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以及倭寇问题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明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明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于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并深入分析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掌握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了解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办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倭寇问题的解决办法。
2.教学难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明朝对外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史料:收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史料,如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倭寇问题的文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海外贸易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标题《明朝对外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及其特点,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以及明朝对外抵抗外来侵略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新信息。
此外,学生对于海洋探险、殖民扩张等主题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意义以及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过程及其影响,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新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对外关系。
4.情感教育: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准备相关板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郑和是谁?他为什么要下西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以及带回来的奇珍异宝。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内容涵盖了明朝洪武至嘉靖年间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事件。
教材通过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的基础知识,对古代的朝代更迭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事件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过程及其影响;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倭寇与戚继光抗倭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葡萄牙、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学习情况。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史料,解决问题。
3.案例教学:以典型事件为例,深入剖析事件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史证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料。
3.网络资源: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与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相关历史事件的教育视频、文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对外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人教版(部编)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七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备课标】1、【课标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2、【核心概念】了解、知道、理解二、【备教学重难点】:1、教材分析: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危机阶段。
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
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本课的主题是明朝的对外关系,我对教材进行整理,分成两段:一是和平友好的主动积极的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受外来侵略的消极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由此说明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友好交往和对外冲突并存2、【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三、【备学情】1、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85%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8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70%学生能够掌握2、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
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得到培养。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少数学生看过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但对史实了解不具体。
教法学法指导:在分析原因时,联系教材P67关于史实的介绍,以教师讲解为主;对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的认识,结合文字介绍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课堂上学生齐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下面一段材料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与郑和有关的遗迹。
比如,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
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
印度有三宝石雕刻像。
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
上述都是郑和和他的船队到达过的地方。
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那儿原本一片荒凉,后来的华侨却因郑和来过就定居在这里,逐渐形成兴旺的海港。
每年在郑和登陆的日子,华侨都在这儿举行盛大游行,锣鼓喧天,龙狮狂舞,洋溢着节日气氛,以示对郑和的纪念。
郑和远航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是怎样远航的?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明代的对外关系一课。
请同学们先看一幅图片。
[投影显示]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刚才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海船模型,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那么,郑和下西洋是怎么回事?郑和下西洋在当时有什么样的背景?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4)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戚家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理解认识其历史影响。
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感受其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学习重点:郑和Fra bibliotek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由于倭寇在东南沿海猖獗,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3)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四、合作学习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2)经济繁荣,国力强盛。(3)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4)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5)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2.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1)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特点。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倭寇和戚继光抗倭、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等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以及明朝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元朝的海外贸易和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但对于明朝时期的其他对外关系事件,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以及明朝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明朝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航海技术,以及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历史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粉笔、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元朝的海外贸易情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史料,如航海图、瓷器等,引导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意义。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教学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意义,以及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
3.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抗倭战争的性质。
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阅读理解、史料分析、讨论合作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明史郑和传》。
2.影视作品:电视剧《郑和下西洋》。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播放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片段,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说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2.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四、学习任务二五、学习任务三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明朝前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的远洋航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同时也了解到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面对外来入侵,不惧危险奋勇杀敌,展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的优秀品质,也了解了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事。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即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两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材料研读: 教师展示多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达·伽马绕过好望
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
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
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
说3艘) 船只 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 (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
舰50吨、40吨 分别有120吨、
100吨和50吨 表中数据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的纪念邮票》
提出问题:在《郑和下西洋的纪
念邮票》上,为什么取名为“伟大的航
海家郑和”“和平的使者”“贸易与文化
交流”“航海史上的壮举”?
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个人因素;优秀的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通力合作等。
学生分析图表,得出结论:中国造船水平高、航海技术高、国家实力雄厚等。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本课难点。
通过教师适
时引导激发学生
的情感,使学生形
成一种积极向上
的情绪,增强民族
自豪感。
展示材料,提出问题。
材料一 日本南北朝的战乱,到
伟大的航 海家 郑和 和平的使者 航海史上
的壮举
贸易与文 化交流
[板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前提:国力强盛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3.概况: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友好之行4.意义:增进中国与亚非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网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倭患严重
2.概况:浙江台州大捷,福建、广东抗倭
3.性质:反侵略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