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电磁学
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地球物理反演技术是一种利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数据来研究地球结构和物理性质的方法。
它通过观测不同物理现象的数据,并将这些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进行比对,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和属性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原理和常见的应用领域。
一、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原理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物理学原理,包括电磁学、重力学、磁学、地震学和地热学等。
具体原理如下:1. 电磁学原理:电磁法反演技术利用地下不同电性介质对电磁场的响应特性来识别地下结构。
该方法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电磁场的参数(如电阻率、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来推断地下岩石类型、孔隙度和流体性质。
2. 重力学原理:重力法反演技术基于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来推测地下物质的密度分布。
地球上不同密度的岩石体会造成地球重力场的微小变化,通过测量这种变化,可以揭示地下岩石体的类型和分布。
3. 磁学原理:磁法反演技术是利用地下岩石的磁性来推测地下结构。
地球上的磁场会受到地下岩石的磁性影响,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可以了解地下岩石类型和分布。
4. 地震学原理:地震法反演技术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推测地下结构。
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散射等现象,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幅度变化,可以计算出地下岩石的速度和密度分布。
5. 地热学原理:地热法反演技术是利用地球内部热流传递的特性来推测地下热流分布和地下岩石的导热性质。
地下不同介质的导热性质不同,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地温和热流分布,可以推断地下岩石的导热性质、岩石类型和介质性质。
二、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应用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和能源开发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矿产勘探: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在矿产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可以获得的电阻率、重力梯度、磁场强度等信息,可以推测地下的矿体分布和性质,指导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勘探。
地球物理学概论

地球物理学概论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性质的学科,它借助物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探索地球的各种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理。
它主要包括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和电磁学等分支学科。
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地震现象及其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地震是由地壳和上地幔发生的突然释放的能量,给地球表面带来震动。
通过对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震学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结构、构造和运动方式,为地震灾害预测和地震活动的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地磁学是研究地球磁场的学科,它探讨地球的磁场起源、演变和变化规律。
地球磁场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它起源于地球内部的液态外核的运动。
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变化可以提供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和热对流等。
地磁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和地球磁场与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重力学是研究地球的引力场和重力潮汐现象的学科。
地球的重力场是由于地球质量引起的,它对地表物体具有吸引力。
通过测量和分析重力场的变化和分布,重力学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和组成物质的性质,例如地球的密度、地壳厚度和岩石类型等。
此外,重力潮汐现象也是重力学的研究内容,它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地壳运动和海洋潮汐等现象。
电磁学是利用电磁场原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学科。
地球内部存在着各种导电性物质,如矿床、岩浆等,这些物质会对电磁场产生反应。
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电磁场变化,电磁学家可以推断地球内部导电物质的分布和性质,如矿床的富集程度、岩浆的温度和流动速度等。
电磁学的研究对于地球资源勘探和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球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性质的学科,通过物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揭示了地球的各种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理。
地震学、地磁学、重力学和电磁学是地球物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它们分别研究地震现象、地球磁场、重力场和电磁场等现象及其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这些学科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内部动力学过程、自然灾害预测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880地球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目

地球科学是一门涵盖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生物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地球科学基础是地球科学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选择合适的参考书目对于考研备考至关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一些地球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目,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地质学1. 《地质学概论》作者:程裕旺内容简介:本书详细介绍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适合初学者阅读。
2. 《地球物理学基础》作者:周有光内容简介:该书系统介绍了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涵盖了地球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过程有很好的帮助。
3. 《地球化学基础》作者:陈永昌内容简介:该书全面介绍了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于理解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二、地球物理学1. 《地球物理学导论》作者:王旭内容简介:该书系统介绍了地球物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理论,对于理解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2. 《地球电磁学》作者:杨庆玲内容简介:该书详细介绍了地球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适合地球物理学专业的考生阅读。
3. 《地震学基础》作者:王大年内容简介:该书系统介绍了地震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对于准备从事地震研究工作的考生有很大的帮助。
三、地球化学1. 《地球化学原理》作者:陈家炎内容简介:该书详细介绍了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适合地球化学专业的考生阅读。
2. 《地球化学实验指导》作者:王忠秋内容简介:该书系统介绍了地球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于准备进行地球化学实验研究的考生有很大的帮助。
3. 《地球化学方法》作者:贺振宇内容简介:该书详细介绍了地球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对于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工作的考生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就是本文推荐的地球科学基础考研参考书目,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希望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考试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大地电磁学_chp3一维正演

3.1 电磁场基本方程式
• 物质方程:
D E 1 H B j E (3 5) (3 6) (3 7)
• 为介质的介电常数(电容率), 为导磁率,这些 参数较多地以相对介电常数 r 和相对导磁率 r形式 给出,它们是介质参数 或 和真空中相应的参数 0或 0的比值。
3.3 层状一维介质的正演问题
• (一)、水平层状一维介质中的电磁波 与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大地电磁波相同之处:
1. 水平方向电磁波均匀,均可分成两组线性偏振波(TE 波、TM波) 2. E和H正交,无垂直分量(Ez、Hz=0) 3. 波阻抗与测量轴方向无关。
不同之处:
1. 由于电性分界面的存在,电磁波发生反射和透射 2. 界面阻抗概念
E i H H E H 0 E 0
• 第四个方程是因为导电介质内部电荷密度实际上 为0,公式时间因子隐含在场E和H中,上式是大 地电磁测深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3.1 电磁场基本方程式
(三)、电磁场波动方程与边界条件 将大地电磁场满足的谐变场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第 一个方程两边取旋度,并将第二个方程代入,可 得 E i ( H) i E 2 2 由于 E ( E) E E 2 2 2 从而得到 E i E ,或写成 E k E 0 其中,k 2 i k i
H y H0 ye
it
e
2
z (1i )
10 T
• 它表示随时间谐变的电磁场在均匀各向同性的大 地介质中传播时,沿传播方向是谐变的,并且按 指数规律衰减。 • 集肤深度(穿透深度):场幅衰减到地面值的1/e 时电磁波所传播的距离,用p来表示: 2 p 1
地球物理学原理及应用

地球物理学原理及应用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活动、地壳运动以及地磁场等自然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的原理和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相关内容的概述。
一、原理:1. 地震学原理: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记录是地震学的基础。
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利用地震波的速度和传播路径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2. 重力学原理:地球的引力场是由地球质量分布所产生的,通过测量重力场的变化可以了解地壳的厚度和密度分布。
3. 磁力学原理:地球的磁场是由地球核心中的电流所产生的,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变化可以了解地壳运动、板块活动和磁异常的分布。
4. 电磁学原理: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和电阻率分布也会影响地球的电磁场变化。
通过测量地球的电磁场变化可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下水运动等信息。
二、应用:1. 地球内部结构研究:地震学可以通过观测地震波传播路径和速度来推断地球内部的物理结构,如地幔、地核等,这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和板块构造非常重要。
2. 地壳运动研究:地震学和地磁学可以观测地壳的运动与改变,通过监测地震活动和地磁异常,可以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3. 矿产资源勘探:重力学、磁力学和电磁学等物理方法可以用于探测地下的矿产资源,通过测量重力场、磁场和电磁场的变化可以找到潜在的矿床。
4. 地下水资源调查:通过电磁法和地壳运动观测等方法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状况,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5. 环境调查和地质灾害预测:地球物理学方法可以用于监测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变,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总结起来,地球物理学原理和应用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通过相关方法和技术,可以实现对地球内部结构、地震活动、地壳运动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现象的研究和预测,对于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以及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

2023年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地球物理学专业是地球科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它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物质、性质和过程,以及它们与地表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考研是让更多人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一个途径,下面将介绍2023年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
一、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1. 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部固体物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研究地震、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和构造、火山等与地球内部新陈代谢相关的地质现象和物理原理。
2. 大气物理学:研究地球大气,探索其形成、结构、化学组成以及气体运动。
主要研究包括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和雨等天气现象的产生规律、大气成分的变化等。
3. 地球电磁学:研究地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涉及电场、磁场、电磁波等物理量。
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自然电磁信号,如地磁场、地电场、电离层等,以及人为电磁信号,如电磁波辐射等。
4. 应用地球物理学:将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地球科学和其他领域,例如勘探岩矿、油气田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环境监测与保护等。
二、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院校排名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我国顶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地球物理学专业名列全国第一。
该校拥有雄厚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实力和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了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享有广泛声誉。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地质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国内著名高校之一,拥有优秀的地球物理学教师队伍、先进的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该校地球物理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二。
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学专业是学校的“大家庭”之一,是国内一流的地球物理学教育中心之一。
该校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师资团队雄厚,教学资源丰富,是从事地球物理学专业方向研究和从事油气田地球物理勘探的理想选择。
该校地球物理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三。
4. 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具有长期的办学历史和良好的学科传统。
地球物理学二级专业

地球物理学二级专业地球物理学二级专业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学科。
它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学、地球重力学、地球磁学、地球电磁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通过对地球内部的勘探和观测,可以了解地球的构造、性质和演化过程,对于研究地球科学、资源勘探和地震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地球物理勘探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和仪器设备,对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进行探测和测量。
地球物理勘探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电磁勘探和地球物理探井等多种方法和技术。
地震勘探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它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下的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来推断地下的构造和物性变化。
通过地震勘探,可以获取地下的地质信息,包括岩性、厚度、断裂带和隐伏矿床等。
地球物理学还研究地球的重力和磁场。
地球的重力和磁场是地球物理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们与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和构造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地球重力和磁场的测量和观测,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物质流动和构造变化。
地球重力勘探利用地球引力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的密度分布和构造特征,可以用于研究地壳的厚度、地幔对流和地球板块的运动等。
地球磁力勘探则是利用地球的磁场变化来推断地下的磁性物质分布和构造特征,可以用于研究地壳的磁性岩性、地球磁场的演化和地磁异常等。
地球电磁学是地球物理学的另一重要分支。
它研究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电磁现象和电磁场。
地球电磁学主要包括大地电磁法、磁力电磁法、电磁勘探和电磁测井等方法。
大地电磁法是一种利用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变化来推断地下物质性质和构造特征的方法。
磁力电磁法则是利用地球内部的电磁感应现象来推断地下物质的磁性和构造特征。
电磁勘探和电磁测井则是利用地球表面的电磁场变化来推断地下的物质性质和构造特征。
通过地球电磁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电导率、磁性和物质流动等信息,对于研究地球内部的电磁过程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物理方法介绍

地球物理方法介绍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面特征以及与地球相关的物理现象的科学领域。
地球物理方法涵盖了多个领域,其中包括重力学、磁学、地震学、电磁学和地热学等。
这些方法通过不同的测量手段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内外部构造,预测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以及勘探地下资源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球物理方法。
重力学是研究地球重力场的学科。
地球的重力场受到地球质量分布的影响,所以通过测定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推断地下的地质构造和地下物质的分布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重力测量方法有重力仪测量和重力异常测量。
通过测量重力场的变化,可以推测出地下岩层的变化、折断带的存在以及地下岩石密度的差异等。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的科学。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通过测量地震产生的波动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岩石的物理性质。
地震波有三种类型:P波、S波和地震表面波。
地震波会在不同的速度下传播,所以可以通过对不同地震波的测量以及它们传播的速度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
电磁学是研究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地球物理学中,电磁学主要应用于测量地下电性和磁性。
地球上存在电磁场,通过测量这些场的变化可以推断地下地层的电阻率和磁化率等。
地球物理学家采用不同的电磁测量手段来测量地下岩石的电性和磁性特征,从而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热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热量传输和热特性的学科。
地热学通过测量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和热流来了解地下岩石的性质和结构。
常用的地热学测量方法包括温度计测量、波纹管测量和热流计测量等。
地热学的研究对于勘探地热能、研究火山活动和热液系统等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介绍的地球物理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方法用于研究地球。
例如,地电法用于测量地下电阻率分布,地声学用于测量地下岩石的声速和密度等。
这些地球物理方法的共同目标是通过测量不同物理场的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分布。
总而言之,地球物理方法是一门通过测量地球不同物理场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面特征以及与地球相关的物理现象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地球电磁学概述地球电磁学(Erath Ealctromagnetics 或Geo-Electromagnetics, 简称EM;又可称谓―电磁地球物理学‖,EM Geophysics)(B.Tezkan,,1999)[1]是在地球表面测量天然的或(和)人工产生的电场或(和)磁场,利用电学原理或电磁感应原理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地球内部的电性、电化学性质等,应用于地质构造研究、矿床资源和环境工程等浅层勘探、深部结构探测、地震灾害预测等众多领域,是最古老的地球物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地球电磁学方法是由传统的电法、磁法和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电磁法发展起来的,它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完备的数据观测和处理解释技术,是地球物理学中类别最多、应用范围最广、最具活力的学科,是罕有的既能探测地下目标体、又能观测空间环境独具特点的学科(赵国泽等,2009)[2 ]。
电法(傅良魁等,1961)[3]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P.Fox在硫化金属矿上发现的自然电场现象,30年代被试图用于寻找金属矿。
20世纪20年代,法国科学家什柳姆别尔热等创立和发展了电法勘探的理论。
1924年,在原苏联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彼德罗夫斯基领导下,组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支电法勘探队。
我国电法勘探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当时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顾功叙先生所开创。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正规地投入生产找矿,至今已有众多的电法勘探方法。
磁法(谭承泽,1983[4];北京大学等,1986[5])是基于地磁现象和岩石磁性发展起来的方法。
19世纪末,利用地磁异常可定量探测地下构造。
20世纪30年代,A.A.洛加乔夫制造出感应式航空磁力仪,并用于研究大地构造及地质填图。
中国于1936年在攀枝花等地开始试验性磁法勘探,1950年后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地面、航空、海洋和井中磁测。
磁法中随时间变化成分的研究和应用属于地球电磁学的范畴。
电磁法以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大地电磁法(Tikhonov, A. N,1950[6]:Cagniard,1953[7])为标志,使电磁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它将19世纪后期、20世纪早期分别单独测量磁场和电场探测地下结构的方法相结合,同时测量随时间变化的电、磁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探测地下的构造和结构。
电磁法一经提出即得到快速发展,并促推了其它传统电、磁法的发展,衍生出包括可控源方法在内的多种新电磁技术。
6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大地电磁法,起初以研究强震区深部结构为主,后逐步发展成为包括深部结构探测、油气构造探查、矿床和地热资源勘探、地震和火山监测等众多应用领域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
至今,地球电磁学方法至少包含2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在我国得到研究应用,有的方法还是我国自主发展或提出的。
电磁学方法的应用,涉及人类活动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乎所有方面,探测深度从地表(0米)到数百千米。
较浅层的勘探包括:探查地下管线、铁路(公路)路基、桥梁(大坝)基础、隧道地质构造、核废料分布等。
较深层的勘探包括:勘探金属矿/非金属矿、地下水、地热田、煤田、油气田等。
深部探测包括:地壳上地幔直至地幔过渡带的结构,也包括活动构造区(断裂构造),潜在的活动地震、火山区的深部构造等。
此外,通过监测地下电性的变化,或者空间电磁场的变化,进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测以及环境监测。
自1949年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上述方法在我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取得大量成果。
我国几乎所有已开采或即将开采的较大型的金属矿区都采用了电磁勘探,是矿产资源的首选勘探方法之一。
我国在寻找大型水源地、地热以及水利基础探测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我国所有的大型油气田,都进行了电磁法勘探,是世界上电磁勘探工作量最多的国家(赵国泽等,2007)[8]。
在我国大陆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的地区都开展了深部电磁探测工作。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部署的11条地学大断面(GGT)的大地电磁测深探测,最早提出了我国岩石圈厚度的分布图象(刘国栋,1994)[9]。
90年代以来,我国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Chen,etal,1996[10];Wei et al,2001[11])。
基于大量的探测结果,我国专家提出,在地块内部的地壳具有成层性结构,而在构造活动区或造山带地壳结构呈现高阻体和低阻带相互交织的特点(赵国泽,等,2004)[12]。
自50年代末至今,利用电磁法进行地震预测经过起步阶段、推广应用阶段和机理研究阶段的发展,已经可以给出某些强地震前物理上可解释的异常现象(钱复业等,1980[13],秦馨菱等,1991[14])。
刘国栋负责的对1976年唐山地震的监测[15]、90年代初对祁连山地震监测(张云琳等,1994)[16]、1998年赵国泽研究组对张北地震的监测(汤吉等,1998)[17]等试验发现,地震前视电阻率减小。
在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2008年汶川8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前又记录到新的地震前兆现象(钱复业等,2009)[18]。
我国电磁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世界著名的大地电磁专家Vozoff曾说:―现在大地电磁的首都在中国‖(王家映,2006)[19]。
自1984年至今,已经成功举行了九届全国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从1994年的第三届会议开始,每届会议都吸引国际知名专家参加,之后更名为―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
2003年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建立了网站[20]。
2008年在北京举办了盛况空前的―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研讨会‖,注册专家、学者达到480多人,其中境外248人,会议报告和展示论文近400篇,是往届最大规模的研讨会参会人数和论文的近两倍,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Toivo Korja & Guoze Zhao 2010)[21]。
第三章地球电磁学的概论、第五节展望主要由赵国泽执笔,并进行全文统稿;第二节浅层勘探主要由李金铭、何展翔、牛之琏、王永涛等执笔,何展翔统稿;第三节深部探测和其它节大地电磁部分主要由刘国栋、赵国泽等执笔;第四节地震监测主要有赵玉林、钱复业等执笔;第五节海洋探测主要由李予国、魏文博等执笔。
所有执笔人以及林品荣、黄清华等参与了文字修改和讨论。
第一节浅层勘探矿产、能源和工程等勘探领域的需求使浅层勘探成为电磁学方法应用最早、最多的领域。
本节将择其中几个主要的方法予以介绍。
1、方法研究和发展1.1 电阻率法电阻率法又称垂向电测深法(包括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电法之一。
1950年在新疆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电法队,之后在新疆准、四川和甘肃等地区开展工作。
60年代,石油部门等在环渤海湾盆地的山东济阳、河北冀中坳陷进行联片垂向电测深普查,为发现胜利油田和华北油田提供了重要资料;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二连盆地的普查成果至今依然对地震部署具有指导作用(熊识仲周虬,1983)[22]。
20世纪50至70年代,数据的定量解释主要采用手工计算和量板,编制出版的电测深理论曲线册,一度成为我国电测深定量解释的主要工具[23]。
为压制地形等对解释结果的影响,60年代初通过物理模拟手段,以及各种解析和数值计算手段提出了对二、三维地形影响进行校正的多种方法。
70年代以后数字处理解释得到较快发展,各种正演和反演算法得到研究和应用(罗延钟等,1987)[24]。
自80年代后期,电阻率法等发展为高密度电阻率法或称电阻率CT成像技术(冯锐等,2004)[25],并在工程勘探,金属矿、地下水和地热勘探得到推广应用(张赛珍,1994)[26](王兴泰,1996)[27]。
仪器:20世纪50年代初,电阻率法主要是仿原苏联ЭП―1 型电位计和ЭPC-23电法仪。
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国产DDC–A、DDC–2A、DDC–2B小型电法仪和苏制ЭΠ–5型车载电法仪成为主流设备,迄今,我国已有二十余个单位先后研制生产了微机化的电位仪、电阻率仪、高密度电阻率仪,基本实现了电测深仪国产化。
1.2 激发极化法激发极化法(IP)是我国应用领域最广的电法之一,并且演变出时域激电法、频域激电法、双频激电法、频谱激电法、磁激发极化、天然源激发极化和高密度激发极化法等多种分支技术(李金铭,2004)[28]。
1957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了激发极化法的研究。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自主发展了双向短脉冲及短导线工作方法技术,引进了频域激电方法技术,其中提出的双频激电法是对变频法的重要发展(何继善2006)[29]。
70-90年代开始了频谱激电法(SIP)或称复电阻率法(CR)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同时提出开展了伪随机三频激电法研究和应用。
1998年第一次由SEG出版了我国学者罗延钟、张桂青的频谱激电法专著―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Spectra l Induced Polarization‖[30],我国激电法研究得到国际同行肯定。
激发极化在地下水、金属矿床勘探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主要勘探手段,在油气勘探中成为识别油水边界有效方法。
仪器:1983年,我国第一台微机化激发极化法接收机通过科研样机鉴定,1985年开始批量生产,目前,时域激电仪、频域激电仪等达数十种。
其中频域激电仪已发展出伪随机三频及多频仪器、多频相位激电仪等,高密度电阻率仪发展出多道并行分布式系统,具中国特色。
1.3 充电法解放初期充电法就在我国得到应用。
50年代后期我国物探工作者就开始了应用充电法测定地下水流向流速的试验。
20世纪70年代末编写出版了专著(何裕盛等,1978)[3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把充电法用于油井压裂缝展布方位及注水井注水流向测定,制定了具体方法技术,研制生产了专用仪器,取得良好效果,充电法在地下管线探测工作中也起到进了重要作用。
1.4 自然电场法自然电场法(也称自然电位法、氧化还原电位法,简称自电法,SP),是应用最早的电法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它与电阻率法及磁法一同被称为金属矿物探工作的―三大法宝‖。
除用于良导电性金属矿和石墨矿外,还用于探测浸染状硫化金属矿和地下煤层自燃现象(章冠人,1956)[32]。
60年代初,基于过滤电场原理,开展了用自然电位环形观测方法研究潜水流向,以及确定抽水井地下水下降漏斗等工作。
80年代初,引进了可能用以直接预测烃类赋存及其远景的―电磁‖方法,并对其形成机理作出了进一步解释,形成了燃料电池理论假设,同时,对直接采集技术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对弱异常的测量精度。
1.5 大地电磁测深法及其发展20世纪60年代大地电磁法(MT)被引入我国。
1979年国家地震局、石油部、地质学院等开展了大地电磁方法和仪器研制和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