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以及倭寇问题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明朝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明朝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对于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并深入分析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掌握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了解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办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和影响,倭寇问题的解决办法。

2.教学难点: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和原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倭寇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明朝对外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史料:收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史料,如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倭寇问题的文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海外贸易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标题《明朝对外的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质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戚家军抗倭形势图》《郑和下西洋》视频、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明朝初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

他与惊涛骇浪搏击,与海盗斗智斗勇,架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海上桥梁。

自主探究:你可知道郑和扬帆远航最远处到达哪里吗?他的远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入二】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像航标灯一样闪耀在茫茫夜海整整600年。

这个有如启明星般的名字,曾点燃15世纪的文明曙光,辉映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航路。

这位航海先行者以智慧为舵、意志作桨,扬起和平的风帆,饮风餐浪28载,犁波耕澜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他就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郑和。

自主探究:那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下西洋的壮举为何没有和新航路的开辟一样,都产生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除此以外,这一时期在对外关系上还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今天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来了解一下明朝对外关系的内容。

●新课讲解一、郑和下西洋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1.郑和是谁?西洋指什么地方?2.是谁派郑和下西洋的?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简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明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

教材通过介绍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认识我国在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史实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能够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影响。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从教材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并阐述相关史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的掌握。

2.难点: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相关历史图片、视频、动画等。

3.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对外关系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时期,我国与外国有哪些往来?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史实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影响和意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及其特点,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以及明朝对外抵抗外来侵略的努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已有知识,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新信息。

此外,学生对于海洋探险、殖民扩张等主题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意义以及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的过程及其影响,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新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对外关系。

4.情感教育: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资料: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准备相关板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郑和是谁?他为什么要下西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以及带回来的奇珍异宝。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2.掌握明朝国家的外交制度和手段3.对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教学重难点: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了解周边国家的形势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启发思考:“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外交事件?”2.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外交事件,简述其影响。

二、讲授(30分钟)(1)明代时期的外交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

明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以商治国”,并实行“通商闭关”政策。

(2)明朝的外交手段主要有派遣使臣、和亲、割地、赔款、贸易等。

(1)明朝的外交制度由礼部掌管,礼部可以派遣使臣,接待外国使臣。

(2)明朝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外国使臣不能进入皇宫,不能拜见皇帝,要拜见官员。

(3)明朝的贸易主要由两条路线,一条是南海贸易路线,另一条是丝绸之路。

(1)明朝与朝鲜关系友好,有和亲之事。

(2)明朝与日本关系复杂,明成祖时期有和亲之事,但明朝晚期出现了宁波之战。

(3)明朝和蒙古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和亲之事。

(4)明朝与西域国家关系也较为友好,多有贸易。

(5)明朝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友好,开展了繁荣的南海贸易。

1.为什么明朝实行“通商闭关”政策?2.明朝的外交制度有哪些特点?四、拓展(10分钟)为学生展示一幅明朝的外交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更多的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了解更多的贸易路线。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复习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资源:1.教学单元课件2.明朝外交地图教学评价: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明朝外交的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十六世纪的对外关系,明朝在东亚的影响和贸易活动。

2.能力目标:能够以明朝为例子,阐述两个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明朝十六世纪的对外关系。

2.理解两个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表达文化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2.理解贸易对于明朝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1.电脑、投影仪、课件。

2.演示材料。

3.板书。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物是哪一个?这个建筑物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这个建筑物的石材和瓦片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们意识到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物之一是故宫,这个建筑物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石材和瓦片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

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和其他国家是有联系的,中国古代的皇帝曾经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贸易和文化联系。

2.新课讲解面对改革开放,中国欢迎外国,而明朝时期,中国对外是相对封闭的。

明朝时期的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东亚。

东南亚地区的商人和海盗时常来到中国沿海。

东南亚地区中的王国通常与中国有接触,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与大明相邻的东北地区是满洲部族生活的地方,而正是这个地方,在明代中期,崛起了一个族群,后来称之为满族。

同时,在这个地方也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势力,后来发展成为皇族: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组建了他自己的军队开始攻打明朝的领土,在他领导下,满洲部族先后占领了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

崇祯皇帝与努尔哈赤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但是最终,满洲人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自己的政府。

后来,满洲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3.示范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主要贸易出口和进口品有哪些?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如何影响日本?面对这两个问题,老师可以设法让学生回答,并激励他们多谈论这些问题。

4.练习请学生们自行阅读这两段故事,并简述这些故事中的双方互相影响了什么?故事1:明代中期,一群东南亚商人带着海南黄皮(一种稀有、珍贵的商业物品)到达中国南部。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意义,知道明朝对外交往的方式;2、通过识读路线图、图片以及阅读史料、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以及分析整理能力;3、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大无畏精神和戚继光的爱国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明朝对外交往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字谜导入,引出“太监”一词,讨论对太监的印象,展示郑和纪念馆相关图片,形成强烈反差,进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周我们学校举办了七年级的篮球比赛,我们班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最终也脱颖而出。

可以说,作为一项运动,篮球我们很拿手,但是当篮球化为文字,我们还能轻松应对吗?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字谜:单人带球,上篮得分。

(打一古代称谓)生:略(字谜略有难度,老师给予相应提示)师:谜底就是太监,这个名词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不管是在之前的学习也好,还是日常的书籍、电视剧中,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太监这个名词。

对于这样一个名词,同学们有怎么样的印象呢?或者说太监在你脑海中的形象是怎样的?生:略师:每个人对太监的印象可能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我们对太监是一个比较负面的印象。

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明朝有这样一位太监,他的名字叫郑和,当今,在许多地方都有关于他的纪念馆(展示国内外郑和纪念馆图片及郑和雕塑像,使其与太监在学生中的负面印象形成强烈对比)。

三宝庙印尼爪哇岛师:那么郑和是做了什么,使得他给人们留下了如此正面的印象呢?这就是我们第15课要学习的内容。

2、具体过程:(1)、郑和下西洋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郑和其人,(展示关于郑和的生平资料),在郑和的一生中,最值得称颂的一件事就是郑和下西洋。

我们利用我们的语文知识来分析下“郑和下西洋”这个标题,郑和是主语,是人名,“下”可以理解为去的意思,也就是说郑和到西洋去,可是西洋是哪儿呢? 展示地图以及《明史》中关于“西洋”的材料,让学生概括西洋的范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内容;
(2)了解倭寇和倭患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表格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体会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独立表达能力,体会郑和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不怕艰难、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2)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自制图片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材料解析法、表格对比法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教学反思】
时间方面控制有待加强;对待学生回答问题,应该及时给予鼓励;
对教材挖掘程度不够深,有待加强。

整体还行,需要更进一步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猷均为名将。

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

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

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

(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戚继光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个人武艺绝伦,谋略过人,不但是一个军事家,而且还是理论家。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向他们这种高尚的精神和高深的智慧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