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中国古代外交发展史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
本课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加强统治、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具有“承上”性。
同时,本课还延续性地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上的巨大变化,昭示了明朝中后期国势的衰落,为下一节课讲述明朝的灭亡,清朝“取而代之”加强君主集权埋好巧妙的伏笔,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及意义,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2)知道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概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与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郑和能实现远航的条件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开创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又一新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和,走进明朝,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课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简介郑和。
2.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介绍西洋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展示法,首先引导学生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加深学生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记忆,落实基础知识;其次展示地图,结合地图说明“西洋”这一历史地理概念并找出出发点,最远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以及时空观念。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1)根据上表结合课本内容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规模。
(2)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其船队最远到达的地点是哪儿?
(3)郑和下西洋有何意义?
(二)戚继光抗倭(阅读教材72-74页)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_____和______。
2___,海防_____,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______,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给沿海人民的生命带来极大危害,时称“___________”。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教材74页)
1、背景: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2、时间:___________
(四)学以致用
(1)材料一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儿?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鉴真是如何“传道艺”的?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目标展示
目标导学
一、温故知新:说一说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1、政治上:2、军事上:
3、特务机构:4、思想上:
二、整体感知
1、本课共有几目,分别是什么?
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
(一)郑和下西洋(阅读教材70-72页)
1、西洋指的是哪些地方?请在71页郑和航海路线图上画一下西洋的地理范围。
2、议一议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是什么?
①条件:15世纪初的明朝经济________,国力________。
②目的:为了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政治目的),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目的)。
3、想一想:除了国力强盛这一条件外,郑和要想实现远航还要具备哪些技术条件?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中朝关系明朝初期,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和中原的明朝进行了大量的贸易往来。
高丽人向明朝进贡珍品,明朝也向高丽出口粮食和纺织品等物资。
明成祖时期,为了遏制元朝、满洲的扩张,明朝也向高丽提供了物资和军事援助。
在中朝贸易中,通常采用“熟路商人”进行贸易,并且设立了专门的贸易口岸。
但明朝后期,由于对外政策的转变和朝鲜半岛的政治动荡,中朝关系逐渐恶化。
明朝禁止高丽使用汉字、禁止高丽的贡使称臣,以及在高丽边境设置了壁垒等限制举措,这些措施引起了高丽的不满和反抗。
此外,后期朝鲜王朝内部也发生了多次内乱和政变,导致国力下降,外交政策也开始倾向于与明朝敌对。
二、中蒙关系明朝时期,蒙古地区被分裂为众多小部落,其中以右翼、中部和左翼三部最为强盛。
明朝与蒙古地区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右翼和中部,而左翼与明朝基本上没有联系。
明初时,右翼和中部的部落向明朝朝贡,接受明朝赐予的朝服和金银等物品。
明朝也在边境地区设立了边防和驻军,以巩固对这些部落的控制。
但是,在明朝后期,蒙古地区的势力逐渐强盛,逐渐对明朝产生了威胁。
尤其是明朝中期,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开始对明朝进行侵略和扩张。
明朝在遏制后金扩张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和扩大了与右翼、中部部落的朝贡贸易,以削弱后金势力的根基。
三、中日关系明朝与日本的关系比较复杂。
首先是明朝对待日本豪族的态度:一方面,明朝支持日本南北朝之间的战争,援助日本的织田氏、毛利氏等豪族,出兵朝鲜半岛以压制日本豪族的反攻;另一方面,明朝也对日本豪族怀有警惕,禁止日本侵略朝鲜半岛、禁止日本豪族在明朝境内活动、限制日本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
其次是明朝与日本开展外交的方式。
明朝与日本并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对日本的足利幕府采取的是“通商令”和“朝贡制”相结合的策略。
每年冬至节,日本的使臣要前往明朝进贡,并向明朝皇帝问安,以此作为两国外交的形式。
同时,明朝也向日本发放了“朝肃书”,派遣使臣前往日本与足利幕府沟通,表示对日本足利幕府的承认和支持。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包括与亚洲、非洲、欧洲等地区的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插图示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明朝对外关系进行评价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贡献。
2.教学难点: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评价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和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3.案例分析:以郑和下西洋为例,详细介绍其经历和贡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对外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资料: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地图。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明朝时期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明朝对外关系的知识?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教师辅助讲解,突出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和贡献。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时教案

七下3.15《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时教案一、教材分析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3.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如下所示)以及唐、宋、元时期的海上往来图片。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
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教师导入: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海洋国土,自古以来,中国人探寻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到唐朝鉴真东渡、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到元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
同样,明朝的几百年间,海洋也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看看明朝是怎样面对海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
【自主学习】自主预习(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明成祖为了,“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
2.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庙》。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公庙”,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
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历史信息?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郑和下西洋(一)背景【教师活动】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提问:何为西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西洋”是我国古代地理概念。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教师活动】明朝雄厚的国力支撑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郑和像》,并阅读教材第70页《人物扫描》,指出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是远航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分析当时远航已经具备的技术条件,诸如指南针、造船技术等。
【学生活动】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二)概况【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找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船数、首次下西洋的人数、到达的地区、最远到达的地方等信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2.掌握明朝国家的外交制度和手段3.对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教学重难点: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了解周边国家的形势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启发思考:“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外交事件?”2.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外交事件,简述其影响。
二、讲授(30分钟)(1)明代时期的外交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
明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以商治国”,并实行“通商闭关”政策。
(2)明朝的外交手段主要有派遣使臣、和亲、割地、赔款、贸易等。
(1)明朝的外交制度由礼部掌管,礼部可以派遣使臣,接待外国使臣。
(2)明朝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外国使臣不能进入皇宫,不能拜见皇帝,要拜见官员。
(3)明朝的贸易主要由两条路线,一条是南海贸易路线,另一条是丝绸之路。
(1)明朝与朝鲜关系友好,有和亲之事。
(2)明朝与日本关系复杂,明成祖时期有和亲之事,但明朝晚期出现了宁波之战。
(3)明朝和蒙古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和亲之事。
(4)明朝与西域国家关系也较为友好,多有贸易。
(5)明朝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友好,开展了繁荣的南海贸易。
1.为什么明朝实行“通商闭关”政策?2.明朝的外交制度有哪些特点?四、拓展(10分钟)为学生展示一幅明朝的外交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更多的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了解更多的贸易路线。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复习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资源:1.教学单元课件2.明朝外交地图教学评价: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明朝外交的了解。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即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两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伟大的航海家和平的使者航海史上
的壮举
贸易与文
化交流
提出问题:在《郑和下西洋的纪
[板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
1.前提:国力强盛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3.概况: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友好之行4.意义:增进中国与亚非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网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倭患严重
2.概况:浙江台州大捷,福建、广东抗倭
3.性质:反侵略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生:郑和下西洋。
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学生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见第7张PPT。
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学生活动:现在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见第8张PPT。
学生活动: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见第9张PPT。
学生活动: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4、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5、统治者的支持。
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述。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见第10张PPT。
2、起止时间:1405——1433年。
3、次数:先后七次。
4、主要人物:明成祖、郑和。
5、出发地点:刘家港6、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7、意义: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出发地点、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及详细路线。
见第11张PPT。
课件展示: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见第12张PPT。
师:郑和每到一处,赠送礼物,表达友好平等交易。
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师生互动: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之比。
见第13张PPT。
1、郑和从1405—1433年,航海7次,所用共200余艘船只,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
有2.7~2.8 万人,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哥伦布从1492—1504年,航海4次,所用共17艘船只,旗舰长24.5米,宽6米,船上有罗盘针。
有1000~1500人,到达美洲。
3、达·伽马从1497—1498年,航海1次,所用共4艘船只,长34米,宽8米,船上有罗盘针。
有160人,到达印度。
教师明确:郑和下西洋——1、时间早、规模大、到达范围广。
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师生互动: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见第14张PPT。
学生讨论:1、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师:我们要学习郑和航海中的什么精神呢?郑和精神是什么呢?见第15张PPT。
学生讨论:1、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2、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
过渡:明朝沿海的倭寇又是怎样剿灭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师:什么叫倭寇?见第17张PPT。
自主学习:从元末明初开始,一些人在国内失意的日本武士、商人纠集一批无赖,聚在海上进行武装走私和海盗抢劫,被称为“倭寇”。
师:什么叫倭患?自主学习:倭寇与中国一些走私商人和不法豪绅狼狈为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长期侵扰我国沿海被称为“倭患”。
课件展示: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见第18张PPT。
师生互动:戚继光斗争经过。
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严格训练组建“戚家军”。
在广东、福建和俞大猷配合,荡平倭寇。
见第19张PPT。
想一想: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结合地图)见第20张PPT。
学生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见第21张PPT。
一、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课件展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师: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见第22张PPT。
学生活动: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3.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郑和下西洋,了解其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认定戚继光为民族英雄,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师:史海扬帆的时候到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史海扬帆。
练习:1. 明朝时,我国最伟大的航海家是()A.戚继光B.吴承恩C.郑和D.徐霞客答案:C2. 下列历史人物中,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A 郑和 B. 岳飞 C. 文天祥 D.戚继光答案:D3.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一带③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③答案:C4、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明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造船航海技术先进B、掠夺土地和财富C、明统治者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答案:C4.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渤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
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材料三:明宪宗时有的大臣劝阻皇帝说“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回答问题:三则材料分别说明郑和下西洋的利弊是什么?答案:(1)增强了中国的威望,促进中国与西洋各国的经济交流。
(2)宣扬了中国文化,同时丰富了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国人眼界。
(3)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为继4、感情提升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5. 布置作业(1)写一篇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舰队下西洋”(2)做同步练习【板书设计】条件1.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次数、人物、地点地位、意义明朝的对外关系倭寇的形成、抗倭经过2.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教学反思】教学环节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了两个板块:(一)郑和下西洋、(二)戚继光抗倭。
两个板块都使用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足方面:学生的参与度较广,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学生上台展示和回答问题时,有点放不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