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日俄战争后,宪政救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曾留学日本,深入了解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宋教仁也坚持宪政救国。宋教仁的宪政思想主要包括三权分立、政党政治和内阁政治三大部分。中华民国成立后,宋教仁始终坚持致力于其宪政思想的实践,但由于受当时社会具体条件的限制以及其宪政思想本身存在的某种缺陷,最终归于失败。

正文:

20世纪初,中国已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迫在眉睫,各种救国思潮纷纷涌,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明治维新后实行君主立宪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战胜了老牌封建大国。这给中国带来极大的震撼,一时之间,宪政思潮逐渐从宣传、讨论提上改革议程。但是,国内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甚至一个党派内部对于宪政的理解相差甚远,想要实现的宪政模式也不一样,如清末立宪中立宪派官员就主张实行德日式的保留君主权力的君主立宪制,既想通过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由弱变强又能保持君主的权力。以梁启超、张謇为代表的多数在野立宪派就主张实行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虽保留君主,但希望尽早召开国会,由国会产生内阁,内阁对国会负责,皇帝不负责实际政务,“垂拱而治”即可。革命党人则反对一切君主制,主张实行美国式与法国式的共和立宪制,但在革命党内部,就采取何种形式的共和政体这一问题上,也存在者分歧,有主张美国式的总统制,有主张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便是在此种环境下展开。

一.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形成背景

宋教仁,子得尊,号敦初,别号渔夫。1882年生于湖南省桃源县香冲村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宋教仁所处的19世纪末期正直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内有没落王朝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破家亡的惨痛现实和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深深影响着宋教仁,使之走上了一条革命救国的道路,后在日本的学习和探索更加坚定了他革命救国,宪政就国的思想。具体而言:

1.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和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产生的客观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即救亡图存便成为了时代的主题而贯彻近代中国的始终。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都在救亡图存的号召下不懈地探索着救国救民之道。地主阶级经世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来抵制侵略的口号;于是,洋务运动便在“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开始大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大力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人们觉醒,西方国家不仅优越在机器生产,更是其政治制度的先进,于是,对西学的理解从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出现了戊戌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开始著书立说,组织办刊学会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和自由﹑平等的学说,要求改革君主专制,实行“定国是诏”,戊戌政变的爆发,使得这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很快归于失败,但是这场运动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认清清政府反动的本质,思想更加先进,逐渐萌生了反清革命思想。1899年,时在湖南漳江书院读书的宋教仁便对友人说:“中国苦满政已久。有英雄起,雄据武昌,东扼九江,下江南,北出武胜关,断黄河铁桥,西通蜀,南取粮于湘,击鄂督之头于肘,然后可以得天下。”说明当时的宋教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已经产生反清革命思想。到20世纪初,庚子事件,日俄战争等等一系列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使的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掀起了爱国救亡的高潮,西方的议会政治﹑政党政治﹑内阁制等等宪政思想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效法西方实行宪政改革逐渐提上改革日程,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宋教仁的救国方案——民主宪政思想也逐渐形成。

宋教仁出生于湖南,从小便受到湖湘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对宋教仁的性格﹑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湖湘文化重视政治的传统就深深地影响着宋教仁,使他自幼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同学回忆常与宋教仁“纳凉江滨,坐月夜纵谈中西政治得失,关塞险扼,及古今用兵胜败。”又据传他在漳江书院自书联语张贴于书斋;“办天下事,自欧亚始;读古人书,在秦汉前。”“莫使真心堕尘雾,要将热血洗乾坤。”一面潜心读书,一面关注政治。又如,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奋斗与创新精神,正是受到这种开放精神的影响激励着宋教仁不断地探索民主革命的救国道路,最终形成了民主宪政思想。

2.在日本期间对西方各国政治法律知识的研究和清廷立宪活动的批判—宋教仁宪政思想产生的主观原因

1904年宋教仁等人策划的华兴会和科学补习所的起义败露后,流亡到日本,曾先后在日本的东京政法大学和早稻田大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开始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社会政治学说,尤其是政治法律制度的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大量翻译了西方各国的政治法律制度类文献。例如,从1906年初到1907年初,其翻译的各国政治法律制度类文献哒几十万字,其日记中记载的有《日本宪法》4500字;《英国制度要览》6万余字;《国际私法讲义》﹑《俄国制度要览》﹑《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美国制度要览》﹑《德国官制》﹑《普鲁士王国官制》和《日本地方渔政法规要览》等等。翻译中还时常插入自己的见解。如译普鲁士官制是就写到:“其王家,王族,王官及侍从官吏甚为繁多,王家有山林田园皆有专官司之,该纯然与专制国无异也。”“参议院者,不过国王之顾问官而已,与俄国之参事院盖相同也。”说明当时的宋教仁已经理解西方民主宪政的真正含义,能准确地区分出专制与宪政。通过在日本的一系列学习翻译工作和活动,宋教仁掌握了丰富的政治法律知识,为其民主宪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5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围绕着预备立宪有着复杂的矛盾,既有适合潮流的一面,也有通过立宪避免革命的一面,其间也有也有清政府内部矛盾造成的利益差别。宋教仁对此反应非常快,娴熟地运用西方民主政治原理对立宪活动展开评论与批判,对立宪活动评论的过程既是宣传自己政治思想机会,同时也促使着宋教仁对宪政问题做继续深入细致地研究,其思想也因此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在清廷刚刚决定派员出国考察之际,宋便发表了《清太后之宪政谈》,文中指出:“立宪国民,其义务必平等,其最普通者,则纳国税是也”,“立宪国民,其权利必平等,其最普通者,则人人有被选举之权利是也”,“立宪国民,有监督财政之权”。立宪制国家,必须保证国民的参政权,被选举权,监督权,财政权这些都是清政府无法实现的,揭示了清政府不可能实行宪政的本质。之后。宋在担任《民立报》的主笔期间,对立宪活动有了更多,更系统的评论。对于清政府公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以为日本皇统万世一家,天下最有利安全之宪法,莫日本若也”,刻意效仿日本,而日本是一个封建性比较浓厚的国家,不是个真正的民主国家,宋久居日本,对日本的政治并不满意,对清廷设立的内阁和资政院,宋教仁也有所评论。最后,他得出结论“立宪者,绝非政府之所得成者也;现政府之所谓立宪,伪也,不过欲假之以实行专制也,其所以设立资政院﹑内阁,非以立宪国之立法机与关责任政府视之者也,故其所以对付资政院的权限与内阁之组织者,亦不得责以立宪之原则者也;所谓宪法大纲者,不过欺人之门面,赖人之口实,万不可信者也”。宋教仁对清政府立宪活动的批判,显示出他对资产阶级宪政理论研究的深厚功底,同时,清末的立宪运动与促使他对宪政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民主和宪政是不可分离的,宪政是民主的保证,而民主是宪政的主要目的,在近代西方国家宪政大体应具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1.成为或不成文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2.有民选议会作为代议立法机关;3.国家领导人由选举产生,并基本上废除终身制;4.实行政党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