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简介
雷达的知识简介

雷达的知识简介雷达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气象、地质勘探、交通等领域。
雷达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时的反射和散射现象,通过测量这些反射和散射信号的特性来获取目标的位置、速度、形状等信息。
雷达系统由发射器、接收器和信号处理器组成。
发射器产生一束高频电磁波并发射出去,这些电磁波会在目标上反射或散射,一部分被接收器接收到。
接收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传送给信号处理器。
信号处理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计算目标与雷达之间的距离、速度等参数来获取目标的相关信息。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当雷达发射出的电磁波遇到目标物体时,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这部分反射信号称为回波。
根据回波的时间延迟和幅度等特征,雷达可以判断目标物体的位置、距离和速度等信息。
雷达系统中的发射器通常采用高频振荡器和功率放大器组成,能够产生高频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的频率通常在几百兆赫兹到几十吉赫兹之间,具有较长的波长。
发射器将电磁波发射出去后,通过天线辐射到空间中。
接收器一般由天线、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等组成。
天线用于接收回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低噪声放大器用于放大接收到的微弱信号,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灵敏度。
混频器用于将接收到的高频信号与本地振荡器产生的信号进行混频,得到中频信号。
信号处理器是雷达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样、滤波、放大、解调等处理,提取出目标的信息。
信号处理器利用雷达系统中的数学算法和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对回波信号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获取目标的位置、距离、速度、形状等信息。
雷达系统的性能取决于发射器的功率、接收器的灵敏度、天线的方向性和信号处理器的算法等因素。
发射器功率的大小决定了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和目标的探测能力。
接收器的灵敏度决定了雷达对微弱回波信号的接收能力。
天线的方向性决定了雷达的目标定位精度和目标的方位角测量能力。
雷达通信

雷达通信简介一、雷达简介雷达这个名称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英文的缩写。
而雷达的出现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控阵、频率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雷达、红外、紫外、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
当代雷达的同时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战场指挥员在各种不同的搜索/跟踪模式下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对干扰误差进行自动修正,而且大多数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完成的。
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AWACS(美军空中警戒和控制系统)和JSTARS(美军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这样的具有战场敌我识别能力的综合雷达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未来战场上的信息指挥中心。
利用雷达可以探测飞机、舰艇、导弹以及其他军事目标,除了军事用途外,雷达在交通运输上可以用来为飞机、船只导航,在天文学上可以用来研究星体,在气象上可以用来探测台风,雷雨,乌云。
二、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
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
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可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并在显示器上表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1、测量距离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至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即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
雷达简介-雷达工作的基本参数-PART1

雷达简介-雷达工作的基本参数-PART1一.雷达简介1.什么是雷达雷达(Radar),又名无线电探测器,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状态参数。
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组成。
2.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通过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通过天线将电磁波辐射至空中,天线将电磁能量集中在一个很窄的方向形成波束向极化方向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会按照目标的反射面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到雷达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反射能量通过天线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
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接收的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将这些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低噪放,滤波和数字信号处理,将回波信号处理为可用信号后,送至信号处理机提取含在回波信号中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包含的目标距离方向速度等现实在显示器上。
二.雷达的基本用途1.测定目标的距离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
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公式为:S=CT/2。
其中,S为目标距离T为电磁波从雷达发射出去到接收到目标回波的时间C为光速2.测量目标方位是利用天线的尖锐方位波束测量。
测量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测量。
根据仰角和距离就能计算出目标高度。
雷达发现目标,会读出此时天线尖锐方位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
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3.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
雷达十大品牌简介

05
分享
成功案例一:产品创新驱动增长
总结词
雷达品牌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成功地驱动了销售增长。
详细描述
雷达品牌在市场上一直以创新和科技感著称。他们的产品线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设计,使得产品 更具吸引力。例如,他们最近推出了一款具有高度创新性的雷达探测器,能够准确探测到远距离的目标,并且具 有很高的灵敏度。这款产品在市场上迅速取得了成功,为雷达品牌带来了可观的销售额。
成功案例三:品牌营销提升知名度
总结词
雷达品牌通过巧妙的品牌营销策略,成功地提升了品 牌知名度。
详细描述
雷达品牌非常注重品牌营销。他们通过广告、公关活动 、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品牌知名度。例如,他们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有趣和吸引人的内容,吸引用户 的关注和讨论;他们还通过举办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活动 ,如产品发布会、技术研讨会等,来吸引行业内的专业 人士和媒体的关注。这些营销策略有效地提高了雷达品 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品牌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04
雷达品牌竞争策略
分析
竞争对手分析
确定竞争对手范围
在雷达行业,将所有潜在的竞争者纳入分析范围,包括直接竞争对手、间接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者和潜在进入者。
收集竞争对手信息
通过市场调研、行业报告、公开资料等途径,收集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价格策略、营销策略、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信 息。
竞争对手分析框架
运用SWOT分析、PEST分析等工具,对竞争对手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了解他们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 胁。
成功案例二:渠道拓展助力市场拓展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雷达品牌通过拓展销售渠道,成功地扩大了市场覆盖。
《雷达成像原理》课件

05
雷达成像技术发展与展望
雷达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雷达成像技术的起源
20世纪40年代,雷达技术开始应用于军事 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雷达 在成像方面的应用。
雷达成像技术的初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 发展,雷达成像技术开始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出现 了多种成像模式。
提取雷达图像中的边 缘信息,用于目标识
别和形状分析。
纹理分析
提取雷达图像中的纹 理特征,用于分类和 识别不同的物质或结
构。
04
雷达图像解译
雷达图像的解译方法
直接解译法
01
根据雷达图像的直接特征,如斑点、纹理、色彩等,对目标进
行识别和分类。
间接解译法
02
利用雷达图像的间接特征,如地形、地貌、阴影等,结合地理
03
雷达图像处理
雷达图像预处理
去噪
去除雷达图像中的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标定
对雷达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以 消除误差。
配准
将多幅雷达图像进行对齐,确保后续处理 的一致性。
滤波
平滑雷达图像,减少随机噪声和斑点效应 。
雷达图像增强
01 对比度增强
提高雷达图像的对比度, 使其更易于观察和理解。
03 直方图均衡化
雷达成像技术的成熟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 术的广泛应用,雷达成像技术逐渐成熟,分 辨率和成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雷达成像技术的未来展望
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未来雷达成像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实现更精细的成像效果 ,为各种应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多模式成像技术
未来雷达成像技术将发展多种模式,包括透射、反射、合成孔径等 多种模式,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1、雷达简介解析

2.体积覆盖模式( VCP)
扫描策略决定了一个体扫描中包含多少个仰角,而体积覆盖 模式指定具体的仰角值(如0.5、1.5度等),WSR—88D 可包含20个不同的VCP,但目前定义的仅为四个: VCP11:扫描策略1 版本1:指定在5分钟完成的体扫中14个 不同仰角 VCP21:扫描策略2 版本1: 指定在6分钟完成的体扫中9个 不同仰角 VCP31:10分钟内完成5个具体仰角的扫描 (使用长雷达脉 冲) VCP32:10分钟内完成5个具体仰角的扫描(使用短雷达脉 冲)
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结构框图
雷达数据采集单元RDA
雷达数据采集单元RDA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 理器、系统监控及通信等部分组成,该单元产生和发射电 磁脉冲,并将接收到的脉冲信号处理生成数字化基本资料 ,在RDA单元还完成第一级和第二级资料存档任务,RDA的 上述功能是由RDA计算机监视和控制的。 一、发射机(Transmitter) 多普勒天气雷达通过速调管放大器产生一个相当稳定的高 功率射频脉冲,然后通过天线收发转换开关送到天线处向 外辐射。为了保证多普勒资料能够精确的从返回信号中提 取,对所发射脉冲信号的稳定度要求很高,产生的每个脉 冲必须具有相同的初位相。
子系统(RDA)、宽/窄带通讯子系统(WNC)、雷达产品
生成子系统(RPG)、主用户处理器(PUP)和附属安装设 备。其中RDA产生和发射电磁脉冲,并将接收到的脉冲 信号转换成数据化雷达资料,RPG通过宽带通信从RDA 获取数据化雷达资料,通过一系列水文气象算法生成雷达 产品;PUP通过窄带通信从RPG获得气象产品,进行显 示存档,这里也是预报员的业务工作平台。
二、气象雷达的应用领域
对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 定量降水估计 提供风场信息 数据同化 - 为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提供初始场 为机场气象保障和气象研究提供资料。 为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发射与飞行提供必要的气象资料
雷达的知识简介

雷达的知识简介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技术。
它可以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来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特征。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海、气象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波的特性,通过发射器产生的高频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传播。
当这些电磁波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散射和折射等现象。
接收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通过信号处理和分析,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距离和速度等参数。
雷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天线和信号处理系统。
发射器产生高频电磁波,并将其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接收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天线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
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目标的相关信息。
雷达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军事领域,雷达可以用于侦察和监视敌方目标,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航空和航海领域,雷达可以用于导航和防撞系统,提高航行安全性。
在气象预报中,雷达可以用于探测降水、风暴和气象现象,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在科学研究中,雷达可以用于探测和研究地壳的变化、大气层的结构和太空中的天体等。
雷达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创新和突破。
例如,通过多普勒雷达可以测量目标的速度,实现对运动目标的跟踪和监测。
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可以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实现对地面目标的高清观测。
此外,还有雷达干涉技术、相控阵技术等,不断推动着雷达技术的发展。
然而,雷达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由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雷达在大气层中的传播会受到影响,导致信号衰减和多径效应。
此外,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范围和分辨率也有一定限制,尤其在复杂的环境中。
雷达是一种重要的无线电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雷达技术将继续发展,为各个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雷达导论概论》课件

02 雷达系统组成
发射机
发射机是雷达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负责产生高频率的电磁波信号。
发射机的性能指标包括发射信号的频 率、功率、波形和调制方式等,这些 指标直接影响雷达的探测距离、分辨 率和抗干扰能力。
发射机通常包括振荡器、功率放大器 和调制器等组件,用于产生特定频率 和功率的信号。
为了提高雷达的性能,需要不断优化 发射机的设计,如采用新型的振荡器 和放大器技术,以提高信号的稳定性 和功率。
雷达干扰的种类与产生机理
• 杂乱式干扰:通过发射杂乱信号使雷达接收机过载,导致 无法正常工作。
雷达干扰的种类与产生机理
01
干扰产生机理
02
电磁波传播过程中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导 致信号失真或被淹没。
03
干扰源通常包括敌方有意发射的干扰信号、自然界 的电磁噪声以及设备内部产生的噪声。
抗干扰技术的主要方法
的信息。
参数测量
参数测量阶段需要对目标的距离、速 度、角度等参数进行测量,以获取目
标的详细信息。
信号检测
在信号检测阶段,需要对接收到的信 号进行阈值检测或相关检测,以判断 目标是否存在。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阶段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 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等操 作,最终输出目标信息。
05 雷达数据处理
智能化抗干扰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自动识别和 排除干扰信号。
软硬结合抗干扰技术
结合硬件和软件手段,从多个层面降低干扰 信号的影响。
多频段、多模式抗干扰技术
开发利用多个频段和多种工作模式的雷达, 提高抗干扰能力。
网络化抗干扰技术
通过组网技术,实现雷达之间的信息共享和 协同工作,提高整体抗干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的历史
1842年多普勒(ChristianAndreas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 普勒效应的多普勒式雷达。
1921年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现了短波可以进行洲际通信后,科 学家们发现了电离层。短波通信风行全球。
1934年,一批英国科学家在 R.W.瓦特领导下对地球大气层进 行研究。有一天,瓦特被一个偶然观察到的现象吸引住了。它发现荧 光屏上出现了一连串明亮的光点,但从亮度和距离分析,这些光点完 全不同于被电离层反射回来的无线电回波信号。经过反复实验,他终 于弄清,这些明亮的光点显示的正是被实验室附近一座大楼所反射的 无线电回波信号。瓦特马上想到,在荧光屏上既然可以清楚地显示出 被建筑物反射的无线电信号,那么活动的目标例如空中的飞机,不是 也可以在荧光屏上得到反映吗?
8
对雷达的径向相对运动速度;根据发射脉冲和接收的时间差,可以测 出目标的距离。同时用频率过滤方法检测目标的多普勒频率谱线,滤 除干扰杂波的谱线,可使雷达从强杂波中分辨出目标信号。所以脉冲 多普勒雷达比普通雷达的抗杂波干扰能力强,能探测出隐蔽在背景中 的活动目标。
脉冲多普勒雷达于 20世纪 60年代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20世 纪 7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脉冲 多普勒雷达广泛用于机载预警、导航、导弹制导、卫星跟踪、战场侦 察、靶场测量、武器火控和气象探测等方面,成为重要的军事装备。 装有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预警飞机,已成为对付低空轰炸机和巡航导弹 的有效军事装备。此外,这种雷达还用于气象观测,对气象回波进行 多普勒速度分辨,可获得不同高度大气层中各种空气湍流运动的分布 情况。
雷达的发明
在本世纪 30年代,无线电技术出现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雷达 的发明。雷达又称作无线电测位。是利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来测量远
1
处静止或移动目标的距离和方位,并辨认出被测目标的性质和形 状。
早在 1887年,赫兹进行验证电磁波存在的实验时就曾发现:发 射的电磁波会被一大块金属片反射回来,正如光会被镜面反射一 样。
1864年马克斯威尔(JamesClerkMaxwell)推导出可计算电磁 波特性的公式。
1886年赫兹(HeinerichHertz)展开研究无线电波的一系列实 验。
1888年赫兹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波。 1897年汤普森(JJThomp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
5
1904年侯斯美尔(ChristianHülsmeyer)发明电动镜 (telemobiloscope),是利用无线电波回声探测的装置,可防止海 上船舶相撞。
9
常采用较高以及多种的重复频率和多种发射信号形式,以在数据处理 机中利用代数方法,并可应用滤波理论在数据处理机中对目标坐标数 据作进一步滤波或预测。
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下列特点:①采用可编程序信号处理机,以 增大雷达信号的处理容量、速度和灵活性,提高设备的复用性,从而 使雷达能在跟踪的同时进行搜索并能改变或增加雷达的工作状态,使 雷达具有对付各种干扰的能力和超视距的识别目标的能力;②采用可 编程序栅控行波管,使雷达能工作在不同脉冲重复频率,具有自适应 波形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战术状态选用低、中或高三种脉冲重复频 率的波形,并可获得各种工作状态的最佳性能;③采用多普勒波束锐 化技术获得高分辨率,在空对地应用中可提供高分辨率的地图测绘和 高分辨率的局部放大测绘,在空对空敌情判断状态可分辨出密集编队 的群目标。
雷达的种类
雷达种类很多,可按多种方法分类: (1) 按定位方法可分为:有源雷达、半有源雷达和无源雷达。
4
(2) 按装设地点可分为;地面雷达、舰载雷达、航空雷达、卫星雷 达等。
(3) 按辐射种类可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 (4) 按工作被长波段可分:米波雷达、分米波雷达、厘米波雷达和
其它波段雷达。 (5)按用途可分为:目标探测雷达、侦察雷达、武器控制雷达、飞 行保障雷达、气象雷达、导航雷达等。
2
根据上述的设想,瓦特和一批英国电机工程师终于在 1935年研 制成功第一部能用来探测飞机的雷达。后来,探测的目标又迅速扩展 到船舶、海岸、岛屿、山峰、礁石、冰山,以及一切能够反射电磁波 的物体。当时研制雷达纯粹是为了军事需要,因此是在保密状态下进 行的。实际上,几乎在同一时期,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保密的条件下 独立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R.W瓦特只能说 是在这方面已为大家知晓的代表人物而已。
7
50年代中期美国装备了超距预警雷达系统,可以探寻超音速飞 机。不久又研制出脉冲多普勒雷达。
1959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研制出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系统,可发 跟踪 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导弹,预警时间为 20分钟。
1964年美国装置了第一个空间轨道监视雷达,用于监视人造地 球卫星或空间飞行器。
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 3人发明全息矩阵雷达。与此同时,数 字雷达技术在美国出现。
6
1931年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利用拍频原理研制雷达,开始让发 射机发射连续波,三年后改用脉冲波。
1935年法国古顿研制出用磁控管产生 16厘米波长的撜习窖捌 鲾,可以在雾天或黑夜发现其他船只。这是雷达和平利用的开始。
1936年 1月英国 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 英国空军又增设了五个,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 1939年为止,一些国家秘密发展起来的雷达技术已达到了完 全实用的地步。就在这一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项新发明在 二战中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威力。
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所起的作用和眼睛相似,当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杰作,同 时,它的信息载体是无线电波。 事实上,不论是可见光或是无线电 波,在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都是电磁波,传播的速度都是光速 C, 差别在于它们各自占据的波段不同。其原理是雷达设备的发射机通过 天线把电磁波能量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 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 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目标物体至雷达的距离,距离变化率或径向速 度、方位、高度等)。
雷达
目录
雷达的定义 雷达的组成 雷达的发明 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的应用 雷达的种类 雷达的历史
雷达的定义
雷达概念形成于 20世纪初。雷达是英文 radar的音译,意为无 线电检测和测距,是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
雷达的组成
各种雷达的具体用途和结构不尽相同,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包 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接收天线以及显 示器。还有电源设备、数据录取设备、抗干扰设备等辅助设备。
机载火控系统用的主要是脉冲多普勒雷达。如美国战机装备的 A PG-68雷达,代表了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的先进水平。它有 18 种工作方式,可对空中、地面和海上目标边搜索边跟踪,抗干扰性能 好,当飞机在低空飞行时,还可引导飞机跟踪地形起伏,以避免与地 面相撞。这种雷达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
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伺服系统、 数字信号处理机、雷达数据处理机和数据总线等组成。机载脉冲多普 勒雷达通常采用相干体制,有着极高的载频稳定度和频谱纯度以及极 低的天线旁瓣,并采取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脉冲多普勒雷达通
脉冲多普勒雷达是利用多普勒效应制成的雷达。1842年,奥地 利物理学家 C 多普勒发现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会使观测到的频 率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效应。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工作原理可表述如下:当雷达发射一固定频率 的脉冲波对空扫描时,如遇到活动目标,回波的频率与发射波的频率 出现频率差,称为多普勒频率。根据多普勒频率的大小,可测出目标
多普勒雷达
多普勒雷达就是利用多普勒效应进行定位,测速,测距等工作的 雷达。所谓多普勒效应就是,当声音,光和无线电波等振动源与观测 者以相对速度 V相对运动时,观测者所收到的振动频率与振动源所发 出的频率有所不同。因为这一现象是奥地利科学家多普勒最早发现 的,所以称之为多普勒效应。由多普勒效应所形成的频率变化叫做多 普勒频移,它与相对速度 V成正比,与振动的频率成反比。
1897年夏天,在波罗的海的海面上,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在“非 洲号”巡洋舰和“欧洲号”练习船上直接进行 5千米的通信试验时, 发现每当联络舰“伊林中尉号”在两舰之间通过时,通信就中断,波 波夫在工作日记上记载了障碍物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并在试验记录 中提出了利用电磁波进行导航的可能性。这可以说是雷达思想的萌 芽。
测量距离实际是测量发射脉冲与回波脉冲之间的时间差,因电磁 波以光速传播,据此就能换算成目标的精确距离。
3
测量目标方位是利用天线的尖锐方位波束测量。测量仰角靠窄的 仰角波束测量。根据仰角和距离就能计算出目标高度。
测量速度是雷达根据自身和目标之间有相对运动产生的频率多 普勒效应原理。雷达接收到的目标回波频率与雷达发射频率不同,两 者的差值称为多普勒频率。从多普勒频率中可提取的主要信息之一是 雷达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变化率。当目标与干扰杂波同时存在于雷达的 同一空间分辨单元内时,雷达利用它们之间多普勒频率的不同能从干 扰杂波中检测和跟踪目标。
雷达的应用
雷达的优点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 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 它不仅成为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 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天体研究、大 气物理、电离层结构研究等)。星载和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已经成为当 今遥感中十分重要的传感器。以地面为目标的雷达可以探测地面的精 确形状。其空间分辨力可达几米到几十米,且与距离无关。雷达在洪 水监测、海冰监测、土壤湿度调查、森林资源清查、地质调查等方面 显示了很好的应用潜力。
1937年马可尼公司替英国加建 20个链向雷达站。 1937年美国第一个军舰雷达 XAF试验成功。 1937年瓦里安兄弟(RussellandSigurdVarian)研制成高功 率微波振荡器,又称速调管(klystron)。 1939年布特(HenryBoot)与兰特尔(JohnT.Randall)发明 电子管,又称共振穴磁控管(resonant-cavitymagnetron)。 1941年苏联最早在飞机上装备预警雷达。 194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机载雷达平面位置指示器,可 将运动中的飞机柏摄下来,他胶发明了可同时分辨几十个目标的微波 预警雷达。 1944年马可尼公司成功设计、开发并生产「布袋式」(Bagful) 系统,以及「地毡式」(Carpet)雷达干扰系统。前者用来截取德国 的无线电通讯,而后者则用来装备英国皇家空军(RAF)的轰炸机队。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全凭装有特别设计的真空管──磁控 管的雷达,盟军得以打败德国。 1947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出线性调频脉冲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