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主题。

(3)能够领会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豪放派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内容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词作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两首词的意境、主题和风格特点。

3. 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词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辛弃疾豪放派风格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学生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两首词的主题和风格特点,分析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中的意象、典故和风格。

5. 欣赏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

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豪放派词人的作品,与辛弃疾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领会豪放派词风的特色。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模仿辛弃疾的词风,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心得体会和课外阅读分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课前准备】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

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

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

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

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

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

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

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

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次年,韩侂胄被杀。

3.写作背景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两首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辛弃疾的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鉴赏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词选集2.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辛弃疾有基本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布置作业: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辛弃疾词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强调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导入(5分钟)1.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和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七、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八、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两篇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难点】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人论世1.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教学设计16: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教学设计16: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作品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把握节奏。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的心情。

3.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步骤】一、自制视频导入:他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欣赏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一代词宗的词风和人格魅力。

二、初读诗词,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指定学生朗读。

2.点评之后出示诵读提示,然后诵读。

3.播放名家的朗读音频。

三、再读诗词,把握情感:1.下面两段音乐,如果作这首词的朗诵配乐,你认为哪个更适合?为什么?老师明确:《楚歌》:呜咽悲切,如泣如诉,特别适合表达浓重的愁情。

《琵琶语》:轻柔优美,古典舒缓,表现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很适合表现闲愁。

2.再读全词:齐读词作,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并做简要分析。

3.找出最能概括全词感情的词句:恨、愁、泪4.分析具体原因:①山河残破②抗金复国之梦无法实现/壮志难酬、报国无路③无人理解的孤寂、痛楚④年华虚度、功业无望⑤南宋统治者的猜忌、排挤、使他成为游子/思念家乡⑥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安于现状、不思收复失地四、学习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1.回顾快速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明确:找情感词,关注标题,关注作者,关注写作背景,关注注释,关注意象,找关键词句,抓表现手法等。

2.围绕本词赏析运用的方法来鉴赏全词:①找情感词②知人论世简介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青玉案·元夕》1. 词的背景《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元宵节之夜。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在这一天会点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2. 词的分析《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为开头,通过描写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引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接着,作者又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为过渡,将情感转移到了与恋人的相聚之上。

最后,以“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作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恋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语言简练,富有音乐性。

其中“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这两句,更是成为了经典的词句,被广泛传唱。

3. 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元宵节的文化背景,感受辛弃疾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1.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3.词中的经典词句;4.词的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词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2.朗读法:让学生朗读整首词,感受词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3.分析法:通过分析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词的构成和表达技巧;4.讨论法:通过讨论词中的经典词句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3.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元宵节的文化背景,引出《青玉案·元夕》这首词;2.讲授:讲解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词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3.朗读:让学生朗读整首词,感受词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4.分析:通过分析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词的构成和表达技巧;5.讨论:通过讨论词中的经典词句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6.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及必要的历史典故。

2、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宋朝统治者渡江之后,虽一度有北上复国的志向,但这一志向很快就在声色犬马中被遗忘了,所以,南宋的很多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会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收复失地的决心,当看到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之后就会产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的苦闷,比如陆游、比如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词两首》,来看一看辛弃疾是如何抒发自己这样心情的。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XXXX)人。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

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

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1、自读诗歌,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课文
2、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提示:借景抒情
3、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提示:楚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提示:
5、“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提示: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6、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提示:(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壮志难酬的悲愤)
(3)既然是登高临远,就一定会涉及一样事物——栏杆。

请看两组诗句:
(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满江红》
(2)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望江南》
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你觉得这位流泪的英雄会“凭栏”还是“倚栏”呢?
提示:“凭栏”需两手抚栏,直立远视,读来充满慷慨激越之气,悲凉壮阔之情。

“倚栏”则身体重心全凭栏杆依托,给人一种娇弱无力之姿,读来令人愁思如海,九曲回肠。

“凭栏”更能传达出辛弃疾登上赏心亭后产生的慷慨悲壮、悲凉壮阔的情感。

7、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人又持什么态度呢?
X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X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七、小结
八、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衔接
齐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自由读。

2、学生齐读
三、题解
“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XX 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

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具体赏析
1、学生再默读一遍。

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
提示:○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2寄奴曾住(X裕)(X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X义隆)(X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2、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提示: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

“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典故二:X裕。

1、X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X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X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X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X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

体现了他主X北伐的观点。

典故三:X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X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X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X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

作者主X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

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XX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XX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烽火XX路”写四十三年前,XX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典故五:廉颇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凭”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

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

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

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