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特点,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概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想象能力。
2.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学会分析图片和材料,从而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所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及郑和下西洋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的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其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二、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一、导入新课: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日为中国“航海日”。
它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而设立的。
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
郑和是谁?西洋又在哪儿?在同一时期中外关系史上还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去寻找答案吧!二、内容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 自主阅读,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次数和意义。
(1)时间:1405 - 1433年(2)目的:提髙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冨强”,冋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次数:先后七次(4)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即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两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材料研读: 教师展示多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 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 (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分别有120吨、100吨和50吨 表中数据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的纪念邮票》提出问题:在《郑和下西洋的纪念邮票》上,为什么取名为“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平的使者”“贸易与文化交流”“航海史上的壮举”?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个人因素;优秀的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通力合作等。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在位皇帝、目的。
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范围)3)、郑和下西洋的地位和影响。
?4)、“倭寇”是指什么?沿海人民为什么要抗倭?5)、戚继光主抗倭概况? 为什么能取得胜利?6)、、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6)什么时候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材料解析题:五、〔课堂小结〕:(2')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8'一、选择题1. “七下远洋佳话多,外交史上起长河。
万千里破重重浪,六百年掀道道波……东西更著风云景,喜启新航慰郑和。
”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B.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C. 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D. 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2. 假如你是跟随郑和远洋航行的一位士兵,你可以看到的真实情形是()A. 出发的船队规模浩大,人员众多B. 船只上满载着丝绸等物品,只用于送礼C. 船队最远到达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D. 开辟了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3. 2018年是郑和下西洋613周年。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以及倭寇问题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明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明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于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并深入分析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掌握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了解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办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倭寇问题的解决办法。
2.教学难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明朝对外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史料:收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史料,如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倭寇问题的文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海外贸易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标题《明朝对外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及其特点,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以及明朝对外抵抗外来侵略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新信息。
此外,学生对于海洋探险、殖民扩张等主题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意义以及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过程及其影响,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新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对外关系。
4.情感教育: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准备相关板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郑和是谁?他为什么要下西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以及带回来的奇珍异宝。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测试+导学案

【知识梳理】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规模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
3航行地区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及影响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惊现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抗倭经过在东南倭寇最猖獗之时,明朝派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操练阵法,组建“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戚家军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前预习】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国力雄厚。
2、目的:提高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从1405年到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4、到达地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5、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与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6、倭寇:元末明初,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
7、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组织学生互相批改、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外交,撰写剧本并进行表演,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郑和下西洋》、《明朝与世界的交流》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4.家庭作业:
(1)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本节课所学的明朝对外关系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家庭亲子互动。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引发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并尝试总结出重要事件、人物及影响。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补充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整理出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结构图,包括重要事件、人物、航线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布置相关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
2.实践作业:
(1)鼓励学生搜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资料,如图片、文物、故事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分析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学案【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多媒体展示郑和船队图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知识点一:郑和下西洋【新知导学自主学习】【学习目标】【多元导入】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
2.目的: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1)时间:1405 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 7 次下西洋。
(2)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活动:满载丝绸、瓷器、茶叶及金银货币等物品,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4.地位: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习目标】1.识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到达地区等相关史实,认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意义。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认识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4.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相关史实。
【合作探究导学】【基础梳理】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概况(1)起止时间:从1405年到1433年。
(2)远航次数:________次。
(3)到达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装载物品:_________、瓷器、________、________、金银货币等。
(5)物品用途: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6)双方互动:郑和及随行人员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
4.地位:________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5.意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________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合作探究】(1)上图是我国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而发行的纪念邮票。
你知道是哪位皇帝开始派郑和下西洋的吗?其目的是什么?(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郑和远航了几次。
郑和率船队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3)郑和远航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如何?有何历史意义?【基础梳理】1.背景(1)________,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________”。
(2)________,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3)倭寇所到之处,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________”。
2.概况(1)整顿军队①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②举措: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③结果: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________”。
(2)抗击倭寇①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________的倭患。
②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带领军民消灭________、广东地区的倭寇。
(3)结果:使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3.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合作探究】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1)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材料中的“倭寇”之患开始于何时。
明朝中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是什么?(2)依据材料和教材知识,说说戚继光为提高军队战斗力,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3)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戚继光抗倭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4)你认为戚继光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背景: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时间:1553年。
3.结果: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知能提升练习】1.郑和能够实现7次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的支持B.国力强盛C.指南针的应用D.造船技术高超2.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获取黄金B.开拓疆域C.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D.发展对外贸易3.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这表现在()①远航多达7次②船队规模浩大③今天的伊朗、沙特阿拉伯、肯尼亚等国家都曾被郑和船队访问过④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航活动,同学们积极发言。
下面是当时的发言记录,其中正确的是()甲:探寻新路,寻找黄金乙:友好往来,促进交流丙:和平使者,扬威异域丁:殖民先驱,海盗鼻祖A.甲和丙B.乙和丁C.甲和乙D.乙和丙5.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
这一史实说明()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6.“岳家军”和“戚家军”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作战勇敢,纪律严明B.其斗争都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C.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D.都是南宋时著名的抗金军队7.下列关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陈述错误的一项是()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郑和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D.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8.下列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件中,体现“和平交往”的是()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祖……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
——《明史》材料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明成祖命郑和等“通使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先后七奉使”,其船队最远到达何处?(2)请简要评价郑和船队的远航。
(3)材料二中图片人物是谁?简述他的主要事迹。
(4)材料二文字内容表达了他怎样的志向?参考答案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合作探究导学】[知识点一]【基础梳理】2.地位3.(2)7(3)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4)丝绸茶叶漆器4.郑和5.印度洋亚非海上交通线【合作探究】(1)明成祖。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7次。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知识点二]【基础梳理】1.(1)元末明初倭寇(2)明朝中期(3)倭患2.(1)③戚家军(2)①台州浙东地区②福建(3)东南沿海3.反侵略民族英雄【合作探究】(1)元末明初。
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
(2)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阵法。
(3)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人民支持;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等。
(4)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高尚品质。
【知能提升练习】1.B解析:15世纪初,郑和奉命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四个选项都是郑和7次下西洋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当时国力强盛,故B项符合题意。
2.C解析:15世纪初,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故C项符合题意。
3.D解析: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今天的越南、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肯尼亚等国家都曾被郑和的船队访问过。
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所以①②③④均正确。
4.D解析: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故乙和丙符合题意,选D项。
5.A解析:“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说明了当地人民群众抗击倭寇的积极性非常高。
抗击倭寇,平息倭患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要求。
6.D解析:岳飞创立了纪律严明的“岳家军”,戚继光创立了纪律严明的“戚家军”,岳飞抗金和戚继光抗倭,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A、B、C三项都是其相同之处。
“戚家军”是明代抗击倭寇的军队,因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7.A解析: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不断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被时人称为“倭寇”。
因此,A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8.A解析:戚继光抗倭属于中外的冲突,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①②③均为中外和平交往。
9.(1)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3)戚继光。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挺身而出,荡平倭寇的远大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