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有毒作业分级计算模式

合集下载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氯、黄磷、甲(基)肼、甲醛、焦炉逸散物、肼(联氨)、可溶性镍化物、磷化氢(膦)、硫化
氢、硫酸二甲酯、氯化汞、氯化萘、氯甲基醚、氯(氯气)、氯乙烯(乙烯基氯)、锰化合物(锰
尘、锰烟)、镍与难溶性镍化物、铍及其化合物、偏二甲基肼、铅(尘、烟)、氰化氢、氰化物、
三硝基甲苯、砷化(三)氢(胂)、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石棉(总尘、纤维)、铊及其可溶化合
<88
88-94 94-100 100-106
IV 级 >112 >109 >106
8
<85
85-91
91-97 97-103 >103
表 3.1-9
噪声作业分级表
范围
声级≤ ~ ~ ~ ~ ~ ~ ~ ~ ~ ≥
100 103 106 109 112 112
85 88 91 94 97
级别
接噪时间(h)






Ⅱ Ⅱ-Ⅲ Ⅲ

0

Ⅰ-Ⅱ





0
Ⅰ Ⅰ-Ⅱ Ⅱ Ⅱ-Ⅲ Ⅲ


0
Ⅰ Ⅰ-Ⅱ Ⅱ




0

Ⅱ Ⅱ-Ⅲ Ⅲ


10≤M≤50

0







0
Ⅰ Ⅱ-Ⅲ Ⅲ




0







0
Ⅰ Ⅱ-Ⅲ Ⅲ



50<M≤80

0

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

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GB 12331-90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04-23批准1991-01-01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企业生产性毒物作业。

2 引用标准GB 504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TJ 3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 术语3.1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2 工作地点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3 有毒作业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3.4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3.5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4 有毒作业分级原则4.1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并分别用D、L、B表示。

即: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2 三项指标的确定4.2.1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1。

表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D(见GB 5044表2) │───────────┼──────Ⅰ(极度危害) │ 8───────────┼──────Ⅱ(高度危害) │4───────────┼──────Ⅲ(中度危害) │ 2───────────┼──────Ⅳ(轻度危害) │1━━━━━━━━━━━┷━━━━━━4.2.2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以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为计算依据,见表2。

表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h│ L───────────┼────≤2│ 1───────────┼────2--5 │2───────────┼────>5 │ 3━━━━━━━━━━━┷━━━━4.2.3 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以工作地点实际测定的毒物超标倍数值作为计算依据。

什么是有毒作业分级?

什么是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依据三项指标:第一个指标是按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 度的分级,确定毒物的级别;第二个指标是工人有毒作业劳动时间; 第三个指标是作业环境中有毒物质浓度的超标倍数。根据这三项指标, 在有毒作业分级表中,即可确定所从事的有毒作业的级别。
什么是有毒作业分级?
毒物对人体的危害不仅取决于毒物的毒性,还取决于毒物的危害程度。 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通常是指毒物本身而 言,危害程度则指化学物质在生产和使用下产生损害的可能性,取决 于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和接触量、防护设备的良好程度布了《有毒作业分级》标准(GB12331—90)。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使用的几种主要分析方法为:三、有毒作业分级1、高毒物品卫生部2003年颁布了《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列入《高毒物品目录》的依据是:MAC或PC-TWA<1mg/m3的有毒物质及被IARC认定的人类致癌物,近十年列在职业中毒发病前十名的有毒物质。

《高毒物品目录》规定,高毒物品共有54种:N-甲基苯胺、N-异丙基苯胺、氨、苯、苯胺、丙烯酰胺、丙烯腈、对硝基苯胺、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二苯胺、二甲基苯胺、二硫化碳、二氯代乙炔、二硝基苯(全部异构体)、二硝基(甲)苯、二氧化(一)氮、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 、氟化氢、氟及其化合物(不含氟化氢)、镉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汞、碳酰氯、黄磷、甲(基)肼、甲醛、焦炉逸散物、肼(联氨)、可溶性镍化物、磷化氢(膦)、硫化氢、硫酸二甲酯、氯化汞、氯化萘、氯甲基醚、氯(氯气)、氯乙烯(乙烯基氯)、锰化合物(锰尘、锰烟)、镍与难溶性镍化物、铍及其化合物、偏二甲基肼、铅(尘、烟)、氰化氢、氰化物、三硝基甲苯、砷化(三)氢(胂)、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石棉(总尘、纤维)、铊及其可溶化合物、(四)羰基镍、锑及其化合物、五氧化二钒烟尘、硝基苯、一氧化碳(非高原)。

高毒物质的特点:①毒性大;②危害大;③易发生急慢性中毒及急性中毒或亚急性中毒;④易发生癌变;⑤易被利用于恐怖事件或战争。

2、有毒作业分级有毒作业分级的依据包括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三个要素的权数。

1)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 取值列于下表。

D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的取值)取值列于下表。

2)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B) 的权重数(WB3)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的计算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可按式(1)-(3)计算:(1)职业接触限值以PC-TWA 表示的:/(PC-TWA). . . . . . . . . . . . . (1)B =CTWA式中:B----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现场测量的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其取值按GBZ2.1 执行。

2020有毒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

2020有毒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

2020有毒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主要是根据作业场所毒物种类、浓度、噪声等物理因素,以及作业场所通风状况、个人防护用品等条件进行划分。

具体标准如下:
毒物种类和浓度。

作业场所毒物种类和浓度越高,危害程度级别越高。

噪声。

作业场所噪声强度越高,危害程度级别越高。

物理因素。

作业场所通风状况、个人防护用品等条件越差,危害程度级别越高。

其他因素。

如作业场所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不完善,也会导致危害程度级别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该标准仅适用于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等职业卫生领域的技术服务工作,不适用于放射性职业病危害评价。

GB12331-1990 有毒作业分级

GB12331-1990 有毒作业分级

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颁布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时间:1990-4-23生效时间:1991-1-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从事有毒作业危害条件分级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企业生产性毒物作业。

2引用标准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术语3.1生产性毒物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的、并在作业时以较少的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2工作地点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3.3有毒作业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3.4有毒作业劳动时间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3.5毒物浓度超标倍数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

4有毒作业分级原则4.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并分别用D、L、B表示。

即: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2三项指标的确定4.2.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D,见表1。

见表4.2.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以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为计算依据,见表2。

见表4.2.3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以工作地点实际测定的毒物超标倍数值作为计算依据。

工作地点空气中有毒物质的采样规定见附录A(补充件)、超标倍数B的计算公式:B=M#c#/M#s#-1 (1)式中:M#c#——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Qmg/m*3*;M#s#——该种毒物在TJ36表4中的最高容许深度,mg/m*3*。

4.3分级指数C的计算4.3.1分级指数C的计算公式:C=D.L.B (2)式中:D——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数;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4.3.2分级级别见表3。

见表4.4根据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三项指标综合评价,并实行简化,制定出《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见表4。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使用的几种主要分析方法为:三、有毒作业分级1、高毒物品卫生部2003年颁布了《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列入《高毒物品目录》的依据是:MAC或PC-TWA<1mg/m3的有毒物质及被IARC认定的人类致癌物,近十年列在职业中毒发病前十名的有毒物质。

《高毒物品目录》规定,高毒物品共有54种:N-甲基苯胺、N-异丙基苯胺、氨、苯、苯胺、丙烯酰胺、丙烯腈、对硝基苯胺、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二苯胺、二甲基苯胺、二硫化碳、二氯代乙炔、二硝基苯(全部异构体)、二硝基(甲)苯、二氧化(一)氮、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 、氟化氢、氟及其化合物(不含氟化氢)、镉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汞、碳酰氯、黄磷、甲(基)肼、甲醛、焦炉逸散物、肼(联氨)、可溶性镍化物、磷化氢(膦)、硫化氢、硫酸二甲酯、氯化汞、氯化萘、氯甲基醚、氯(氯气)、氯乙烯(乙烯基氯)、锰化合物(锰尘、锰烟)、镍与难溶性镍化物、铍及其化合物、偏二甲基肼、铅(尘、烟)、氰化氢、氰化物、三硝基甲苯、砷化(三)氢(胂)、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石棉(总尘、纤维)、铊及其可溶化合物、(四)羰基镍、锑及其化合物、五氧化二钒烟尘、硝基苯、一氧化碳(非高原)。

高毒物质的特点:①毒性大;②危害大;③易发生急慢性中毒及急性中毒或亚急性中毒;④易发生癌变;⑤易被利用于恐怖事件或战争。

2、有毒作业分级有毒作业分级的依据包括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三个要素的权数。

1)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 取值列于下表。

D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W)的取值)取值列于下表。

2)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B) 的权重数(WB3)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的计算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可按式(1)-(3)计算:(1)职业接触限值以PC-TWA 表示的:/(PC-TWA). . . . . . . . . . . . . (1)B =CTWA式中:B----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现场测量的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其取值按GBZ2.1 执行。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辅导: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辅导: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辅导: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按表6—3确定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

3)计算毒物超标倍数B根据工作地点5个以上检测样品的均值,计算工作地点有毒物质超标倍数。

B=Mc/Ms-1式中Mc——现场监测的毒物浓度均值;Ms——该种毒物职业接触的最高容许浓度。

4)计算有毒作业分级指数CC=D·L·B5)按表6—4确定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6—4有毒作业分级级别表6—5有毒作业分级表2.查表分级法根据有毒作业的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间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查表6—5确定有毒作业分级。

表中跨两级区方格的级别,从左到右,有毒作业劳动时间2h,依次为一、二、三级;2h依次为二、三、四级。

(三)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生产性粉尘是作业场所最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由其造成的职业性尘肺病是我国目前发病率最高的职业病。

生产性粉尘的主要接触方式是经呼吸道吸入。

GB5817—19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主要依据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触粉尘作业时间内肺总通气量、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计算粉尘作业分级指数,以指数范围评定生产性粉尘危害级别。

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级别越高,危害越大。

对II级以上危害级别的作业场所,要求做出改进计划,限期整改,甚至停产。

同样,该标准在计算生产性粉尘超标倍数时,采用的是最高容许浓度,随着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颁布实施,生产性粉尘的卫生标准限值以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因此本标准规定的生产性粉尘分级方法与卫生标准限值已不配套,需加以修订。

(四)高温作业分级高温作业主要由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和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或工件等生产性热源造成,热带地区或夏季露天作业,也是造成高温作业的原因之一。

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产生的作用涉及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等多种因素。

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的依据是湿球黑球温度(WBGT)结合评价指数和劳动者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两项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场所有毒作业分级计算模式
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1990)及《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5044-85)规定,对有毒作业环境的危害程度进行分级。

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是由毒性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数(L)、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求出分级指数(C),通过“指数与级别对应表”判别作业场所的危害级别,即:C= B×L ×D。

计算及判别过程如下:
⑴毒性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
毒性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由下表查得:
毒性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表
⑵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 由下表查得: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表
⑶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
1-=
Ms
Mc
B ⑷ 分级指数
C C=
D ×L ×B
式中:D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
L--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 B--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⑸ 有毒作业分级
依据计算的分级指数C 值,按指数与级别对应表(见下表)对应的危害级别,确定该有毒作业的危害程度级别。

当有毒作业工作环境空气中存在多种毒物时,应对每种毒物分别进行作业分级,以其中最严重的危害级别定级。

指数与级别对应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