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
评述“马太效应”

评述“马太效应”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现象人所共知,那就是:好的愈容易更好,差的想好起来更难;富的愈容易更富,穷得想富起来更难;强的愈容易更强,弱的想强起来更难;有名的人会更有名,无名的人更难成名;朋友多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朋友少的人更难交到朋友,类似的还可以想到很多。
这就是一种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所彰显的是一种积累优势。
它的对象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或地区,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或进步,就可以得到优势的积累,从而取得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的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同样,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马太效应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因此,本文主要从马太效应的含义入手,寻根溯源进而探讨马太效应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一、马太效应的含义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在信息活动中,由于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惯例,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加剧,滚动累积,出现强烈反差,即两极分化、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这就是马太效应。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同样,管理上这一名词也不陌生。
二、马太效应的来源马太效应又称塔兰特寓言(塔兰特是古罗马的货币),它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古罗马一个国王要远行,将三个仆人叫到面前,交给每人一锭银子,并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马太效应的理解

马太效应的理解马太效应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成功者越成功,失败者越失败。
这个效应最早是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马顿在1968年提出的,他是以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作为名字的来源。
马太效应不仅存在于社会、经济领域,也存在于科学研究中。
在科学研究中,马太效应表现为大牛学者更容易获得研究经费、获得高水平的学术机会、发表高影响力的论文等。
而初出茅庐的学者则面临着艰辛的科研路程,不仅需要自己摸索,还需要面对资源匮乏、竞争激烈等问题。
马太效应在科学研究中的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费分配不公经费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但经费的分配却并不总是公平的。
大牛学者由于其过去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声望,更容易获得政府、企业等机构的经费支持。
而初出茅庐的学者则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来争取经费。
2.高水平学术机会不均高水平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是这些机会往往只对具有一定学术声望的学者开放。
大牛学者由于其过去的学术成就和声望,更容易被邀请参加这些高水平学术活动。
而初出茅庐的学者则往往需要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获得这些机会。
3.论文发表不公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论文,而论文的发表也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
大牛学者由于其过去的学术成就和声望,更容易将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
而初出茅庐的学者则面临着论文发表难的问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来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
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科学研究的竞争更加激烈,初出茅庐的学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创新来取得成功。
但同时,马太效应也提醒我们,科学研究需要更加公平和公正,给予初出茅庐的学者更多的支持和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和成长机会。
自然辩证法必考简答题

一、比较客观事实,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指出科学事实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客观事实: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
经验事实: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它仍然是一个认识范畴,即形式是主观的,且具有可错性。
但它与经验事实里的未经反复检验证明是真实的事实是有区别的,它的内容有真实的特征,有客观性。
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描述的是个体,不针对个体所在的类。
科学事实可复核,可重现。
这是为了通过重演排除随机事件对观察现象的干扰,尽可能避免错觉,假象,以此保证科学事实区别于其它经验事实的根本特征——真实性。
科学事实应该精确、系统。
科学事实是发展新概念,新理论的起点和基础。
概念和理论归根结底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
科学事实是在检验和评价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标准和主要手段。
二、如何理解“开放系统必然导致有序”,并举例分析。
开放系统就是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系统。
系统的典型理论是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从混沌向有序转化的机理和规律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外部条件和系统内部某个序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
例如:城乡结合部就是一个耗散结构。
首先,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交换;其次,城乡结合部远离平衡态,其地域范围、人口结构、用地景观、经济状况、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再次,城乡结合部内部要素和子系统之间是非线性结构,如人口增长模型是非线性关系模型,同时其内部各个行业、部门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正反馈的倍增效应及负反馈的饱和效应等非线性关系;最后,城乡结合部不断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无数个小涨落,进而偏离平衡态,当涨落影响程度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就会产生巨涨落,从而失稳发生跃迁,从当前的状态跃升到更有序的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推动系统向前发展。
论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之启示

论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之启示摘要:马太效应在社会生活、经济领域、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常常左右着事情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马太效应的介绍,列举了其对科学研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在进行辩证法分析之后,提出了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科学管理制度、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督制度、完善科学研究的评审制度和评价体系、完善相应的学术惩戒机制、提倡科学道德和弘扬科学精神等措施来扬长避短,使科学研究积极发展。
关键词:马太效应;科学研究;辩证分析"马太效应"一词是由科学社会学奠基人,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莫顿提出的.而"马太效应"这一名称来自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为了更深刻的认识科学界“马太效应”,我们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的存在与影响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最后对科学界“马太效应”,我们提出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科学管理制度、倡导科学道德以及弘扬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科学社会管理活动,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正面效应,减少其负面影响,使科学事业健康向前发展。
1圣经的寓言《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

5.消极影响
容易偏离公平公正原则
马太效应本身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这使它很容易偏离公平公 正原则。其一,在社会资源利益数量限制或难以按比例分割的 情况下,马太效应的“损不足、奉有余”往往直接表现为“赢 家通吃”从而使竞争优胜者所得超其所值,失败者则一无所有 。其二,在政治权力和舆论也被强者控制,弱者失去抗衡能力的 情况下,强者对弱者的过度剥夺,从而使弱者不能按照自己的贡 献得到自己应有的利益。同样的付出往往不能获取同样的回报 ,容易引起弱势对强势群体的仇视态度。还将损害弱者未来发 展的条件,扼杀他们的发展机会,也会使一些优秀人才的才能 和潜力被埋没。
品牌效应: 品牌知名度越大,品牌的 价值越高,其忠实的消费 者就越多,势必其占有的 市场份额就越大。
2.具体表现
朋友多的人会借助更多 的活动结交更多的朋友 。
家庭环境优越的人,凭 借较广的发展平台、人 脉关系,能够轻松的在 更好的环境中取得良好 发展。
有名的人,会不断获得 更多的金钱、荣誉、地 位、权利和影响力等。
3.特 征
就过程看,“马太效应“是种以正反馈方式运行
用系统科学的正负反馈关联分析表明“马太效应”不是一次孤立事件,而是一个 连续过程,这一过程是按正反馈方式运行的。马太效应”运行中的正反馈至少有 以下两种:一是人们自身的资源与业绩之间的正反馈。人们的资源(本钱、学历 、已有声望等)支持着他们获得相应业绩(利润、职位、奖励等),而反过来,人们 获得的业绩又或多或少会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资源,充实他们自己的资源库。显然 ,这种资源与业绩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正反馈关联。二是人们在群体中的竞争实 力与利益份额之间的正反馈。人们竞争实力的强弱(资源多少、贡献大小、声 望高低)决定着他们在群体利益分配中的利益份额(获利多少、奖励有无、职位 大小),而他们得到的利益份额反过来又会或大或小地影响他们在群体竞争中的 实力。
各种效应的解释

各种效应及其解释效应:拼音xiàoyìng,是指由某种动因或原因所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科学现象,通常以其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
如法拉第效应成效。
效应(Effect),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而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效应一词使用的范围较广,并不一定指严格的科学定理、定律中的因果关系。
例子如温室效应、蝴蝶效应、毛毛虫效应、音叉效应、木桶效应、完形崩溃效应等等。
以下详细列举常用各种效应及其解释:1. 蝴蝶效应: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说明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证实了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2. 聚光灯效应:又称焦点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出现在众人视线交点中且被持续关注时,他会感觉自己像站在舞台聚光灯下一样被关注,从而产生紧张或不自在的心理现象。
3. 马太效应: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
4. 鲶鱼效应: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
这种效应在企业管理中也被广泛应用,通过引入外部竞争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破窗效应: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忽视,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比如一栋建筑如果有几个破窗不修复,可能就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6. 鸟笼效应:假如一个人买了一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养而不会把笼子丢掉,也就是这个人反而被笼子给异化掉了,成为笼子的俘虏。
7. 木桶效应: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一个组织的效率往往不是由最优秀的人员决定的,而是由最差的成员决定的。
马太效应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

马太效应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科学家作为群体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称为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
科学社会学研究表明, 科学共同体具有一种特殊的分层结构, 这种结构是共同体成员由于社会承认的不同而形成的无形等级体系。
由于这种等级体系的存在, 加上共同体成员在科学成果上优势积累的不同, 从而出现了被默顿称为“马太效应”的一种现象。
科学共同体内部“马太效应”现象也就是科学上的积累效应, 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科学共同体特定社会运行机制所必然引起的现象。
科学共同体内的“马太效应”与共同体内的分层结构一样同属于一种权威效应, 但它不同于由于权力的不同或财产的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体系,科学上的这种权威结构的形成、权威的行使和对权威的信仰、服从等完全是建立在受动者自愿基础上的, 当某些科学家在科学成果的积累上达到某一优势而形成权威后,他就会受到人们的信赖、同行的崇拜。
他们的论著将会以很高的频率被引用, 并不断获得种种科学荣誉。
综上所述, 是科学研究系统的奖励结构这一科学共同体内的社会运行机制形成了“马太效应”。
正确分析“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有利于我们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和规范。
“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积极的作用:①“马太效应”现象自然产生和形成了某学科的学术权威。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某学科领域形成了学术权威是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学术权威可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不断向科学的深度与广度探索,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这种“权威”角色对科技进步和推动学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②由于“马太效应”从客观上有利于学术权威的迅速形成, 而学术权威的产生又对他们所在的科学研究集体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影响得以提高, 从而使该科研集体在社会系统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③学术权威在某一学科领域能促使正确的学术思想和观念得到承认和发展。
在科学工作中发扬科学民主和学术民主是科研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 但是学术问题在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基础上要有一个集中的结论, 而这个结论往往需要学术权威以其威望和影响力及时作出, 这有利于科学理论和学术观点不断向纵深发展。
科学界“马太效应”的研究

科学界“马太效应”的研究⼀、马太效应及其表现1.马太效应在科学界可以观察到这样⼀种现象:有些科学家已经有相当的声望和社会地位,这些科学家很容易得到与他们的科学贡献不成正⽐的更⼤的荣誉和报偿;然⽽那些不出名的科学家也得到了与他们的科学贡献不成⽐例的较⼩的荣誉和贡献。
默顿将科学奖励制度中这种不公平的分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揭⽰了存在于科学奖励制度中的⼀种普遍现象——优势积累效应。
马太⼀词源于《马太福⾳》中的庄严词句:“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旧约全书·马太福⾳》第⼆⼗章。
)2.马太效应的表现“马太效应”所揭⽰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朱克曼在《科学界的精英》⼀书中关于诺贝尔奖⾦的获得,谈到了获奖⼈的社会出⾝、师徒关系、跨进科学界的精英⾏列所形成的科学优势的积累都是有利于获奖的,相反没有进⾏这些优势积累的科学家可能做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更⼤的贡献,反⽽屈居于“第四⼗⼀位”。
哈格斯特洛姆在他的《科学共同体》⼀书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以前做出优秀成果的科学家在以后更容易因⼯作良好⽽得到报偿;⽽那些不出名的科学家,可能仍然不会出名。
所以,⼀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说过:在怎样给予报偿这件事情上,这个世界是奇特的,它趋向于把奖励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物。
⼆、马太效应的作⽤“马太效应”现象在科学界是普遍存在的,⽽且发挥着各种效应。
在科学界不同领域、不同情况下,马太效应有积极性的,也有消极性的。
(⼀)马太效应的积极作⽤。
1.“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源于经济学,默顿把它引⼊科学社会学领域来解释“马太效应”起作⽤的机制。
“棘轮效应”⽤来说明科学家在他们的科学⽣涯中,如果做出了成就,获得了声望和地位,就很难回到原来的⽔平与位置;例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就会永远保持这种荣誉称号。
科学家的荣誉和威望可能会因为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会相对淡化,但是对于获奖科学家个⼈来说,他的⽔平和位置不会倒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活动中的“马太效应”
在科技引领时代、信息铸就未来的当今时代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越发地明显,并拉大了贫富差距。
使一部分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人生活在奢侈的天堂。
原来一方净土的科学界,也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马太效应”也在科学界广泛传播。
身份背景、人际关系盖过了科研活动本身的价值,使科研水平一般,人脉关系广泛的科研工作者崭露头角,斩获大小科研项目,与之而来的是荣誉和地位的提升。
而那些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却生活在一些大科学家的影子下,永远不得翻身。
所得成果成为铸就别人成功的踏板。
没有人记得,也无人问津。
早在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Robert K. Merton就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科研成就水平相似的情况下,声名显赫的学者获得更多的声望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
同样地,在同一个科研项目中,声誉通常赋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即使是一名普通研究生完成的科研成果,最后也会将科研所获得的荣誉颁发给最资深的研究者。
因此,罗伯特·莫顿认为“马太效应”中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国外,在中国也十分明显。
有数据显示,诺贝尔金奖获得者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几乎是一般作者的40倍。
导致了容易引证的科研成果被更多人引证,不容易引证得更不容易引证。
这会使一些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遭到压制。
当一个人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
大科学家获得的成绩累计起来,形成一种优势,并影响以后的评价。
在中国,莫言这个名字被大家所熟知,正是因为2012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一本小说《蛙》声名大噪。
但是试问,有几个中国人在此之前读过莫言的《蛙》。
当我们徜徉在流行小说的世界中的时候,也许读过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的人都要比度过莫言的书的人多。
但是一时之间,《蛙》在世界各
地脱销,从此,莫言的书在各大书店畅销。
世人给了莫言极大的
关注,他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但是其实正如莫言自己的笔名那
样。
莫言,作为一个作家,他告诫自己要慎言。
但是“马太效应”同样也席卷着他。
有时候很无奈,但是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文学家,自愿选择还是被迫选择,都受到其的影响。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于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最终并未能问鼎
诺贝尔医学奖。
现在恐怕她的名字被很多人淡忘了。
但是她仍旧用她
的科研成果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
虽然和莫言研究的领域不同,但是
我认为屠呦呦同样值得我们的尊重。
没有诺贝尔文学奖光环的她,只
能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所以有时我不禁感慨,马太效应就像一枚毒药一样毒害着人的灵魂。
影响科学的进步。
有很多有才华的科学家失去本属于他们的荣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这是科学界的悲哀。
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压力,造成他们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服从社会现实,让他们在评职称、拉项目的苦海中挣扎,为生计愁苦。
当他们有一天两鬓斑白,回看一生,有多少时间真正花费在了他们曾经热爱的科研事业上,又有多少人默默奉献,却一直为别人成功铺路。
因此,有人总结科学界的马太效应呈现出以下特点:新的科学家需要逐步进入权威和名流集团之中,然后被承认,那么他早期的科研成果会被重新审视和评价,一旦加入到权威阵营中,我们就会发现,科学界分层结构中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只有升迁不可降格。
所以科学研究成果在所谓的“权威”的光环下,受到关注。
相反,一些挑战权威的研究成果,受到“权威”的排斥,而备受争议。
众所周知,在历史的长河中,凡是重大科研成果均是来自于对已有科研成果的质疑和修改,有的甚至是推翻。
因此,在当今社会中“权威”的存在,给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但是“马太效应”仅仅表现为消极作用吗?我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至少我认为在科学研究中,追逐“权威”的过程为推动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种促进作用。
不少科研工作者为了在科学研究中获得更多的关注,而不断推出自己的科研成果,接受大家的质疑,而后进行修改和补充。
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科学的进步。
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批判一种现象和一种制度的时候,我们要多方面考虑它的利弊。
没有一种社会现象是单一方面的,因此,把有利于科学进步的方面大于阻碍科学发展的方面作为可以支持和鼓励的。
相反地,如果弊端大于优势,我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就要视情况而定,不轻易采纳。
我想这正是“马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在本次研究中,我认为“马太效应”在科学界的存在的弊端大于其有利的方面,因此,这种效应带给科研工作者压抑的情绪,致使他们或者忍受痛苦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或者会失去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不再从事科学事业;或者为了达到目标而产生越轨的方法和不纯粹的动机。
这些都会给科学研究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提倡社会关注“马太效应”对科学界的侵蚀,让科学研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