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电影史资料
中国电影史

《狂流》
11
《渔光曲》
第二节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一、左翼电影
1934年,一批左翼电影家组建了“电通影片
公司”,主要作品有袁牧之的《桃李劫》、田汉
袁 牧
的《风云儿女》等影片,其中田汉作词、聂耳作
之
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都鼓舞了一
代青年投身保卫民族生存的斗争。
田 汉
12
《桃李劫》
《风云儿女》
9
第一节 中国的早期电影
二、“明星”与“联 华”
(2)新派的特点 新派导演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较深,他们的作品有如下特点: ①在取材上,倾向于城市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多表现小资产阶级的 激进情绪和空幻理想; ②在艺术手法上,重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心理的刻画,比较注重 电影艺术本身的特征,叙事时重视镜头的运用。 新派影片较多地受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喜爱。
《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第一部社会
伦理片,它的成功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
《
孤
影坛的领导地位。该片的风格成为日后
儿 救
祖
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传统,对中国电影
记
》
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7
第一节 中国的早期电影
二、“明星”与“联
华”
2.联华影业公司
《 玉 洁
冰
1930年,“联华影业公司”成立,该公司
清
注重对电影艺术特征的把握,讲究画面的美感
《难夫难妻》剧照
张
郑
石
正
川
秋
4
《难夫难妻》拍片现场
第一节 中国的早期电影
一、中国电影的起步
3.香港电影的发端
1913年,香港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片《庄子 试妻》,这是香港的首家影片公司,香港的电影业由 此发端。
中国电影史复习资料

中国电影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电影的奠基创立阶段(1896——1912)1. 世界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 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放映了《墙》、《婴孩喝汤》、《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
2. 电影传入中国:1896 年8 月11 日上海徐家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
3. 中国第一部电影:1905 年《定军山》,主演:谭鑫培。
初兴阶段(1913——1922)4. 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A .《难夫难妻》(1913)导演:郑正秋、张石川):创作新剧、面对现实、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B .《庄子试妻》(导演:黎民伟):改编旧剧、发挥想象、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C .《劳工之爱情(掷果缘)》:中国电影初兴期最为经典的故事短片。
5. 最早的长故事片(1921 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兴盛阶段(探索时期)(1923——1931)6. 旧派与新派A ?旧派:⑴构成:①郑正秋、张石川;②“鸳鸯蝴蝶派”;③五四后知识分子。
⑵代表作品:1923 年《孤儿救祖记》⑶创作面貌:①家庭伦理剧:《孤儿救祖记》:②神怪武侠片:古装片《火烧红莲寺》、神怪片、武侠片。
B ?新派:⑴构成及创作思想:长城:“移风易俗,针砭社会。
”神州:“宣扬文化,开启民智。
”民新:“普及教育,提倡爱国。
”联华:“复兴国片,改造国片。
” 南国:“借胶片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
”⑵创作面貌:①以洪深、侯曜为代表的“人生问题剧”。
②欧阳予倩和“神州派”的“人情剧”。
③田汉、孙瑜带有唯美和浪漫倾向的创作。
(孙瑜《故都春梦》、《野草闲花》)⑶共同特征:①取材:关注小资产阶级;②内容和艺术表现:受外来文艺的影响;人物塑造的相似性;注重心理刻画。
7. 郑正秋:A .主要创作:《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B ?电影概念和电影创作概念:①早年从事戏剧评论工作,提倡新剧;②与戏剧舞台相比,电影强调“造意”“造地”“配景”“导演”“演员”。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完整版)中国电影史新课件

1931年拍摄的《歌场春色》,是中国最早的两 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之一。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影 响与推动下,于1933年拍摄了《挣扎》、《飞 絮》、《飘零》等反映现实的影片。
2021/6/16
1934年后,相继拍摄了《王先生》、《花花草 草》等片,并在香港成立公司分厂。
2021/6/16
早期放映活动的影响 放映在我国深入内地。 外商开始争夺我国市场。 促进了我国知识分子的摄制欲望。
2021/6/16
1、中国最早的电影制作机构,创办人任景丰 。 2、1905年《定军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京剧艺
术记录片(戏曲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
2021/6/16
2021/6/16
《孤儿救祖记》是“明星”第一部正式出品。也可以 说有了它,才有了真正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一部根据郑正秋“教化”社会的主张编写的家庭
伦理片,导演是张石川。
2021/6/16
故事写富翁杨寿昌听信侄子道培谗言,逐走怀孕的寡 媳蔚如。十几年后,蔚如的儿子余璞长大,又在杨寿 昌办的学校读书,此时杨已发现道培种种不端,不再 信任他了。道培怀恨在心,想杀叔夺产。动手这天, 恰巧余璞来访,孩子机智勇敢地救了祖父,一家从此 团圆。蔚如感到沉冤大白得力于学校,拿出家产一半 兴办义学,广收贫家子弟入学。
2021/6/16
第二章 中国电影的探索(1923—1932)
2021/6/16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出现了的第一 个热潮。
这一时期著名的公司有明星影片公司、大中华 百合公司、长城画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天 一公司、民新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公司等。
2021/6/16
一、“明星”影片公司 二、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 三、天一公司 四、长城画片公司 五、神州影片公司
中国电影史

改革开放后电影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电影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也开始逐步开放和改革。
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日益多样 化,推动电影业不断创新。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电影业积极与国际接轨,引 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电影史
汇报人: 2023-12-27
目 录
• 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0) • 民国时期电影(1930-1949) •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电影(1949-
1978) • 改革开放后至今电影(1978-至今) • 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与地位
01
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0)
电影的起源与传入
文化背景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 期,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为电 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民国时期电影类型与题材
类型
民国时期的电影类型主要包括剧情片、喜剧片、武侠片、戏曲片等。
题材
民国时期的电影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社会现实、家庭生活、爱情故 事等。其中,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影片尤为突出。
陈凯歌
《霸王别姬》、《黄土地》、《无极》等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 关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张艺谋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作品,将中国传统 文化与现代电影语言相结合。
姜文
《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让子弹飞》等作品,具有 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
改革开放后至今电影产业概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电影史

• 《渔光曲》
• 《狼山喋血记》 •
《压岁钱》
电影机构和从业人员出现分化: 四种创作格局
• 国统区(武汉、重庆、成都): 也是大后方电影:内容上直面 战争;表现形式上注重通俗化 和纪录性,《塞上风云》。 • 租界区(上海和香港):也是 “孤岛时期”的电影。商业电 影类型达到完备,《木兰从军》 • 沦陷区(长春和孤岛消失后的 上海):主要的是指“满映” 和“华影”为代表的亲日电影。 人物代表李香兰
• 根据地(延安):1938年 成立了“延安电影团”
战后的中国电影在艰难中辉煌
• 自抗日战争后中国电影在上海几乎集中 了 一批战后最为重要的电影企业:官方的和 民间投资的公司。 • 4年间共生产出150多部(不含香港),80 %以上均是由上海的20余家大小的制片公 司出品的。 • 艰难的环境:成本的激增,器材的匮乏, 美片的倾销等。 • 辉煌的艺术成就:忠实的纪录和银幕语言 的完善
• • • 《歌女红牡丹》 • • • •
《神女》
• 《桃李劫》
《马路天使》
1、“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的背景下和中国电 影的现状,需要寻找出路。 2、1931年9月,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左翼剧 联”)在《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 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电影部分中, 规定了中国共 产党在当时电影战线斗争纲领和方针, 规定了左翼 电影应当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地主阶级 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 描写工农群众的反 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 3、1932年, 夏衍,阿英,郑伯奇进入明星影片公司, 标志着左翼电影工作者投身电影界的正式开始
中国最早初夏的影戏公司 • 1909年,中国最早 的影戏公司:亚细亚 影戏公司在上海成立。 由美国人本杰明· 布 拉斯基投资经营。 • 他一边经营放映业, 一边拍摄影片。《中 国》、《不幸儿》、 《西太后》(传闻) 等
中国电影史。详细

《中华儿女》
30年代的优秀电影 年代的优秀电影
返回
大路
八百壮士
马路天使
十字街头
狂流
渔光曲
返 回
《乌鸦与麻雀》这部影片生动地纪录下了国民党政权 统治的最后一页,社会的混乱,物价的暴涨,市民的幻 想与痛苦无不真实地再现于银幕之上。在黎明前的黑暗 里,昆仑影业中留守在上海坚持创作的艺术家,在一夜 之间完成了这部出色的讽喻作品的剧本,而拥有丰富表 演艺术实践的郑君里则首次独立执导本片,从而当之无 愧地进入中国第一流导演艺术家之列。 在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中,最能打动观众的是 创 的 。 的坚守 是能打动 的。《八千里 路云和月》中 一 的 , 出 创 表现的 有 之 的 。电影中 的 有流 的电影 和 的 物 。 了 和 物的 本 , , 的表演和丰富的 。 1947 第一部 片《一 流》 后, 3月,观众 80 次。 的成 之 在于和民 众 的 痛。这部电影在 上, 从中国的 中 , 是。 月 的 , 入 的 ,而 在苦苦地 。
红河谷
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 横空出世 离开雷锋的日子
入新世纪,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 导集体,继续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审时度势地作出“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 环的轨道,取得了崭新的成就。
卧 虎 藏 龙 话 神
1984年结束语 年 《猎场扎撒》、《野山》、《良家妇女》、 猎场扎撒》 野山》 良家妇女》 黑炮事件》等重要影片问世。 《黑炮事件》等重要影片问世。 1987年 《老井》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 年 老井》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 红高粱》 孩子王》 《红高粱》、《人?鬼?情》、《孩子王》、《太 鬼 情 阳雨》 我只流三次泪》 最后的疯狂》 阳雨》、《我只流三次泪》、《最后的疯狂》等 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 一批重要影片摄制完成。 1988年 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 1988年 《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 获得“金熊奖” 获得“金熊奖”。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欧洲三大国 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 芙蓉镇》 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芙蓉镇》在捷克斯洛 伐克第26届卡罗维 发利国际电影节获电影节大奖。 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电影节大奖 伐克第 届卡罗维 发利国际电影节获电影节大奖。 1989年 《金猴降妖》、木偶片《神医》分别获美 年 金猴降妖》 木偶片《神医》 国第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 动画短片一等奖。 开国大典》问世。 奖、动画短片一等奖。《开国大典》问世。该片 对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电影史

五、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
•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 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 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 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 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 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 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 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 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 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 、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 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 、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 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 长的动画片。
《渔光曲》
• 影片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炼 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 时影片卖座最高纪录。影片的主题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 流行歌曲之一。《渔光曲》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 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进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 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界的营造上, 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影片表现手法质朴,却又有很大 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 新真挚的主题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 轰动效应 •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后,连映3个月,造 成轰动效应。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 • 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 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从而使本片编导蔡楚生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电影艺术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文明的影戏(1905—1931) 寻梦《定军山》1896年8月2日,电影这个“新奇玩意”出现还不到8个月,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大张旗鼓地放映了最初的影像。
虽然这次放映未必是中国电影放映的第一次,但至少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记录。
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一天随着放映机的转动,投射在银幕上的影像都是些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接下来的若干年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报章所登载的影戏广告,却告诉我们一百年前的中国人看到的是怎样的影像:1902年,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张园上映新片的广告,开列的影片目录中有:“花旗、法国大赛珍会”(即英法世界博览会),“美国大战哑非利加”(即美西战争),“中国拳匪大战大沽口”(即中国的义和团事件)。
这些刚刚发生不久的世界大事,已经进入中国人的视线。
当时的人们就“赞叹那做电影的人,搜索枯肠,想入非非,真是世界上无声的大教育家”。
然而,这“无声的大教育家”在很多年里,始终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中国人所能看到的只是外国人摄影机里的中国。
正如洋火、洋油等许多舶来品一样,中国人最初把电影这一舶来品称作“西洋影戏”。
就像许多西方文明总是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拿起电影摄影机的中国人却是守着皇城根的北京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购买了一套法国制木壳手摇摄影机,并说服适逢60大寿的菊坛泰斗谭鑫培站在摄影机前,开演了京剧《定军山》“请缨”、“舞刀”和“交锋”等三个片段。
开拍前,任庆泰对刘仲伦等年青技师说,“别让洋东西唬住,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活动照相吗?”当《定军山》在任庆泰自己的产业——大观楼影戏院放映时,京城的戏迷奔走相告,京城的第一批专业影迷就此产生。
“西洋影戏”与国人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听戏,恰到好处地融合了。
中国人的夜生活由此悄然转变,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每张票一至二角,男女分座几乎是所有电影院的规矩。
在天津,权仙影戏院为便于晚场的观众回家,还“特向电车公司定下电车数辆,每夜散戏,候于园左,以送抵城之客”,看电影已成为生活的时尚。
遗憾的是,关于《定军山》的记录,我们只见于文字。
中国电影资料馆现存中外影片27200多部,1922年上海明星公司出品的三本短片《劳工之爱情》,是馆藏影片中年份最久的故事片。
就是在这一年,郑正秋、周剑云、张石川等同道中人组成明星影片公司,同时,在拍摄现场开始使用由陆洁翻译的一个名词“导演”。
传播文明的影戏(1905—1931) 第一个繁盛时期1913年元旦,临近外滩的香港路一方空地上,一群文明戏演员出演了一部名为《难夫难妻》的影片。
这是郑正秋根据家乡广东潮州婚姻旧俗而构思的故事短片,批判了在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虽然政府已明令小学男女同校,但在摄影机前表演的演员还是清一色的男性,片中的女角也由男性演员担任(同年,香港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庄子试妻》,严珊珊扮演丫环,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演员)。
简陋的布景借用于文明戏班,挂衣钩、自鸣钟和新式桌椅等各式道具甚至是用笔画或用竹纸扎出来的。
而摄影机后的“主创人员”——25岁的郑正秋和24岁的张石川,此时并不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影片的编剧和导演,甚至对摄影机机位的变换也一无所知。
但是他们却明确地知道“创造生气勃勃的空气,来改造中国死气沉沉的现象……是文学家艺术家的责任。
”因为外国人用影戏表现的中国人,“。
不是污蔑的,就是隔膜的”。
从美国学习戏剧归来的洪深教授,在为中国影片制造有限公司起草的《征求剧本启示》中称“影戏为传播文明之利器”,“能使教育普及,提高国民程度”。
这一切都说明,这时的中国电影人对电影的教化作用已经有着十分明确的认知。
1923年,一辆客车在京汉铁路上缓慢前行,车厢内,张石川独自陷入电影梦的冥想。
他此次汉口之行是为了《难夫难妻》的发行,却在旅途的寂寞中构想出一部对中国电影影响极大的影片——《孤儿救祖记》。
在这部默片里,导演郑正秋“教化社会”的宗旨以及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的艺术主张得到很好的伸张,影片在各地公映时获得了超越好莱坞影片的票房业绩,上海影院首轮放映时票价高达一元,而当时的京剧名角梅兰芳的演出也不过如此。
《孤儿救祖记》票房的成功,吸引了民族企业家,他们纷纷投资开办电影公司。
1922—1926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仅上海一地就有140家。
众多电影公司的出现,造就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繁盛时期”,从此扭转了以往将电影视为游戏业的观念,电影人普遍认为电影“将要成为一股普及全世界的”文化企业。
《孤儿救祖记》的另一项收获,就是影片的主演王汉伦,她扮演的沉默寡言、身世凄苦的年轻寡妇形象,在感动观众之余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
她成为女性职业电影演员第一人。
此后一百年间,电影明星成为一个特殊的名号,引领着社会的审美取向。
而与她共同演出的郑小秋(郑正秋之子),也广泛收纳了观众的怜爱,成为驰骋20、30年代的灿烂童星。
1925年3月12日晨,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心脏停止跳动,追随他多年的黎民伟用镜头记录下了伟人逝世的旷世悲痛。
此前,曾经在《庄子试妻》中饰演庄子之妻的黎民伟与摄影师罗永祥一起扛着笨重的器材奔赴前线,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并以《孙中山先生北上》、《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等纪录片昭示民众。
孙中山为他题写的“天下为公”,后被镌刻在南京中山陵,成为中国电影人永远的骄傲。
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政变”。
时局骤变,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影业也陷入危机。
市面上充斥着西方影片,有些甚至含有侮辱中国人的内容。
1930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上映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当时在戏剧电影界具有很高威望的洪深教授愤然而起,高声抗议,要求把胶片烧掉,不许再放。
巡捕来了,殴打了洪深,硬把他从电影院拉到巡捕房。
但观众觉得他讲的对,都跟洪深一起到巡捕房表示抗议。
洪深教授的壮举,震惊了上海滩乃至全中国。
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洪深被释放了,主演此片的美国明星罗克公开道歉,大光明电影院也被罚款四千元。
但是,中国的电影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由英美电影主宰。
为了打破西片的垄断局面,20年代末的中国电影人在寻找着突围的方向。
1928年5月,明星公司摄制的《火烧红莲寺》公映,光怪陆离的电影特技、离奇荒诞的故事情节,迎合了小市民的审美情趣,一时间,观众趋之若鹜,轰动远近。
实力雄厚的明星公司一连拍了18集,“一把火”烧透了中国影坛,带动了大小电影公司蜂拥而上,形成追拍“火烧片”、“武侠片”、“封建伦理道德片”和“色情片”的狂潮。
据统计:1928—1931年间,上海约50家电影公司共拍摄了近400部影片,其中武侠神怪片就占了250部。
武侠神怪片的泛滥,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生活在苦闷和彷徨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他们借身怀绝技锄暴安良的“侠客”,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不满。
#p#分页标题#e#1931年,明星公司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公映,中国电影终于可以开口说话了,然而脚下的路却十分迷茫。
何去何从?中国电影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民主意识与民族电影(1932—1949)新兴电影运动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爆发了淞沪战争。
炮火直接摧毁了设在上海虹口、闸北、江湾地区的各影片公司和摄影场。
而电影观众对于依然沉醉于“鸳鸯蝴蝶”中的电影人也发出了“猛醒救国”的劝告。
当时的《影戏生活》杂志收到600多封读者来信,要求电影公司摄制抗日影片。
大敌当前,反映战事唤醒民众,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人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
大敌当前,电影人纷纷开动手中的摄影机,反映战事,激励民众。
一些电影公司的经营者也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深受欢迎的左翼作家,明星影片公司的三巨头之一周剑云通过安徽同乡阿英,约见了夏衍、郑伯奇,邀请他们加入明星公司。
自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进入电影公司,或顾问,或策划,或编剧,或批评,卓有成效地将阶级对立与民族意识以及启蒙与救亡的时代命题带上银幕,影坛风气为之一变!1933年,洪深对电影界的业绩做了一个总结,他说,“我们知道在这中国电影年的11个月之内,在数量上只生产了66部影片”,“但是在素质上,中国电影已经很明显地从颓废的、色情的、浪漫的,乃至一切反进化的羁绊中挣脱出来,而勇敢地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洪深所说的这条道路,正是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化同步的全新道路。
在这一年里,明星、联华、天一及各家电影公司先后开映了《三个摩登女性》、《狂流》、《天明》、《城市之夜》、《都会的早晨》、《母性之光》、《飞絮》、《春蚕》、《铁板红泪录》等多部反映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影片,给电影观众带来新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冲击力。
1934年上海的夏天,郑正秋导演的影片《姊妹花》在大光明影院首映后,创下了连演63天的记录。
主演胡蝶风头出尽,一时间“胡蝶霜”、“蝶来饭店”等以胡蝶为名号的商品行销于市,引领着社会衣食住行的风尚。
而拍摄了大量新兴电影的联华影业公司更是蒸蒸日上,许多影迷不仅是联华影片的忠实观众,更是联华股票的持有者。
联华“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但是,另一种声音也甚嚣尘上。
1933年11月12日上午,一群身着蓝衣的特务在光天化日之下,闯进艺华公司摄影场,砸毁电影器材,并以“铲共同志会”的名义发出警告,不准放映田汉、夏衍、金焰等人的影片,也不许刊行鲁迅、茅盾、阿英等人的作品,制造了震惊上海的“捣毁艺华事件”。
恐吓、谩骂和法西斯暴力,并不能阻挡新兴电影运动的脚步,左翼电影人继续“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一部部批判现实主义影片《渔光曲》、《大路》、《新女性》、《神女》、《桃李劫》、《十字街头》顽强地诞生了。
193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清晨,年仅25岁的阮玲玉服毒自杀。
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万人空巷的送葬场面,使阮玲玉之死久久留存在中国影迷的心中。
历史似乎在有意无意间选择了1935这个特殊的年份,在赋予中国电影傲人荣誉的同时,也让它承载着巨大的失落。
这一年,郑正秋走了,年轻的天才作曲家聂耳也走了……随着一曲曲挽歌终了,默片的光辉逐渐淡出,有声电影成为中国银幕的主流。
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影片《狼山喋血记》属于查禁之列,中国人对之讳莫如深,因为它的主演之一是中国政坛红极一时的人物江青。
但是,这并不能动摇这部国防电影在历史上的地位。
一部《狼山喋血记》,饱含着抗日激情,虽然从头至尾没有一处提到抗日,但以黄狼隐喻日本侵略者,以白狼隐喻西方列强,在抗日字样不能公开的时局之下,电影人巧妙地借寓言论时世,在银幕上宣扬抗日主张。
而在另一部由袁牧之编导的影片《马路天使》里,由“金嗓子”周璇演唱的《四季歌》,唱出了东北人民家乡沦陷流落他乡的痛苦和哀思,表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愿望,震撼着几代中国人的心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回响的时候,中国电影人心中升腾起一份特别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