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雨中》教学设计之四-教学教案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

语文《雨中》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雨中》。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阅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雨中的景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雨中》。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述的雨中景象的理解。
(2)对作者表达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雨中》的文本。
2. 课文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讨论问题清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雨中》。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象描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5. 分析修辞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识别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雨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选择一个生字词,结合实际情况,用它写一个句子。
3.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雨中》教学设计方案

《雨中》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汉语诗歌《雨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暖身活动:让学生跟读《雨中》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2. 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雨的特点,与心情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梳理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理解其中的深意。
4. 感悟诗意: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
5. 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自己的雨中诗歌,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6. 合作演绎: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朗读诗歌,通过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通过朗读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
2. 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演绎,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雨中》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并给学生展示诗歌的全文。
2. 让学生先进行热身活动,跟读《雨中》诗歌,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雨水的特点和与心情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想象力。
4. 分组讨论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并理解其中的深意。
5.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感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和情感,并与同桌分享。
6. 学生进行创作活动,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自己的雨中诗歌。
7. 学生分组合作演绎,展示出他们在诗歌中理解和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8.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跟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等。
2. 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评价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演绎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雨中》这篇课文,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雨中景象,以及雨中人们的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象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绘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绘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雨中景象及其背后的情感。
2. 学会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雨中》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教师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想象雨中的景象。
b. 学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雨中景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雨中》,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找字词意思。
b. 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所描绘的雨中景象。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绘来表达情感的。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课后作业:a.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尝试自己描绘一幅雨中景象,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b. 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与同学的合作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情感表达。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
最新整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雨中》教学设计之四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雨中教学设计之四教学要求:1、通过人们帮助姑娘捡苹果的事,教育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2、弄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及表达重点,学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生字新词,认识比喻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可爱和过路人的美好心灵。
教具准备:多媒体、鹏博士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雨中。
板书课题,齐读。
二、预习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音,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思考:这一课讲的是什么事作者写了哪些人〔2〕出示词语,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自己的生活常识理解词语。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2、学生预习,教师巡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4、学生提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孩子们看到苹果翻了以后怎么做的哪些人和孩子们一起帮助姑娘捡苹果姑娘开始看到孩子们捡苹果为什么皱眉头2、指名读课文,答复以上题。
五、讨论课文分段。
1、指名读思考练习第二题。
2、默读课文,考虑分段,并在书上做记号。
3、讨论分段。
[一〔1mdash;3〕;二〔4mdash;5〕;三〔6〕]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练习用生字口头组词。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生字,用生字组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按照划分的段落,逐段理解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黄昏〕〔2〕作者是怎样描写雨中景色的具体描写了哪些事物〔3〕齐读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想象雨中景色,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说说这三句话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什么〔4〕齐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想象苹果筐翻了之后的情景,体会姑娘十分焦急的心情。
2、指名读第二段,说说写的是什么。
〔1〕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姑娘心理活动的句子。
《雨中》教学设计

《雨中》教学设计《雨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雷、点的音乐形象2、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踩雨》,体会雨中嬉戏的乐趣。
3、能积极参加音乐游戏,培养自身的旋律流畅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设想本节课以“雨”的音乐形象为线索,通过“听雨??戏雨??看雨??踩雨”四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听雨”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乐曲《电闪雷鸣波尔卡》中雷、点的音乐形象,“戏雨”环节使学生在音乐游戏中培养旋律流畅感,“看雨”环节让学生感知歌曲描绘的形象,“踩雨”环节让学生在玩中熟悉音乐的节奏、旋律,以便刚好的学唱歌曲《踩雨》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准备:电子琴磁带奖品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听雨??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1、唱《春雨蒙蒙》导入: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雨也似乎是禁不住绿色的呼唤,“沙-沙-沙”的飘了下来,小草们把双手举得老高,迎接他的洗礼。
听《春雨蒙蒙》 2、听《电闪雷鸣波尔卡》(1)、导入:春雨是柔和的,夏天的雨是怎样的呢?你能听到什么声音?(2)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3)生仔细听辩“雷声隆隆,电光霍霍……”(4)介绍作品(5)欣赏录象带3、说雨中趣事你愿意告诉大家在雨中的生活趣事吗?二、戏雨:音乐游戏1、导入下雨了,一把小阳伞撑了起来,红、黄、蓝……哪一把和“小红是好朋友呢,大家帮忙来找一找2、音乐游戏《找邻居》唱一唱,听一听伞上的旋律,你觉得“小红伞“上的旋律与哪一句连起来唱最流畅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旋律流畅感,同时熟悉歌曲《踩雨》的旋律三、小结第二课时一、看雨1、导入动画出示:雨“啪啪啪”的`敲在小路上你能用一个动词形容雨落下的动作吗?“敲”更能体现夏雨的活泼和节奏感雨落下来像什么?2、讨论出现歌词这些词怎么读才能表现夏雨呢?生从情绪、速度、力度、声音上分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3、朗读请你们试着读一读,看哪种读法更能表现下雨的精灵和“我”欢快的心情二、踩雨??学唱歌曲1、导入有了这样的心情,我们一起去踩雨吧2、随音乐自由的踩雨3、自由的评价看谁踩得好4、用“xoxo|o|”节奏型,随乐踩雨5、学唱旋律(1)启发学生用雨落下时的声音摸唱旋律(2)唱曲谱(3)从情感、速度、力度、声音上说说,这首给了你怎样的感受?6、学唱歌词请同学们唱一唱,想想唱谱时的要求三、课堂小结同学们,春、夏、秋、冬有着各自不同的雨,你们还知道哪些歌曲是赞美四季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唱一唱。
《雨中》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设计好教案,才能让教学更加科学、精准、高效。
今天,我们要来讲一讲关于《雨中》这一篇课文的教案设计。
《雨中》是一篇描写下雨天的优美散文,表达了作者对雨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下面,我们将从课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详细讲解该教案的设计。
第一部分:课文分析《雨中》是一篇以雨为主题的散文。
文章从雨的视觉、听觉、感觉等方面,概括了雨的魅力。
文字简洁、优美,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雨的温柔与美好。
文章作者通过雨的积蓄、落下、汇聚,寄托了对生命的信念和思考。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默写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3.能够自主思考并组织语言表达对雨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4.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从文化、历史、地理等不同角度拓展对雨的认识。
第三部分:教学重点1.重点词语和短语的理解和默写;2.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的分析;3.个人感悟和思考的表达;4.相关文化、历史、地理的拓展。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词语和短语,梳理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2.阅读法: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分析文本;3.思辨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个人感悟和思考,从多角度拓展认识;4.互动法:开展小组或课堂讨论,促进交流和合作。
第五部分:教学手段1.黑板、白板等教学辅助手段;2.多媒体设备,如电视机、投影仪等;3.课件制作;4.教学PPT。
以上是针对《雨中》的教案设计。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课文,还可以拓展认知,开阔眼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反馈和修正,以及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雨中》教学设计之四

雨中教学设计之四一、引言本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雨中的景色,并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对雨中的情感和想象力。
本次教学设计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文学赏析、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雨中的景色和情感,并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改善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三、教学内容1.雨中的景色描绘和文学赏析。
2.创作一幅描绘雨中景色的画作。
3.制作雨滴手串。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雨中的经历,并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展示一些描绘雨中景色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词语形容这些景色。
步骤二:文学赏析1.分发诗歌《雨巷》给学生,并请他们跟随教师朗读歌词。
2.引导学生回答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问题,如“诗中描述了怎样的雨中景色?”、“你觉得诗中的雨巷是怎样的地方?”等。
步骤三:绘画活动1.展示一些著名画家的雨中作品,并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画作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
2.分发画纸、颜料和画笔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雨中景色的想象,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雨中画作。
3.引导学生在画作中注意表达细节、色彩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步骤四:手工制作1.分发材料:彩色塑料珠、弹力线等。
2.演示制作过程,并让学生按照演示的步骤制作雨滴手串。
3.引导学生在手串上加入一些自己对雨中景色的想象,如树叶、小花等。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文学赏析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回答的质量。
2.评价学生在绘画活动中的创意、技巧和表达能力。
3.评估学生制作的雨滴手串的完成度和设计创意。
六、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画作和手串,并展示在班级或学校的艺术展览上。
2.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雨中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并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七、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兴趣?2.学生对于文学赏析和绘画活动的参与程度如何?3.学生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是否理解和完成了任务要求?以上是《雨中》教学设计之四的简要概述,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雨中的景色,并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雨中》教案设计

《雨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引导学生体验雨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雨;(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雨中的情景的描绘能力;(3)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雨中的快乐;(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雨中活动的任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引导学生体验雨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难点:(1)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讲解;(2)学生对雨中情景的描绘;(3)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2)雨具(雨衣、雨伞等);(3)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4)教学卡片。
2. 学生准备:(1)观察和记录雨前的天气变化;(2)准备雨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雨前的天气变化;(2)提问:你们知道雨是如何形成的吗?2. 知识讲解:(1)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雨的理解。
3. 观察与描述:(1)让学生穿上雨衣,拿起雨伞,走出教室,观察雨中的景象;(2)返回教室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雨中的情景;(3)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雨中的乐趣。
4. 创作展示:(1)让学生用画笔和卡片,创作出雨中的景象;(2)展示作品,让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1. 观察并记录下次下雨的前兆;2. 写一篇关于雨中的趣事的作文;3. 收集有关雨的谚语和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雨中情景的观察和描述能力;3. 学生对雨中乐趣的体验和创作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人们帮助姑娘捡苹果的事,教育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2、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及叙述重点,学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生字新词,认识比喻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可爱和过路人的美好心灵。
教具准备:多媒体、鹏博士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雨中》。
板书课题,齐读。
二、预习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预习要求。
(2)出示词语,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自己的生活常识理解词语。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2、学生预习,教师巡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检查读音。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4、学生提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孩子们看到苹果翻了以后怎么做的?哪些人和孩子们一起帮助姑娘捡苹果?姑娘开始看到孩子们捡苹果为什么皱眉头?
2、指名读课文,回答以上题。
五、讨论课文分段。
1、指名读思考练习第二题。
2、默读课文,考虑分段,并在书上做记号。
3、讨论分段。
[一(1—3);二(4—5);三(6)]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练习用生字口头组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生字,用生字组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按照划分的段落,逐段理解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
(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傍晚)
(3)齐读三个比喻句,引导学生想象雨中景色,体会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说说这三句话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4)齐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想象苹果筐翻了之后的情景,体会姑娘十分焦急的心情。
2、指名读第二段,说说写的是什么。
(1)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姑娘心理活动的句子。
说说姑娘看到孩子们跑过来捡苹果为什么皱眉头?胖乎乎的小男孩向姑娘说了什么?姑娘听了男孩的话会想些什么?小男孩的话和他们的行动说明了什么?
(2)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都有哪些人跟孩子们一起捡苹果?“顿时”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最后一段。
重点理解第二句话的意思。
(人们做了好事,不图表扬。
)
三、训练朗读。
1、放课文录音。
2、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朗读全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2、指导书写生字。
3、巩固识字。
五、完成思考练习第四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9雨中
撒苹果
孩子们跑七手八脚
捡苹果司机小伙跳一块儿助人为乐
老人和行人走帮
苹果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