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策略描述规则

合集下载

DLT723-2000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DLT723-2000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F23备案号:7783—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723—2000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 for electric powersystem 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2000-11-03 发布2001-0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前言本标准根据原电力工业部综科教[1998]28号文《关于下达1997年修订电力行业标准计划的通知》中所列项目任务《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而编制。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

这类措施虽然已在电力系统中有较普遍的应用,但尚缺乏较全面、系统的技术规定来指导有关的科研、设计、制造和运行工作。

本标准即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制定。

原电力工业部曾制定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1981年),并且正在进行修订。

该导则提出了对电力系统在扰动时的安全稳定原则要求。

本标准是根据这些原则提出对安全稳定控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编写格式和规则遵照GB/T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起草与表达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及DL/T600—1996《电力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要求。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附录B和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继电保护专委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分专委会和电力自动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季修、孙光辉、李发棣。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目次前言1 范围2 引用标准3 定义4 安全稳定控制总则5 预防控制6 紧急控制7 恢复控制8 控制系统远方信息传送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电力系统大扰动情况分类附录B (提示的附录) 可用性、可靠性及可维修性附录C (提示的附录) 紧急控制装置的动作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723—2000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 for electric powersystem 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的功能、应用条件、基本性能要求及主要技术指标等。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是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电力负荷的增加,电力系统面临的安全稳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因此,针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力系统安全是指在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基础上,防止电力系统发生事故和故障,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安全稳定控制技术是指通过对电力系统的监测、分析和控制,及时发现系统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证电力系统在各种异常情况下仍能稳定运行。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的核心是电力系统的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电力系统各个节点的电压、电流、频率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可以获取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

在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分析,可以判断系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确定应采取的控制策略。

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中,最常用的控制策略是发电机控制、负荷控制和线路控制。

发电机控制是指通过调节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和无功功率,使电力系统的频率和电压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负荷控制是指通过调节负荷的消耗或供给,使电力系统的负荷与发电平衡,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线路控制是指通过调节线路的输送功率和无功功率,保证电力系统的传输能力和稳定性。

除了上述控制策略外,还可以采用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远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自动化装置,对电力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自动监测和控制。

远动控制技术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测和控制。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人为因素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还需要考虑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和运行环境。

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环境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在制定安全稳定控制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和环境条件,以及各种可能的故障和事故情况。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是保障电网正常运行的关键,对于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和控制方法,从稳定性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讨论不同稳定性指标的计算和评估,并探讨稳定性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一、稳定性的概念和分类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分为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

静态稳定性指电力系统在建立新的稳态运行点后,各个变量能够趋向稳定的能力。

动态稳定性则描述了电力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恢复到新的稳态运行点的能力。

稳定性分析主要关注系统在遇到大幅度扰动后是否能够恢复到稳态运行。

二、稳定性的评估方法为了评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分析系统各个部分的响应特性,特别是发电机、输电线路和负荷之间的相互影响。

常用的稳定性指标包括小扰动稳定性指标和大扰动稳定性指标。

小扰动稳定性指标主要用于评估系统对于小幅度的扰动是否稳定。

其中,最常用的是阻尼比和频率暂态指标。

阻尼比描述了系统在受到扰动后,振荡的衰减速度,而频率暂态指标则反映了系统受到扰动后的频率变化情况。

大扰动稳定性指标则更多地关注系统在遇到大幅度扰动后的稳定。

常用的指标有暂态稳定指标和稳定极限指标。

暂态稳定指标主要用于评估系统在大幅度扰动后的瞬时稳定性,而稳定极限指标则用于描述系统在扰动条件下,最大负荷能够恢复到的程度。

三、稳定性控制方法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方法来控制和调节系统的响应。

常用的稳定性控制方法包括发电机控制、变压器控制和电力系统调度。

发电机控制主要通过调节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和励磁电压来维持系统的平衡。

这包括频率控制和电压控制两个方面。

频率控制通过调节发电机的有功功率输出来维持系统的频率稳定,电压控制则通过调节励磁电压来维持系统的电压稳定。

变压器控制主要用于调节电压和传输功率。

通过调节变压器的变比来控制相应的电压水平,以及通过限制变压器的额定容量来控制传输功率的流动。

电力系统调度是一种集中管理和控制电力系统的手段,通过合理安排发电机组、负荷和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以实现电力系统的稳定。

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控制策略整定原则

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控制策略整定原则

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控制策略整定原则1. 引言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控制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控制策略之一。

功角稳定控制的目标是通过调节发电机的励磁系统来维持系统的功角稳定,防止系统发生失稳或振荡。

本文将介绍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控制的整定原则。

2. 功角稳定控制的重要性功角稳定控制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控制策略之一。

电力系统的功角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如果功角稳定性不足,系统可能会发生失稳或振荡,导致电力系统的不可用性和损失。

因此,合理的功角稳定控制策略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3. 功角稳定控制策略整定原则3.1 系统动态响应要求在进行功角稳定控制策略的整定时,首先需要确定系统的动态响应要求。

系统的动态响应要求包括系统的阻尼比、过渡过程时间、超调量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根据系统的特性和运行要求来确定,通常需要满足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

3.2 功角稳定控制器类型选择根据系统的特性和控制要求,选择合适的功角稳定控制器类型。

常见的功角稳定控制器类型包括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神经网络控制器等。

不同的控制器类型在控制性能和计算复杂度上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3 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功角稳定控制器的参数整定是确定控制器性能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整定方法包括试探法、频域法、遗传算法等。

试探法是最常用的整定方法,通过调节控制器的参数并观察系统的响应,逐步优化控制器的参数。

频域法是基于系统的频率特性进行整定,可以更精确地确定控制器的参数。

遗传算法是一种优化算法,可以通过搜索算法自动优化控制器的参数。

3.4 仿真和实验验证在进行功角稳定控制策略的整定后,需要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

通过仿真和实验可以验证控制器的性能和稳定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仿真和实验验证是功角稳定控制策略整定的重要环节,可以确保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 结论电力系统功角稳定控制策略的整定原则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指导电力系统的规划、计划、设计、基本建设、生产运行和笠研试验等部门有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工作,特制定本导则、各部门应共同遵守。

第二条本导则适用于电压等级为220千伏及以上的电力系统。

第三条电力系统规划、计划、设计、基本建设、生产运行和笠研试验等部门,必须进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分析研究工作,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加强电网结构和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第二章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第四条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基本要求如下:1。

为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稳定性和频率、电压水平、系统应有足够的静态稳定储备和有功、无功备用容量,并有必要的调节手段。

在正常负荷波动和调节有功、无功潮流时,均不应发生乍发振荡。

2。

电网结构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

在规划设计中、应从全局着眼、统期待考虑,合理布局,搞好电网结构,加强主干网络,满足如下要求:(1)能够适应发展变化和各种运行方式下潮流变化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2)任一元件无故障断开,应能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且不致使其他元件超过事故过负荷的规定;(3)应有较大的抗扰动能力,并满足本导则中规定的各项有关要求;(4)实现分层和分区原则。

主力电源一般应直接接入高压主电网.3.在正常运行方式(包括正常检修运行方式)下,系统中任一元件(发电机、线路、变压器、母线)发生单一故障时,不应导致主系统发生非同步运行,不应发生频率崩溃和电压崩溃.4.在事故后经调整的运行方式下电力系统仍应有按规定的静态稳定储备。

其它元件允许按规定的事故过负荷运行。

5.电力系统发生稳定破坏时,必须有预定措施,缩小事故范围,减少事故损失.第五条电力系统在运行中应有足够的静态稳定储备,并满足如下要求:1.在正常运行方式和正常检修运行方式下按功角判据计算的静态稳定储备系数Kp%≥15~20%,按无功电压判据计算的静态稳定储备系数Kp%≥10~15%。

现代电力系统中的稳定性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现代电力系统中的稳定性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现代电力系统中的稳定性及其控制策略研究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现代电力系统常常面临各种稳定性问题。

本文将从现代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稳定性问题及其控制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现代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外部扰动(如负荷变化、电力系统短路等)下,能够恢复到稳定状态,并且保持一定时间内不出现振荡或其它异常运行状态的能力。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稳定性是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的重要指标。

在电力系统中,稳定性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动态稳定性、静态稳定性和暂态稳定性。

动态稳定性是指在发生大的外部扰动时,电力系统仍能够稳态运行的能力。

在电力系统中,动态稳定性主要指系统的振荡稳定性和电压稳定性。

动态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振荡衰减和系统稳定时间等。

静态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负荷变化等小的扰动下,能够保持电压、频率、功率因数等物理量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的能力。

静态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稳定裕度、电压裕度、动态暂态裕度等。

暂态稳定性是指在运行中电力系统发生大的扰动(如短路故障)后,系统能够从不稳定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暂态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暂态稳定裕度、短路能力等。

二、稳定性问题及其原因稳定性问题是电力系统运行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通过对电力系统的长期监测,可以发现以下几种稳定性问题:1.电网振荡问题电网振荡问题是电力系统运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

当电力系统面临大扰动时,如电力负荷突变、短路故障等,电力系统容易产生瞬时电压变化,从而引起电网振荡问题。

2.采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不稳定性问题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能源电力系统被应用于电力系统中。

然而,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特点是发电场地多、接入点广、发电容量无法预测等。

这些特点可能会导致电力系统的不稳定性问题。

3.配电系统的稳定性问题配电系统是指电能从电厂、变电站到用户之间的输电配电系统。

DLT723-2000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DLT723-2000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

DLT723-2000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F23备案号:7783—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723—2000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 for electric powersystem 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2000-11-03 发布2001-01-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前言本标准根据原电力工业部综科教[1998]28号文《关于下达1997年修订电力行业标准计划的通知》中所列项目任务《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而编制。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

这类措施虽然已在电力系统中有较普遍的应用,但尚缺乏较全面、系统的技术规定来指导有关的科研、设计、制造和运行工作。

本标准即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制定。

原电力工业部曾制定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1981年),并且正在进行修订。

该导则提出了对电力系统在扰动时的安全稳定原则要求。

本标准是根据这些原则提出对安全稳定控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编写格式和规则遵照GB/T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起草与表达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及DL /T600—1996《电力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的要求。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附录B和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继电保护专委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分专委会和电力自动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季修、孙光辉、李发棣。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目次前言1 范围2 引用标准3 定义4 安全稳定控制总则5 预防控制6 紧急控制7 恢复控制8 控制系统远方信息传送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电力系统大扰动情况分类附录B (提示的附录) 可用性、可靠性及可维修性附录C (提示的附录) 紧急控制装置的动作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723—2000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 for electric powersystem security and stability control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的功能、应用条件、基本性能要求及主要技术指标等。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电力的需求。

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成为了电力系统运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为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必须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同时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

一、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电力系统稳定性是指在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下,保持电力系统一定状态的能力。

电力系统稳定性包括动态稳定性、静态稳定性及稳态稳定性。

动态稳定性指电力系统在电力负荷突变、电网故障或发电机故障等故障时,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

动态稳定性主要涉及电力系统的振荡(发电机转子振荡、负荷振荡、电磁振荡等)控制。

静态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进行负荷调整或输电线路开关操作时,保持电压和频率稳定的能力。

静态稳定性主要涉及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和发电机的励磁控制。

稳态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给定的负荷条件下,保持其运行状态时,电压和频率满足监控要求的能力。

稳态稳定性主要涉及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二、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是指对电力系统进行故障分析和评估,了解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否保持稳定。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模型分析,一种是仿真分析。

模型分析是指基于电力系统动态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评估电力系统的动态稳定稳态稳定性,依据评估结果确定控制策略,制定控制方案。

仿真分析是指依据电力系统实测数据和运行记录,采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计算,评估电力系统稳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寻找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方案,并最终得出控制策略和控制器。

三、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策略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策略是指通过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确定控制方案,采取合适的控制方法和技术手段,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电力系统稳定性控制策略主要包括静态稳定性控制和动态稳定性控制。

静态稳定性控制是指通过差励技术和励磁调节器等手段,控制发电机的励磁电流,调整绕组电压,保持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策略描述规则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是保障电网运行稳定、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在电力系统中,安全稳定控制策略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确保电力系统在各种异常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运行,防止电网故障扩大和电力系统崩溃的发生。

安全稳定控制策略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实施负荷调节。

负荷调节是指根据电力系统的负荷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发电机组的出力,使其能够满足负荷需求,保持电力系统的平衡。

通过合理调度和优化发电机组的出力,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安全稳定控制策略中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频率控制。

频率控制是指通过控制电力系统的发电机组出力,使电力系统的频率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频率是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过高或过低的频率都会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通过及时调整发电机组的出力,保持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在额定值附近,可以有效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性。

安全稳定控制策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电压控制。

电压控制是指通过调整电力系统的发电机组出力,使电力系统的电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电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电力设备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设备损坏。

因此,通过控制发电机组的出力,调整电力系统的电压,可以保持电网的电压稳定,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策略中,还需要考虑短路电流控制。

短路电流是指电力系统中发生短路故障时流过短路点的电流。

短路电流过大会对电力设备和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产生危害。

因此,在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合理选择电力设备的参数、设置合适的保护装置等,来控制短路电流,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安全稳定控制策略中还需要考虑电力系统的过负荷控制。

过负荷是指电力系统中电流超过设备额定电流的现象。

过负荷会导致电力设备的过热和损坏,甚至引发设备火灾。

因此,在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中,需要合理安排设备容量和负荷需求,通过合理调度和控制负荷,避免电力系统的过负荷运行,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性。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策略是保障电网运行稳定、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施负荷调节、频率控制、电压控制、短路电流控制和过负荷控制等措施,可以保证电力系统在各种异常情况下能够保持稳定运行,防止电网故障扩大和电力系统崩溃的发生。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需要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设备,还需要合理的运行管理和有效的应急预案,以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