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鉴定资料

合集下载

-----化石鉴定报告

-----化石鉴定报告

植物化石鉴定报告植物化石送样单送样单位:内蒙古赤峰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送样品人:送样时间:2010年7月1日化石产地:扎鲁特旗西沙拉1:5万图幅初定时代:二叠纪和侏罗纪野外编号:1-7号;共19块鉴定要求:鉴定化石的属种名称、特征和描述、演化及时代。

(一)、鉴定结果标本编号属种名称1号标本:共4块:(1)-(4)1(1)和1(2)(正反面):Phoenicopsis speciosa Heer (华丽拟刺葵);Czekanowskia rigida Heer(坚直茨康叶);1(2)和!(3)(正反面):Phoenicopsis angustifolia Heer(窄叶拟刺葵);Czekanowskia rigida Heer(坚直茨康叶);1(3)(正面):Phoenicopsis angustifolia(窄叶拟刺葵);Czekanowskia rigida Heer(坚直茨康叶);Podozamites sp.(苏铁杉未定种);1(4)Phoenicopsis sp. (拟刺葵未定种)和不能鉴定的植物茎干碎片;Neocalamites(?)sp.(?新芦木未定种)2号标本:仅1块:2(1):Neocalamites sp.(新芦木未定种)(仅有一个茎干的碎片);Cladophlebis sp.(枝脉蕨未定种)(仅两个保存不全的小羽片);3号标本:共5块:(1)-(5)3(1)-(4):Paracalamites frigidus Neub. (寒带副芦木);3(5)在标本的两个面上均未见植物印痕。

4号标本:共4块:(1)-(4)4(1)-(2):Pecopteris anbangensis Huang(安邦节羊齿);4(3)-(4):植物根状碎片,不能鉴定。

5号标本:共2块:(1)-(2)5(1)-(2):这两快标本的岩石表面上并没有植物化石,但可见有铁状污染,形如植物叶,故称假化石。

6号标本:仅1块:标本的几个面上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同心圆状构造,但仔细观察后,看不到生物结构和细胞构造,表明它们不是动、植物化石,很可能是一种岩石的结核,同心圆状的构造可能是由岩石的不同成分和不同的粒度形成的。

古生物化石实验模板

古生物化石实验模板

测绘工程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
实验报告书
实验名称:实验3 古生物化石标本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地点:海洋地质地貌室
实验时间:2014-12-18
实验成绩:
海洋技术系
一、目的要求
1.通过观察和认识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初步掌握肉眼鉴定矿物的操作方法,为深入认识矿物打好
基础。

二、预习要点
1.复习有关矿物部分的内容,弄懂矿物的相关形态和物理性质方面的概念。

三、实验用品
标本:15块钾长石K[AlSi3O8];石墨C;方铅矿PbS;萤石CaF2;石英(小型单晶及块状石英)SiO2;纤维状石膏Ca[SO4]·2H2O;冰洲石CaCO3;褐铁矿Fe2O3·nH2O;鲕状赤铁矿Fe2O 3;磁铁矿Fe3O4;石棉(Mg、Fe)[Si4O11]2(OH)2;高岭石Al4[Si4O10](OH)8;方解石CaCO3;
白云石CaCO3·MgCO3;红柱石Al2[SiO4 ]O 。

工具:小刀,条痕板(无釉瓷板),放大镜,磁铁,摩氏硬度计,稀盐酸,硝酸与钼酸铵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与注意事项
观察古生物化石的形态与物理性质,描述一种古生物化石
五、作业与思考题
1、化石的概念?
2、化石的定义和类型?
六、实验心得
- 1 -。

八大珍贵化石

八大珍贵化石

八大珍贵化石一、侏罗纪蜘蛛化石侏罗纪蜘蛛化石是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是目前为止被发现保存最完好的蜘蛛化石,那可是1.65亿年前侏罗纪中期的蜘蛛喔!由于蜘蛛身体较脆弱,保存完好的蜘蛛化石非常罕见。

二、可吞食恐龙的史前巨蟒化石1984年,印度地质学家丹纳杰・莫哈比发现了一条生活在6700万年前的巨蟒的化石。

这条巨蟒盘绕在一堆恐龙蛋的旁边,在巨蟒包围圈中还有一只刚刚孵出的小恐龙。

这个化石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蛇类吃恐龙的直接证据。

三、鳄鱼粪化石鳄鱼粪化石被发现在美国切萨皮克湾西海岸的沙滩之下。

据考古学家说,1500万年前,鲨鱼在吞食鳄鱼时,鳄鱼肠内仍存有未排出的粪便,于是便形成了现在我们看见的鳄鱼粪化石。

四、源泉南方猿化石科学家在南非发现了两具19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骨架化石。

这种灵长类动物被称为源泉南方猿,它们拥有较长的腿和向前突出的鼻子,还有超长的前臂和灵活的足。

五、史前巨鱼化石史前巨鱼身长可达9米至15米,曾经占据着海洋生态系统的顶端。

这种巨型鱼类曾经被认为只拥有很短的进化过程,不过,古生物学家对这些收藏在博物馆内的化石标本进行重新鉴定后才发现,它们是被冤枉了,这些动物可能拥有相当长的进化历史,大约生活在1亿年前的海洋中。

六、远古神秘生物体化石一组被认为可能是地球复杂生命体最古老案例的化石可能属于21亿年前的远古生物体,目前我们还叫不出它的名字。

这些化石呈扁平的盘形,直径约13厘米,上面有齿状边缘和辐射状裂缝。

七、巨型企鹅化石美国古生物学家近日在秘鲁境内发现了一只生活于3600多万年的史前巨型企鹅化石。

这种巨型企鹅身高达1.5米,体重约为54千克至59千克,全身覆盖着浅灰色和棕红色羽毛,以鱼类为食。

与此前出土的其他种类企鹅化石不同的是,这种巨型企鹅保存完好的前肢上也有羽毛。

这表明,这种史前巨型企鹅很早就进化出了鳍状肢,并已成为优秀的游泳健将。

八、蜂巢化石史前黄蜂茧被称为踪迹化石,距今已有7500万年。

史前黄蜂与现代黄蜂很相像,它们在恐龙的巢穴旁边建起各种形状的蜂茧,它们的生活环境与旁边的恐龙巢穴相似,由此古生物学家们也可以间接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

古生物化石鉴赏介绍课件

古生物化石鉴赏介绍课件

04
化石的分类包括: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等。
化石的形成过程
01 生物死亡:生物死亡后,遗体 被沉积物覆盖
02 沉积物压实:沉积物被不断覆 盖,压力增大,水分被挤出
03 石化:矿物质逐渐取代有机物 质,形成化石
04 暴露:地壳运动使化石暴露在 地表,被人类发现
化石的分类
01
实体化石:保存了生 物的实体部分,如骨
生物种类:化石 所属的生物种类, 如恐龙、翼龙、 三叶虫等
03
05
02
结构:化石的 内部结构,如 骨骼、牙齿、 鳞片等
04
06
地质年代:化 石的地质年代, 如侏罗纪、白 垩纪等
生态环境:化 石所在的生态 环境,如海洋、 陆地、淡水等
化石的年代鉴定
01
地层学方法: 根据化石所在 的地层年代进 行鉴定
3
化石的鉴定:需 要专业的鉴定人 员进行鉴定,确 定化石的年代、 种类等信息。
4
化石的保护:需 要制定相应的保 护措施,防止化 石被盗窃、破坏 等。
古生物化石的 科学研究价值
古生物学研究
古生物学研究是研究生物进化历
01
史的科学 古生物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
02
要证据 古生物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古生物化石的 保护与利用
化石的保护措施
01
建立化石保护 区:划定保护 区域,禁止非 法采掘和破坏
02
制定法律法规: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化石保护 力度
03
开展科普教育: 提高公众对化 石保护的认识 和重视
04
加强科研合作: 促进国内外科 研机构在化石 保护方面的合 作与交流
化石的展示与教育
01

10实验十 古生物化石

10实验十     古生物化石

实验十古生物化石一、实验目的1. 初步了解古生物化石,并对其形成过程及研究意义有初步了解;2. 认识最典型的珊瑚及腕足类动物化石的基本构造和特征。

二、仪器设备1. 各种典型的古生物化石,包括各类珊瑚及腕足类动物化石2. 放大镜三、简述原理生活在各地质时代的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其遗体或遗迹可以被保留在地层中,最终形成化石。

其形成过程一般是,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的生物,在死后快速被沉积物掩埋,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填充、置换等化学反应,最终形成化石。

观察古生物化石,首先可以对地史时期存在的古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也可以了解相应地史时期的生物面貌,最后还可以通过分析古生物的生存环境及化石保存条件,推断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四、实验步骤1. 简单观察各类古生物化石,以建立对古生物化石的基本印象;2. 参照相关资料,详细观察珊瑚及腕足类动物化石的基本构造和特征。

五、结果及分析1. 详细观察珊瑚及腕足类动物化石的基本构造和特征;2. 绘制珊瑚的基本构造示意图及袁氏珊瑚、拖鞋珊瑚、六方珊瑚、蜂巢珊瑚的构造示意图;3. 绘制腕足类的基本构造示意图及中华长身贝、弓石燕;4. 绘制简单的三叶虫、头足类的基本构造示意图。

附:古生物化石的观察内容及参考资料一、典型古生物化石的相关观察内容1. 四射珊瑚(1)四射珊瑚有单体类型亦有复体类型。

注意观察不同的单体形态——牛角状、圆柱状、拖鞋状;复体形态——枝状、丛状、块状)。

(2)观察横切面及纵切面上主要构造。

横切面上观察内容:隔壁(原生隔壁、一级隔壁)、鳞板、泡沫板、中轴;纵切面上观察内容:横板、鳞板、泡沫板、中轴。

2. 横板珊瑚(1)横板珊瑚均为复体,注意观察丛状、枝状、链状、块状不同形态的复体类型;(2)注意观察个体的横切面形态:方形、圆形、多角形等。

3. 腕足动物(1)腕足动物的硬体为背壳和腹壳。

注意观察和区分腕足动物的背壳腹壳。

一般情况下,背壳小,腹壳大;(2)注意观察其壳面的壳线及两壳之间的绞合线和三角孔。

地质概论任务13-4-古生物化石鉴赏

地质概论任务13-4-古生物化石鉴赏
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分为内核和外核
(4) 铸型化石:外模和内核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
其他物质的再充填
(1)印痕化石 (impression) 生物软体留下的痕迹
专指生物死亡后,•遗体 沉落在松软细密底层上 留下的印迹.生物遗体 往往遭受破坏而消失. 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 物体的主要特征.
(2) 印模化石(mold) :
任务13 古生物化石鉴赏
2 模铸化石
是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各种印痕和复铸 物. 虽然并非实体本身,•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 要特征.按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出下列几种:
(1)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留下的痕迹 (2) 印模外模和内模
(3) 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
假 化 石
岩层岩面层上面的上恐的龙恐脚龙印脚印
4.化学化石
生物遗体虽被破坏,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 分经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仍可保存在地层中, 如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质等,能未经变化或轻 微变化地保存在各时代岩层中,虽其无形,但 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能证明古代生物的 存在,•称为化学化石和分子化石.
研究化学化石对探讨地史中生命的起源,阐 明生物发展演变历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主要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如贝壳等)的表面在围 岩上印压的模.•可分外模和内模.它们分别反映原来 生物硬体的外表和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其上的纹饰 构造与原物表面凹凸相反.
(3) 核化石(core):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
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分为内核和外核.
核化石含有整体之意,能反映生物形态,大小,纹饰 等特征.核有内核,外核之分.贝壳内的泥砂充填物称为 内核,表面就是内模. 当贝壳溶解后,其空间再被泥砂 所充填,则形成外核. 外核表面的形状是由外模反印出 来的.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是研究古生物学家使用来鉴定古生物化石的技术。

它既可以帮助人们确定物种的起源,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一、微体古生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生物体细胞结构及有机物的学科,它可以将变形有机体或化石分解为微小组分,以便进行深入研究,揭开古生物结构及生态之谜。

通过观察古生物遗存痕迹,研究古生物细胞的生长变化,探索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检测矿物质成分,研究古代动植物个体的形态及结构特征等,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古代生物多样性。

二、化石鉴定技术
化石鉴定技术是一种以化石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古生物群中鉴定出新物种,了解其形态及演化历史。

它可以通过分析化石的特征,如形状、色泽、工艺、大小、结构等,来准确鉴定出具有特定表型的物种,提供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可能性。

此外,化石鉴定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生物体所处的环境,得出古生物在过去的演化及发展过程,从而更好的把握未来的生物多样性。

三、实际应用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古生物学家研究中,为他们解决演化及生态之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比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微体古生物学分析,重新建构出古生物的外形及形态特征;而根据化石鉴定技术,还可以了解古生物特征,研究其行为模式、物种迁徙及其它敏感问题。

此外,微体古生物学还可以记录古代环境变化,帮助科学家们完善当今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结来说,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为我们确定物种起源、理解古老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完善当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可靠的科学依据。

生物化石实验报告

生物化石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生物化石的形成与鉴定二、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

2.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化石样本。

3. 掌握化石鉴定的一般方法。

4. 增强对古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原理生物化石是古生物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在地层中被埋藏、经过长时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本实验通过模拟化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原理,并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化石样本,从而提高对化石的认识和鉴定能力。

四、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酒精灯、剪刀、剪刀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蒸馏水、染料等。

五、实验步骤1. 化石模拟制作- 将新鲜的植物叶片或昆虫尸体剪成小块,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容器中。

- 加热容器,使溶液沸腾,保持沸腾状态约30分钟,使植物或昆虫组织中的有机物质分解。

- 将处理后的样品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放入盐酸溶液中浸泡,去除无机物质。

- 将清洗干净的样品取出,放入染料中染色,使化石更加清晰可见。

- 将染色后的样品晾干,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2. 显微镜观察- 将制作好的化石样本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焦距,观察化石的结构特征。

- 使用解剖针轻轻拨动样本,观察化石的完整性、颜色、形状等特征。

3. 化石鉴定- 根据化石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特征,参考相关资料,对化石进行鉴定。

- 记录化石的种类、产地、时代等信息。

六、实验结果1. 观察到的化石样本主要包含昆虫和植物遗体。

2.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化石具有清晰的轮廓和结构特征。

3. 根据化石的形状和颜色,鉴定出化石样本为昆虫和植物。

七、实验讨论1. 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

2. 本实验通过模拟化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化石的形成原理。

3. 在观察化石样本时,需要注意样本的完整性和颜色变化,这对化石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4.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学生对古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一)四射珊瑚亚纲化石代表Tachylasma Grabau,1922(速壁珊瑚)小型阔锥状单体,隔壁作四分羽状排列,对部隔壁较主部多。

二个侧隔壁和二个对侧隔壁在内端特别加厚,形成棍棒状。

主隔壁萎缩,主内沟明显。

二级隔壁短,横板上凸,无鳞板。

(图4-4,1)Hexagonaria Gurich,1896(六方珊瑚)复体块状,个体多角柱状。

一级隔壁伸达中央,横板分化为轴部与边部,轴部横板近平或微凸(图4-4,2)。

中一晚泥盆世。

Kueichouphyllum Yu,1931(贵州珊瑚)大型单体,弯锥柱状。

一级隔壁数多,长达中心;二级隔壁长为一级的1/3—2/3。

主内沟明显。

鳞板带宽,鳞板呈同心状。

横板不完整,向轴部升起(图4-4,7)。

早石炭世。

Lithostrotion Fleming,1828(石柱珊瑚)复体多角块状或丛状。

隔壁较长,具明显中轴。

横板呈帐蓬状,有的在横板带的边缘有具水平的小横板。

鳞板小,鳞板带一般较宽(图4-4,3)。

早至晚石炭世。

Wentzellophyllum Hudson,1958(似文采尔珊瑚)复体块状,个体呈多角柱状,具蛛网状中柱。

边缘泡沫带宽,泡沫板较小而数目多。

横板向中柱倾斜,与鳞板带的界线不明显(图4-4,6)。

早二叠世。

Calceola Lamarak,1799(拖鞋珊瑚)单体,拖鞋状,一面平坦,一面拱形。

具半圆形萼盖。

隔壁为短脊状,位于平面中央的对隔壁凸出。

体内全为钙质充填,少数具稀疏上拱的泡沫鳞板(图4-4,10)。

早—中泥盆世。

(二)横板珊瑚亚纲化石代表Cystiphyllum Lonsdale,1839(泡沫珊瑚)单体珊瑚,外形锥状或柱状。

体内充满泡沫板。

隔壁短刺状,发育于个体的周边部分及泡沫板上,泡沫板带与兆沫状横板带界线不清(图4-4,5)。

志留纪。

无图Waagenophyllum 卫根珊瑚,复体丛状,个体圆柱状,具中柱,横板泡沫状,向中心陡倾,横板带窄。

PPolythecalis(多壁珊瑚),块状复体,个体多为不规则的多角状,外壁常部分消失。

具边缘泡沫带,泡沫带内缘占隔壁相接处有明显的“内墙”,为隔壁加厚形成。

中柱典型,边缘泡沫板凸度大,横板向中心下倾(图4-3,5)早二叠世。

Favosites Lamarck,1816(蜂巢珊瑚)各种外形的块状复体。

个体多角柱状,体壁常见中间缝。

联结孔分布在壁上(壁孔),具1—6纵列。

隔壁呈刺状或瘤状(图4-4,11)。

志留纪至泥盆纪。

Hayasakaia Lang Smith et Thamas,1940,emend Sokolov,1947(早坂珊瑚)复体丛状,由棱柱状或部份呈圆柱状个体组成。

个体由联结管相联。

联结管呈四排分布在棱上。

横板完整或不完整,凸或倾斜状。

边缘有连续或断续的泡沫带(图4-4,8)。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Halysites Fischer V on Waldheim,1828(链珊瑚)链状复体,个体呈圆柱状或椭圆柱状,彼此相连而成链状。

个体间发育有中间管,横板完整而多,水平状。

隔壁刺状(图4-4,9)。

中奥陶世—晚志留世。

Syringopora 笛管珊瑚复体丛状,由圆柱状个体组成,个体间以联接管联结,横板漏斗状,具隔壁刺。

晚奥陶世至早二叠。

Anadara Gray,1847(粗饰蚶)白垩纪至现代。

斜四边形,具宽的基面,其上有人形槽。

铰缘直,短于壳长。

沿铰缘一排栉齿,两侧齿微曲,内腹边缘锯齿状,无外套湾。

壳面具粗射脊,其上常有同心沟纹(图5-3,3)。

Myophoria Bronn,1834(褶翅蛤)壳近三角形,铰缘短,具后壳顶脊。

喙前转。

壳面光滑或具放射脊,齿系为裂齿型(图5-3,7)。

三叠纪。

Claraia Bittner,1900(克氏蛤)壳圆或卵圆形,左壳凸,右壳平,喙位前方,铰缘直而短于壳长,前耳小,足丝凹口明显,后耳铰大,与壳体逐渐过渡。

具同心线或放射线(图5-3,2)。

早三叠世。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一)鹦鹉螺类Ostrea Linnaeus,1785(牡蛎)壳厚,因固着生活而成显著不等壳,形态也不规则。

左壳(下)凸,右壳(上壳)平。

韧带区窄。

单柱,位于中部偏后,无齿,无外套湾(图5-3,10)。

白垩纪至现代。

Lamprotula Simpson,1900(丽蚌)壳较大且厚,圆三角形至长卵形。

喙近前端,壳面具粗生长线(层),还有V形或W形的顶饰,并向后变为瘤状。

齿式与Unio的相同,但假主齿更为粗壮(图5-3,5)。

中侏罗世至现代。

Protocycloceras Hyatt,1900(前环角石)壳直或微弯。

横切面圆至椭圆形。

壳面饰有横环,环及环间有细的横纹。

体管中等大小,不在中央。

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甚厚(图6-4,1)。

早奥陶世。

Sinoceras Shimizu et Obata emend Yu,1951(震旦角石)壳直锥形,壳面有显著的波状横纹。

体管细小,位于中央或微偏,隔壁颈较长,约为气室深度之半(图6-4,2)。

中奥陶世。

(二)菊石类Protrachyceras Mojs,1893(前粗菊石)半外卷至半内卷,呈扁饼状。

腹部具腹沟,沟旁各有一排瘤。

壳表具有许多横肋,每一肋上附有排列规则的瘤,横肋常分叉或插入。

缝合线为亚菊石式,鞍部也发生微弱的褶皱(图6-4,6)。

中至晚三叠世。

Pseudotirolites Sun,1937(假提罗菊石)壳外卷,盘状。

腹部呈屋脊状或穹形,具明显的腹中棱。

内部旋环侧面饰有小瘤。

外部旋环侧面发育丁字形肋或横肋,具腹侧瘤。

齿菊石型缝合线,每侧具有两个齿状的侧叶,腹叶二分不呈齿状(图6-4,8)。

晚二叠世。

Dactylioceras(指纹菊石)壳外旋,旋环多而明显;脐部浅,宽大。

壳表具有较密而分枝的横脊穿过圆的腹侧。

菊石式逢合线。

早侏罗世。

Ophiceras Griesbach,1880(蛇菊石)壳外卷,呈盘状,脐宽而浅,腹部弯圆,旋环横断面略呈三角形。

壳表一般光滑或具不明显的肋或瘤,缝合线为微弱的齿菊石型,具两个细长的侧叶及短的助线系。

早三叠世。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Aulacosphinctes 洪底斯沟旋菊石,壳内卷,盘状,腹部浑圆,壳面具分枝的横肋,菊石式逢合线。

晚侏罗世。

无图Aneeocras (松旋菊石) 壳外卷,壳体旋转松,扁平呈盘状,脐大并较浅,横肋微向后斜伸,缝合线为无棱菊石型。

中泥盆世。

Redlichia Cossman,1902(莱德利基虫)头鞍长,锥形,具2—3对鞍沟;眼叶长,新月形,靠近头鞍,内边缘极窄。

面线前支与中轴成45°—90°夹角。

胸节多,尾板极小(图7-3,1)。

亚洲、大洋洲、北非洲。

早寒武世。

Dorypyge Dames,1883(叉尾虫)头鞍大,强烈上凸呈卵形或两侧平行,前侧具一对前坑,无内边缘,外边缘极窄,具颈刺,固定颊窄。

尾轴高凸,两侧近平行,后端圆滑,肋部肋沟显著,间肋沟微弱。

边缘不甚清楚,有6对尾刺,其中第5对最长;第6对最短。

壳面具小瘤点(图7-3,3)。

亚洲、欧洲、大洋洲。

中寒武世。

长江大学地科院09级资工基地班整理 6Drepanura Bergeron,1899(蝙蝠虫)头盖梯形,头鞍后部宽大,前部较窄,前端截切,前边缘极窄。

眼叶小,位于头鞍相对位置的前部,并十分靠近头鞍,后侧翼成宽大的三角形。

尾轴窄而短,末端变尖,尾部具一对强大的前肋刺,其间为锯齿状的次生刺(图7-3,4)。

东亚。

晚寒武世早期。

Eoisotelus Wang 1938(古等称虫)头鞍倒梨形,前部最宽,伸达前缘,眼叶间最窄。

背沟宽而深。

眼叶小,位于头鞍相对位置的后部。

固定颊窄。

面线前支在头鞍的前下方相遇。

尾甲中轴狭长,背沟深而宽;肋部光滑,具下凹的边缘(图7-3,10)。

华北及东北南部。

早奥陶世。

Nankinolithus Lu,1954(南京三瘤虫)头甲强烈凸起,头鞍棒状,前部极凸,形成一个明显的假前叶节,具三对鞍沟,后两对较明显。

颊叶无侧眼粒和眼脊,饰边分为一个凹陷的内边缘和一个略为凸起的颊边缘,内边缘有3行小陷孔分布在放射形陷坑之内,颊边缘的前部有放射状排列的小陷孔,侧部小陷孔排列不规则。

尾甲横三角形,中轴狭,分节明显;肋叶有3对深的肋沟(图7-3,7)。

我国南方。

晚奥陶世。

Coronocephalus Grabau,1924(王冠虫)头鞍前宽后窄,成棒状,后面狭窄部分被3条深而宽的横沟穿过。

前类面线,活动颊边缘上有9个齿状瘤,头甲具粗瘤。

尾甲长三角形。

中轴窄,平凸,向后逐渐变窄,分为35—45节。

肋部分节较少,由14—15个简单的无沟的肋节组成。

背沟与间沟窄而深(图7-3,6)。

我国南方。

中志留世。

Damesella Walcott,1905(德氏虫)头甲横宽,头鞍长,向前收缩,鞍沟短。

无内边缘,外边缘宽,略上凸;眼叶中等大小,固定颊宽。

尾轴逐渐向后收缩,末端浑圆,肋沟较间肋沟宽而深。

边缘窄不显著,具长短不同的尾刺6—7对。

壳面具瘤点(图7-3,8)。

东亚。

中寒武世晚期。

Ductina (沟通虫)头部半园形,头鞍光滑,前部宽于后部,背沟微弱,往前扩展,形成头鞍前侧反曲翼,颊环与颈环微现,仅在侧部见一小凹坑,后边缘窄,无眼,胸部11节,尾部近半圆形,中轴分节不清,肋部光滑,仅在前部微现肋节,中泥盆统,广西南丹。

腕足动物门Lingula Bruguiere,1792(舌形贝)壳薄,几丁磷灰质,长卵形,后缘钝尖。

两瓣近相等,腹瓣稍大,前缘略平直,其中部常略向前突出,腹瓣茎沟明显(图8-3,1)。

寒武纪至现代。

Sinorthis Wang,1955(中国正形贝)无疹壳;贝体小,方圆形,平凸至微凹凸,背壳具中槽;铰合线直,稍短于壳的最大宽度;腹基面较高,面平,三角孔洞开;背基面窄,主突起发育。

具铰牙,牙板强,腕基发育;肌痕明显。

放射线简单,有少数插入的放射线(图8-3,3)。

早奥陶世。

Yangtzeella Kolarova,1925(扬子贝)壳横方形,铰合线直,略短于壳宽;双凸,背壳凸度较强,腹中槽、背中褶显著;壳面光滑;腹基面高于背基面,三角孔洞开;腹壳内具匙形台(图8-3,5)。

早奥陶世。

Dictyoclostus Muir-Wood,1930(网格长身贝)壳大,圆方形,凹凸,腹壳高凸,前方急剧膝折,造成深阔的体腔。

铰合线直长,主端钝方,形成耳翼;壳面放射线密布,后部有同心皱,两者相交成网格状;腹壳有稀疏的壳刺(图8-3,4)。

石炭纪至二叠纪。

Cyrtospirifer Nalivkin,1918(弓石燕)壳中等大小,双凸,横长方形,铰合线等于或稍大于壳宽。

基面宽广,斜倾型。

中槽、中褶纵贯全壳。

全壳复有放射线;牙板发育(图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