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合集下载

艾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进展

艾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进展

艾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艾叶,作为中医药材中的常用原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艾叶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质量控制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艾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艾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在化学成分方面,艾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的存在赋予了艾叶独特的药理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含量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并分析这些成分与艾叶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

在药理作用方面,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止血安胎、驱蚊止痒等多种功效。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艾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现代药理作用。

本文将系统阐述艾叶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并探讨艾叶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质量研究方面,艾叶的质量控制对于确保其药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艾叶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与优化以及艾叶产地、采收时间等因素对质量的影响,为艾叶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艾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进行全面综述,以期推动艾叶在医药、保健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二、艾叶化学成分研究艾叶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其药理作用及开发新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艾叶的化学成分得到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艾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等。

其中,挥发油是艾叶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菌等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苯丙素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也在艾叶中被发现,它们可能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

在艾叶化学成分的研究中,科研人员采用了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LC-MS)等,对艾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艾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艾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艾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的药材。

它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类、苦味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艾叶丰富的药理作用和医疗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草药治疗、食品添加剂等领域。

一、挥发油
挥发油是艾叶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它是由多种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其中最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是蒎烯、β-谷烯、樟脑醇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因此艾叶被广泛应用于中草药治疗领域。

同时,挥发油也是艾叶的主要香气成分,赋予了艾叶独特的香味。

二、黄酮类
艾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芦丁、槲皮素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研究表明,芦丁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槲皮素则可以通过抑制组胺的释放,减轻过敏反应。

因此,艾叶被广泛应用于中草药治疗、食品添加剂等领域。

三、苦味素
艾叶中的苦味素主要指艾叶素和艾叶甙。

这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苦味和刺激性,可以刺激胃肠道分泌胃液和胆汁,促进消化。

同时,艾叶素还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因此,艾叶被广泛应用于中草药治疗领域,特别是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和疼痛症状。

总之,艾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黄酮类、苦味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艾叶丰富的药理作用和医疗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草药治疗、食品添加剂等领域。

随着对艾叶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相信将会有更多的药理作用和应用领域被发现。

艾蒿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艾蒿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艾蒿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者:任小菊徐皓陈文强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06期摘要综述了艾蒿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并对艾蒿在医药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艾蒿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艾蒿;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 S567.23+9;R2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6-0112-03Research Progress on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Artemisia argyiREN Xiao-ju,XU Hao*,CHEN Wen-qiang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anxi Sci-Tech University,Hanzhong,Shaanxi 723001)Abstract The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Artemisia argyi was reviewed,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Artemisia argyi in medicine was forecasted,so a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rtemisia argyi.Key words Artemisia argyi;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action艾蒿(Artemisia argyi),菊科蒿属植物,别名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蓬藁、医草、黄草、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

艾草在抗菌作用中的作用研究

艾草在抗菌作用中的作用研究

艾草在抗菌作用中的作用研究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寻找新的抗菌治疗方法已成为科研界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于传统中药植物的抗菌活性。

其中,艾草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分析和总结现有的研究,探讨艾草在抗菌作用中的作用。

一、艾草的简介艾草,又称艾蒿,是一种传统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它的学名为Artemisia argyi,属于菊科植物。

艾草具有苦味和香气,可入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艾草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它抗菌活性。

二、艾草的抗菌成分艾草中的抗菌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

挥发油是艾草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其主要成分包括槲叶菁、樟脑、松节油等。

研究表明,艾草挥发油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可以对多种细菌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此外,艾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如芦丁、岩菖蒲苷等都被证明对细菌具有抑制作用。

三、艾草的抗菌机制艾草在抗菌作用中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艾草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菌作用。

首先,艾草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以干扰细菌的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膜的破坏和细胞内容物的渗漏,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其次,艾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氧化还原作用,可以影响细菌的氧化还原平衡,导致细菌死亡。

此外,艾草中的化学成分还可以干扰细菌的合成代谢途径,从而阻止细菌的生存和复制。

四、艾草的抗菌活性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艾草的抗菌活性。

实验表明,艾草提取物在体外可以对多种致病菌产生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此外,艾草还可以有效抑制耐药菌株的生长,这一发现对于解决耐药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艾草提取物对于一些致病性细菌的生物膜形成和菌群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五、艾草的应用前景艾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抗菌作用中展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

艾叶的生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艾叶的生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艾叶的生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艾叶(Artem isia argyi Levl.et Vant.)是艾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干燥叶,文章对艾叶的生化成分进行简要介绍,详细阐述了艾叶的药理作用,艾叶既是一类家禽喜欢吃的饲料,也是一味重要的中草药。

近些年来关于艾叶临床作用方面的研究不断有新的进展,故对其化生物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标签:艾叶;生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艾叶在中药中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盛产,药源丰富。

《黄帝内经》中记载药物很少,其中艾叶有记载[1]。

近些年来随着对艾叶的民间用途、生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价值也在不断推广及应用。

1 生物化学成分1.1 挥发油艾叶中含有多种挥发油,所以化学成分皆不相同。

采用提取分离技术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可以确定出挥发油是艾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正品艾叶中挥发油的含量约为0.4%(ml/g)[2],也有报道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的提取产率为0.29%-0.56%(ml/g)[3],炮制品的含量为0.07%-0.15%(ml/g)。

刘向前等人利用水蒸气蒸馏法的方法湘艾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发现了龙脑、3-金钟柏酮、石竹烯氧化物、石竹烯、桉树脑等化合物[4]。

通过研究发现艾叶采摘时期不同含量就不同,这可能与艾叶生长的气候、地域、环境等有关。

艾叶炮制后挥发油含量较生品低,降低了对胃的刺激性。

1.2 黄酮类黄酮类是艾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龚珍林等人提取艾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并其测定含量,最后验证发现艾叶的黄酮总含量13.42%[5]。

目前鉴定出的艾叶黄酮类成分有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eupatilin)、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槲皮素(quercetin)和柚皮素(naringenin)等[6]。

艾叶中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艾叶中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艾叶中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gryi Levl.et Vant.) 以其干燥叶入药, 性味苦、辛、温, 入脾、肝、肾经, 生用、炒炭或掏绒, 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安胎等功效, 又名五月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黄草、香艾等, 植株香气浓烈, 药用价值高, 在我国分布广泛, 且不同产地的艾, 其作用效果也有差异。

艾的应用距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分离技术越来越成熟, 对中药的评价手段也越来越多, 从艾草茎中分离出38种化学成分, 而叶中可分离出43种。

不同产地的艾叶所提取出来的化学成分及含量也有所差异。

艾叶中含有挥发油、多糖、甾醇等多种化学成分。

人医临床上常用于妇科、消化系统、风湿麻痹类等疾病, 在动物养殖上主要用于饲料添加, 具有绿色、无公害、提高动物免疫力的特点。

现将艾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1、艾叶中的化学成分艾通常以艾叶作为其药用部分, 经提取分离发现艾叶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黄酮、微量化学元素及其它等有机成分。

1.1、挥发油挥发油是艾叶当中的主要药效成分, 占全草的0.20%~0.33%。

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复杂, 主体化合物为1, 8-桉叶素, 其他挥发油有薄荷醇、斯巴醇、倍半萜类、β-丁香烯、ɑ-侧柏酮、十六酸、龙脑、8-桉叶精、ɑ-水芹烯等。

徐新建等通过气质联用仪对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发现艾叶中有38个化学成分。

潘炯光等从艾叶中鉴定出60种化学成分成分。

姚发业等利用不同类型的毛细管柱和气-质联仪分离出59个峰和51个化学成分。

1.2、黄酮类艾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柚皮素、5, 7-二羟基-6, 3, 4-三甲氧基黄酮、槲皮素等, 其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衰老等作用。

唐生安等从艾叶中萃取分离出了5, 3-二羟基-3, 6, 7, 4-四甲氧基黄酮醇、5, 7, 3-三羟基-3, 6, 4-三甲氧基磺酮醇、5, 7-二羟基-6, 3, 4-三甲氧基黄酮、5, 7, 4-三羟基-6, 3-二甲氧基黄酮4种黄酮类化合物。

青蒿 化学成分

青蒿 化学成分

青蒿化学成分青蒿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也被称为艾蒿。

它的化学成分非常丰富,包括挥发油、萜类化合物、苦味成分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详细探讨青蒿的化学成分。

1. 挥发油是青蒿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

挥发油是指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的油状液体,它含有许多具有特殊香味的化合物。

青蒿中的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蒿类素(Artemisinin),它是一种具有强烈苦味和独特香气的化合物。

蒿类素是青蒿的主要药用成分,具有抗疟疾、抗肿瘤等药理活性。

2. 萜类化合物也是青蒿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个异戊二烯基单元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青蒿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有青蒿素、二氢青蒿素等。

青蒿素是一种具有抗疟疾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抗疟疟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中。

3. 苦味成分是青蒿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

苦味成分是指具有苦味的化合物,它们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加食欲。

青蒿中的苦味成分主要是苦菜碱、苦菜酮等。

苦菜碱具有镇痛、抗炎等药理活性,对缓解疼痛和抗炎作用有一定的帮助。

除了以上主要成分外,青蒿还含有多种其他化学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氨基酸。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青蒿中的维生素含量较高,有益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总结起来,青蒿的化学成分非常丰富,包括挥发油、萜类化合物、苦味成分、黄酮类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青蒿抗疟疾、抗肿瘤、镇痛、抗炎等药理活性,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

研究青蒿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药理作用机制,为青蒿的应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挖掘和利用青蒿的化学成分,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哎叶的药理作用与主要化学成分

哎叶的药理作用与主要化学成分

哎叶的药理作用与主要化学成分1.化学成分。

艾叶含挥发油,从中已鉴定出60种成分;从全株的挥发油中分得32个成分。

叶还含有黄酮类成分、桉叶烷类成分、三萜类成分及镍、钴、铝等元素。

2.药理作用。

艾叶煎剂或挥发油均有广泛的抑菌作用。

用艾条或艾叶烟熏消毒烧伤病房,可提高治愈率;也可用于某些污染区或传染病区的消毒。

艾灸可动员更多的巨噬细胞离开周围组织,进入腹腔,在腹腔中清除异物的作用比较彻底。

艾叶的热水提取物具有强抗补体活性成分,为两种酸性多糖。

艾叶油能松弛气管、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平喘作用,但不是通过B2受体或促使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介质引起。

而且对慢反应物质的释放有抑制作用。

艾叶油有明显的镇咳和祛痰作用。

艾叶醇提取物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

此外,还有利胆和兴奋子宫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蒿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8-06-03 16:17:00 ] 作者:王新芳董岩孔春燕编辑:studa20
【关键词】艾蒿
关键词:艾蒿;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艾蒿Artemisia vulgaris L.,也称艾叶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

艾蒿为我国传统中药,以叶入药,历代医籍记载为“止血要药”,是妇科常用药之一。

艾蒿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调经安胎、除湿止痒、通经活络等功效[1]。

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

该药用植物虽然在民间习用已有几千年历史,但对艾蒿的药用成份进行科学分析和利用,则始于近代。

近年来,已有不少关于艾蒿在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工艺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报道。

本文仅就艾蒿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艾蒿的药用部位是艾叶,艾叶的药用功能来源于其中所含化学物质,经研究艾蒿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黄酮、桉叶烷、三萜类及微量化学元素等[2]。

1.1 艾蒿挥发油类成分的研究艾蒿全草的挥发油含量为0.20%~0.33%[1]。

1985年朱亮锋等[3]首次报道了艾蒿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以1,8-桉叶素为主体化合物的挥发油(39.45%)近40种成分,主要为α-侧柏烯、蒎烯、莰烯、香桧烯、1-辛烯-3-醇、对-聚伞花素、1,8-桉叶素、γ松油烯、樟脑、龙脑等。

顾静文等[4]报道的艾蒿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1,8-桉叶油素(35.40%)、1,4-桉叶油素(4.17%)、樟脑(5.52%)、等。

艾蒿叶含挥发油约0.020% [1]。

潘炯光等[5]从艾蒿叶中鉴定出2-甲基丁醇、2-己烯醛、三环萜、α-侧柏烯等60种成分。

刘国声[6]从山东崂山产野生艾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34种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有柠檬烯、α-侧柏酮、α-水芹烯和香茅醇等。

各报道中艾蒿全草和艾蒿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及含量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植物生长的地区、环境、气候、及材料采集时间等有密切的关联。

1.2 艾蒿黄酮类成分的研究艾蒿黄酮类成分主要有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eupatilin)、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槲皮素(quercetin)和柚皮素(naringenin)等[7]。

1.3 艾蒿桉叶烷类成分的研究艾蒿桉叶烷类(eudesmane)成分有柳杉二醇、魁蒿内酯、1氧4β乙酰氧基桉叶2、11(13)二烯12,8β内酯、1氧4α乙酰氧基桉叶2,11(13)二烯12,8β内酯[7]。

1.4 艾蒿三萜类成分的研究三萜类成分有α及β香树脂醇、无羁萜、α及β香树脂醇的乙酸酯、羽扇烯酮(lupenone)、粘霉烯酮、羊齿烯酮、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酮、西米杜鹃醇和3β甲氧基9β,19环羊毛甾23(E)烯25,26二醇等[7]。

1.5 艾蒿微量化学元素研究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发现艾蒿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锶(Sr),铬(Cr),钴(Co),镍(Ni),锰(Mn),铜(Cu),锌(Zn),铁(Fe),钠(Na),钾(K),钙(Ca),镁(Mg)等[8]。

1.6 艾蒿的其它化学成分艾蒿的其它化学成分主要有β-谷甾醇、豆甾醇、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反式的苯亚甲基丁二酸等[9]。

2 药理研究
2.1 抗菌作用艾蒿在体外对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艾叶的水浸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艾叶烟熏患处有明显抗菌作用,使空气中菌落数减少,完全抑制化脓菌的生长。

艾叶烟熏对腺病毒、鼻病毒、疮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与民间用药经验相符[10]。

姜文全等[11]用艾叶熏蒸母婴同室的空气进行消毒,可达到空气正常参数要求,而且对产妇、新生儿刺激性小、毒性小。

以艾蒿与苍术或与菖蒲及雄黄或与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烟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

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

豚鼠结核经艾灸治疗后,疾病进展较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

此外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12]。

古人用艾叶治下痢、民间用艾叶驱邪,这与艾叶有较强抗菌作用相对应。

2.2 抗癌作用[10]艾叶有抗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的作用,艾叶油灌胃能增强小鼠对炎症渗出细胞的吞噬能力,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

2.3 利胆作用[10]艾叶油混悬液8 ml/kg,3 ml/kg十二指肠给药,可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91.5%和89%,与给药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

0.02 ml/kg 艾叶油十二指肠给药,可使正常小鼠胆汁流量增加20%,显示其有明显的利胆作用。

2.4 平喘、镇咳、祛痰作用艾蒿挥发油具有镇咳平喘、祛痰功效,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为萜品烯醇,直接作用于气管,可平喘祛痰镇咳,调节中枢,对药物性哮喘有明显保护作用,并能延长乙酰胆碱加组胺的引哮潜伏期,减少抽搐动物数。

从艾蒿中提出的4-松油烯醇300 mg/kg灌胃亦有显著平喘作用。

用艾叶油灌胃0.5 ml/kg,对丙烯醛柠檬酸引发的豚鼠咳嗽有明显镇咳作用,挥发油成分4-松油烯醇灌胃300 mg/kg亦有明显的镇咳作用[13]。

用艾叶油灌胃1 ml/kg,对小鼠酚红法有明显祛痰作用;其挥发油成分4-松油烯醇灌胃1ml/kg或丁香烯腹腔注射0.7 ml/kg亦有祛痰作用[13]。

α松油醇0.05 ml/kg灌服对豚鼠吸入乙酰胆碱和组胺诱发的哮喘即有保护作用,反式香苇醇亦为平喘有效成分[14]。

2.5 止血与抗凝作用张学兰等[15]研究了炮制对艾叶主要成分及止血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艾叶加热炮制后挥发性成分含量明显降低。

炒炭或烘制后对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时间有显著影响,具有明显的止血作用。

主要用于虚寒性出血,其中以180℃烘10 min和200℃烘10 min所得样品水煎液止血作用最明显,与生品组比较有着显著性差异。

艾叶醇提物对AT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

从艾叶中提出的β谷醇和5,7二羟基6,3,4三甲基黄酮均对血小板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16]。

艾叶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抗纤维蛋白溶解起止血作用的。

这与古人应用艾叶来治疗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等多种血证相吻合。

2.6 抗过敏作用有研究表明艾叶油中成分2-萜品烯醇、葛缕醇能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5-羟色胺引起的皮肤血管渗透性增强,抑制豚鼠肺组织释放SRS-A和SRS-A的引起豚鼠回肠收缩[11]。

反式-葛缕醇还对豚鼠离体气管Sc-hultz-Dale反应有抑制作用[15]。

2.7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15]艾叶油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延长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但能加速士的宁的惊厥致死,似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此外,大剂量对心脏具有抑制作用,且能保护豚鼠卵白蛋白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2.8 对外补体作用[15]将艾叶的热水提取物多半糖加入人的血清中,能使血清补体值下降,并证明这是补体激活的结果。

日本山田氏也发现艾叶热水提取物有强烈的补体活性,活性的主要成分为酸性多糖。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艾叶水提液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

2.9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艾叶油对离体蟾蜍心脏、离体兔心的收缩力有抑制作用,艾叶油能对抗肾上腺素和组胺引起的收缩。

有研究表明1∶50浓度艾叶油1~2滴均能明显抑制心脏的收缩力,对心率影响不大,但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现象,如加大浓度可使心搏停止,对离体兔心,艾叶油1ml(1∶150)可抑制心脏收缩力,心率及冠脉流量也明显减少,对兔主动脉在紧张度提高的情况下呈松弛作用,且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17]。

2.10 吸收、排泄、毒性作用艾叶及其制剂口服后很快由小肠粘膜吸收而达肝脏,并随血液循环而扩至全身,1h内即可在尿中发现艾的成分,大部分储于体内,由尿逐渐排出,或经氧化、结合而破坏。

艾叶煎剂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3 g生药/kg,艾叶油小鼠口服药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LD50为112 ml/kg。

据报道有因服干艾叶约100g 中毒致死1例[18],因此,199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服用3~9 g,外用适量。

此外艾蒿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可引起发热、潮红等。

口服少量3~5 g可增进食欲,大量则引起胃肠之急性炎症[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