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物质分级
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氯、黄磷、甲(基)肼、甲醛、焦炉逸散物、肼(联氨)、可溶性镍化物、磷化氢(膦)、硫化
氢、硫酸二甲酯、氯化汞、氯化萘、氯甲基醚、氯(氯气)、氯乙烯(乙烯基氯)、锰化合物(锰
尘、锰烟)、镍与难溶性镍化物、铍及其化合物、偏二甲基肼、铅(尘、烟)、氰化氢、氰化物、
三硝基甲苯、砷化(三)氢(胂)、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石棉(总尘、纤维)、铊及其可溶化合
<88
88-94 94-100 100-106
IV 级 >112 >109 >106
8
<85
85-91
91-97 97-103 >103
表 3.1-9
噪声作业分级表
范围
声级≤ ~ ~ ~ ~ ~ ~ ~ ~ ~ ≥
100 103 106 109 112 112
85 88 91 94 97
级别
接噪时间(h)
Ⅱ
Ⅱ
Ⅲ
Ⅰ
Ⅰ
Ⅱ
Ⅱ Ⅱ-Ⅲ Ⅲ
Ⅲ
0
Ⅰ
Ⅰ-Ⅱ
Ⅱ
Ⅱ
Ⅲ
Ⅲ
Ⅳ
0
Ⅰ Ⅰ-Ⅱ Ⅱ Ⅱ-Ⅲ Ⅲ
Ⅲ
Ⅰ
0
Ⅰ Ⅰ-Ⅱ Ⅱ
Ⅱ
Ⅲ
Ⅲ
Ⅱ
0
Ⅰ
Ⅱ Ⅱ-Ⅲ Ⅲ
Ⅲ
Ⅲ
10≤M≤50
Ⅲ
0
Ⅰ
Ⅱ
Ⅲ
Ⅲ
Ⅲ
Ⅲ
Ⅳ
0
Ⅰ Ⅱ-Ⅲ Ⅲ
Ⅲ
Ⅲ
Ⅲ
Ⅰ
0
Ⅰ
Ⅱ
Ⅲ
Ⅲ
Ⅲ
Ⅲ
Ⅱ
0
Ⅰ Ⅱ-Ⅲ Ⅲ
Ⅲ
Ⅲ
Ⅲ
50<M≤80
Ⅲ
0
有毒化学作业分级

有毒化学作业分级
有毒化学作业分级是根据接触毒物毒作用的特点和危害程度,将生产
性毒物对机体毒作用和危害程度分为六级。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一级:轻度危害,接触限值≤25mg/m³,如磷块、烧碱、单质等。
二级:中等危害,接触限值≤100mg/m³,如苯、汞、二硫化碳等。
三级:中等危害,接触限值≤500mg/m³,部分有机溶剂、部分酸性物
质等。
四级:较重危害,接触限值≤1000mg/m³,甲醛、氨等。
五级:严重危害,大于3mg/m³并大于其他组分的有毒气体,指以刺激
性为主的无机化学物质(包括刺激性气体和在特殊条件下有其它化学
性损害的化学物)。
六级:极度危害,指对接触者有严重损害或引起慢性中毒的化学物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毒物的毒性和分级

毒物的毒性和分级毒物是指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毒性是衡量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毒物研究中,毒性可以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急性毒性是指毒物短期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常用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有LD50和LC50。
LD50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给实验动物灌服毒物的剂量,致使50%的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LC50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将毒物暴露于实验动物的呼吸空气中,致使50%的动物死亡的最小浓度。
LD50和LC50的结果可以用于确定毒物的毒性分级。
我国根据毒物的毒性对其进行了六级分级,分别为高度剧毒、剧毒、有毒、易燃有毒、腐蚀性、刺激性。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毒物的特性和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
1. 高度剧毒高度剧毒的毒性最强,LD50<1毫克/千克。
这种毒物很少使用,主要是一些老鼠和蟑螂药。
高度剧毒毒物可导致呼吸暂停、中毒性心肌病、凝血障碍等病症,对人类和动物都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危害性。
2. 剧毒剧毒的毒性较高,LD50在1-50毫克/千克之间。
剧毒毒物主要是工业和农业用品中的化学品、农药和地下水污染物等。
剧毒毒物在短时间内就可导致中毒,引起症状包括呕吐、昏迷、抽搐、呼吸困难等严重危害。
3. 有毒有毒的毒性次于剧毒,LD50在50-500毫克/千克之间。
有毒毒物主要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化学品和工业用品。
短时间内暴露于有毒毒物会引起中毒,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头晕和视力障碍等。
4. 易燃有毒易燃有毒的毒性与有毒类似,但同时也有引起火灾和爆炸的风险。
常用的易燃有毒物质包括石油、天然气和某些清洗剂等。
易燃有毒毒物对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都有伤害,同时也具有火灾和爆炸风险,一旦造成事故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5. 腐蚀性腐蚀性毒物在接触到皮肤和眼睛时,会造成腐蚀、烧伤等创伤,对皮肤和眼睛具有严重的危害。
腐蚀性毒物还可以导致内脏毒性,损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肝脏等器官。
6. 刺激性刺激性毒物包括有刺激性的气体、粉尘、烟雾等,它们对皮肤、眼睛、呼吸道等有轻微的刺激性并且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主要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附件8 本项目主要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级表1、盐酸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2、氢氧化钠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3、硫酸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4、硝酸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5、二氧化氮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6、二氧化硫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7、DMF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8、碳酸钠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9、氯化铜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10、氯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11、氨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12、甲苯的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13、二甲苯的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14、乙酸乙酯的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15、乙酸丁酯的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16、乙酸乙烯酯的的危害程度分级表。
毒性分级

有毒有害物质分类参考一、化学药品、试剂毒性分类参考举例(一)剧毒物质(*为致癌)*六氯苯;羟基铁;氰化钠;氢氟酸;氢氰酸;氯化氰;氯化汞;砷酸汞;汞蒸气;砷化氢;光气;氟光气;磷化氢;*三氧化二砷;有机磷化物;有机砷化物;有机氟化物;有机硼化物;*铍及其化合物;蛇毒;*羰基镍;砷酸盐;*四甲基联苯胺(TMB);四氯化饿;二甲砷酸盐;*异硫氰酸苯脂;丙烯酰胺;马钱子碱;毒毛旋花素—G;*二氨基联苯胺(DAB);二甲亚砜;二甲砷酸钠;甲酚。
(二)致癌物质黄曲霉素B13—4苯并芘;芘及苯并芘;苯及葸类;2—乙酰胺基芴;1—(或2—)萘胺;4—联苯胺类及其硫酸盐;4—氨基联苯;2,3—二甲基—4—氨基偶氮苯;磷甲苯胺;2,4—二氨基甲苯;乙酰胺N一芴基取代物;乙酰苯胺取代物;环磷酰胺;3,3—二氯联苯胺;4—二甲基胺基偶氮苯;4—硝基联苯;4—甲叉(双)—2氯苯胺;乙撑亚胺;间苯二酚;亚硝胺;二硝基萘;N—亚硝基二甲胺;甲基亚硝基脲;二甲(或乙、丙)基亚硝胺;N一甲基一N一亚硝基氨基甲酸乙酯;N—甲基一N—亚硝基丙烯胺;N—甲基—N一亚硝基—N’一硝基胍;N—甲基一4—亚硝基苯胺;B一丙内脂;甲烷磺酸甲酯(或乙酯);丙磺内脂;重氮甲烷;1,4—二恶烷;二氯二甲硅烷;硫酸二甲脂;双氯甲基醚;氯甲甲醚;氯乙烯;溴乙烯;氟乙烯;砷;三氧化砷;砷酸钙(或铅、钾);铍及其盐类;镉及其盐类;镍及其盐类;羰基镍;铬;氧化铬;铬盐类;石棉;氘代试剂。
(三)高毒物质四氯化碳;三氯甲烷;溴甲烷;三氯乙烷;二溴氯丙烷;二氯乙烷;六氯乙烷;溴苯;氯苯;对二氯苯;氟乙酸;氯乙酸;氯乙酸乙酯;溴乙酸乙脂;氟乙酰胺;乙腈;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偶氮二异丁腈;丙酮氰醇;甲苯二异氰酸脂;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脂;肼;甲基肼;苯肼;二苯肼;甲(或乙、丁)硫醇;二氯硅烷;三氯甲硅烷;硼烷;四乙基铅;四乙基锡;丙烯醛;乙烯酮;二乙烯酮;对苯二酚;苯胺及甲苯胺;三氯甲硅烷;碘乙酸乙脂;硫酸二甲脂;芳香胺;叠氮钠;三氯氧磷;五氯化磷;三氯化磷;五氧化二磷;黄磷;氧化亚氮;铊及其盐类;三氯化锑;二氧化锰;五氧化二钒;砷化钠;氟化钠;氯化氢;氯气;溴水;硫化氢;秋水仙碱。
有毒物质安全等级划分及抽样检验规范

有毒物质安全等级划分及抽样检验规范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有毒物质安全等级划分及抽样检验规范,以确保有毒物质的合理使用和安全管理。
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划分和抽样检验,以便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
有毒物质安全等级划分规范1. 安全等级划分原则有毒物质的安全等级应根据其毒性程度、暴露路径和作用时间等因素进行划分。
划分原则如下:- 根据毒性程度,将有毒物质分为高毒、中等毒和低毒等级。
- 根据暴露路径,将有毒物质分为吸入、接触和摄入等级。
- 根据作用时间,将有毒物质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级。
2. 安全等级划分标准根据安全等级划分原则,制定了以下有毒物质安全等级划分标准:注:具体有毒物质的相关信息和它们的安全等级划分应根据相关法规和科学研究进行确定,本文档不提供具体物质的划分名录。
抽样检验规范1. 抽样方法为保证抽样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采取合适的抽样方法。
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 随机抽样:随机选择样本,以避免任何偏见或系统误差。
- 分层抽样:将样本按照特定属性进行分层,再分别从每个层中随机选择样本。
- 系统抽样:按照某个系统规则,如固定间隔或固定顺序,选择样本。
2. 抽样样本量抽样样本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有毒物质的分布情况和变异程度。
- 统计学方法和指标要求。
- 资源和时间的限制。
3. 抽样检验方法抽样检验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设备进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具体有毒物质的特点和测试要求,可选用以下检验方法:- 吸收光谱法- 色谱分析法- 毒理学检验4. 抽样检验报告抽样检验完成后,应及时制定相应的检验报告,记录样本的抽取过程、检验方法和结果等信息。
报告内容应准确、完整,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结论本文档制定了有毒物质安全等级划分及抽样检验规范,以确保有毒物质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有毒物质的安全等级应根据毒性程度、暴露路径和作用时间等因素划分。
抽样检验应采用合适的抽样方法和检验方法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有毒有害物质分类

(三)中毒组
铍7,碳14,氟18,钠24,硅31,磷32 33,硫35,氯38,氩41,钾42 43,钙47,钪47 48,钒48,铬51,锰52 54,铁52 55 59,钴55 56 57 58,镍63 65,铜64,锌65 69m,镓72,砷73 74 76 77,硒75,溴82,氪74 77 87 88,铷86,锶83 85 89 91 92,钇90 92 93,锆86 88 89 95 97,铌90 93m95 95m96,钼90 93 99,锝96 97m97 89,钌97 103 105,铑105,钯103 109,银105 111,镉109 115,铟115m,锡115 125,锑122,碲121 121m123m125m127m129m131 131m132 133m134,碘120 123 130 132132m133 135,氙135,铯132 136 137,钡131,镧140,铈134 135 137m139 141 143,镨142 143,钕147 149,钷147 149,钐151 153,铕152m(T
0.022dps)。
1Ci的天然铀相当于3.7×1010α蜕变每秒(233U:1.81×1010dps,234U:
1.81×1010dps,235U:8.31×103dps)。
四、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级
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按所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分为三级如下:
二、毒性分级
毒性分级 大鼠经口LD50 (毫克/公斤) 大鼠吸入4小时死亡 1/3~2/3浓度 (PPm) 兔经皮时LD50 (毫克/公斤) 对人的可能致死剂量 (克) (人按60公斤算)
剧毒 1或<1 <10 5或<5 0.06
高毒 1~50 10~100 5~43 4
毒性分级

有毒有害物质分类参考一、化学药品、试剂毒性分类参考举例(一)剧毒物质(*为致癌)*六氯苯;羟基铁;氰化钠;氢氟酸;氢氰酸;氯化氰;氯化汞;砷酸汞;汞蒸气;砷化氢;光气;氟光气;磷化氢;*三氧化二砷;有机磷化物;有机砷化物;有机氟化物;有机硼化物;*铍及其化合物;蛇毒;*羰基镍;砷酸盐;*四甲基联苯胺(TMB);四氯化饿;二甲砷酸盐;*异硫氰酸苯脂;丙烯酰胺;马钱子碱;毒毛旋花素—G;*二氨基联苯胺(DAB);二甲亚砜;二甲砷酸钠;甲酚。
(二)致癌物质黄曲霉素B13—4苯并芘;芘及苯并芘;苯及葸类;2—乙酰胺基芴;1—(或2—)萘胺;4—联苯胺类及其硫酸盐;4—氨基联苯;2,3—二甲基—4—氨基偶氮苯;磷甲苯胺;2,4—二氨基甲苯;乙酰胺N一芴基取代物;乙酰苯胺取代物;环磷酰胺;3,3—二氯联苯胺;4—二甲基胺基偶氮苯;4—硝基联苯;4—甲叉(双)—2氯苯胺;乙撑亚胺;间苯二酚;亚硝胺;二硝基萘;N—亚硝基二甲胺;甲基亚硝基脲;二甲(或乙、丙)基亚硝胺;N一甲基一N一亚硝基氨基甲酸乙酯;N—甲基一N—亚硝基丙烯胺;N—甲基—N一亚硝基—N’一硝基胍;N—甲基一4—亚硝基苯胺;B一丙内脂;甲烷磺酸甲酯(或乙酯);丙磺内脂;重氮甲烷;1,4—二恶烷;二氯二甲硅烷;硫酸二甲脂;双氯甲基醚;氯甲甲醚;氯乙烯;溴乙烯;氟乙烯;砷;三氧化砷;砷酸钙(或铅、钾);铍及其盐类;镉及其盐类;镍及其盐类;羰基镍;铬;氧化铬;铬盐类;石棉;氘代试剂。
(三)高毒物质四氯化碳;三氯甲烷;溴甲烷;三氯乙烷;二溴氯丙烷;二氯乙烷;六氯乙烷;溴苯;氯苯;对二氯苯;氟乙酸;氯乙酸;氯乙酸乙酯;溴乙酸乙脂;氟乙酰胺;乙腈;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偶氮二异丁腈;丙酮氰醇;甲苯二异氰酸脂;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脂;肼;甲基肼;苯肼;二苯肼;甲(或乙、丁)硫醇;二氯硅烷;三氯甲硅烷;硼烷;四乙基铅;四乙基锡;丙烯醛;乙烯酮;二乙烯酮;对苯二酚;苯胺及甲苯胺;三氯甲硅烷;碘乙酸乙脂;硫酸二甲脂;芳香胺;叠氮钠;三氯氧磷;五氯化磷;三氯化磷;五氧化二磷;黄磷;氧化亚氮;铊及其盐类;三氯化锑;二氧化锰;五氧化二钒;砷化钠;氟化钠;氯化氢;氯气;溴水;硫化氢;秋水仙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有毒作业危害分级
有毒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229.2-2010)进行。
《工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规定,有毒作业分级依据包括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三个要素的权数。
有毒作业的分级基础是计算分级指数G;分级指数G按下式计算。
有毒作业分级指数G=W D ×W B×W L
式中:G—有毒作业分级指数;
W D—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的权重数;由化学物的危害程度级别确定的权重数;
W B—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的权重数;根据现场测定的化学毒物浓度与相应的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MAC最高容许浓度)的比值B确定的权重数;
W L—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权重数:由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确定的权重数。
根据分级指数G,有毒作业分为四级,如表4-11所示。
表4-25 有毒作业分级
分级指数G 有毒作业别级
G ≤1 0级(相对无害作业)
1<G ≤6 Ⅰ级(轻度危害作业)
6<G≤24 Ⅱ级(中度危害作业)
G>24 Ⅲ级(重度危害作业)由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B确定权重数W B,见下表:
表4-26 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的权重数
职业接触比值B 权重数W
B
=0
B≤1 W
B
B>1 W
=B
B
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
职业接触比值(B)为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某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实际测量值与相应职业接触限值的比值。
当工作场所同时存在多种化学物时,B值为各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之和,即:B=B1+B2……+Bn
如果多次检测所得数据不一致时,应以最大值计算职业接触比值。
由于本次检测值都符合限值要求,所以四种化学物职业接触比值B值均小于1,按上表B的权重数W B为0。
根据有毒作业分级指数G=W D ×W B×W L及表4-24计算分析出该用人单位作业场所产生的四种化学物(锰及其化合物、磷酸、硫酸和盐酸),分级指数G值为0,故其有毒作业级别均为:0级(相对无害作
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