为力的顽疾。
不难看出,国王和医生诊疗互动的过程完全同历史事件、国王人生以及思想的重大转变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不仅让人看到国王战胜口吃的惊人毅力,同时也让人看到他实现国王身份的心理认同的伟大转变。
这是弱者与强者的结合转变当国王还是王爷时,伯蒂口吃地一塌糊涂,在公众面前的出丑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人生中贵族的身份以及职责都成为沉重的负担。
片中第一次的诊疗过程中,伯蒂满口满口的玻璃球,在医生极力的催促下,努力地发出了几个含混不清的音节,继而难过地低下头,又迅速地扬起,无奈焦虑地看了医生一眼,忍耐,忍耐,终于一口吐出了所有的玻璃球,暴怒而去。
奥斯卡经典励志电影:《国王的演讲》

奥斯卡经典励志电影:《国王的演讲》《国王的演讲》是一部由汤姆·霍珀导演,柯林·菲尔斯主演的奥斯卡经典励志电影。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为克服口吃障碍而进行的艰苦努力,并成功地以娴熟演讲技巧鼓舞了整个英国民众的奋斗精神。
影片在2010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并给全球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这部经典电影所传递的励志主题。
影片以乔治六世(伯特勋爵)在其哥哥爱德华八世退位之后,被宣布为国王的场景开篇。
乔治六世在接受各种正式场合的演讲时,因为严重的口吃问题而备受困扰,甚至为此丧失了自信和动力。
然而,在乔治的皇后伊丽莎白和她发现的语音治疗师梅贝尔的鼓励下,乔治决定尝试治疗,并在艰苦的过程中逐渐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乔治六世与梅贝尔的治疗过程,告诉观众努力和信念所能创造的奇迹。
在治疗初期,乔治六世因为过去对口吃的挣扎和恐惧,一度心灰意冷,觉得自己永远无法克服这个问题。
然而,梅贝尔坚定地相信他有能力战胜口吃,不断鼓励他去尝试,并教导他一系列调整呼吸和发音的技巧。
电影中的乔治六世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多次挫折和抵触心理,但他从不放弃,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心理障碍和肢体问题。
他勇敢地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练习和改进自己的演讲技巧,甚至在治疗期间时常在广播中演讲,积累自信和经验。
最令人难忘的情节之一是乔治六世在即将面临重大的国家危机时,必须向全国发表演讲鼓舞士气。
面对千万人的期待,乔治六世和梅贝尔一起经历了一段艰苦而感人的准备过程。
最终,在梅贝尔的鼓励和支持下,乔治六世战胜了自己的口吃问题,鼓舞了整个国家的士气,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王室演讲之一。
《国王的演讲》通过乔治六世和梅贝尔的故事,向观众传递出了坚持、努力和信念的重要性。
乔治六世在面临艰难困境时不放弃,始终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部电影激励观众们要勇敢面对自身的困境,勇敢地追求梦想,并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奇迹。
国王的演讲 心理学 《国王的演讲》心理学解析

国王的演讲心理学《国王的演讲》心理学解析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国王的演讲》心理学解析”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国王的演讲》解析今天我们欣赏了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大家是不是觉得跟自己原想的想法有点出入,很多人觉得电影的结局应该是罗格治好了国王的演讲,然后国王依靠出色的演说,最终成就一代伟业。
但,那是中国式电影。
而本部电影的结尾是国王的口吃并没有被治好,但是却诞生了真正的国王。
什么叫诞生了真正的国王,就是他自己认可自己是国王了,他找到了国王的自信和范儿。
故事有两条线:明线是国王如何和罗格建立信任并成长为真的的国王;暗线是国王为什么会这样。
先思考一个问题:他的障碍是如何形成的。
大家都知道他的障碍就是口吃。
影片开始就直接切入主题,来了一场失败1的演讲让观众知道这个公爵(当国王之前)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注意:当马上就要在闭幕式上演讲的时候,大臣们说了什么,我们看到伍德先生说:麦克风会引导你的。
大主教说:您肯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大家想一想,这么说对约克公爵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压力。
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朋友要去参加面试,但是自己觉得自己并不行,然后你给他打气说:你一定会被录取的。
那么结果他一定不会被录取,为什么,因为对于一个对自己丧失信心的人来说,他会通过自己的失败来证明你的鼓励是错的。
这样,在他失败的时候就可以说:你看,我就说不行吧~你还偏要说行。
而且,这样的失败对他来说是二次伤害,明明知道结果会失败,但又不得不再次去体验这种失败,这样只会加剧他对失败场景的逃避,比如,放弃演讲。
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习得性无助”,意思就是自己学会了对自己说不行。
一个例子就是马戏团在训练小象的时候会用很粗的绳子将小象拴起来,每当小象想逃走挣扎的时候都会发现自己挣脱不了,于是渐渐地小象就妥协了,开始乖乖听话不再挣扎,等到小象长成了大象有力气去挣断绳索的时候它也不会去挣扎了,因为在小时候,它学到了一种观念:我是挣不开的,努力也白费。
口吃的心理治疗——从影片《国王的演讲》谈口吃的心理治疗

口吃的心理治疗——从影片《国王的演讲》谈口吃的心理治疗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的口吃原因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的口吃有很多方面引起的:童年早期创伤——影片有放到乔治说道自己小时候保姆偏爱他哥哥,在和父皇母后相处时被掐,使父母不爱和要哭的他相处。
事后保姆还会故意不给东西吃,使得自己得胃病。
而这些事父母在三年后才发现......这对乔治的伤害很大。
当然,这造成了乔治和父母的疏远。
得不到父母满满地疼爱,也有一定的关系。
被纠正左利手的经历……这些无一不是造成乔治口吃的原因。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来自爱德华的压力。
乔治六世在家中排行老二,可是他却是最勇敢的一个。
他的哥哥却注定要成为国王,但是却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对于皇家来说这是羞耻的。
在哥哥爱德华八世面前,他总是有没有办法像和Logue讲话那么流利。
他也恨自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他对自己也很生气,他没有办法去强制实施自己的愿望。
因此,他变得易怒,还经常抽烟。
罗格医生的治疗方法:首先,罗格是一个成功的医生,他很有经验。
他要求医生和病人的平等关系,并且要求在自己的诊所进行医治,这对往后的治疗起了很大的作用。
罗格医生用了很多方式。
有让国王嘴巴里含着东西练习说话,但是没有成功。
之后让他在嘈杂的环境中读文章并录下来,也有用骂人的形式说。
用音乐的形式唱出来......此外,还有:发音疗法:就是要在每句话的开始轻柔地发音,改变口吃者首字发音经常很急很重的特点。
说话的速度要降到很慢的程度,一开始时一分钟60-100字,而人们平时说话的速度要达到每分钟200字。
呼吸疗法:提倡腹式呼吸法。
由于深呼吸能使肌肉获得适当的运动和协调,能松弛与缓和身体各部和颜面肌肉的紧张状态,逐渐消除伴随运动。
深呼吸能影响人的情绪,能使激动的情感得以缓和以致平息。
突破疗法:将口吃患者组织在一起,或单独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演讲、唱歌,逐步克服说话的恐惧心理。
激将法:罗格会用一些语言来刺激国王,逼他说话反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片片段:
23:00
口吃绝非天生
四五岁开始
34:00
只是在演讲时口吃
53:00
第一位奶妈并不喜欢他,比较喜欢哥哥。
奶妈带他去见父母时掐他,他大哭后被奶妈带回去,之后便不再喂他。
三年后父母才发现了奶妈的问题,但此时他因为奶妈的照顾不周而得了胃病
《国王的演讲》讲述了深受口吃困扰的约克郡公爵在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帮助下,走出了困扰自己多年的病症的故事。
我们将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探讨了罗格医生的治疗为何会最终起效,从症状的形成、治疗过程中的方法、治疗的意义等方面对影片进行了分析。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心理性口吃治疗的关键不在于药物或技术,而在于对于患者心理需求的真正把握。
一、症状的形成
心理疾病的形成往往是患者对某样事物的求而不得,其背后的成因通常是患者的真正需求,只是探寻这个真正需求的过程比较复杂。
从精神分析看症状的形成,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言语流畅性障碍,医学界长期以来普遍接受的一种,也就是说口吃并非一种单纯的生理疾病,很大程度上还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精神分析认为症状的形成来源于自我功能的丧失,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的无法调和。
本我中装盛着满满的准备蓄势而出的欲望,而超我则高举着一把大斧,时刻准备着斩断那些冒出头的欲望。
自我斡旋与二者之间,试图让他们加入三方会谈,以求让各方都满意的结果。
当自我不够强大,无法很好履行这一协调工作时,就会陷入内在冲突状态,并以各种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本片中约克公爵的口吃其实是心理性口吃,在他私生活日常讲话中并不口吃,只有在情绪略微紧张或者在发表公众演讲时才会口吃。
而隐藏在口吃症状背后的冲突则来自于潜意识中的欲望。
其实是隐藏在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表达受阻。
这里的表达,并不是指相对口吃而言流畅顺利的口头表达,而是指真实自我欲求的心理表达。
作为一个王室成员,公爵从小就生活在一种不被容许表达自我的氛围之中,不能是左撇子,不能膝盖弯曲,不能……诸多的不能,对生理自我的否定和压抑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心理的、原始欲望的自我。
尤其不能逾越
王室既定的规则,作为王位的并非第一继承人,在思想意识里,绝不能对国王的职位抱有非分之想。
成为国王的渴求,对公爵而言,也许并不是名誉权利的追逐,而是心怀对国家的责任感使然,这种责任感根源于复兴家族 (王族)的使命感。
然而这种渴望又是危险的,因为他意味着对规则或者说父权的反对、挑战和超越。
在影片中,公爵一旦提及像国王、哥哥、国家等这样的词汇时,卡壳的现象就表现得极其明显。
这些词汇与他内心的欲望联结,一旦开启,就会勾动所有和这些词汇相关的但又不被超我容许的本我意识与欲求,因为这些欲求无法逃过自我的审查和超我的谴责,因此,当那些话在喉口就要脱口而出——恰如挣脱缰绳的野马要不顾一切地冲破圈养得牢笼时,一堵高墙拔地而起——阻止真实想法进入意识,并采用合理化的方式来欺骗本我:“你看,我连话都说不清楚,怎么有资格担当王位呢?”由此一来,内心的冲突就被掩藏在了症状的背后。
二、治疗的过程
1.重新成长:在第一次治疗中,罗格要求公爵与他之间直呼其名,这打破了公爵内心僵硬的等级规则经验,让他得以体验一种崭新而平等的关系。
精神分析强调咨询的作用在于重塑关系,我们成人的关系都受到幼年关系的影响,问题是,当我们在新的客体(对象)面前重复这个旧的、刻板老化的关系模式时,就会显得幼稚。
从这个意义上讲,治疗师的作用是创造一种新的、颠覆性的、建设性的关系,将患者在新的关系中“重新成长”。
公爵的父亲,老国王,这是一个有着绝对权威不容被人质疑的国王,这在统治一个国家的时候也许是必备的政治品质,但对于一个家庭父亲而言,这样的形象却不利于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严苛的父亲形象让公爵内化了一个严苛的超我,更糟糕的是,这个家庭中缺乏母亲的介入。
从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王后的母亲,在对两兄弟的关系上都疏离有距,因此儿子们感受不到亲情的流动。
当哥哥爱德华听闻父王去世,自己即将承担整个国家的命运时,转头抱着母亲失声痛哭,王后的表情错愕,甚至双手不知如何置放。
不难想象,这样一种亲密诉求,对这个家庭的母亲来说事陌生的。
无论国王还是王后,牢记的都是身为一个国父和国母的角色,而忘了自己最本质的身为人父和人母的角色。
2.重塑关系:罗格对公爵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不仅仅是个语言治疗师,更重要的是他成为了公爵的移情对象。
所谓移情,就是指患者将自己过去与某些重要人物的关系体验投射到治疗师身上的过程。
在罗格这一“好父亲”的影响下,公爵内化的“父亲图像”得到了修正。
在与罗格的相处中,公爵感受到轻松、平等、被鼓励、被接纳,同时,还体验到罗格的“不完美”、坦诚和真实,正是这种与老国王父亲不
同的反应模式,颠覆了僵化而刻板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此外作为妻子的伊丽莎白,很好的填补了公爵王后母亲的缺失位置,为公爵提供了亲密、安全的情感支持,成为了公爵另外一个重要的移情客体。
三、治疗目的:寻找自我内在的真实
患者抱着解决当前问题的心态走进治疗室,就像公爵最初只是抱着治疗口吃的目的前来求医。
而事实上,精神分析的目的是寻找真实,恢复坦诚面对并接纳自己真实自我的勇气。
对于公爵而言,他真实的内心是担当国家的责任,履行继承王位的使命,却因来自童年的压抑、伤害和自我否定而无法直面。
治疗成功的标志是解除和克服无意识的矛盾冲突,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是要将患者的潜意识冲突意识化,让潜意识的东西慢慢上浮到意识层面,让其就自我冲突和内心情结获得领悟,在欲望和抑制力量之间达成某种和解。
弗洛伊德在他的最后一篇论文《精神分析概要》(1940)中对分析的终结如此写到:“产生怎样的分析结果并不重要。
在重新获得主动权后,自我可以对抑制否定的本能欲望进行自我调节,视情况给予满足或加以否定、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