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主要经历及性格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贝多芬生平介绍

贝多芬生平介绍

贝多芬生平介绍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

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

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

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生平简介
the life of Beethoven
生平之事
创作经典
内心品质
德国作曲家.酗酒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 4岁时,他就被整天钉在键琴前 面,或与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 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 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 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小说诗 歌文学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 和失恋,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 此后10余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的激烈动荡(拿破伦称帝.数次失恋等).至 1819年完全失聪,任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第五钢琴 协奏曲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反映出动荡不安和矛盾冲突. 对于爱情,他一生保着童贞。人们说这佯的一个人是生来受爱情欺 骗,做爱情的牺牲品的。他的确如此。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般地倾 倒,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然后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最后终是 独身一人孤寂。 晚年时争取到其兄的儿子的抚养权并将希望寄托在这孩子身上,然而 侄儿却辜负了他的期望,这是一种可悲的怪现象,伯父精神的伟大,对侄 儿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1827年一人孤单离世,享年57岁。
Pictures here
Thank you
月光奏鸣曲
1801年时,他热恋的对象是琪丽哀太 并为她题赠了著名的《月光奏鸣 曲》。可是他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 价。第一,这段爱情使他格外感到自 己的残疾,境况的艰难,使他无法娶 他所爱的人。其次,琪丽哀太是风骚 的、稚气的、自私的,使贝多芬苦 恼。1803年11月,她嫁给了意味伯 爵。
英雄交响曲
这部作品创作于1805——1808年,与他完成《第三(英雄)交响曲》的时间相 隔4年。在这4年中,他不但在创作活动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思想 也逐渐成熟。当时正是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时期,但生活的 磨练使他越来越坚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在贝 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 呼。短短的30几分钟里,从个人的孤独感直到人类世界的历史性冲突,音乐调动起 我们情感的空间如此之大,冲动如此之强烈,音乐的奇迹再没有比在这里更突显, 更完美了。

【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的生平资料

【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的生平资料

【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的生平资料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

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

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生平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诞生于德国波恩。

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女仆,心地善良、性情温柔。

她第一次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

贝多芬主要经历及性格

贝多芬主要经历及性格

主要经历:
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的波恩,是佛兰 芒族。 四岁时,整天被父亲定在钢琴前或和钢琴一 起 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会弹奏羽 管键琴,获得音乐神童的美誉。 五岁时患中耳炎,八岁时登台演出,十岁时拜 师于聂费。 十一岁时,加入戏院乐队并发表第一首作品 《钢琴变奏曲》。十三岁时,他当大风琴手。 1787年,母亲得了肺病死去。十七岁时,做 了一家之主并教比他小两岁的埃莱奥诺蕾.特. 布罗伊宁音乐。布罗伊宁是他的童年玩伴。
1、父亲把贝多芬带到一个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 的乐器和作曲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可以称为好的,直 到他落到宫庭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聂费的手里。这是一位 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友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 于贝多芬来说,实在是一个幸运。因为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 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地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 的那种地方,但贝多芬的父亲从来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那 里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眼里读书远不如学音乐那样 能挣钱。 2、一次,贝多芬去一家饭馆吃饭,刚坐下来就像弹钢琴一 样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来。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纷纷围 过来看。过了好一会儿,贝多芬才察觉到人们在注视着他, 但还是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说:“算账吧,我该付多少 钱?”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吃什么 东西,只顾自己去敲打了。
主要作品
悲怆奏鸣曲( 1798-1799) 月光奏鸣曲(1801) 暴风雨奏鸣曲(1802) 黎明奏鸣曲(1803-1804 ) 英雄交响曲(1804) 田园交响曲(1808) 命运交响曲 (1808) 合唱交响曲(1824) 热情奏鸣曲 (1804-1806) 狩猎奏鸣曲(1802)
贝多芬的故事
主要经历:
法国大革命时,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集中点。 1789年5月14日贝多芬报名入学,听厄洛热. 施奈德讲德国文学。 1792年11月,战事蔓延到波恩时,贝多芬离 开了故乡,住到德意志的音乐首都维也纳去。 1801年,他的热情对象是朱丽埃塔.圭恰迪妮, 为她作了《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 因向往 自由而谱写出《英雄交响曲》, 因失聪而谱写 出《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 深刻感受, 又充满了激情。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一、引言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被誉为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如《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以及钢琴奏鸣曲等都成为经典。

贝多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创作天才,还是一个顽强奋斗、坚韧不拔的音乐家。

本文将从贝多芬生平、音乐创作特点和对世界音乐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介绍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二、贝多芬的生平1.早年经历贝多芬于1770年在德国波恩出生,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他父亲是一名歌唱教师,对儿子的音乐才华寄予厚望。

尽管他有早年培训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但卓越天赋使他在短时间内超越同龄人。

2.发展与成熟期青少年时期,贝多芬开始在维也纳学习,受到著名音乐家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

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开始出版自己的音乐作品。

然而,贝多芬才华横溢的背后也有着耳聋等健康问题的困扰,这使得他生活充满了痛苦与挣扎。

3.晚年岁月贝多芬在晚年期间创作了许多经典之作。

尽管他失去了听力,但他通过内心深处的音乐灵感继续探索新的音乐领域。

不可否认,贝多芬是一个由坚强意志力驱动的人,即使在逆境中也没有放弃追求艺术完美。

三、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点1.浓厚的情感表达贝多芬以其丰富而深沉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他那动人心魄、带有个性强烈主题变化和转折发展的奏鸣曲和交响曲引领了西方古典音乐发展进程。

通过他敏锐的情感触觉和作曲技巧,他成功地将内心世界转化为音乐的语言,带给人们深刻的触动。

2.大胆的创新和实验贝多芬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推翻了古典音乐的传统规则。

他引入新颖而复杂的和声结构、模块的发展形式和较长的音乐片段等元素,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高维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这种突破性的创新为后来音乐家开启了无限可能性。

3.对自然与宇宙之音的探索贝多芬在一些作品中表现出对自然以及宇宙之声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他在《第六交响曲》中以图画音响手法表现四季轮回、鸟儿歌唱等自然景观;而在《第九交响曲》中通过合唱团来展示人类团结与宇宙共鸣之美。

(人物简介)贝多芬

(人物简介)贝多芬

【人物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827年),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

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

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

在器乐领域,包括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变奏曲等;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贝多芬创作的九部交响乐,两首弥撒曲,还有不胜列举的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深深影响了后来作曲家的风格,例如: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第九交响乐的最后乐章《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等已是家喻户晓。

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生平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

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

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

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

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

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

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

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

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

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关于贝多芬的励志故事三则

关于贝多芬的励志故事三则

关于贝多芬的励志故事三则【第一篇】贝多芬出身贫寒,父亲是男高音经常酗酒,母亲是女仆。

艰苦的童年生活并没有让贝多芬像小时候的莫扎特一样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起初,生活对他来说是如此的悲惨和残酷。

父亲想发现他的音乐田斌,并炫耀他是一个神童。

在贝多芬四岁之前,他被要求整天被钉在钢琴上,或者被关在家里拉小提琴。

他年轻时几乎被繁重的练习压垮。

贝多芬一度厌倦了音乐,他的父亲不得不用暴力强迫他学习。

十几岁时,贝多芬过早地承担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开始担心经济问题,如何每天挣面包。

十一岁时,贝多芬加入剧院乐队,每月领工资补贴家庭生活开支。

十七岁时,他失去了深爱的母亲。

母亲死于肺病。

贝多芬认为他感染了同样的疾病。

他经常感到疼痛,这在他心里留下了比疾病更残酷的压抑。

这一年,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

经常酗酒的父亲失去了主持传送门的能力。

同时,他也挥霍了家里的积蓄,人们只好把父亲的养老金交给贝多芬管理。

这些悲伤的事实在贝多芬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童年的贝多芬就这么惨,青年的贝多芬更惨。

二十五岁以后,疾病的恶魔开始打听贝多芬的消息,像幽灵一样纠缠着他,再也没有退隐。

从1796年到1800年,耳病开始出现。

贝多芬觉得自己的耳朵日夜嗡嗡作响,内心被剧烈的疼痛折磨着。

他的听力越来越下降,最后双耳完全失聪。

这对贝多芬的生活、爱情和音乐创作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几年来,他回避与人交往,独自守着耳背这个可怕的密码,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晚年时,他仍然孤苦伶仃一人。

这期间,他没有经济来源,被逼得四处向好友求援,已解决生计问题。

按他自己的话说:“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

”【第二篇】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莱茵河畔的小城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个经常喝酒的傻子。

他妈妈是个女仆,是个穷人家。

贝多芬是典型的神童音乐家。

由于他在音乐方面的早期智慧,他十二岁时就被与著名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经 贝多历芬: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的波恩,是佛兰
芒族。
四岁时,整天被父亲定在钢琴前或和钢琴一 起 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会弹奏羽 管键琴,获得音乐神童的美誉。 五岁时患中耳炎,八岁时登台演出,十岁时拜 师于聂费。 十一岁时,加入戏院乐队并发表第一首作品 《钢琴变奏曲》。十三岁时,他当大风琴手。
谢谢
组员:魏佳俐、黄欣怡、陶怡菲、 詹昊、钱俊成、童俊杰
人物名言
贝多芬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 咽喉。”这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实写照。 据说他临终前,雷电交加,躺在病床上 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 好像要握住什么。这一情景,被后人认 为是贝多芬自己对这句名言的形象化。
人物评价
他有着执着的追求,凭着 他对生活的热爱,在他无声 的世界中,已惊人的毅力创 作出一首首不朽的乐曲,给 人以音乐的美的享受以及精 神的鼓舞。这是一个被命运 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
人物性格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 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 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 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 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 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 赛似 “梅杜萨头上的乱蛇”。”
从这里可以看出桀骜不驯、普通乖僻、不 幸孤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性格。
人物性格
贝多芬的思想深受当时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 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自由,平等,博爱” 的主题。贝多芬虽然严肃傲然,但并非没有爱。 他也谈过恋爱,但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却产生 了《第四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的伟大,不仅在于身为一个音乐家。 他也拥有对于人生的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 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 雄心的表现。
贝多芬
主要经历及性格
选自《名人传》
童年时期的贝多芬
贝多芬音乐手稿
贝多芬的雕像
贝多芬的坟墓
人物介绍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 派代表人物 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 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 “乐圣” 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 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他的父亲是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 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他的 父亲
主要作品
悲怆奏鸣曲( 1798-1799) 月光奏鸣曲(1801)
暴风雨奏鸣曲(1802) 黎明奏鸣曲(1803-1804 )
英雄交响曲(1804) 田园交响曲(1808)
命运交响曲 (1808) 合唱交响曲(1824)
热情奏鸣曲 (1804-1806) 狩猎奏鸣曲(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 的乐器和作曲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可以称为好的,直 到他落到宫庭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聂费的手里。这是一位 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友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 于贝多芬来说,实在是一个幸运。因为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 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地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 的那种地方,但贝多芬的父亲从来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那 里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眼里读书远不如学音乐那样 能挣钱。 2、一次,贝多芬去一家饭馆吃饭,刚坐下来就像弹钢琴一 样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来。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纷纷围 过来看。过了好一会儿,贝多芬才察觉到人们在注视着他, 但还是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说:“算账吧,我该付多少 钱?”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吃什么 东西,只顾自己去敲打了。
贝多芬的故事
3、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 响乐》,博得全场一致喝彩,共响起了五次热烈 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 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 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 面,令贝多芬激动不已。
4、年轻的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 聂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教音乐,而且教他世 界上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学费,当聂费先 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作 风琴师。于是当他刚满十四岁时,他就被任命为 剧场助理宫庭风琴师和古钢琴曲师。
1787年,母亲得了肺病死去。十七岁时,做 了一家之主并教比他小两岁的埃莱奥诺蕾.特. 布罗伊宁音乐。布罗伊宁是他的童年玩伴。
主要经历:
法国大革命时,波恩大学是 新思想的集中点。1789年5 月14日贝多芬报名入学,听 厄洛热.施奈德讲德国文学。
1792年11月,战事蔓延到波 恩时,贝多芬离开了故乡, 住到德意志的音乐首都维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