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资料古今中外文化教育制度专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历史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故事,领悟人类的智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背诵必备的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高三历史复习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制度的演变过程。
熟悉以下几个时期的国家制度架构是复习的重点:1.封建制度:战国时期成为各诸侯国特有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封建等级制度来确立皇权。
诸侯国的君主以封地为基础,依附于中央君主。
这一制度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秦汉制度:秦代实行郡县制,由秦始皇设立三十六个郡,统一全国。
汉代沿袭了郡县制,但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设左街右街,省、军、州、县四级行政单位。
地方官员选拔上,采取乡试、府试、殿试的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有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
1.农业经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发展比较早,制陶、铸造、纺织等手工业都有相当高的水平。
尤其是宋代的手工业经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3.商业经济: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商品得以流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商业经济的兴起也对整个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自强运动的一部分,兴办新式工业、新式军队和维新思想的兴起都是洋务运动的表现。
这一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2.戊戌维新:戊戌维新是中国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次资产阶级变革运动。
维新思想的兴起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伟大意义的社会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高三历史备考知识点汇总

高三历史备考知识点汇总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具有广泛的知识点和内容。
对于高三历史备考来说,了解并熟悉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将对高三历史备考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以供参考。
一、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1.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与中原文明形成、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封建政治的兴起、封建制度的建立以及大规模的农业经济活动。
二、秦朝和汉朝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成就和政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2. 汉高祖和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国家治理、行政体制、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三、魏晋南北朝1. 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发展:曹魏、蜀汉、东吴三国的兴起及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变革:地主阶级和士族的崛起、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四、隋朝和唐朝1.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改革:隋文帝和隋炀帝的政治态度与政治改革、经济与农田开垦等方面的发展。
2.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唐初政治体制的形成、疆域的扩张、科举制度的建立等。
五、宋朝和元朝1. 宋朝政治和军事制度:北宋的国家治理和强调文经之道、南宋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特点。
2. 元朝政治和社会变革:元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六、明朝和清朝1. 明朝政治和社会变革: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农民起义和土地制度的变革、礼仪制度的发展等。
2. 清朝政治和社会变革: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满洲族的统治、康乾盛世以及对西方列强的影响。
七、近代中国的历史1.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在外侵中的变化。
2. 辛亥革命及其影响: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
八、中共的成立和建设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
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建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组织建设、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高三历史全部知识点人教版

高三历史全部知识点人教版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确立与宗法制度- 分封制与诸侯国的建立- 礼乐制度的作用与影响2.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措施- 郡县制的推行与意义-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3.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世族势力的兴起与影响-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实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4. 隋唐时期的政治体制-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制度创新-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度- 唐朝的盛世与政治体制的关系5. 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制度-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行省制度- 明清两朝的皇权加强与官僚体系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土地制度的演变- 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影响2. 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 手工业的发展与技艺传承- 商业活动的繁荣与市场体系 - 货币经济的发展与影响3. 社会结构与阶层- 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 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固化- 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4.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增长的趋势与特点-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创立- 儒家经典的编纂与传播- 儒家思想在历代的影响2. 法家、道家及其他学派- 法家思想与秦朝的实践- 道家哲学与自然观- 墨家、名家等其他学派的贡献3. 科技与医学的进步- 古代科技发明与创新- 中医学的发展与理论体系- 天文学与历法的成就4. 文学艺术的繁荣- 诗歌、散文的创作与流派- 绘画、雕塑的艺术成就- 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演变四、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 丝绸之路与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作用-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对经济的影响2. 朝贡体系与外交关系- 朝贡体系的形成与运作- 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互动- 外交政策对内政的影响3. 西学东渐与文化融合- 西方科技与思想的传入-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西学东渐对社会发展的推动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学生可以全面掌握高三历史人教版所涵盖的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与世界的关系等重要知识点。
专题04 古今中外教育-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文化史专题复习

一、中国古代教育 2.科举制度下的教育
学习内容:儒家经典 培养目标:封建官僚
积极作用:公平公正,利阶级流动…… 消极影响:无考查德行功能;
教育丧失育人功能……
二、中国近代教育 1.表现
新式学堂创立、发展
开始创立:洋务运动 教学内容:西文、西艺 培养目标:近代专门人才
二、中国近代教育
1.表现
留学教育兴起
——欧 颖《教育选拔考试的功能性缺陷及其启思》 明科举之法兴,而学校之教废矣。国学、府学、县学,徒有学校之 名耳。考其 学业,科举之法外,无他业也;窥其考虑, 求取科名之外,无他志也。
——清 汤成烈 思考:依据材料,指出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为寒门子弟开通了向上流动的渠道,激励了士人读书;
消极:读书只为功名,教育丧失育人功能
——欧 颖《教育选拔考试的功能性缺陷及其启思》 思考:依据材料,指出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优缺点。
优点:公平公正
缺点:无查德行之力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古代教育
2.科举制度下的教育
科举兴而读书兴。科举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开辟了向上流 通的渠道。读书人不论其出生如何,在科举中一朝高中便天地为宽,山川变色, 正所谓是“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高任连,朱胜基《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
经院式教育
一、中国古代教育
1.特征
夏商周时期,受教育阶层主要是奴隶 主阶级,所谓“刑不上大夫,礼 不下庶民”……元朝统治者将国人分为四等即蒙古 人、 色目人、汉人 和南人。四等人在科举考试中的考试题 目、答题要求考试结果等方面 的要求各不同……自夏商周三代开始,男子便基本垄 断了学校、私塾 等各种官、私教育资源,女子一般只能接 受家庭教育。古代女教允许 女子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停 留在识字、记数以及浅易经书的启蒙教育 水平。
高三历史背书知识点

高三历史背书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背诵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整理高三历史课程中需要背诵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考试。
一、中华文明史1. 三皇五帝时期: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
2.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二、中国古代史1. 秦朝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主要政治、军事措施。
2. 汉朝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及与外交关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发展。
4. 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丝绸之路的开辟。
5. 宋朝政治制度、科技进步和外交交往。
6. 明朝政治制度、经济变革和海外航行。
7. 清朝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与西方列强的关系。
三、世界古代史1. 埃及文明和尼罗河流域的特点。
2. 古巴比伦、亚述、波斯等西亚古代文明的政治、军事、文化成就。
3. 希腊城邦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特点。
4. 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扩张和分裂。
5. 印度和东南亚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
6. 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7.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对世界的影响。
8. 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与影响。
四、现代史1. 英国资本主义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2.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 英、法、美等国的殖民扩张和殖民地制度。
4. 二战前后的世界经济危机和社会政治动荡。
5. 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
6. 二战的发生和结果对世界的重大影响。
7. 联合国的成立和国际组织的发展。
8.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冲突。
9.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全球化发展。
五、历史常识1.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
2.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3.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4.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作用。
以上是高三历史背书知识点的简要整理,考生可以结合教科书和历年试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背诵并理解这些知识点将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三历史知识点资料

高三历史知识点资料在高三历史学习中,复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帮助同学们整理和掌握这些知识,本文将提供高三历史知识点的资料总结。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1.1 三皇五帝时期:黄帝、颛顼、尧、舜、禹等。
1.2 夏、商、西周、东周、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
1.3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施统一的法律、货币和文字制度。
1.4 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成就。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发展。
1.6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对世界起到重要影响。
1.7 宋朝的科技、文化和政治制度。
1.8 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
1.9 清朝的政治制度、对外关系和社会思想变迁。
2.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2.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鸦片战争引起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导致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2.3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为争取国际地位及民族解放做出努力。
2.4 五四运动及其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革命。
它导致了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5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
2.6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7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新中国的战争。
3. 世界史知识点3.1 古代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国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
3.2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教会的影响、十字军东征等。
3.3 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
3.4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复习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复习历史对我们来说是一座重要的桥梁,它连接着过去和现在,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和智慧。
高三阶段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历史作为一门文科必修课程,也是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
为了帮助同学们进行高三历史知识点的总复习,本文将对高中历史的核心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以便大家能够更好地备考。
1. 中国古代史1.1.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政治制度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通过了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1.2.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如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实行法家思想。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这段时期的历史对于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东汉末年,王莽新朝灭亡,中国政治陷入分裂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为我们展示了政权更迭、民族大迁徙、佛教传入等重要事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分裂时期至关重要。
2. 世界古代史2.1.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政治制度对于欧洲和世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雅典式的民主制度,为人类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2.2. 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帝国是西方古代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其兴起和衰退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尤其是罗马法的传统和罗马基督教的兴起对于全球法律体系和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印度古代王朝的历史印度古代王朝的历史是南亚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摩揭陀王朝、孔雀王朝和德里苏丹国等王朝的兴衰奠定了印度历史的基石,也为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3. 近现代史3.1. 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是现代社会经济制度转变的关键。
从工业革命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为我们理解现代经济体系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线索。
高三历史总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总复习知识点一、古代历史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了解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掌握早期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社会形态。
- 中国史前文化:熟悉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重要遗址,了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2. 古代文明-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掌握这些文明的政治制度、法律、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 中国古代朝代:详细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3. 封建社会- 欧洲封建制度:理解封建社会的结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中国封建社会:掌握秦汉至明清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特别是科举制度、土地制度等。
二、近现代史1. 资本主义的兴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了解这些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 工业革命:掌握工业革命的起源、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殖民扩张与民族独立-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情况及其对被殖民地的影响。
-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掌握这些地区的主要独立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3. 世界大战与国际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 第二次世界大战:掌握战争的爆发、主要战役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4. 中国近现代史- 晚清时期的变革与危机:了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
-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中国的建立: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 重要人物- 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成就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 孔子、老子、孟子:掌握这些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重要事件- 法国大革命:了解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俄国十月革命:掌握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文化教育制度专题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
含有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共五个实用专题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中国古代史:(1)先秦:秦秋晚期,孔子以“有教无类”思想办学,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战国时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质上是文化高压(抑儒尚法)。
(2)秦汉: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使用小篆,后来流行隶书;焚书坑儒是文化专制,起因是郡县制和分封制之争,虽有利于巩固大一统,但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育官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
汉武帝开始实行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选拔标准在两汉时期逐渐由德才兼备发展为只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地主(士族门阀)形成并发展起来。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建立太学,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3)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但它必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而无法继续。
(4)隋唐: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武则天增加录取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能破格用人,创立“自荐”求官制度;唐玄宗前期,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科举制的进步意义:抑制士族门阀;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吐蕃创制了吐蕃文字。
隋唐时,中印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玄奘和义净,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和鉴真,中朝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是崔致远。
(5)宋元:北宋初,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掌握;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防止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一是改革科举,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二是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三经新义》,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契丹人仿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
元昊仿汉字楷书创制了西夏文字,推行科举制选拔官吏。
元世祖忽必烈请“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字。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见解,答卷文体有严格限制,它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文字狱以清代最严重,这种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中国近现代史(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太平天国后期纲领《资政新篇》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出,反对迷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禁卖人口、吸鸦片。
(2)半殖半封形成时期:洋务运动中,培养人才主要采取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两种形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湖南巡抚陈宝箴聘请梁启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
变法法令规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各科,废除八股,改考策论(中国历史、清朝政治),开设经济特科(特别开设的经国济世的实际学问),设译书局、报馆、学会,选派留学生。
(办学废八股译馆留)(1905年清政府宣布正式废除科举考试)(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在教育方面规定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占领区推行奴隶化教育。
在学校教育方面,延长初等教育年限,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为基本思想,日语定为必修课,不挂中国地图,不用“中华”字样。
在社会教育方面,利用报刊、图书、广播等进行奴化宣传和反共宣传。
(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扭转对知识分子“左”的政策(如“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等),恢复了在“文革”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
现在,“普九”教育、希望工程等,正在提升我国的国民素质。
“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战略。
3.世界近现代史:(1)法国:拿破仑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
(2)日本:明治维新时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的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现在,日本当局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良知的泯灭。
(3)德国:希特勒政府对文化思想和教育领域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理论箝制人们的思想;还对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西德和日本的经济恢复,都与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有关。
新加坡之所以能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家,也与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紧密相关。
(二)新课标版1.中国古代史:(1)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
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制,文理优长。
”(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与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西汉末年,太学生达到数千人,东汉时曾达三万余人。
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
后人因而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
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
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3)中国古代重要改革与文化教育商鞅变法时的文化专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并巩固北魏统治。
王安石变法时的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4)中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与文化教育秦始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唐太宗: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康熙帝:大兴文字狱。
2.中国近现代史:(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①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订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建立了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②动乱中的教育:“文革”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
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③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