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婷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的检索、阅读和整理
1、检索文献 2、阅读文献 3、组织材料 4、列出提纲 5、提炼主题
1、检索文献
计算机和网络化的发展以及各种数据库的
建立,检索文献的效率已大大提高。 任何一个数据库都不能收录所有的文章, 所以在检索文献时不能只检索一个数据库, 而要兼顾不同地区的数据库,以及综合性 和专业性的数据库。
文献综述
邱 婷
文献综述 目的 写作要求 选择综述的论题和种类 文献的检索、阅读和整理 综述的撰写
文献综述
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 空范围内有关特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 部份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 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 告 三要素:一定时空范围;反映一批相关 文献的内容;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
在于文献检索和文献取舍是根据检索前设计的方
法和标准来进行,并据此对所要讨论的问题(假 设)进行检验,得出是或否的结论。(例如:因 素分析时因子的选择可以借助系统回顾方法)
由于其检索方法和文献取舍标准明确,并且是在 检索结果未知的情况下设计的,可以大大消除作 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汇总分析
是综合某一方面的多个研究结果,对
关于检索文献的时间范围:如果所涉及的问
题以往很少被综述,或存在争议或错误的认识,
所检索的文献应当涵盖该问题的历史背景;如果 已经被广泛地综述过,可以最新一篇综述为起点 开始检索。 需要补充的是,只要是准确、有意义,文献 检索可以包括未正式发表的数据,如作者自己或 所检索到的文章的作者未发表的研究结果。
描述性综述பைடு நூலகம்
描述在某一领域内做过哪些研究。写
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对读者的意义
文献综述怎样做ppt课件

隐含推理
二度论证
论证模式
推理保障
谬误论证
方案即一切
文献批评——对研究进行阐释
隐含推理:对论据进行逻辑阐释的过程,以便提炼论点,导 出特定结论。 文献批评以已有文献中的论证作为命题式的论据,从而支持 文献综述的论题。文献检索与文献批评通常以“如果… …那 么… …”的形式先后出现。
如果外面正在下雨,那么你去上班时就要带上雨伞。
一个结果可以直接归因于某种特定行为 的执行
证据中所提到的特定行为将导致研究问 题中所界定的某种结果
文献批评——对研究进行阐释
推理保障:
选取的部分或个体必须是研究总体中正当有效的个体。 选取的部分或个体必须是研究总体的代表性个体。“代表性”意味着个体必 须具备总体的全部特征。
文献批评——对研究进行阐释
指名道姓谩骂的诋毁式研究
谬 诉诸感情的研究,立足于情感立场,而非论证立场的研究
诉诸无知的研究,运用该逻辑“由于一个论断未被证明错误,就一定正确”
误 因果关系误置 论 用未经证明的假定为证据(beg the question),如“上帝是存在的,因为上
帝是这么说的”
证
不相关结论(disconnected question)的研究
选择主题——从日常兴趣到研究课题
怎样选择一个研究兴趣 怎样将研究兴趣具体化 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标准化考试的分数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 学业表现?
? 程度是指什么,如何衡量? ? 什么是标准考试评估,如何衡量? ? 如何解释考试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 “体现”是指什么,如何体现? ? 学生的学业表现是指什么?
怎样做文献综述
汇报人:崔 灿 日期:2016-12-3
综述撰写 文献批评 文献研究 展开论证 文献搜索 选择主题
创新,21世纪中国年鉴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创新,21世纪中国年鉴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孙关龙
【期刊名称】《年鉴信息与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3
【总页数】8页(P5-12)
【作者】孙关龙
【作者单位】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学术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7.4
【相关文献】
1.加强改革创新力度开创中国年鉴事业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在第九届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学术年会上的主题报告 [J], 孙关龙
2.改革创新是高校学报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J], 向英;唐真;吴化碧;汪益川;周聂
3.改革创新是高校学报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J], 向英;唐真;吴化碧;汪益川;周聂;
4.技术创新是农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J], 焦留喜;张献忠
5.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我省医药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J], 李清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式教学文献综述

探究式教学文献综述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文献综述:
1.杨贤江等(2019)对探究式教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实施方式以及效果评价进行了综述,认为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团队协作等方面均有积极影响。
2.张永涛等(2020)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探究式教学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动机的影响。
3.王民等(2018)对探究式教学在STEM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指出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出了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4.刘佳慧等(2021)探讨了探究式教学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证明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5.陈明君(2017)总结了探究式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提出了
探究式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应用的关键点和可行性措施。
同时也反思了探究式教学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方面。
综上,通过对探究式教学的相关文献综述,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学具有许多优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探究式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该文综述了女书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了女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对女书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女书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通过引言和结论部分的分析,展望了女书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女书文化研究的整体概述,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女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关键词】女书文化、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发展趋势、中国传统文化、地位、现代社会、影响、重要文献、方法、技术、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女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因为女性在古代社会地位较低,对于女性来说,学习读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机会。
女书因为其与女性相关的特点,因而成为了专属于女性的一种文化形式。
女书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更是对于女性角色和地位在不同时期的探讨和思考。
通过研究女书文化,可以了解古代女性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女书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对于当代女性的自我认识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女书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学术研究内容,更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女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女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对女书文化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对女书文化的深入探讨,可以揭示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为当代人们提供启迪和借鉴。
女书文化的研究还可以拓展学术视野,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为学术界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对女书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女书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女书文化是指中国传统婦女在家門之間流行的文化活动,这种活动通过编织刺绣、书写创作等形式,尤其是通过书写各种吉祥的文字,表达出婦女内心世界的情感和追求。
女书文化的出现与传统社会婦女无法外出工作和学习的局限有关,同时也与其在家庭中养育子女、照料家务等角色有关。
女书文化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尤为重要,因其为研究婦女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资料。
下面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介绍女书文化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女书文化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学者们开始对女书文化进行了一些零散的研究。
王芸的《妇女的文字——侧面透视女书》等研究,揭示了女书的诞生背景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虽然这些研究具有开拓性和探索性,但局限较大。
在女书文化研究中,曹振豪的《山西女书研究》也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具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考察,综合了历史、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对女书的形态、文字特点、文化地位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当前,女书文化研究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研究者更加关注女书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关的社会现象。
倪莘的《女书文化与农村婦女社会身份再考述》,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女书文化与农村婦女社会身份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和阐述。
余楠的《千年女声:垂维与扬维——以女书文化为视角的婦女研究》从垂维与扬维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女书文化与婦女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
女书文化研究是婦女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它为我们了解婦女的家庭生活、情感体验和文化追求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虽然女书文化研究的发展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展,相信我们会对女书文化及其与婦女社会身份、性别等方面的关系有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眼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眼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刘晓婷(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摘要:眼睛的生理结构极其精细和脆弱,其经不起任何伤害,那怕是极小的损伤都会致其出现视力衰弱或视力下降,甚至出现失明,可见,保护眼睛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眼科治疗过程中,提高护理人员应对能力和护理风险的预见性十分重要,人们对眼科疾病医疗护理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但依然存在较大的护理风险。
本文从分析眼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入手,深入探究规避风险的护理防范措施,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眼科护理;风险因素;对策方法;分析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57.184本文引用格式:刘晓婷.眼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285,297.0 引言目前由于人们用眼过度,再加之交通事故或建筑工程事故等的增多,使得眼科急诊患者出现增多的现象。
特别是那些眼部受到外伤的患者,由于他们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发眼科疾病,其心理及生理等诸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情绪极不稳定,这给治疗及护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也是医患纠纷的较大隐患[1]。
为提高护理的质量,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最大限降低护理风险,本文从分析眼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入手,深入探究规避风险的护理防范措施。
1 风险因素之分析1.1 来自于患者因素1.1.1 心理因素的影响由于眼睛突然受伤,导致患者短时间无法视物,会造成生活无法完全自理的情况发生,这对患者的打击与影响是非常大的,患者会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
另外,由于患者对病房环境比较陌生,这同样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1.1.2 体位不适患者由于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卧位,导致体位不适,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情况,保持床铺的平整、舒适,在受压的部分添加软垫[2],注意与患者交谈或者放一些音乐,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基于自然人文资源的国土空间人居环境空间识别及结构优化探讨——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

coordination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needs of national spatial control, multiple factors ar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to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tructure.Key words national land space; human settlement;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space identifica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0 引言国土空间与人居环境密不可分[1],在强调生态系统性保护和建设全域美丽国土的背景下,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与自然人文环境的统筹考虑必然成为重要的战略内容。
由于大量自然人文资源与城乡建设空间交织存在,而且包含多样的人类活动,无法仅根据保护范围对自然人文资源进行单一保护,也无法忽略交织地带的城乡建设需求。
因此,对自然人文资源与人口密集地区的交织空间进行科学识别和问题分析,有助于厘清不同地域自然人文空间与人居特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而促进区域战略空间结构优化。
文章尝试建构面向全域国土空间的自然人文资源与人居环境的空间关联分析体系,有针对性地识别人居环境空间类型,并提出结构优化路径,准确引导后续空间管控策略的制定。
1 研究背景、研究思路、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研究背景红河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北靠昆明市,东接文山州,西北部与玉溪市为邻,西南部与普洱地区相接,南与越南摘要 目前的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管控难以准确测度和反映国土空间自然与人居特点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大学毕业论文材料:文献综述课题名称:海南省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联动机制建设问题研究——以2014年“威马逊”台风为例专业:行政管理学生姓名:刘秀婷班级:11级行政管理一班学号: 20110704310018指导教师:庞京城专业系主任:韩晓莉完成日期:2014年12月16日一、前言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愈来愈大,各种自然灾害在全球呈现出频发的趋势。
我国的海南省同样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打击,尤其是台风灾害,海南省更显得难堪不已。
2014年7月18日,第9号超强台风级的台风“威马逊”于18日15时30分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即是每秒60米的速度。
超强台风“威马逊”先后三次登陆华南沿海,成为自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沿海的最强台风,此次台风对海南造成前所未有的伤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面对超强台风“威马逊”灾害的前期,政府和社会大众并没有立刻紧密团结起来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但在救灾的后阶段有所好转。
尽管“威马逊”台风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对海南人民来说,“威马逊”给海南留下了沉重的代价和难以忘却的阴影。
从海南省政府在这次“威马逊”台风灾害的应对和处理中可看出,海南省现有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而海南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省份,尤其是台风对其影响是危害性的、频发性的和不可避免性的。
因此,如何加强海南省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体系的建设,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急管理处置的能力,给予海南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的保障,从而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是海南省政府的当务之急。
二、国内外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的研究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愈来愈大,各种自然灾害在全球呈现出频发的趋势。
各国对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研究也未曾停歇下来。
而关于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联动机制建设问题则成为研究重点。
(一)国外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的研究发展西方国家比较早地对危机管理进行理论研究,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对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联动机制的研究也逐渐地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20世纪60年代,危机管理成为国际学术领域中一门独立的学科。
罗森塔尔的《危机管理:应对灾害、暴乱与恐怖主义》、劳伦斯·巴顿的《组织危机管理》、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以及《威廉·L·沃的《应对危机四伏的生活:突发事件管理导论》等著作为当代危机管理理论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且影响深远。
20世纪60—80年代初期,国外的危机理论研究出现了一次高潮。
在这两个阶段西方学者关于危机和危机管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仅对危机的描述就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危机研究的先驱赫尔曼认为:“危机就是一种情境状态,其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在改变决策之间可获得的反映时间很有限,其发生也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
”卡普兰把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卡普兰和赫尔曼的观点都属于状态说,强调危机是由各种压力和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危难状态。
布雷彻认为,危机是“最高决策者所面对的三种形式:对国家基本价值的未下;高度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对来自外部的威胁,在决策上只允许有限的反应时间。
”布雷彻的观点认为危机是决策者所面临的形式。
里宾杰则将危机界定为“对于企业未来的获利性、成长乃至生存发生潜在威胁的事件”。
他认为,一个事件发展为危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第一,该事件对企业造成威胁,管理者确信该威胁会阻碍企业目标的实现;第二,如果企业没有采取行动,局面会恶化且无法挽回;第三,该事件具有突发性。
里宾杰的观点属于挑战说,强调危机是危机事件对个人。
组织和社会所形成的挑战。
由美国的雷蒙德·J·伯比等人编著的《与自然谐存》介绍了自然灾害与灾难领域的相关主题,课题的讨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包括保险、风险评估、灾难预警及救助等,着重探讨了自然灾害对可持续性的破坏。
丹尼斯·S·米勒蒂在《人为的灾害》第2版中基于美国自然灾害与不当的工程行为之间相关关系的多学科研究,阐述及今后灾害研究的方向和应有的政策取向。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际危机形势的变化,危机研究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发展,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联动机制的研究中有突破性的发展。
C.F.赫尔曼于1972年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国际危机:行为研究视角》,这是有关公共危机和应急管理研究比较早是著作之一。
E.L克兰特利1981年发表了《大规模灾难中帮助行为研究》和1983年发表《灾害社区应对---协作与权威》等文章,这些论文就欧美等国大规模疏散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支持系统、社区灾害紧急应对行动中的市民组织的危机管理、突发灾害中的社会角色的简化以及灾难事件中的大众传媒的研究等。
西方国家救灾方面的对接机制做得很好,平战结合。
不仅强调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还格外重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与联动,提出全民动员是应急机制的突发特点。
美国政治学家K•道易治、美国历史学家布莱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等人都对社会动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把社会动员用于描述与解释传统社会的没落、消失,以及现代化的力量与旧社会的对立过程,与应急动员存在着语境的差异,但也体现了与应急动员存在着的某些相似之处,即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剧烈变化导致了矛盾和冲突,这是促生应急动员和社会动员的必要社会前提。
(二)国内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的研究发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联动机制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学者对国内公共危机的研究可追溯到刘家顺等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最终研究成果中已经涉及到公共危机与政府责任问题。
911事件之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才引起了我国政府与学者的高度重视,一些课题相继出现。
牛文元、丁元竹、张成福等先后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责任问题的相关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群体性重大事件、官员腐败案件屡禁不止、恶性生产交通安全事故、粮食安全问题、大江大河特大洪涝灾害、社会保障失衡引发弱势群体社会不满意度增高、“法轮功”抵教活动、黑社会组织犯罪等。
转型期的中国进入了公共危机频发期,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集中到公共卫生与健康、社会保障与弱势群体保护、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等领域。
在2008年的湖南冰灾、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事件后,我国危机管理理论开始引入到治理洪灾、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领域。
其中程窥陶在洪灾研究中,较早引入了管理理论;董浩在关于治理山区小流域灾害的研究中,初步构建了山区小流域灾害危机管理系统。
2005年由郭济主编的《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和由苗兴壮编著的《超越无常-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等的论著是我国在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联动机制的研究有所突出的体现。
另外还有李立国和陈伟兰主编的《灾害应急处置与综合减灾》等等。
而对于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对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研究和专项研究中,不少学者的论著对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和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专项预案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其中有赵俊臣编著的《2005-2006云南灾害与抗灾防灾报告》、王绍玉、冯百侠编著的《尘世灾害应急与管理》和《地方政府应急体制建设理论与实务》等等。
2007年李学举在《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对自然灾害进行管理的观点,从而强调了必须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不仅仅是应耐或治理。
刘智勇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有必要构建公共危机管理学,不仅看到了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两且将这一重要性提升到一门学科建设的高度。
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
魏一鸣的《自然灾害复杂性研究》在治理洪灾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领域的研究促进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高庆华的《自然灾害评估》和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对自然灾害的评估作出详细的介绍等等,但是对联动机制的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还有一定差距,这些著作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欠缺,但对我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体上,我国在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上的理论研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三、结语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的脚步也没止步,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受到了诸多挑战和困难。
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联动机制体系的建设显得愈加重要。
认真回顾国内外关于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研究发展历程,对研究海南省的自然灾害危机管理联动机制又实际意义,对我国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加政府的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研究还缺乏系统化,其中综合实践性明显不高,在一定时期内的联动机制的发展特点、规律、研究思路和趋势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还明显有待提高。
因此,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将对各地方的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理论研究起一定意义上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1.著作方面:[1]{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宋炳辉、王成、金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2]郭济.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5[3]张佰成,谭伟贤.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与应用[M].北京:科学版社,2005:9[4]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薛澜,张强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9[6]祝燕德.重大气象灾害风险防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06[7]Steven Fink.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M].Backinprint,2000 2.期刊方面:[1]李娟.中国大陆10政府危机公关研究的实证研究——路径、变化与趋势[J].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库,2010[2]凌学武.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协调联动机制研究[J].前沿,2007,(9):135-138[3]姚国章.典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及其借鉴[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5[4]蒋晰,余廉.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组织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5):595[5]王昂,段立,陈亮.城市综合防灾与危机管理体系的对策研究——以“湖南郴州冰雪灾害”为例[J].经济理论研究,2003(11):11-133.学位论文方面:[1]印海廷.我国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探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2]贺岚.湖南省2008年冰灾应急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3]刘红芹.公共危机管理的协调联动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