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概要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一、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和
人际关系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人际关系差异让人们产生
了种族偏见、婚姻观念、教育观念的不同。
在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上,中式
思维偏重于整体把握,强调综合性和关联性,而西式思维偏重于个体分析,注重逻辑性和独立性。
二、言谈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言谈礼仪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大表现。
在西方国家,
人们通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对于直率的沟通方式较为接受。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面子和礼貌,并且通常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以避免伤害他人的面子。
三、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差异
中西文化在生活方式和习俗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西方有诸多差异。
与中国人倾向于米饭、面条相比,西方国家更倾向于
面包、马铃薯等主食。
在礼仪方面,西方人常常习惯使用刀、叉等工具,
而中国人则更多地使用筷子。
此外,在庆祝活动和节假日方面,中西方的
习俗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与中国的春节、中
秋节等传统节日有着明显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文化背景。
总而言之,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言谈礼仪以及生活方式和习俗等方
面存在许多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三个方面的体现一、饮食文化中西方饮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中国人普遍喜欢热食,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还有一些糕点、粥等。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冷食和寿司,主食是面包、面条和土豆等。
其次,中餐注重口味的多样性和平衡,追求“五味俱全”的饮食概念;而西餐则更注重原材料的品质和烹饪的精致,强调菜品的原汁原味。
再者,中餐饭桌上通常有许多共享的菜肴,大家一起分享食物,凸显家庭团聚和亲密的氛围;而西餐则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每个人点一份食物,吃饭时更注重个人的享受和尊重。
二、礼仪与习俗中西方的礼仪与习俗也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拜访的方式不同。
中国人通常讲究“拜访如宾”,对待客人十分热情好客,拜访时主动邀请客人入座、询问饮食需求等;而西方人的拜访方式更注重隐私和私人空间,通常会提前预约,并在拜访时礼貌地等待,不会主动入座。
其次,在社交场合的礼仪上,中国人更注重保持面子和形象,比较拘谨和内敛,尤其是对长辈和权威人士的尊重;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不拘泥于礼仪,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独立性。
再者,在节日和庆典方面,中国人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通常会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现代化的节日和庆典,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常常会有礼品交换和家庭团聚的活动。
三、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中西方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首先,在时间观念上,中西方有明显区别。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时间比较随和和弹性,通常会有“中国时间”这样的说法;而西方人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在约定的时间内必须准时到达。
其次,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观念上,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更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个人幸福;而中国人注重集体的利益和整体的和谐,更强调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稳定,追求集体的幸福。
再者,在生活方式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享受和休闲,更注重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中国人在工作上更加勤奋和努力,喜欢在工作中奋发向前,追求事业的成功。
中西文化比较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而且餐具方面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直流传至今。
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
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
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隐私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
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隐私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隐私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
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
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
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现在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地位。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相关推荐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中华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
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篇1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华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华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华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华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华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华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华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华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华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华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化系统之一,它们在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历史与传统中西文化从历史和传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源于古代儒家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家庭和谐。
西方文化以发展和创新为主要动力,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2.宗教与信仰宗教对于中西文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倡导人类平等和博爱。
中国文化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虽然现代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但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3.社会组织与价值观念中西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组织,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权利。
而中国社会则更加强调集体,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公平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强调稳定、和谐和集体主义。
4.沟通和交流方式中西文化在沟通和交流方面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倾向于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和含蓄的表达,倾向于通过暗示和隐喻传达信息。
此外,在个人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而中国文化注重团体互助和群体利益。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历史、宗教、社会组织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识。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

中西方文化差异模板如下:
1.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老百姓见面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
“干吗去?”等。
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
简单问候。
2.隐私观念的差异: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
婚姻状况,甚至收入。
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
3.时间观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
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
4.餐饮习俗的差异:在西方,主人会提前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
前答复。
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然后转移到谈话的主题上。
在中国,人们会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目录一、文化背景与哲学观念 (2)1.1 中西方文化起源的差异 (3)1.2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 (4)1.3 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差异 (5)二、价值观与行为规范 (6)2.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 (7)2.2 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的差异 (9)2.3 表达方式与沟通风格的差异 (10)三、社会结构与家庭观念 (11)3.1 家庭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差异 (12)3.2 性别角色与家庭责任的差异 (14)3.3 老龄化社会的应对策略差异 (15)四、教育体系与学习方法 (16)4.1 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差异 (17)4.2 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的差异 (18)4.3 学习态度与习惯的差异 (19)五、艺术、宗教与风俗习惯 (20)5.1 艺术表现的差异 (22)5.2 宗教信仰的差异 (23)5.3 风俗习惯与节日庆典的差异 (24)六、饮食文化与服饰礼仪 (25)6.1 饮食习惯与菜系的差异 (25)6.2 服饰礼仪与审美观念的差异 (27)6.3 礼品赠送与社交礼仪的差异 (28)七、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 (29)7.1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0)7.2 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的差异 (31)7.3 工作与休闲的平衡方式差异 (32)一、文化背景与哲学观念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文化背景与哲学观念的探讨。
这两个方面对于任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们塑造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中国的文化背景源远流长,受到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多种哲学思想的影响。
这些思想强调和谐、尊重传统、重视家庭观念等。
而西方文化背景则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教义、文艺复兴等历史阶段的影响,注重个人权利、自由、独立和创新精神。
哲学观念是文化背景的核心组成部分,中西方哲学观念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哲学观念强调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中外文化差异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易导致语言学习和理解的困难。
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应包含文化知识的传播,教师应寓教文化于教语言之中,通过加强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障碍,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由音素、词素、词、短语、句子等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传达、记载、反映出来。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
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
美国人类学家古德诺夫0^4札“⑶的如故)在他所著的《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是这样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胃^ 511肋抑1⑶10整理提供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所以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如果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
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
只有较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真正使英语教学达到“为交际”的目的。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1.宗教信仰的差异(工)宗教的影响力:宗教在西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在英语国家的影响更是居于主导地位。
上至国家政权运转、公共管理,下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行为方式都有宗教影响的痕迹。
中国传统上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深,虽然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存在,但宗教的影响力较小。
无论国家管理还是老百姓的生活、行为基本上处于世俗化状态,特别是当代中国,无神论的影响更为深入。
(之)宗教传说典故:西方有大量的宗教传说与典故,体现在音乐、绘画、文学等文化形式之中。
绘画中有大量宗教题材,如“,最后的晚餐”。
文学中也有大量的宗教内容,《圣经》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作品。
经济学上所说的“马太效应”、美国多任总统都比喻美国为“山上的城市”,其实都典出于《圣经》。
这方面中国的传说典故则大多来自于历史故事,虽然也有一些宗教故事,但其影响面较窄,文化承载形式比较少,内容也不如基督教那么多。
口)宗教习俗:由于宗教的影响,英语国家形成了许多与宗教相联系的习俗,如在教堂举行婚礼、向“主”宣誓、甚至打喷嚏后别人会说1^1055 7011!” (愿上帝保佑你)或者“81633 7011!”,有困难时总是祈祷,请求上帝帮助‘1001 1101? 1116 。
中国的习俗则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成分比较多样。
不少习俗是多神论与古代礼仪制度共同影响的结果,像祭灶神、土地神、财神、宗庙与拜菩萨、关公、先人牌位等习俗都属于这种情况。
2^价值观差异性恶与性善: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是明确的人性本恶论观点的代表者。
基督教主张原罪说,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一亚当与夏娃“,丁“51115 0^ 也6 ^9.1: 1161-5 9X6 ^1511:6(1 卯011 让6 01)1”(父辈的罪孽会狹及子孙。
〕说明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
与西方古代哲人相反,中国古代圣人都是“性善论”的代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不同的人性论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发展的道路。
西方国家从“性本恶”出发,强调法治,注重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从“性善论”出发,注重人治,强调以德治理。
〔2〉张扬与谦虚:西方人比较崇尚独立、自主和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棚51111服611. 00111整理提供个人奋斗,喜欢张扬个性。
当取得成就或荣誉时,一般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和喜悦。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主张内敛,提倡谦虚。
中国人常常避免锋芒毕露,强调中庸,认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听到外国人夸耀自己某方面做得好时,中国人常用“哪里哪里”、“一般一般”等谦虚的回答。
这种中国式的谦虚经常使西方人迷惑不解。
口)个人与集体:西方人比较推崇个人自由,认为“天赋人权”,保护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而个人作为集体和组织中成员的重要性和意义是次要的。
因此,他们把自我放在了高于一切的地位,崇尚为争取个人自由而奋斗,较少因为考虑集体而牺牲个人的自由、权利与利益。
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推崇无私奉献,强调“众人拾柴火焰高”以及先人后己与公而忘私的精神。
3’思维方式的差异(丨)思考问题逻辑顺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大到小,地址从国家、省、市、县、乡、村等顺序,这体现了中国人的整体思维,即自然与人处于一个整体(天人合一),先整体后部分。
而西方人则恰好相反,他们是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这可以从信封的地址和日期的写法上得到证明。
如:“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是中国的写法,而外国人写法则是辟II 0土51:;1:101:,XI’&11,5113^11^丨?;1:0^11106,0模糊性与准确性:模糊性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而准确性是西方思维的一大特点。
西方人将一日三餐133:69^化51;、11111011^ 511卯63:按照时间分得清清楚楚。
中国人则不习惯于精确地确定一个词或概念的所指,而是习惯于在一种动态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等语境来确定其所指,例如“:你吃饭了没有?”“饭”可以指三餐中的任何一餐,但人们往往无须指明,因为从说话时间就可推知“饭”的具体所指。
0直接性与间接性: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对于别人的邀请或问候通常不直接的回答,而是采用间接的方法给予回应。
尤其是在作否定回答时,通常不给予直截了当的否定回答,因为中国人认为这有伤人的感情。
如:卜.“VIII7011 119^6 七006;1:诹11± 11161;0111^1;?^ 8:“此7匕6 I 诹111^1’11 七3:7 10. ”但是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耍是不能参加,他的回答则可能是311-63.(17 ^ ^1111161:&113. ^〔1〕4社会关系的差异(丨)等级观念:西方人平等意识比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比较强。
西方的平等意识强调个人竞争之上的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并且不允许任何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他们相信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这一点可以从一则英语谚语中证实“:6^611 51 00^0^09.11 匕6 3 口:1:65:[-如口七.”(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比较强,家长制、一言堂等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等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之)家庭结构:中国人重视家庭,血缘关系、亲情观念强。
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三、四代同堂是中国传统的幸福家庭。
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成年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义务。
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式的家庭主要由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构成,家庭结构比较简单。
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太多的依赖性。
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一般也不会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疏远。
生活礼仪的差异(丨)打招呼:中国人的问候语常用:“吃饭了吗?”、“上哪儿去?”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
但是这类招呼语不适合用于与西方人打招呼。
他们以为你要邀请他们吃饭或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
西方人的招呼用语很简单,如,“000(111101:111118!,,、“90*33:6 7011?,,、肛6 1;1^085 叩 1118 V;[让7011?”或者“恥社’ 3卯?”等。
〔2〕 0赞美与批评:西方人喜欢赞扬别人,被赞扬者总是坦然接受。
而中国人受到表扬时总是给予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
西方人对别人的批评总是直截了当,中国人批评别人用婉转、含蓄等间接的方式进行。
〔3〉劝告和建议:在中国,对别人的婚姻和家庭状况表示关心是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而言,婚姻是私生活,别人不应干涉。
如果一个中国人得知其一位美国朋友到了婚嫁年龄而没有结婚,关心地说“丫0111~6^^也6 3.^6 0^ 013,1-1-13.86 311(1 ^011 5^10111(1 ^10(1 叩31~1:061\ ”(你到了结婚的年龄,应该找个女朋友。
〉这句关心和建议的话反而使这位朋友很不高兴。
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建议干涉了自己的私事。
匕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习语、典故:英语典故、习语除了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外,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宝库,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如“弘660-676(1”,许多学生翻译为“绿眼睛”,其实该词相当于汉语的“红眼病 (嫉妒〉”,它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奥赛罗》。
奥赛罗由于受人间的挑唆,杀害了自己美丽的妻子,制造该惨剧的凶手是绿眼妖魔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棚51丨仙肥!!. 00111整理提供皿)!^")^]:)。
〔3〕再如,中国人以自己为“龙的传人”而自豪,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高贵、权利和繁荣的象征,而在英语中的“办明011”则表示凶残的动物。
^颜色词:红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代表着热情、喜庆、吉利。
例如,中国人在其传统的婚庆日子中就钟情于红色,都会贴上红色的对联,喜字来庆祝。
“红白喜事”,“红运”等词汇也是褒义词。
另外,红是汉语中政治色彩最浓的一个颜色词,是革命、进步的象征。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了不同的与红色搭配的词语,如红军,红卫兵,红色政权等。
红色还可以表示顺利、成功等意思,例如,得到老板赏识的人称作“红人”;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红极一时”。
但是外国人认为红色是危险的信号,所有的交通信号灯的红灯都是警告行人及车辆亮灯时不能穿越马路的,例如,“136 1*6011^1:118111863:”(愤怒〉,“1*6(13161:1;” (紧急警报)。
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中西国家历史、地理位置、生活方式、人文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文化渊源所造成的。
[幻但无论什么原因,我们首先要承认这种差异,理解认识这种差异,不能用中国的文化思维去理解学习西方的语言以及背后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