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益气养血,健脾养心

合集下载

老中医:劳心者的专用补血药~归脾汤

老中医:劳心者的专用补血药~归脾汤

归脾汤【名方出处】南宋《济生方》。

【使用历史】约750年。

【主要成分】人参(或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桂圆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力,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失眠健忘。

【禁忌人群】身体壮实不虚者忌服。

归脾汤为补血名方,具有补血养心、健脾益气的功效。

归脾汤出自南宋的医家严用和的《济生方》。

当时,严用和的归脾汤的方子还不完整,到了明代时,太医院的院长薛立斋在这个方子里加上了当归和远志,至此归脾汤就变成了现在药店里的人参归脾丸了。

归脾汤适合经常操心、劳累的人,因为操心劳累而损伤了心血,所以方剂中的药物也重在补血。

在《济生方》中,对归脾汤的应用只有“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忡健忘”这短短的一句话,不过话虽少,但涵盖的范围却很广,凡是有肢倦乏力、失眠健忘、心慌心悸、崩漏或月经量少等心脾两虚症状的患者均可使用。

气血双补的经典方归脾汤这方子看似简单,但是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首先,这个方子里包含着补气的四君子汤,黄芪也是补气的,乍一看,大家似乎觉得归脾汤是补气的,但是,它在方剂学中确实归属补血类,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要从气和血的关系谈起,气和血是互生的,气生血,血生气。

中医讲血需要依靠脾气才能行使功能,所以中医在补血的时候很少只开补血剂,一般都要同时补气,就好像是赋予了血细胞干活的动力一样。

有人将气血的关系比作夫妻,气为阳,主动,扮演着丈夫的角色;血为阴,主静,扮演着妻子的角色。

一个美满的家庭,夫妻和睦是关键,同样,对于身体而言,如果想要保持健康,气血平衡是关键。

一旦气虚或者血虚,疾病就会随之而来,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那么,气虚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说了气扮演的是丈夫的角色,如果气虚,就好比一个家庭里,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懦弱无能。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家首先经济来源会出现问题,而没了钱的支援,各家庭成员的吃喝问题就得不到保证,可以说这家人只能处在低水平的生活状态;其次,因为丈夫太懦弱,家庭就很容易受到其他强势者的欺侮。

千古名方归脾汤

千古名方归脾汤

千古名方——归脾汤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焦虑、失眠、疲劳、食欲不振、月经失调,该如何面对? 500多年前的御医良方归脾汤却可以解决现代人的烦恼。

于女士今年35岁,在北京打拼多年。

最近半年,她感觉身心疲惫,面色憔悴。

白天总是迷迷糊糊,昏昏沉沉,时常感到胸闷、心慌,记忆力严重下降。

最糟糕的是,晚上经常失眠,有一点动静就惊醒。

于女士怀疑是得了抑郁症,她找到杨桢大夫。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杨桢说,于女士顽固性失眠,全身没有力气。

白天、夜晚时间颠倒,白天迷迷糊糊,晚上精神十分好。

杨桢大夫给于女士把脉发现,她脾胃功能虚弱。

于女士说最近一直没有胃口,吃饭几乎都是胡乱对付。

杨大夫观察到于女士脸上有黄褐斑,人很清瘦,并心事重重、郁郁寡欢。

他试探性地询问于女士最近月经如何,她说,月经不调,来后十多天才干净,已持续半年多。

(图1) 杨大夫告诉于女士,她没有抑郁症,可能最近有让她特别操心、思虑过度的事情。

听到这些,于女士主动跟杨大夫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杨桢说,一年多前,于女士还是一个所谓的剩女,三十多岁嫁不出去,心情焦虑,可想而知。

通过网络,她和一个美国人相识,并擦出了火花。

这个美国人到中国后,两个人相互感觉很好,于是登记结婚。

大龄女青年能够嫁出去是好事,为什么于女士被爱情折磨成这个样子呢? 原来,婚后于女士申请美国签证,却被拒签,只好再次申请。

而美国老公不能长期留在中国。

新婚燕尔,难舍难分,要为了缓解相思之苦,两人只好网络传情。

可是中国和美国的时差,两个人网上见面,只能一个人牺牲睡眠时间,所以于女士常常半夜起来和老公倾诉衷肠。

为此,于女士把稳定的工作也辞了。

全面了解于女士的病因后,杨大夫开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子——归脾汤,让她服用一个月。

杨桢说,服用一个月后,她情况基本好转,体重略有增加,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归脾汤症。

中医认为,她是心脾两虚,这种病人因为气血不足,养心的能力减弱了,所以引起心的病变。

气血从何而来呢?脾胃生化而来,她因为长期不愿意吃饭,饮食少,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大大降低,自然心血、气血不足,血不养心,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

归脾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归脾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归脾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导读:今天学习归脾汤⽅。

⼀切补⽓之剂源于四君,⼀切补⾎之剂源于四物,然⽓⾎双补⾸推⼋珍、归脾之属。

宋·严⽤和,据“⼆阳之病发于⼼脾”理论⽽创⽴了益⽓补⾎、健脾益⼼的名⽅——归脾汤,⽤之临床,效如桴⿎。

01归脾汤的⽅名释义归脾汤出⾃宋代严⽤和《济⽣⽅·卷之四》。

严⽒据《内经》“⼆阳之病发于⼼脾”理论⽽创制。

⼼藏神⽽主⾎,脾主思⽽统⾎。

思虑过度,劳伤⼼脾,则脾失健运、⼼⾎不⾜,发为惊悸怔忡、⾷少体倦诸症。

本⽅以补养⼼脾为主,脾⽓健则⽓⾎⽣化之源充⾜,从⽽⼼⾎旺盛,则惊悸失眠诸症⾃愈。

⼜脾主统⾎,凡脾虚⽓弱,不能统⾎⽽见崩漏诸症,亦可⽤本⽅治疗,即所谓“引⾎归脾”,故严⽒命名本⽅为“归脾汤”。

02归脾汤的功效与主治归脾汤由⽩术、茯苓、黄芪、龙眼⾁、⼈参、酸枣仁、当归、远志、⽊⾹、⽢草、⽣姜、⼤枣组成。

具有益⽓补⾎、健脾养⼼之功效,其主治范围甚为⼴泛,为调补⽓⾎之要⽅。

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怔忡惊悸,⾃汗盗汗,吐⾎下⾎,妇⼥⽉经不调,⾚⽩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脾两虚者。

现代临床常⽤于⾎⼩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功能性⼦宫出⾎等属于⼼脾两虚者。

1.《济⽣⽅》载其“治思虑过度,劳伤⼼脾,健忘怔忡”。

2.《校注妇⼈良⽅》载其“治脾经失⾎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以致妄⾏;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或⼼脾伤痛,嗜卧少⾷;或忧思伤脾,⾎虚发热;或肢体作痛,⼤便不调;或经候不准,晡热内热;或瘰疬流注,不能消散溃敛”。

3.《⼝齿类要》⽤其治疗“思虑伤脾,⾎耗唇皱;及⽓郁⽣疮,咽喉不利,发热便⾎,盗汗晡热”。

4.《正体类要》⽤其治疗“跌仆等症,⽓⾎损伤;或思虑伤脾,⾎虚⽕动,寤⽽不寐;或⼼脾作痛,怠惰嗜卧,怔忡惊悸,⾃汗,⼤便不调;或上下妄⾏”。

5.《内科摘要》载其主治“思虑伤脾,不能摄⾎,致⾎妄⾏;或健忘怔忡,惊悸盗汗;或⼼脾作痛,嗜卧少⾷,⼤便不调;或肢体重痛,⽉经不调,⾚⽩带下;或思虑伤脾⽽患疟痢”。

归脾汤用量

归脾汤用量

归脾汤用量归脾汤这种药材的用量是根据我们病情的严重性来决定的,而且药材的用量是需要非常重要的,不然会导致我们出现药效相反的情况,所以大家可以来了解归脾汤的用量。

归脾汤这种药材由白术当归白茯苓等药材组成,这些都是3克,而人身6克,可以起到健脾养心以及益气补血等效果。

【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方组趣味记忆】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

解:四君(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归(当归),期(黄芪),早(酸枣仁),远知(远志),龙眼(龙眼肉),香(木香)。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用量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耆(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人参3g,木香1.5g,甘草(炙)1g。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义本方多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治疗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主。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血之归脾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血之归脾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血之归脾汤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组成:白术(3克)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远志(3克)龙眼肉(3克)酸枣仁炒(3克)人参(6克)木香(1.5克)炙甘草(1克)。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这个方出自《正体类要》,所主治的证候是心脾两虚,具体来讲是脾气虚和心血虚。

脾气虚这是为主的,心血虚主要反映在不能涵养心神,所以心脾两虚它体现治法里边是心脾兼顾,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兼顾,这是主治的第一条。

因此在临床表现里边它会有一组基本的脾气不足的表现,比如食少,四肢无力,体倦乏力,饮食减少,面色萎黄或萎白,舌质淡,这个反映出气虚的特点。

作为心血不足,有这种心血不能涵养心神,不能涵养心体。

不能涵养心神,则可以失眠,健忘,这个方是治疗虚性失眠常用的方;作为不能涵养心体,则可以心悸怔忡,这是心脾两部分最基本的表现。

结合起来反映了一种气血两虚,心脾两虚。

至于出血证来讲,理论上各种气虚不摄血,以脾气虚为主的这类不摄血都可以使用。

但在临床上以下部出血为主,所以便血、尿血、崩漏、月经过多,这类作为脾气虚、脾不统血这个类型的,可以使用。

所以往往出血,血质比较清稀,血色比较暗淡,反复发作,虽然来势不猛,慢性病中间拖时间可以挺长,而且这个方也能用于这种皮下出血紫癜,这类也可以使用。

所以在内科、妇科方面这个血证也是经常使用的,它的机理就是通过益气为主,益气来固摄,益气摄血,脾不统血,这是归脾汤证两个主治。

这两个主治实际上核心气虚还是个比较突出的,整个方补气力量较大,相对养血力量是第二位的,它是通过益气来达到生血的,那气虚以后不固摄才出血,气虚生血不足才血不养心,关系是这样的。

归脾汤出处原文

归脾汤出处原文

归脾汤出处原文
摘要:
1.归脾汤的出处
2.归脾汤的组成
3.归脾汤的功效
4.归脾汤的应用
正文:
归脾汤是中医学中一种非常著名的汤剂,其出处可追溯到明朝的《景岳全书》。

这本书由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所著,其中记载了归脾汤的配方和功效。

归脾汤的组成主要由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等药材组成。

这些药材的组合,旨在通过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的作用,达到治疗心脾两虚的目的。

归脾汤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脾两虚会导致上述症状的出现,而归脾汤正是针对这一病理机制而设。

归脾汤的应用主要针对心脾两虚的病人,这类病人通常会出现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对归脾汤进行适当的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归脾汤标准配方

归脾汤标准配方

归脾汤标准配方
归脾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汤剂,具有健脾益气、补血止血的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症状。

归脾
汤的配方十分重要,下面将介绍归脾汤的标准配方及其制作方法。

归脾汤的标准配方包括,熟地黄3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姜3片。

这些药材搭配在一起,能够充分发挥归脾汤的药效,达到治疗脾胃虚弱的效果。

制作方法如下,首先,将熟地黄、白术、茯苓、甘草、当归、
川芎放入药盒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

然后,将药材和浸泡
液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

最后,加入生姜片,再煮沸5分钟即可。

归脾汤的服用方法,每日分2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每次服用
半剂量,温热服用。

归脾汤的注意事项:
1.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 月经期间及感冒发热时忌用;
3.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饮酒;
4.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归脾汤作为一种中药汤剂,在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等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但在服用时,一定要按照标准配方和服用方法进行,同时注意禁忌事项,以免影响疗效或导致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在使用归脾汤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并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归脾汤的功能主治是哪些

归脾汤的功能主治是哪些

归脾汤的功能主治介绍归脾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多种中草药组成。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脾胃的功能,具有多种主治功效。

功能主治以下是归脾汤的功能主治:1.补脾益气:归脾汤具有补益脾气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不足的症状。

脾胃功能不足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归脾汤可以通过增强脾胃的功能来改善这些症状。

2.健脾和胃:归脾汤对脾胃功能的调理效果非常显著,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增强身体的营养吸收能力。

3.益气养血:归脾汤中含有一些具有补血作用的中草药,可以增加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改善贫血症状。

4.疏肝理气:归脾汤也有舒缓肝气的作用,可以缓解因肝气不舒导致的脾胃不和的症状,如腹胀、不眠、情绪烦躁等。

5.宁心安神:归脾汤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起到安神和镇静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因脾胃不和引起的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

6.润肤养颜:归脾汤中的一些中草药对皮肤有滋养和保湿的作用,可以改善皮肤干燥、粗糙等问题。

7.养肝明目:归脾汤中的一些成分对肝脏和眼睛有滋养作用,可以改善因脾胃功能不好而引起的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问题。

8.调节免疫系统:归脾汤中的一些成分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9.抗衰老:归脾汤中的一些中草药富含抗氧化物质,可以减缓细胞老化的速度,延缓衰老过程。

10.强健脾胃:归脾汤有助于增强脾胃的功能,可以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增强身体的健康状况。

使用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归脾汤一般需要由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开方,需要根据身体情况和病症来进行具体调理。

一般情况下,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

注意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归脾汤。

2.对归脾汤或其中任何成分过敏的人禁止使用。

3.使用归脾汤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剂量和使用频率。

4.如果在使用归脾汤期间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以上是归脾汤的功能主治及相关注意事项。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或医生的意见,以确保正确的使用和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归脾汤:益气养血,健脾养心
作者:代晓琴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10期
失眠、工作压力大、月经不调、健忘、全身不适、情绪低落等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问题。

除了自身心理调节以外,有良方一剂可帮患者解决烦恼和担忧。

归脾汤,最先是南宋医家严用和提出的,其为南宋庐山人,宝佑元年(1253年),集临
证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成《济生方》十卷,刊刻于世。

但是严用和的归脾丸、汤的方子并不完整,到了明代的时候,太医薛立斋又增加了两味药:当归和远志,从而组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归脾汤。

举个例子读者可能就会比较直观地认识这个方剂。

某男性患者,34岁,出现不明原因头
晕1个多月,没有感冒以及高血压、心脏病的病史。

头颅影像学检查也无异常。

医生查体见患者面色萎黄,舌质淡;诊脉,脉细无力,不像一个壮年男性的脉象。

后家属表示,患者极其敏感,经常胡思乱想,甚至影响睡眠,食欲也差。

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面色黄,舌质淡、脉细均属气血不足之象。

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

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面色萎黄提示这是脾血亏虚之像。

那么,什么药物可以滋养脾血呢?当属归脾汤。

医生给予患者归脾汤为主方7剂。

患者二次就诊时,面色较前大有好转,且自诉基本无头晕现象,睡眠情况也有改善。

家属对患者的改变表示很惊讶,且患者愿意跟家人互动与交流,性情较前开朗。

这当属于归脾汤的功劳,因为它具有治疗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的功效。

在中医里面,脾的功能很多。

第一,脾具有对各种食物的消化吸收、谷食精气的转运输送及转化作用。

简单说就是帮助吸收食物精微物质。

第二,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