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合集下载

佛教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佛教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精品文档
.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佛教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

既出世,也入世。

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

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佛教的精髓,说白了也就是,这世界万物和生命的现象和遭遇,都是有因果和轮回,正是佛教先驱在人生中不断的感悟而成,也只有这样深刻的道理,才能是人为之倾倒。

人间佛教简介

人间佛教简介

人间佛教是近代佛教运动的一种。

民国初年开始因应儒家伦理、基督教慈善、科学思潮的一种佛教运动,有其时代性的阶段功能。

“人间佛教”是从太虚大师在民初倡导的“人生佛教”中思考现状而做出的思想推进,后来由印顺法师、证严法师、圣严法师、星云法师等近代法师推广。

目录[隐藏]∙ 1 人间佛教的思想∙ 2 人间佛教的影响∙ 3 后人间佛教的发展∙ 4 外部链接人间佛教的思想[编辑]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出生、在人间成道、在六道各地为六道众生说法、在人间入灭(涅槃)。

他的一生离不开人间。

以佛教的观点来说,“佛是已经开悟的凡夫(指一般人);凡夫是未开悟的佛。

”佛教的许多道理,并非虚幻而不实际的。

很多的道理是可以应用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而不是出世、避世的思想。

所以,人间佛教注重入世而非出世;重视利他而非自利;更注重度生(照顾活着的人)而非度亡(超度已去世的人)。

人间佛教有以下六个特点∙人间性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几乎都在人间度过,他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而非一个虚拟的神灵。

所以佛教应该要更贴近人的需求。

∙生活性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是离不开日常的生活的。

他在经典中明白的告诉人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做人处事,佛法不只是出世间法,尤其大乘佛教更是注重自利利他,帮助他人的佛教。

∙利他性佛教强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佛教是讲求救度众生的,所以不仅要自利,更要利他。

所以佛教徒也常常行慈善事业,就是一种“利他”思想的表现。

∙喜乐性在佛教的思想中,释迦牟尼佛长久以来即发愿要使一切的众生离苦得乐。

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快乐。

所以佛教当然也要让所有的人们得到快乐,远离痛苦。

∙时代性释迦牟尼佛出生于2500年前,但是到现在他所说过的教法仍然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仍然正确而清楚的指引着人们。

所以佛法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以不同的方式契合人们,与人们相对应。

∙普济性佛陀一生都希望能救度一切的众生,不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他是没有例外而普及的对待一切众生。

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0-6-17 0:16:12繁體版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会主席慈惠法师、各位法师、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各位发表论文的同学们: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所以刚才主席说,在1990年开始这一天,我们举办青年的学术会议,以“人间佛教”为研究的主题,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

我最近几天都在军中说法,回来时,大会主席慈惠法师邀请我发表主题演说。

学术的主题演说,必须作些研究;我也没有时间去准备资料,他们对我说:‘您已提倡人间佛教几十年了,应该说说您的心得。

’“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所以,藉此机会把我心里对人间佛教的一点看法,向大家提出,谈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间佛教”为主题,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该有所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呢?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

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

佛陀为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

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下面六个特性: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

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

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

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佛教的核心思想总结怎么写

佛教的核心思想总结怎么写

佛教的核心思想总结怎么写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其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四大基本信念和八正道。

本文将对佛教的核心思想进行700字的总结。

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四大基本信念,即四圣谛。

第一谛是生老病死,指的是人类生活中无法避免的痛苦和不安。

佛教认为这是人类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现实,无论贫富贵贱,人们都无法摆脱这些困扰。

第二谛是痛苦的根源,佛教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

欲望是人类心灵中的贪婪、贪欲和无知之源,通过陷入欲望的循环中,人们会无尽地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满足,从而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中。

第三谛是消除痛苦的途径,佛教教导人们通过离开欲望来消除痛苦。

只有摆脱欲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境界的升华,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

第四谛是解脱的途径,佛教教导人们通过八正道来实现解脱。

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禅定,通过这些实践,人们可以达到解脱的境界。

佛教的核心思想还包括八正道。

在佛教的理念中,八正道被视为实现智慧、解脱和幸福的道路。

八正道具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精进、正念和正禅定。

正见指的是正确的认知和对世界真相的理解,正思维是指净化心灵,摆脱执著和恶念。

正语言是要求人们用真实、友善和有益的言语与他人交流。

正行为是要求人们遵循义务和道德准则来进行行为。

正业是指努力做出具有正面影响力的工作和贡献。

正精进是要求人们积极、勇敢、努力地追求自我提高和精神成长。

正念是指通过觉察、专注和平衡的状态,认识和接受自己、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正禅定是通过冥想和专注,使自己的心灵达到平静和清晰的境界。

总结来说,佛教的核心思想可以被称为四大基本信念和八正道。

四大基本信念涵盖了佛教对痛苦的认知、根源、消除的途径和解脱的境界。

八正道则是佛教指导人们实现解脱和幸福的具体实践方法。

通过追求内心的平和、改善心态、提高觉知和专注,佛教教导人们摆脱束缚,寻求真正的解脱和超越。

佛教的核心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人类探索内心平和和幸福的渴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茗山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茗山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居士们 的力量的建议 ,值得 引起重视 。他对太虚 思想的诠
系 列改革 思想与号召作出积极 响应 。
在 中国当代佛教 界 ,茗 山法师可 谓太虚大师 “ 人间佛
教 ”理 念的坚强的支持者和继承 者之一 。他说 : “ 们的 我
太虚 大师 ,早在2 年代初就极 力提倡佛教改革 ,并 为之 奋 0 斗 到生命的终结 ”。 “ 为了寻找推进 佛教革新 的依据 ,大
0 王 时 璃 赶虚 采钟 } . 墨 r
g担, . l
J .嚣 l 1# ¨ 0 地
1忡 7 1 l } ≈. I l拽

^J A
l 嘲蝗 小.
!池当自 f恃 占.帖恃^1 1 ~ “
l4 № 勾r 敉会 夺 I7 J h
JJ I 起 I £
E : 。 ^T 刊 n .J 御 f . f l f
m c 幢: 牦 韵
” “ 鼎 ‘ 】. 圯槲 佝l 州忤 孚 : 勾豫 - .啡 懈 r 凡 粥社 心律 年 宅 卉 为.性 埘缘 件 .什非 日 圳
鞠 矧 ,_ 足 1 壕 批 I l 摧』 芟r l 棒J 是 善派 拙 义 f . ‘
一 罴
J 忡心 | 洼 l 刚 r 址 肌 冉 u 吡 _ { ^
70
维普资讯
佛 教 论 坛
二 ,继承太虚理念 ,阐发赵朴初思想
约在 1 1年 ,大 师即找到 了大乘 佛教之源——人乘法 ,主 95
张五戒 、十善的提倡 ,使 佛化深入民间 ,以改 良社会 、政
茗 山法师对太虚 大师始 终怀有崇仰 与感恩的 意识 。
1 4 年 太虚 圆寂 ,他 写下 《 97 痛哭 老人 》一 文 ,表示 太虚 … 振兴 佛教 ,利益众生 ’的思想 ,永远 种在我的八识 田 中。”该文 的真挚处处 自然流露 ,感 人至 深 ,对太虚的佛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佛家思想源自印度,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始于汉朝。

佛教被视为一种文化和哲学,既具有宗教属性,又具有哲学性质。

在中国文化中,佛家思想和哲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一、佛教的核心理念佛教的核心理念是四大真理和八正道。

四大真理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强调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阐述了痛苦的根源和成因,灭谛提出了超越痛苦和苦难的方法,道谛说明了痛苦的终极救赎和大涅槃。

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苦难和痛苦,获得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快乐。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家思想给中国提供了一种达到心灵上的升华的方式。

在古代社会,文化传统主要依赖于孔子和老子。

而佛教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提出了一种使人们内心得到自我净化的途径。

其次,佛教以其平等和慈悲的思想形塑了中国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

佛家强调人以仁慈和宽容的态度看待世界和生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这一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价值。

最后,佛教对中国的艺术、语言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大量的佛教文献和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使用巴利文、梵文和梵文衍生的语言等等。

三、佛家思想对中华哲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认识论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和逻辑。

佛家哲学中的“中道”、“中观”、“即观”等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哲学的道德思维产生了影响。

佛家强调自省和饮食、睡眠的合理换生活方式,以便得到精神上的幸福和内心上的平静。

最后,佛教对中国哲学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也影响深刻。

佛教强调处于自然和内在平静的内心状态,认为这种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世界中的美。

“以心观心”和“心似清凉湖水”等佛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意涵,对中国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人士的思想总结

佛教人士的思想总结

佛教人士的思想总结佛教是东方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佛教人士的思想体系承载着许多智慧和哲理。

佛陀的教导和佛教经典中的教义,对佛教徒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佛教人士思想的总结,以展示佛教对思想理念和人生态度的重要影响。

首先,佛教人士强调修行与觉醒。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解脱生死轮回,达到觉悟状态。

佛教人士追求通过正知正觉的修行,最终达到超越个体身心的觉醒。

他们相信通过正义的行为和内心的净化,可以超越欲望与烦恼,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佛教人士认为觉醒是人类最高的目标,只有通过修行和觉悟,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在安宁与智慧。

其次,佛教人士注重中道与平衡。

佛陀教导人们避免极端和过度。

他强调中道的重要性,认为在人生的各个领域中,都应保持适度与平衡。

佛教人士提醒人们追求中道的价值,并使其成为行为和思维的指导原则。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保持适度与平衡,才能避免欲望的困扰和情绪的波动,实现真正的内心平静与和谐。

第三,佛教人士以慈悲与无私为基础。

佛教教导人们要体现慈悲和无私的精神,将其作为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准则。

佛陀教导人们要善待他人,不伤害生命,以悲悯心对待众生,尊重和珍视一切生命。

因此,佛教人士常常参与慈善和公益活动,努力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他们相信通过慈悲和无私的行为,可以获得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并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佛教人士强调无常与无我。

佛教思想警示人们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包括自己。

佛教人士的思维模式带有无我的观念,他们认为个体的存在是虚幻和流动的,没有固定的实体。

佛教人士以此为基础,削减个人欲望,超越自我中心主义,以求达到更高的智慧和觉醒状态。

他们用无常和无我的理念来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对待人际关系和困境,以一种更为灵活和平静的态度面对一切。

最后,佛教人士崇尚自由和开放。

佛陀的教导强调个体自由和自主性,佛教人士鼓励个人思考和独立判断。

佛教并不强制信徒做出特定的行为选择,而是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自主地探索真理和智慧。

信佛的十个常识

信佛的十个常识

信佛的十个常识
1.佛教来源于印度,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是一个尊重自然和平等的宗教。

2.佛教信仰重要的是福报和破灭苦难,通过修行和悟道达到自由和解脱。

3.佛教的核心观点是四谛,即赞叹苦谛、起因谛、离苦谛、道谛。

4.佛教并不相信上帝或者超自然存在,它强调人类的自我造成和自我救赎。

5.佛教的修行方法包括禅定、念佛、观想、布施、清净等。

6.佛教不推崇物质财富,而注重内在的心灵修养和正道行为。

7.佛教的经典包括《大智度论》、《金刚经》、《心经》等,是了解佛教和修行的重要参考资料。

8.佛教场所一般为佛堂和寺庙,佛像、佛诞和佛教节日都是佛教信徒们常常参与的活动。

9.佛教尊重生命和宽容,强调慈悲和平等,不说谎害人,不杀生,不淫犯。

10.佛教是一种温和宽容的宗教,其理念和方法不仅可以化解个人的苦恼,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0-6-17 0:16:12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会主席慈惠法师、各位法师、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各位发表论文的同学们: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所以刚才主席说,在1990年开始这一天,我们举办青年的学术会议,以“人间佛教”为研究的主题,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

我最近几天都在军中说法,回来时,大会主席慈惠法师邀请我发表主题演说。

学术的主题演说,必须作些研究;我也没有时间去准备资料,他们对我说:‘您已提倡人间佛教几十年了,应该说说您的心得。

’“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所以,藉此机会把我心里对人间佛教的一点看法,向大家提出,谈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间佛教”为主题,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该有所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呢?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

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

佛陀为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

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下面六个特性: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

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

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

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五、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

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槃,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

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

六、普济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济性。

记得过去梁漱溟先生,他从佛教的研究,慢慢转入儒家。

他认为佛教的人间性不够,所以当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请他演讲时,他在黑板上写了“此时、此地、此人”。

他说:‘我为什么走入儒家,就是为了这六个字。

讲时间,佛教谈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阿僧祇劫,但是我们生命当下的现世很重要。

佛教讲到空间、地方,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世界虽然讲了那么多,但我们相处的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净化它。

佛教讲到众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无量无边的众生中,以人最为重要。

’太虚大师在梁氏演讲之后,作了一个说明,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重在现世的普济。

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是重视此界的普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也是重在人类的普济。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

《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

”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法华经》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来赞叹生为人的可贵。

经上说:“黑夜里有一只盲眼的龟,想要上岸求救。

茫茫大海,闇黑无边,只有一根木头,这根木头有一孔,这只瞎了眼睛的乌龟,在百年一浮一沉的刹那,找到那个孔,才能找到得救之道。

”得人身,就是如此困难、希有。

《阿含经》中也说到:“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这些都是意谓人身的难得,人间的可贵。

我有一次在美国三藩市,举行家庭普照。

有一个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们在家的佛教徒,叫我们了生脱死,我们不想;叫我们成佛,我们也没有动念过,因为成佛是好遥远好遥远的事;了生脱死,也是件好渺茫好渺茫的事。

我们现在只想知道,我如何能够过得比别人更好一点,比别人更高一点,那就好了。

’我听了以后,感触很多,我们的佛教一直偏离了人生。

过去关闭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汉的佛教、个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间性,让许多有心入佛门的人,徘徊在门外,望而却步,裹足不前。

所以佛教在度化众生的方面,要加强力量。

印度佛教最初的一百年至三百年之间,是小行大隐的时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隐晦的时代。

到了六百年以后,是大行小隐的时代乘佛教盛行,而小乘佛教不彰显的时代。

一千年以后,是密主显从的时代,──教为主,显教为从的时代。

到了今天是人间圆融的时代。

不论是小乘的、南传的、大乘的、西藏的、中国的佛教,今日提出的人间佛教,是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时代到现代的佛教,融合起来,统摄起来。

以中国佛教的发展来说,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名山,是以四大菩萨为主:观世音、文殊师利、普贤、地藏王。

这四大菩萨之中,观世音、文殊、普贤是示现在家相,只有地藏王菩萨是现出家相。

为什么这些菩萨,大都出现在家相呢?原因是过去的出家众,具声闻性格的多,出世的思想比较浓厚;而在家的佛教,比较乐观、积极、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

因此大乘的佛教,更合乎佛陀的本怀。

像太虚大师他自己亦谦称:‘比丘不是佛未成,但愿称我为菩萨。

’说我是比丘吧!不敢当,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

说我是佛吗?我也还没成佛,但愿称我为服务众生的菩萨。

菩萨不是泥塑,供养在佛堂的,而是在人间活跃,有觉悟,有度众个性的大有情。

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

所以,太虚大师一生提倡“人间佛教”,最后就归纳到菩萨学处,学菩萨就是人间佛教的旨趣。

我们人人要有一个目标,追求往生净土,在西方有极乐净土,在东方有琉璃净土。

其实净土不一定在东方、在西方,佛教的净土到处都是。

弥勒菩萨有兜率净土,维摩居士有唯心净土,我们大众说人间净土。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净土,而要寄托未来的净土?为何不落实于现实国土身心的净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来呢?所以,在我们本山对于具有某种护教程度的信徒,老年的时候,由本山为他颐养天年,不一定要儿女来养他,甚至也不一定要到往生以后,到西方极乐世界,让阿弥陀佛来补偿他,对他说:‘你对佛教很好,我来养你,给你往生。

’以佛光山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寺庙道场,要给予信徒的信念──我这里就是西方净土,我就能给你安养。

所以,我所认为的人间佛教,是入世重于出世的,生活重于生死的,利他重于自利的,普济重于独修的。

不管佛教有小乘、大乘,有显教、密教,不管它怎么分,应该要有人间性,这是很适合时代的潮流。

不仅承继传统,而且是时代所趋,人间佛教必然是未来的一道光明。

过去最早期以声闻趋向大乘,我们称为正法时期;后来以天乘之天道思想来趋向大乘,我们定为像法时期;以人乘佛教来趋向大乘,可以说是末法时期。

既然是末法时代,如太虚大师所说,末法时代提倡人间佛教更为重要。

我现在就以“什么是人间的佛教”,作几点说明,我提出六点意见:一、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我们知道佛教分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人天乘的佛教,重于入世的;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的。

我们常讲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再有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那就是菩萨道。

我们要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的,是一致的。

自利也是充实自己,并且要能普渡众生,我也能够得到自利。

这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

譬如,我今天要到台北去,台北是我学佛的目标,那边是一个净土。

我现在坐火车经过台南、台中、新竹,我可以在台南不下车,台中不下车,新竹不下车,直往成佛的目标;但你不能不经过台南、台中、新竹。

也就是说,你要成佛,可以直接实践大乘人间佛教的法门。

但是也不能不经过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来完成自己。

二、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今天有位军校校长问我:‘请你具体一点说,佛教对于国家、社会能提出什么贡献?’我说:‘三藏十二部的圣典,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社会。

’简单的说,只要一个五戒,就可以治国平天下。

各位都知道,五戒就是不要乱杀生,不要乱偷盗,不要乱邪淫,不要乱说谎、不妄语,不要乱吃刺激性的东西、不饮酒。

不杀生,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不侵犯他人,生命就能自由。

不偷盗,对于他人的财产,我不去侵犯,财富就能自由。

不邪淫,是对于他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身体、名节就能自由。

我不说谎,对于名誉、信用就不侵犯,他人的名誉也就不会受伤害。

不饮酒,我不去吃刺激的东西,对我的身体健康不伤害,对于我的智慧不伤害,我也不会乱来对他人伤害。

如果一个人能够持五戒,一个人的人格道德就健全。

一家都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

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这个国家必定是个安和乐利的国家、社会。

我们只要到牢狱里去作一番调查,就可以了解凡是作奸犯科,身陷囹圄的人,都是犯了五戒的人。

譬如杀人、伤害、毁容,就是犯了杀生戒。

贪污、侵占、抢劫,就是犯了偷盗戒。

妨害风化、破坏家庭、重婚、强奸、拐骗,乃至于贩卖人口,都是犯了邪淫戒。

诈欺、恐吓、倒会,就是犯了妄语戒。

所谓饮酒戒,除饮酒外,包括吃鸦片烟、吗啡、吸速赐康、强力胶等毒品,会让自己恍恍惚惚,这是侵犯自己的智慧,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如果人人能够受持五戒,那么牢狱里就没有犯人了。

甚至今天一般的信徒,如果把信仰升华一点,不要沦为民间之信仰,只是拜拜,祈求长寿、发财、家庭富贵、名位高显、身体健康等,只要受持五戒,不必去强求,也会有福报的。

比方说:不杀生而放生,怎么不长寿呢?不偷盗而布施,怎么能不发财呢?不邪淫而尊重,家庭怎么会不和谐呢?不妄语而诚实,名誉、信用怎么会不好呢?不乱吃而懂得养身,身心怎么会不健康呢?一个五戒,对于我们个人、社会、国家,就有这么大的关系。

所以什么是人间的佛教,五戒十善就是人间的佛教。

其实十善也是五戒的再扩大罢了!比方说,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

有了邪见,思想错误,自害害人,一生都痛苦不堪。

不邪见,佛教称为慧学,最终的目标就是在启发自性智慧,破除邪见。

三、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

我常觉得我们中国佛教为什么会衰微?因为佛教徒没有佛法,没有实践佛法。

佛教要我们慈悲,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们喜舍,多少佛教徒具有喜舍的性格?佛教徒心目中没有真正接受佛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