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史名词解释

史学史名词解释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

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中国史学史 笔记

中国史学史 笔记

一,什么是史学史:历史:广义地说,指一切事物以往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狭义地说,仅指人类社会发展史。

(客观)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对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概括。

(主观)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并揭示其规律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1,帮助我们有选择的阅读古书。

2,帮助我们收集史料。

3,指导我们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史学史的内容: 史学思想史学著作史书体裁和史学方法修史制度第一章:先秦史学第一节原始的历史意识和商周史官一,原始的历史意识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等手段传述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原始历史意识。

文字产生以后:形成文字记载的传说。

传说分类:自然环境,与自然界作斗争,部落间进行战争1,对英雄的崇拜2,对生产的重视3,对自然的神化二,商周史官:“为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掌管史料,记载史事,撰写史书1,商史特殊性:1,史书名称特殊“史”,“尹”,“册”2史官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负责沟通人神之间的鸿沟。

3,史官掌握天文历法,记载商王世系。

2,商周以来史官对中国的启示:1,史官掌管天文历法,按年次叙史事,为编年体播下种子。

2,史官记载天子言行,后代起居注应是收源于此。

3,记载天子世系,为后来的谱牒之学奠定基础。

第二节商周以来的记述与孔子史学一,商周以来的记述1,甲骨文;1899年,王懿荣发现于北京,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商代王室贵族占卜的遗物,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内容涉及气象,城市,建筑,田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验证了商朝的存在。

(特点:个片没有联系,不是有意识的记载。

)2,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西周以后居多)。

主要为记功,庆赏等。

是有意识的记载。

字数百字以上,五百字以内。

(能完整记载事件)3,诗经:最早称“经”,相传由孔子删定,分“风(民风)雅(朝会)颂(祭祀)”三部分。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嘿!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哎呀呀,这可真是个有趣又重要的话题呢!
啥叫中国史学史?简单说,就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学问呀!那这里面的名词可多了去啦!
比如说“编年体”,这可是中国古代史书编写的一种重要体裁呢!按照时间顺序来记事,一年一年,清清楚楚!哇,是不是感觉很有条理?再比如“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把一个个人物的故事讲得生动精彩!哎呀呀,这种写法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思想呢!
还有“通史”,贯通古今,全面展现历史的发展脉络!这得多厉害呀?能写出通史的史学家那可真是有大本事!还有“断代史”,专注于某一个朝代的历史,深入细致地研究和阐述!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史官”!他们可是历史的记录者呀!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呢!他们的工作多重要哇,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中国史学史中的名词还有很多很多,像“史评”“学案”等等。

这些名词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称呼,它们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史学思想呢!
了解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哇!哎呀呀,这可真是太重要啦!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名词,要认真去学习和研究,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史学的魅力呀!。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

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

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

(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

(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

(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

(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

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

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

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

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由南宋袁枢所撰。

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

(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

《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

(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

《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14年(前481)。

主要记载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同时涉及各族关系、城筑、田赋、政治人物等等。

表述历史的方法上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事,对后来编年体史书的发展有典范作用。

其中比事在对待史事处理、史书编辑上更是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春秋》的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尊周礼。

孔子修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书籍来伸张“王道”。

书籍内容重人事,把人事从神秘的气氛中分离出来,是它在历史思想上进步的方面,也是他在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孔子所作的《春秋》也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

《左传》编年体史书,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1.《左传》:儒家经典之一。

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叙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4)。

全面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左传》表现出较为进步的历史观,强调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本思想。

该书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前四史:二十四史中前四部的总称。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体例上均为纪传体。

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偏重使用“春秋笔法”,在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刘知几:唐代史学家。

字子玄,徐州彭城人。

680年中进士,授狄嘉县主簿,以善文辞而知名。

702年,任著作左郎兼修国史,旋迁左史,撰起居注。

705年,参与修撰《则天实录》,期年而成。

710年,写成《史通》内外篇共49篇,评论古今,以抒己见,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刘知几提倡“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反对溢美之词。

他还提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以史识最重要。

刘知几的这些主张对后代史学、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20卷,分内篇、外篇各10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5.《通典》: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

唐杜佑撰。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编成。

本书记录了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

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

史学史名词解释

史学史名词解释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

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修成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杜佑:(735--812),唐中叶宰相,政治家、史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左传》:儒家经典之一。

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与《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叙事从鲁隐公元年(前 722)到鲁悼公十四年(前 454)。

全面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 ,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左传》表现出较为进步的历史观 , 强调人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本思想。

该书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对后世史学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前四史:二十四史中前四部的总称。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 体例上均为纪传体。

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 , 偏重使用“春秋笔法” ,在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刘知几:唐代史学家。

字子玄 ,徐州彭城人。

680年中进士,授狄嘉县主簿 ,以善文辞而知名。

702年,任著作左郎兼修国史 ,旋迁左史, 撰起居注。

705年,参与修撰《则天实录》 , 期年而成。

710年,写成《史通》内外篇共 49篇, 评论古今, 以抒己见,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刘知几提倡“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 ,反对溢美之词。

他还提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 而以史识最重要。

刘知几的这些主张对后代史学、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 710 年, 共 20 卷, 分内篇、外篇各 10 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 , 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 " “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 ,“不掩恶 ,不虚美” ,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5.《通典》: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

唐杜佑撰。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 (801) 编成。

本书记录了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 , 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

全书 200卷, 附考证 1 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 9 门。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6.《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959), 共 1362 年的历史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 略于经济、文化等。

协助司马光编撰的有刘恕、范祖禹等。

书成后, 司马光又撰《考异》 30卷、目录 30卷,连同正文 294卷,共 300余万字。

其材料除采用已有的十七史外 ,还引杂史数百种 ,参阅有关史、传、谱录 220 多种。

元代胡三省注释的《资治通鉴音注》和清代严衍著的《资治通鉴补正》 , 为《资治通鉴》拾遗补阙。

7.《永乐大典》:明永乐年间编成的一部类书。

明代永乐元年 (1403 ), 成祖朱棣命翰林学士解缙主持 ,召集 147位文臣着手编纂 ,翌年 11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三年 ( 1405), 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解缙共同主持 , 召集朝臣文士 , 四方宿学老儒 2180人重新编纂。

永乐七年 (1409)完成,是为《大典》的正本,又称《永乐钞本》。

《大典》收书 8000 多种, 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人事名物、农业手工业科学、古典文学戏文杂剧、僧道典籍等无所不包 , 成为后世辑佚逸书的资料宝库。

清末毁于战乱 , 现存世量较少。

8.《四库全书》:清乾隆年间官修丛书。

清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开始编纂。

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时的重要古籍 , 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

全书按经、史、子、集 4部分类,经部分 10类,史部分 15类,子部分 14类,集部分 5类。

7份抄本中,有 3份毁于战火,有三份现分别藏于北京市 .浙江省、甘肃省图书馆 , 一份藏于台湾地区。

9.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 (1778)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纂工作。

著有《文史通义》 , 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

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 , 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县志》及《章氏遗书》等。

10.《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 (1832), 分内篇 5卷、外篇 3卷。

全书内容广泛 ,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 .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 " 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 , 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 , 主张方志要立三书 :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 . 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11.《国榷》:明清之际史学家谈迁所著编年体史书。

按年、月﹑日记载明朝重要史实。

天启元年 (1621) 着手编写。

清顺治四年 (1647), 《国榷》书稿全部被窃。

后重新撰写《国榷》,经过四年努力 ,第二次写成《国榷》初稿。

为了完善和充实《国榷》史料 , 顺治十年 (1653), 谈迁被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为书记 , 来到北京。

他访问遗老、降臣,搜集遗闻 ,查阅资料,订正和补充《国榷》。

此书史料价值较高, 惜文字过于简约 ,向为治明史者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12.《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书加以删编而成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春秋鲁国鲁隐公至鲁哀公二百多年的历史 ,记述内容丰富。

后来有人对史实进行补充叙述和评论, 先后有《春秋公羊传》《春秋縠梁传》和《春秋左氏传》。

《公羊》《毂梁》两传主要对《春秋》中的文字加以阐释 , 《左传》则以叙事为主。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3.《明史》:二十四史之一 ,清张廷玉著。

清顺治二年 (1645) 开设明史馆 ,乾隆四年(1739) 定稿。

《明史》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 (1368) 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共270余年的明朝历史。

全书共 332卷,包括本纪 24卷、志 75卷、列传220 卷、表 13 卷。

《明史》是官修史书中编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14.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 庐陵人。

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等。

因支持范仲淹革新事贬知滁州、扬州、颍州等地。

后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有《欧阳文忠公集》 153卷、附录 5 卷《新五代史》 74卷。

15.郑樵:南宋史学家。

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

宋室南迁后 ,曾致书政府官员以自荐, 未被所用。

晚年专心整理《通志》 200卷,其中“二十略”卓有创见 , 最受称道。

1149年书成后进呈 ,诏藏秘府,授枢密编修官。

一生手不辍书 ,著述甚丰, 今存者,除《通志》外 ,尚有《夹潦遗稿》《尔雅注》 ) 《诗辨妄》等。

16.胡三省:宋末元初史学家。

字身之, 又字景参,台州宁海人。

1274年,任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 , 后在贾似道手下行事 ,最后隐居著书。

青年时奉父命 , 为《资治通鉴》作注释 ,终生手不释卷 ,写成《资治通鉴广注》一书。

1276年, 元兵陷临安,胡三省在避难新昌时 ,书稿丢失。

后又重新注释 ,于 1286 年编成《资治通鉴音注》 , 前后历时 30 年。

该书是对《资治通鉴》注释最佳者。

17.【《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书加以删编而成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春秋鲁国鲁隐公至鲁哀公二百多年的历史 , 记述内容丰富。

后来有人对史实进行补充叙述和评论 , 先后有《春秋公羊传》《春秋縠梁传》和《春秋左氏传》。

《公羊》毂梁》两传主要对《春秋》中的文字加以阐释 , 《左传》则以叙事为主。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8.【《明史》】二十四史之一 ,清张廷玉著。

清顺治二年 (1645) 开设明史馆 ,乾隆四年(1739) 定稿。

《明史》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 (1368)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 共 270 余年的明朝历史。

全书共 332卷, 包括本纪 24卷、志 75卷、列传220 卷、表 13 卷。

《明史》是官修史书中编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19.【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 庐陵人。

仁宗天圣八年(1030) 进士,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等。

因支持范仲淹革新事贬知滁州、扬州、颍州等地。

后为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有《欧阳文忠公集》 153卷、附录 5 卷《新五代史》 74卷。

20.【郑樵】南宋史学家。

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

宋室南迁后 ,曾致书政府官员以自荐, 未被所用。

晚年专心整理《通志》 200 卷,其中“二十略”卓有创见 , 最受称道。

1149年书成后进呈 ,诏藏秘府,授枢密编修官。

一生手不辍书 ,著述甚丰,今存者,除《通志》外 ,尚有《夹潦遗稿》《尔雅注》 ) 《诗辨妄》等。

21.【胡三省】宋末元初史学家。

字身之,又字景参 ,台州宁海人。

1274年,任沿江制置司机宜文字 , 后在贾似道手下行事 ,最后隐居著书。

青年时奉父命 , 为《资治通鉴》作注释 ,终生手不释卷 ,写成《资治通鉴广注》一书。

1276年,元兵陷临安,胡三省在避难新昌时 ,书稿丢失。

后又重新注释 ,于 1286 年编成《资治通鉴音注》 , 前后历时 30 年。

该书是对《资治通鉴》注释最佳者。

22.【《国榷》】明清之际史学家谈迁所著编年体史书。

按年、月﹑日记载明朝重要史实。

天启元年(1621)着手编写。

清顺治四年 (1647), 《国榷》书稿全部被窃。

后重新撰写《国榷》,经过四年努力 ,第二次写成《国榷》初稿。

为了完善和充实《国榷》史料 , 顺治十年 (1653), 谈迁被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为书记 , 来到北京。

他访问遗老、降臣,搜集遗闻 ,查阅资料,订正和补充《国榷》。

此书史料价值较高, 惜文字过于简约 ,向为治明史者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23.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 24 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共计 3217 卷(《汉书》《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实际为 3300卷),约 4700 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

记述的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