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一地理-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的区位选择知识点

高一地理的区位选择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区位选择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区位选择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选择适宜发展某类产业或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地理位置。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学习中的区位选择的基本概念、要素以及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区位选择的基本概念区位选择是指在发展经济活动或选择落脚点时,选择适应自身需求和利益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的合理选择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区位选择中,以下几点需要考虑:1. 地理条件:地理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等。
各地的地理条件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不同经济活动的发展。
例如,苹果种植需要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而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渔业。
2.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是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交通便捷的地区有利于物流和商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吸引更多投资。
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交通网络以及港口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对于区位选择至关重要。
3. 市场需求:经济活动的发展需要市场,区位选择也需要考虑市场需求。
选择靠近人口集中地区或具有潜在消费能力的地方会更有利于市场开拓和销售。
第二部分:区位选择的要素区位选择涉及到多个要素,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要素: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种类和储量不同,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可以更好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选择地理位置时,需要考虑到人口规模、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等因素。
人力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发展水平。
3. 交通网络:交通网络是连接不同地区的重要纽带。
选择区位时,需要考虑交通便利程度,包括铁路、公路、航空以及港口等交通设施的覆盖情况和发展水平。
第三部分:区位选择的实际应用区位选择在实际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1. 工业园区的选择: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考虑到交通便捷、用地成本、环境影响等因素。
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促进工业的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梳理

《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梳理
1、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的区别:
(1)主要因素: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就不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具体案例如下。
主导因素农业生产
热量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
水源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地形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
市场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土壤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
技术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
(3)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夏季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
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当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改善,限制性因素就会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小麦—牧羊农事安排:
(2)生产特点:。
高一地理区位选择知识点

高一地理区位选择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而区位选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虽然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信息与交通的便利使得人们的选择更加广泛,但是地理上的区位选择仍然对于个人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一的地理学学习中,了解区位选择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区位选择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首先,区位选择是指人们在进行投资、建立工厂、选择居住地等决策时考虑的地理因素。
它涉及到人口分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决定一个地点是否合适的时候,人们需要考虑这个地点是否有足够的劳动力、是否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否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是否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等。
因此,区位选择是一个相当复杂和综合性的决策过程。
其次,人口分布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和工资水平。
人口密集的地方往往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因为更多的人口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消费需求。
此外,人口结构的不同也会引起企业在不同地区的选择。
例如,在一个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医疗、养老等相关产业的市场潜力更大,因此,相关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这样的地区。
另外,自然资源也是区位选择中的关键因素。
对于某些需要原材料的企业来说,他们会选择靠近自然资源的地区建厂,以便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材料。
比如,铁矿石加工企业会优先选择靠近铁矿石矿山的地方,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并确保原材料的供应稳定。
此外,一些地区还拥有特定的自然资源,如沿海地区的港口资源和海洋资源,以及具有特殊气候条件的地区。
这些自然资源也会吸引相应的企业选择这些地区进行投资。
除了人口分布和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存在差异。
例如,一个工业发达的地区,可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水平,因此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企业。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整理

专题22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条件1.自然因素:(1)气候:热量决定农作物的品种、生长期和熟制水分决定农作物的品种,也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光照(2)地形:垦殖指数(耕地比重),平原适宜机械化耕作,山区适宜发展林或畜牧业(3)土壤:黑土和冲积土较肥沃,酸性红壤适合种茶树,紫色土适合种水稻(4)水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1)农业科学技术水平(2)消费市场(3)交通运输(4)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国家政策3.我国五个温度带(在图上标出)温度带农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寒温带一年一熟中温带一年一熟春小麦暖温带两年三熟冬小麦亚热带一年两熟水稻热带一年三熟水稻青藏高寒区一年一熟青稞4.我国四个干湿区(在图上标出)干湿区年降水量自然植被农业生产湿润区>800mm森林水田半湿润区400mm-800mm森林草原旱作农业半干旱区200mm-400mm草原畜牧业干旱区<200mm荒漠灌溉农业(二)、美国乳畜带的区位条件1.自然因素:(1)气候:气候冷湿(温带大陆性气候);(2)地形:地形破碎;(3)土壤:土壤贫瘠;(4)水源:河湖众多。
——不宜种粮,适合牧草生长2.社会经济因素:(1)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科技先进,机械化程度高;(2)消费市场:城市人口集中,牛奶和奶制品的市场需求量大;(主导因素)(3)交通运输:交通便捷确保了运输;(4)劳动力:从欧洲来的移民有丰富的畜牧业经验。
——发展乳畜业(三)、农业区位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减弱了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布局。
(温室技术促进寒冷地区农业的发展,节水技术促进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冷藏技术促使生鲜农产品的市场扩大;通过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市场大大扩展,其市场的指向性越来越强。
)(四)、丹麦农业区位变化时期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早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土地不肥沃,排水能力差牧羊(自然)19世纪中叶排干沼泽,施用化肥,使土壤肥沃起来小麦(科技)不久以后在与北美麦农的竞争中,种植业失去优势;欧洲市场需要牛奶、奶酪和肉类乳牛畜牧业(市场)(五)、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类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作物生产特点水田农业①世界:东亚、南亚、东南亚;②中国集中产区: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以南。
高考地理农业区位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农业区位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的知识点比较广、比较杂,所以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按板块来梳理。
这样才能尽可能将所有知识点都复习到,不留死角。
今天我们就来整理一下农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知识点,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再加深一遍对知识的印象。
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
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农业区位分析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2、商品谷物农业典型地区:东北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
最新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农业的区位选择-word文档

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农业的区位选择你还在为高中地理学习而苦恼吗?别担心,看了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农业的区位选择以后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农业的区位选择
53.农业区位的含义:①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②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54.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因素);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机械、科技(社会经济因素)。
55.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6.千烟洲农业的区位:降水多、丘陵、红壤(自然特征);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
57.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58.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市场需求、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主要原因:市场、交通运输、科技。
59.农业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通过阅读高一地理学习:高一地理知识点农业的区位选择这
篇文章,小编相信大家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学习轻松愉快!。
高一地理必修农业的区位选择

生物多样性
农业活动往往会对生物多 样性产生影响,农业区位 选择会决定不同生物种群 的分布和数量。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口分布
农业区位选择会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 供应,从而影响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经济发展
社会文化
农业活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区位选择会影响社会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区位选 择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关系
生态农业是有机农业的基础,而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高级阶段。
精准农业与智慧农业
精准农业: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 ,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 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 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 ,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 、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 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 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 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地域类型
绿洲农业
分布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 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瓜果等。
畜牧业
在草原和荒漠地区,以放牧为主 ,饲养牛、羊、马等牲畜。
青藏高寒区农业地域类型
青稞种植业
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河谷地带,以种植青稞为主,也种植 小麦、豌豆等作物。
高寒畜牧业
在高原草甸和草原地区,以放牧牦牛、藏羊等高原牲畜为主 。
农业产业链整合
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的紧密衔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 链。
农业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农业组织的合作,引进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荷兰农 业国际竞争力。
案例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 结构和区域布局。
高一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新人教版)

思考:这些影响因素是 思考:
一层不变的吗? 一层不变的吗?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 自然因素可以改造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南方水稻田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南方水稻田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改良酸性土壤)
种植业
林业
农 、 林 、 牧 、副 、渔
牧业
副业
渔业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
奶牛场布局在哪里?原因? 奶牛场布局在哪里?原因?
B
城 镇 主要公路
C A
河流
区位概念
位置
城市郊区交 通干线附近 近市场—— 近市场——近城市 ——近城市
影响因素
污染、饲料——郊区 ——郊区 污染、饲料—— 时鲜业—— 时鲜业——交通便利 ——交通便利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好暖喜湿的条件。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好暖喜湿的条件。 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如果没有充 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 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足的灌溉水源补充,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需求变化影 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变化除了受市场的价格、 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响外,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东南部
人口较密集
形成
自然因素
混 合 农 业
气候暖湿、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气候暖湿、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
出口海外、交通便利、政策鼓励、 出口海外、交通便利、政策鼓励、 科技发达、地广人稀 科技发达、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无人知是荔枝来。 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 荔枝是热带水果,生长于南方地区,要让 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 远在长安的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必须 快马加鞭,快速送达。 快马加鞭,快速送达。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为什么不把荔枝移到华 清宫呢?前人不是没有做过, 清宫呢?前人不是没有做过,想当年汉武 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到长安, 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到长安,没有栽 汉武帝竟迁怒于养护人, 活,汉武帝竟迁怒于养护人,对他们处以 极刑。 极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分析,培养读图能力。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播放:播放东北平原农业生产和澳大利亚放牧视频)
图片欣赏:水稻生产与小麦种植景观图
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
1、区位的含义:
由学生根据开始看到的视频及景观,结合教材文字叙述来思考
2、农业的区位因素
(先让学生看图3.3,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
然后播放图片:)
学生看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1)A、内蒙古大草原放牧景观图;B、我国南方水稻种植景观图;C、新疆哈密瓜丰收图
(2)A、陡山上的森林景观图;B、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图
(3)茶园景观图
(并给学生说明茶树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对土壤的需求)
问题探究:案例分析:
下列农业生产是否合理:
(a)陡坡上种庄稼(b)开垦草场种庄稼(c)围湖造田
完成课堂活动P43的1和2题
以上所考虑的都是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A、花卉、乳牛景观图;B、高速公路图;C、农民种植水稻图
D、机械化农田景观图;
E、中国商品生产基地图
(强调市场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结合以上各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容易产生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
总结: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案例探究: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
让学生思考:此地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如何调整?效果如何?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由于以上各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地区,称为农业地域。
农业地域的类型主要有: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在这里分别给学生展示一些农业生产类型的图片,并简单说明什么是种植业、什么是畜牧业、及什么是混合农业)
案例探究:阅读澳大利亚地混合农业生产
思考:(1)、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分布在哪里?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有哪些优点?
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