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合集下载

西方心理学史流派梳理

西方心理学史流派梳理

1 科学观: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纯客观的实验分支。 2 对象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行为;刺激和反应是所有行为的共同要素; 刺激-反应(S-R)公式 。 3 方法学: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社会实验法 4 本能论:承认本能、否认本能、环境决定论、活动流 5 情绪论:由刺激引起的内脏和内分泌反应模式,以及有关的外显反应模式;恐惧、愤怒 和爱;条件反射。 6 思维论:不出声的言语;思维的器官是喉头软骨。 7 人格论:人格是通过对能够获得可靠信息的长时行为的实际观察发现的活动之总和。提出 了具体的人格研究方法;人格改变。 8 行为治疗观 9 其他的古典行为主义包括生物社会行为主义、非正统的行为主义、人类行为学、大脑机制 论 1 逻辑行为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有机体的适应性行为,提出刺激痕迹、运动神经冲动 。 2 认知行为主义:研究克分子行为或整体行为。托尔曼提出关于强化观的S-S理论和学习的 符号-格式塔理论。 3 操作行为主义: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
芝 加 哥 学 派 机能心理学 哥 伦 比 亚 学 派
19世纪末
约翰·杜威
19世纪末
詹姆斯·卡特尔
古 典 行 为 主 义
20世纪初
约翰·布罗德斯·华生
行为主义 新 行 为 主 义
20世纪30年代-60 年代
克拉克·伦纳德·赫尔
新 的 新 行 为 主 义
20世纪40年代
艾伯特·班杜拉
皮亚杰学派
20世纪20年代
1 人文科学观:强调要对人的经验,特别是对那些能体现人类真正本性的特殊领域进行研 究,强调问题中心,反对方法中心。 2 对象论:通过对健康人的内在意识经验的研究,来揭示和开发人类所具有的本性、潜能和 价值等。 3 方法论:问题中心的方法论原则、折中融合的方法论原则、具体研究方法(整体分析和现 象学) 4 马斯洛自我实现心理学: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自然主义的价值观 5 罗杰斯自我心理学:自我论、来访者中心治疗、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 1 对象论:意识状态和超越经验、最高潜能和终极价值 2 方法论:对象中心的研究原则、多学科的研究原则、跨文化的研究原则 3 意识理论:转换的意识状态、维尔伯的意识谱、阿萨鸠里的精神综合理论 4 心理治疗理论:沃菡提出的三个基本概念包括环境、内容、过程(认同、、解除认同、自 行超越)、格罗夫的全回归模型、身体中心的超个人学派、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沉思、 致幻剂)

10社会文化心理学

10社会文化心理学
这类人也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同的是,他们会使用强迫或欺骗的手段, 占有他人的东西,他们认为别人给予的东 西毫无价值,所以他们只要别人拥有并且 珍视的东西。
囤积倾向(hoarding orientation)
这类人无意创造新的东西,只是尽力保存 已经拥有的东西,象金钱,物质,感情和 思想,在他们与世界之间,仿佛有一道墙, 以保护他的东西不被人夺走。
现代人的处境
Fromm从自由与安全的角度探讨人类的历史 进程,认为人们在拥有越来越多自由的同 时,也感到越来越不安全。
人与自然的疏离
人类摆脱了动物本能对行为的控制,有了 意识,能积累知识,规划将来,人类创造 了文明,似乎成为了大自然的主宰者,超 越了自然,然而,我们又只能服从自然法 则,不能改变它。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系不存在了,人失去了大自然这个家, 变得无家可归,孤独,疏离。
人格分类
Fromm提出了五种不同的人格,反映了人们 与真实世界发生联系的不同方式。
接受倾向(receptive orientation)
这类人依赖他人,希望从外部获得自己需 要的一切,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扮演接受者 的角色,希望获得他人的爱,直接接受而 不去创造。离开别人,他们会变得无所适 从
剥削倾向(exploitative orientation)
代表了Fromm认为的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 具有这种倾向的人发展了自己所有的潜能, 身体、智力、情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 的发展,这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状态。但 在现有的社会中,我们还无法完全达到, 现在最理想的情况是原创性倾向与其他几 种倾向的混合。
同一感需要(identity need)这是指人需要成为独立 的个体,需要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独特的才能,需 要认识自己,将“我”与他人区别开来,需要接受 并认同自己。有时人也会对某个群体认同来满足同 一感需要,但是这时的“我”已不是原本的那个 “我”,而是一个泊来品。

新精神分析学派3

新精神分析学派3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儿童与社会》
(1950)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 《新的同一性维度》
(1980)
(1973)
(1968)
《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
(1958)
《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
(1969)
一、自我及其同一性
㈠、自我



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 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 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 性欲合理发展 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 迫 自我的特性:信任、希望、意志、自主性、勤奋、 同一性、忠诚、爱、创造、关心、智慧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一、神经症的文化观 二、神经症病理学 三、神经症的治疗
第二节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海因兹· 哈特曼(1894-1970)


海因兹· 哈特曼(1894一1970)生于德国,早年学医 获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二 战后移居美国,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 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 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被誉为自我心理 学之父 。 二战后在精神分析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自我心 理学与适应问题》一书,可与弗洛伊德的《自我与 伊底》相提并论,是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座里程 碑。
三、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婴儿期:信任对不信任 幼儿期: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学前期:主动性对内疚 学龄期:勤奋对自卑 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 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
Erik Erikson's 8 Stages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写此文的目的是用简洁的纲目做科普。

想把精神分析这个人人都知道的,神乎其神的概念简洁条理化,特别是经常用的精神分析五大学派,让大家对它有一个明晰的认知。

因为一百年来精神分析的人物众多,学界说法也多,我又是个粗线条的人,所以定会挂一漏万。

我们先把精神分析五个主要学派列出来。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analysis二.沙利文,埃里克森等的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三.克莱茵和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theory四.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五. Stolorow和Atwood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The intersubjectivity psychotherapy这五个学派也被统称为心理动力学。

后四个称为现代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好像是说种庄稼的事,人就是一粒种子,自我心理学讲得是种子本身的生命本能,如发芽成长 (好像人成长)的本能。

客体关系讲的是种子成长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比如土好不好,有营养还是有害的土壤,阳光如何。

自体心理学说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被影响的成长问题。

而最新的主体间性治疗理论却全面阐述了以上的问题,它是精神分析过去四个学派的概括总结,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大结局。

一、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人,约在1897年开始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个理论,1902 年发展成心理分析学。

他的学生阿德勒、荣格等发展了它,后又与他分道扬镳,现在它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

他是精神病医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理论贡献:1.对人类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揭示2.人格结构理论:a,本我-性欲望驱动,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b,自我-社会经验积累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社会文化学派

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社会文化学派

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社会文化学派如果说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派代表着正统精神分析的发展方向,那么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则代表着非正统方向的发展。

这个学派的活跃时期在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与自我心理学派大致同时代,此时精神分析的中心正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这一点大致可以从该学派的开创者霍妮一生的经历中窥见一斑。

凯伦-霍妮于1885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年轻时进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1915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接受了四年正统的精神分析的训练。

1932年,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远赴美国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任职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

然而,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几个重要方面越来越不满,要阻止她的不满是不可能的。

这导致了她与同事们关系紧张。

1941年,她的同事以投票的方式作出决议,剥夺她的讲师资格。

当时,她在一间屋子里静待投票结果。

在看到结果后,霍妮以一种充满尊严的方式离开了,没有说一句话。

但是随后她迅速组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霍妮的主要理论是她的神经症理论和“女性心理学”。

其神经症理论的观点如下:她认为:社会文化所造成的人际关系的困难是神经症形成的主要因素。

神经症的特点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陷入了自我击败的风格,也就是说,这些人与他人的互动方式使他们尽管无意识地渴望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但却做不到。

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呢?霍妮认为是儿童期的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那种制造焦虑的家庭环境。

具体地说,成长于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很快就如何应对产生了一种对策,从积极方面来讲,这些对策在缓解焦虑等方面上是有效的;但从消极的一方面来讲,他们逐渐习惯于依赖这些对策,甚至将它们应用于家庭以外的其他人身上。

这些儿童成年后,儿时形成的对人际交往的恐惧仍继续存在,从根本上讲,这些人认为社会交往是焦虑的来源。

其结果是:他们为消除焦虑而形成了神经症的交往风格。

她确定了三种交往风格的神经症患者,即:1、接近人群(顺从型):一些儿童学会了靠强调自己的无助感来应对焦虑,他们依赖他人,强制性地寻求其父母或监护者的喜爱和接受。

阿峰03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

阿峰03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

弗洛姆定位:弗洛姆严格意义上说是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家,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

代表作:《逃避自由》、《爱的艺术》①在弗洛姆成名的那个时期,没读过《逃避自由》的人不能被称为知识分子①:弗洛姆重重要的成就是发现了“社会潜意识”①:区别与佛洛依德的个人潜意识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①:马克思的重要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等等,弗洛姆发现了马克思忽视了人心理的能动性。

于是他自己希望自己的理论能弥补马克思“人性的空场”,那就是“社会潜意识”①:“社会潜意识”位于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①:接下来讲点有趣的:“社会潜意识”决定了人的社会性格。

弗洛姆分成了五种:1、接受性格(这种性格的人依赖性很强,希望别人帮助自己,为自己做决定,没有自主性,有一种受虐倾向,一般来讲文化程度低,比较贫穷的地区这样的人比例会比较多)2,剥削性格(这种性格的人有很强的占有欲,喜欢控制人) 问:是不是第一种的对立面①:是对立面,一般来讲资本家,有权力的人这种性格会比较多3,囤积性格(这种人就行“铁公鸡”,只进不出,一毛不拔,特别小气,有点像吝啬鬼。

这种性格的人比较保守,封建的地方的人会比较多。

中国其实类似一只大的“铁公鸡”,特别是以前的中国,喜欢储蓄,储蓄率全世界第一)4,交易性格(特点是把自己当成交换的工具,来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看人几乎只关注别人的可利用价值和自己可以被利用的地方,这种人在发达工业社会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比例会更高。

)5,创生性格(这种性格的人能够真诚的爱和工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创造力,这种人在经济条件好,父母性格健康的家庭出现的比较多)问:就这种是正面的吗①:是的,前四种性格是不良的性格,只有最后一种是心理健康的。

问:这种是看家庭的情况,前面几种都是被社会影响的。

①:是的,几乎每个社会都不是完美的。

所以好的家庭胜于社会影响①:接下来谈谈弗洛姆对爱的看法①: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发现了现代社会对爱的三个误区: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我们平时看到很多女生专注打扮,穿的很性感,但是却很自私,冷漠,就是一个误区。

精神分析学派内容之比较

精神分析学派内容之比较

人物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1856-1939)1875荣格分析心理学(1875-1961)哈特曼自我心理学(1894-1970)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1902-1994)克莱因(1882-对象关系理论1960)霍妮社会文化精神分析(1885-1952)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1890-1980)精神分析学派内容基本理论㈠潜意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㈡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㈢本能论(弗洛伊德是一个本能决定论者,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㈣人格论(人格结构:伊底、自我、超我;人格发展: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㈤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压抑、投射、抵消、合理化作用、否认、转移作用、升华)㈠字词联想实验与情节理论㈡人格结构理论(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人格面具)㈢心理类型学(两种态度:内倾、外倾,和,四种机能类型:思维、情感、感觉、直觉,的组合)㈣心理动力学(心理能量)㈤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人生第一年;青年期;中年期;老年)㈠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㈡自我的起源与其自主性的发展(“未分化的基质”;自主性发展的两种:初级自主性、次级自主性)㈢能量的中性化㈣自我的适应过程(区分了两种适应形式:进步的适应、倒退的适应;探讨了外部环境对适应的影响)㈠自我及其同一性(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感)㈡人格发展渐成论原则㈢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失望)㈠对象与对象关系㈡儿童发展观(偏执—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性心态;超我与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㈢游戏疗法(解释技术)㈠神经症的文化观(情境神经症、性格神经症)㈡神经症病理学(基本焦虑,神经症需要,神经症人格,神经症的自我(真实自我、理性化自我、现实自我),基本冲突)㈢神经症的治疗(《自我分析》)㈠论人的处境(三个方面)㈡论人的需要(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㈢社会性格论(同化过程中的倾向;社会化过程中的倾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倾向的联系;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㈣社会潜意识论(社会过滤器)㈤现代西方人的困境与精神危机(逃避自由;异化;现代人性格和潜意识;对纳粹主义和希特勒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健康的概念)㈥社会改革论(人道主义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派内容之比较比较㈠其理论常被称为泛性论,特别强调性本能的作用㈡开创了无意识的研究领域㈢精神分析㈠荣认为,分析心理学实际上可以包括一切对潜意识心理现象的研究的学说,因为他理解的心理能量是中性色彩的、动力学的所以无论是弗洛伊德的强调心理能量的性欲本质,还是阿德勒的强调心理能量的权力本质,都属于他的心理能量的动力学,及分析心理学。

(最新整理)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最新整理)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 梦的解析法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是潜意识愿望的曲折表达,
是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伪装的、象征性的满足。他把梦分
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正体验到
的梦。隐梦则指梦的真正含义,即梦象征性表现的被压抑
的潜意识欲望。对梦进行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
2021/7/26
12
“梦”是人们不受控制的潜意识,可以一窥本能:
2021/7/26
10
著名的“冰山理论”:
2021/7/26
11
•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 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 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 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 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报告的内容进 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 为止。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 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 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 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7/26
21
阿德勒的主要观点
• 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 体行为的总目标。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 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 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 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学渊源 (二)哲学渊源 (三)自然科学渊源
2021/7/26
4
(一)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渊源
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曾是意动心 理学家——布伦塔诺的学生。在作为布伦塔诺门 生的三年里,弗洛伊德吸收了有关意向性,能动 性,以及行为与动机原理的有关观念。他将人的 能动性的源头归结不存在于外在世界而位于人类 自身内在世界的某些动力能量,这一观点成为后 来精神分析的能量理论的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级制度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
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时期就面临的基本规范,被社会成员视为 自然之物加以接受,‚像呼吸一样不言自明‛,但初级制度对儿童来说 可能十分严厉,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加以适应,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形成 基本人格结构。 基本人格结构创造了次级制度 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结构反过来会对文化施加影响,它通过投 射系统塑造改社会的次级制度,即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
神经症需要 • 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更深的痛苦,就形成一些潜意识的 防御性策略,霍妮称之为神经症需要(neurotic need) • 十种神经症需要: ⒈对友爱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 ⒉对主宰其生活的伙伴的神经症需要 ⒊将自己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的神经症需要; ⒋对权力的神经症需要; ⒌对利用、剥削他人的神经症需要;
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个体化 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 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 盾
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表)
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
人格由气质和性格合成 性格的构成:个人性格、社会性格 • 个人性格:同一社会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 • 社会性格:一个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
• 机能活动原理,指生命体在环境中的复杂反应
人格动力
• 人就是一个充满着能量的系统。 • 人际关系失衡:能量积累→紧张;能量转换→ 消除紧张 • ——提出‚动能‛: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是 一个人在人际情景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能量转换 模式。 自我系统——个体为了消除焦虑,就会形成一 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 己行为的标准 • 好我:需要得到满足,又受到重要他人的赞扬 • 坏我:需要得到满足,但受到重要他人的反对。 • 非我:既没有使需要得到满足,又受到重要他 人强烈谴责的行为和经验,多处于潜意识层面。 ——‚好我‛与‚坏我‛多处于意识层面。
人格化 类型: • 对自己的人格化:将‚好我‛、‚坏我‛与‚非我‛综合起来所形成 的关于自己的整体形象 • 对他人的人格化:他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 对事物的人格化:对自然现象、对所有物的人格化 • 对观念的人格化:如人们头脑中的上帝或神的观念
人格的发展阶段
六个阶段: ① 婴儿期,从出生到语言能力成熟。 ② 儿童期,从语言能力成熟到学会寻求玩伴。 ③ 少年期,从寻求玩伴到亲近同性同伴。 ④ 前青春期,从同性亲近到生殖欲成熟。 ⑤ 青春初期,从生殖欲到情欲行为的模式化。 ⑥ 青春后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
塔纳拉人
• 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群岛,一夫多妻制,父亲的权力至高无上, 长子拥有特权,但女儿地位低下。母亲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婴儿 断奶很晚,如厕训练很严格。性限制也很严格,尤其强调女人的贞洁。 • 塔纳拉人对父亲既崇拜又恐惧,对母亲怀有强烈的依恋,重视服从、 忠诚、勤劳、认真等个人品质。 • 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家神喜欢这些品质,触犯了家神就会受到惩罚 (如生病)。在其神话传说中,也有类似于俄狄浦斯的神话传说。
人际经验模式
1.未分化的模式:不能区分自己与外界,不会使用语言 2.并列的模式:能够区分自己与外界,知觉事物之间的联系,但对事物之 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缺乏逻辑依据,也缺乏对事物内在本质联系的正确 认识 3.综合的模式:以逻辑思维、对事物因果关系、内在本质联系的正确认识 和对语言文字符号的准确运用为特征
1921-1922:曾在维也纳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训练 1933—1936:在纽约组织弗洛伊德社会学著作学习讨论班 1937年:林顿和卡丁纳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用精神分析分析法合 作考察研究土著民族 主要著作:《个人及其社会》(1939)、《社会的心理疆界》(1945)、《压抑 的记号》(1951)、《他们研究了人》(1961)
神经症的文化观: 神经症的类型:情境神经症(situation neuroses)、性格神经症 (character neuroses) 神经症的病因在于从童年时代就逐渐形成的人格,而人格又取决于环境 神经症的标准因不同文化、时代、阶级和性别而异
神经症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文化困境导致人们的心理冲突,神经症是时 代和文化的副产物
发展 早期:长期精神分析治疗(高度密集性),一对一心理治疗
后期:短程精神分析(依赖病人自省能力),小组或团体的分析心理治疗
二、精神分析的跨学科研究
心理精神分析学与其他科学的交叉
由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创立性革命论和爱欲解放论
20世纪60年代,拉康,将精神分析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结合创立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与精神分析学家伽塔里合作提出精神分裂分析学,建立了后现代主义 分析理论和革命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近200名精神分析学家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美国
对古典精神分析的修正
佛洛依德理论自身的局限和特点→社会文化学派的产生 荣格、阿德勒,修正的早期代表
霍妮,1937年出版《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标志着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 沙利文,1938年创办《精神科学》——传播人际关系理论 卡丁纳,1939年出版《个人及其社会》 弗洛姆,20世会主义人本主义
人格的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人格、人格动力、自我系统、人格化、人格 的发展阶段和人际经验模式六个概念
人格 主要观点:人是人际的存在;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境的,人只有在人际 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沙利文借用了生物学的三个原理说明了这一点: • 共同生存原理,指生命离不开它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有机体的生存有赖于同 环境不停地进行能量交 • 组织结构原理,是指生命体的静态构成和变异重组。这是指人的身体构造适 合于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共同生存。
心理学的内部交叉 实验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和精神分析的整合(福纳吉等人的研究) 发展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生物学理论相互交融的趋势
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性恶论观点上:提出人的本能必须由社会加以控制‚社会应更具‘容 忍性’‛ 社会暴力和偏执问题上:汉娜·西格尔对核威胁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⒍对社会承认和声望的神经症需要; ⒎对个人崇拜的神经症需要; ⒏对个人成就和野心的神经症需要; ⒐对自足和自主的神经症需要; ⒑对完美无缺的神经症需要
——神经症需要本身是非神经症的,但如盲目偏执于其中一种或数种, 强迫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去追求满足,不能根据社会现实而灵活 地选择,就是神经症
神经症人格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小组成员:王恒、郭豪、管鸿林、罗宁俊 主讲人:王恒
一、社会文化学派的建立
美国本土对精神分析的接纳 20世纪30年代中期——精神分析对美国学院心理学的影响相当小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学院心理学的态度有所改变
1936—1943年——沙利文和埃里克森参加了‚耶鲁小组‛组织的系列讨论 会
性格类型理论
人与世界的关系可分为两种:同化、社会化 同化:人与物的关系,表现为人要获取物体 社会化: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要与他人发生联系 性格取向:非生产性性格、生产性性格 非创生性倾向:接受倾向、剥削倾向、囤积倾向、市场倾向
创生性倾向:关心人的潜能实现
第四节 精神分析的现状
一、作为临床治疗技术的精神分析
生活于现代文化困境中的大多数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症,正常人和神 经症患者的区别是相对的
基本焦虑与神经症需要 基本焦虑: • 基本罪恶(basic evil):父母不能给儿童真正的爱、不能满足儿童的 安全感的行为 • 基本敌意(basic hostility):如父母经常表现出基本罪恶,就会使儿 童产生敌意,即基本敌意 • 当儿童陷入对父母既依赖又敌视的矛盾处境时,由于其无能无助、害 怕和内疚不得不压抑敌意,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使人陷入焦虑,即基本 焦虑(basic anxiety) ——基本焦虑使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和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 一切都潜伏着危险,从而在内心不自觉地积累并渗透蔓延一种孤独无能 之感,一种自我轻视、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一种置身于怨恨和荒诞 的世界的感受
精神分裂症的人际关系说
主要观点:精神分裂症是由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 不良的人际关系→产生严重焦虑→人格意象脱离现实太远→自我系统 的防御功能失灵→经验模式倒退到并列甚至原始的水平→个体的自尊遭 到严重的破坏。 ——首创‚环境疗法‛
四、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理论——卡丁纳
阿布拉姆· 卡丁纳(1891—1981)
论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 文化与人格
• 文化:组织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化了的规范,个人获取物质生 活资料的技术,人们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化的 态度等等。 ——为了使文化这一概念具体化和操作化,卡丁纳主张使用制度这一术 语 • 制度: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思想或行为的固有模式 制度——初级制度、次级制度 • 基本人格结构(核心概念):同一文化中或制度背景下的所有社会成 员所具有的共同的人格特征
对人类学现场研究材料的分析
马克萨斯人 • 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男女比例失调,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夫制。
• 妻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打扮自己和满足几个丈夫的需要上,为此甚至不给哺 乳期的婴儿喂奶。
• 孩子得不到来自母亲的爱和安全感,依恋对象是父亲或别的男人,而且从小 就产生了对女人的恐惧和憎恨。男人间表现出较多的团结合作,女人间则表 现出较多的相互嫉妒。 • 与这些基本人格结构相对应,在马克萨斯的民间传说中,女人被描绘成恶毒、 黑心的剥削者;她们吃人,抢夺儿童的食物。没有类似俄狄浦斯的神话,却 有类似厄勒克特拉(恋父杀母)的传说。
三、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1892-1949)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 出生于美国纽约,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主要代表 人物之一。1917年在芝加哥内外科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1922年进入首都华盛顿的圣伊丽莎白医院担任当时美国 著名精神医学家怀特的助理;1936年创办《精神医学》 杂志;1949年1月14日,其在巴黎突发脑溢血死亡,年仅 57岁。 沙利文生前只出版了一部著作《现代精神医学的概念》 (1947)。其追随者在他去世后根据有关材料整理出版 了五本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