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二首
苏东坡最经典的10首诗词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了吧。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题西林壁》宋代: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词二首-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文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 晁补之
文 艺
全 才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 么写法,有何好处?
用典
《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 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 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 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 “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 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 明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 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 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 做“雌风”。
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 一炉,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 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 充满全篇。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 (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对曰:“柳郎中 (柳永) 词,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 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 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 所说的天籁。 《庄子· 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 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 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 者认为,只有具备这种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 快哉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 与张怀民同被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贬谪为 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黄州 快哉亭记》),何等旷达!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新

探究层级知识
6、《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7、《赤壁怀古》怀哪些古?怀古的目的是什么?
8、《赤壁怀古》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 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温馨提示: 整理出你不 理解或者你 感兴趣的问 题。
1、《定风波》写了怎样的一件事?(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经过)
2、找出你认为需要重读的字或词,阐明理由。 (这些字词展示出怎样形象的苏轼?)
思考: 通过 1 题,你 能思考出“小 序的作用 吗?”
第二层级:技能运用与拓展(导学区•不议不讲)
【重点难点探究】技能系统化•系统个性化
理解层级知识
3、这首词,仅仅写的是苏轼面对自然的风雨吗? 如果不是,自然的风雨又指的什么呢?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 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苏轼词二首》
3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宿州市第三中学 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李珍 审核:
5、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 解文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名,题目是“赤壁怀古”。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
《定风波》中“定风波”是词牌名
※ 识作者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澈)。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苏轼词两首2

二、生平事略
• 苏轼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 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 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 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 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 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 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 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 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 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 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 《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 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 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 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 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 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 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 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 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 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 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 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 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 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 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 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 • • • •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 望。
三、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 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 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二、人物轶闻
• •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 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 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 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 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 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 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 从此传为佳谈。
高二语文《苏轼词两首》原文和鉴赏

高二语文《苏轼词两首》原文和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鉴赏:清代词论家徐轨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
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英雄气格的代表作,首推这篇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是苏轼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鼻)矶时写下的,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
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
在苏轼写此词的八百七十多年前,东吴名将周瑜曾在长江南岸,指挥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
关于当年的战场的具体地点,向来众说纷纭,东坡在此不过是聊借怀古以抒感,读者不必刻舟求剑。
“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
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
“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豪之一。
以下是两首苏
轼的词原文及翻译。
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落日熔金,遥岑远渡,银河欲坠鹊来空。
渡头余杭,单极忆爱岂知穷。
白袷扶病換朱弓。
翻译:
夕阳如金,远山蜿蜒,银河欲坠,一只乌鸦在天空中飞过。
渡口岸边,我忆起远方挚爱,却不知所终。
身披白衣,病榻上拿起红色弓。
第二首词:《青玉案·元夕》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莲穗隐丰稻。
鸳鸯会脚短檐斜,肠断春城晓。
月如钩,夜如漆,每儿女,最关情怀。
低头向暗壁,千嗅一香百嗅一怀。
翻译:
黄昏之后,我在东篱上端起酒杯,袖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
莲花藏在丰稻中。
鸳鸯会
在短檐下相互依偎,我因思念而伤情。
月儿弯如钩,夜色墨黑,每个男女,都怀有深情。
低头望着阴暗的墙壁,一香味熏得我心旌摇曳百般思绪。
苏轼词2首

上片——遇雨 遇雨 上片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平生。
• • • • • • • • 1.这场雨有什么特点? 这场雨有什么特点? 这场雨有什么特点 穿林打叶” “穿林打叶”——骤、大、猛 骤 2.作者的处境如何? .作者的处境如何? 雨具先去、 雨具先去、竹杖芒鞋 3.作者表现如何? 作者表现如何? 作者表现如何 莫听、吟啸、徐行、轻胜马、 莫听、吟啸、徐行、轻胜马、 谁怕、 谁怕、任平生 ——闲适、坦然的心态。 闲适、 闲适 坦然的心态。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 孤鸿。认得醉翁语, 山色有无中” 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思考: 思考: 1.此句是实写还是虚写? 此句是实写还是虚写? 此句是实写还是虚写 虚写: 长记” 属于回忆之景。 虚写:“长记”,属于回忆之景。 2.平山堂景色有何特点? 平山堂景色有何特点? 平山堂景色有何特点 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杳杳没孤鸿”“山色有无 “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山色有无 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中”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 的江南山色。 的江南山色。 • 3.这首词描写的对象是黄州快哉亭,为什么 这首词描写的对象是黄州快哉亭, 这首词描写的对象是黄州快哉亭 上片却写记起了平山堂的景色? 上片却写记起了平山堂的景色? • • • • •
主旨
• 此词通过描写 , 写景、 • 把 写景、抒情和议论 三种手法熔为 三种手法熔为 一炉, 一炉, 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 • 表达了作者 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 的胸 襟?
快哉亭景色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轼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苏轼词两首一、文学常识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他们不仅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如题,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豪放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宏,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词作豪放大气。
豪放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词语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豪放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榜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得人。
俞文豹在《吹剑录》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典故形象地说出了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区别,从此“大江东去”成了豪放词的代表句子。
周瑜周瑜(175-210),男,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
周瑜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诗人、画家、书法家,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超然台记》等。
诗歌方面:现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词方面:开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的词有怀古、咏诗、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
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串大意
析手法
明情感
烘托 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 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词中“千古风流人物” 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集中为 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要地位。
映衬 映衬是烘托的特殊形式,一方面“以 乙托甲”,一方面“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 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①实景与虚景映衬。 作者亲眼所见的景象是实,作者想象的战争情 景是虚,二者互相衬托。②周瑜的“雄姿英发” 与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 的少年得志,又显出作者的壮志未酬。
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居心求 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 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 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 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 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 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 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 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 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 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 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 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 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 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 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 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 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 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 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 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情况:沿 用古代乐府、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六州 为西域伊、凉、甘、石、渭、氐六州。州有鼓吹 曲的军歌,战前用鼓、箫、钲、笳等,合奏以壮 声威。取用名家诗词中字眼,如《西江月》,出 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 吴王宫里人‛。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命名,如 《沁园春》,沁园是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园林, 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还有名家自制词牌,如《扬 州慢》,为南宋姜夔自制曲。词发展到后来逐渐 与音乐分离,独立为一种文学样式。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 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任杭州通 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 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与黄庭坚齐名,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词与辛弃疾齐名,开创了豪放派的
3、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 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 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过了一会儿,饼 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 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 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 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 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 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 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 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 来打扰?‛
2、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 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 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 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 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 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 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 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 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 晁补之
文 艺
全 才
二、人物轶闻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 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 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 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 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 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 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 勉,从此传为佳谈。
炼字类诗歌 鉴赏技巧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 堑无涯。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 叟莲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词风。
二、生平事略
苏轼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 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 ‚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 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 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 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 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 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 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 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 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 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 (尸)。‛
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 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 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 傲声道:‚秃驴何在?。‛小 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 ‚东坡吃草!‛
苏轼其文汪洋恣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健朗,有‚苏黄‛并提;其词开豪放一 派,为‚苏辛‛并举;其书、画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轼一扫晚唐五代以来 文人词的花月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 迈奔放的风格。 宋人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 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 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 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 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 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 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 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 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 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 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 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 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 书的秘书,二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 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 ‚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 谏议。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 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 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 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 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 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 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 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 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 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 ‚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 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 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 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走 近 作 者
一 、 人 物 简 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上, 四川眉山人。嘉佑年进士。苏轼政治上比较 保守,却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宋神宗时,反 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 州等,为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 有政绩。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 部尚书。后谪惠州、儋州等地。北还 时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 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 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 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 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 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 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 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 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 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 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 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 市)。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 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 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 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 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 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 (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 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栖,寂寞沙洲冷。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 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 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 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 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激起 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几句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 法,“穿”,形容山崖高耸入云, “雪”写出白色浪花的壮美,这几 句绘形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幅奇险 雄伟的画面; 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 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 者的豪迈奋发之情。
积累名篇
江城子 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 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