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合集下载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政治上的民主化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
自学
1、是什么因素推动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2、这场变法运动开始于什么事件?产生了什么 影响? 3、那些人参与到这次变法,它们都担任了什么 角色? 4、变法的内容触动了谁的利益? 5、这次变法对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兴起)
康有为
梁启超
反对议和: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请求变法: 指改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 立宪制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5、影响(作用):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在各 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徐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 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6、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 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 用什么理论来支持变法运来自呢?这是维新派 必须解决的问题!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或措施)
类别
(1)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
内容
训练新式陆海军 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 试废除八股文
(2)军事
(3)政治 (4)文化教 育
变法过程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6月15日,戊戌变法进入到第5日,慈禧要求光绪连下三道上谕:一、 下令免去帝师翁同和逐回原籍;二,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须到皇太 后面前谢恩;三,任命慈禧亲信荣禄出任直隶总督,掌握大权。
从6月16日到24日,慈禧又要求光绪任命崇礼为步军统领,怀塔布掌 管圆明园八旗、包衣三旗及鸟枪营,刚毅掌管健锐营,光绪并无军事大权。 9月4日,光绪下令将怀塔布、许应骙、堃岫、徐会沣、溥颋、曾广汉 等阻碍变法的礼部六堂官革职。怀塔布老婆与慈禧太后有亲戚关系,遂向 太后哭诉。 9月16日(八月初一),光绪在颐和园召见统率新建陆军的直隶按察 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另一方面,直隶总督荣禄以英俄开 战,催袁急回天津。毕永年与谭嗣同议软禁太后事。 9月19日(八月初四),傍晚慈禧突然离开颐和园,返回大内。光绪 帝自是日起迁居瀛台。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戊戌变法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二、学案导学
1、导入新课:
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那么结果如何?慈禧太后,不仅血腥镇压了光绪帝支持的维新派,而且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又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七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三、戊戌政变
阅读课本33页和34页小字内容了解戊戌政变的过程
“探究活动五”:《课时练》P33“探究导学”的“知识点三”
这场来之匆匆的救亡探索去得也是如此匆匆。可是即便这样,这惊心动魄的103天的变法运动仍然有着它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它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维新志士们的爱国精神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探究活动四”: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表格中戊戌变法的内容,并通过分析内容,谈一谈它有何意义?并思考下列问题。
分类
内容
意义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文化
军事
1)变法有利于维让学生分组讨论护哪个阶级的利益?
2)变法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
3)变法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路;训练新式军队等。
重点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展开以及其高潮——百日维新。
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

课题:戊戌变法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7课《戊戌变法》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奏折、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出示“1898年秋流传于京津地区的一首民谣”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导入新授。

二、教师引领,明标自学,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文找出以下问题自学。

)1、什么是公车上书?它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2、公车上书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又为变法做了那些事?3、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哪些?——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就维新派和洋务派不同的政治主张进行分析,加深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理解5、戊戌变法103天就失败了,原因是什么?——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理解。

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的形式1、多媒体出示材料和图片,生生合作解决第一、二个问题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看课本32页大字部分,对其中不理解的字词加以勾画,并组建学习小组讨论引发公车上书的原因、领导者、意义。

生:(阅读教材,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生:回答师: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这堂课学习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较高的分析、理解难度与较强的故事性并存。

因此,采用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读、讲、议结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并有机地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以讲故事的方式增强趣味性和感性认识,以免使教学变得枯燥。

1.导入请学生阅读导言部分,知道“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的。

提问“‘维新变法’,要变的是什么,要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后,指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思考回答问题,以对变法运动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加深对其“救国”目的的理解。

然后以“这场运动是如何开展的,这条道路能行得通吗,为什么”的问题导入新课。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学生看书,了解“公车”的含义。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背景。

回忆191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惨败19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百日维新——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惨败随后置疑:为什么“百日维新”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结局。

课件2:第7课 戊戌变法

课件2:第7课  戊戌变法

梁启超逃亡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宣传保皇立宪,主
梁启超
张改革,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回国,参与组织和策划
(号广阶任东级18公新启73,会蒙-1又人 思92号, 想9)饮是 家字冰中 ,卓室国政如主资治,人产活,了文大京反化学图对教,书袁育主馆世和持馆凯学清长复术华。辟研大在的究学学护,国术国组学研战织研究争共究方。学院面社,特19、担别20任是年讲京对,学师中梁牡图国启、书历超受馆史潜聘与文心南北化于开 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非凡成就。1929年1月29月病逝于北京
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瓜分 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既无强 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清帝是指谁?
光绪帝
2、“瓜分豆剖”和“揭竿斩木”各指什么?
帝国主义试图瓜分中国和人民的起义反抗
3、总结当时的清帝为什么会月,和梁启
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任
康有为
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百日维新的措施基本上都是
(1858—1927)清末 康梁所策划。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日本,设立
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1913年,
后为保皇派首领。 回国宣传尊孔复辟。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
戊戌变法为什么 会失败呢?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①根本原因: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单力薄,脱离广大群众, 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②客观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 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历史证明: 通过改良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 路。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实行变法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项目 内容
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 百姓向朝廷上书等。 人兴办工矿业等。
政治 经济 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裁减旧军队等。
文化 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
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
光绪帝的变法措施为什么
会在官员中引起极大的震动?
“公车上书”失败后又
为维新变法的推动做了
哪些准备工作?
二、警示洪钟——《天演论》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类别 报刊 名称 《时务报》《国闻报》 强 学 会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学会
学堂 著作
《天演论》
1、维新变法活动
创办报纸,宣传维新思想 组织学会,壮大变法力量
开设学堂,培养维新志士
论战交锋,扩大变法影响
戊戌变法的启示: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道路不能救中国。要救
中国就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仿效
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维新 变法 的背 景: 民族 危机 空前 严重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发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的高潮
• 1、开始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故又称戊 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历时103天, 故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和戊戌变法的关系
戊戌变法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 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一部分。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公车上书素材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公车上书素材

公车上书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

《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

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根据传统的历史学教材所载:反对者反对签订《马关条约》。

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

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之后,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

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

之后,光绪帝启用康有为等,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历史的更正: 关于“戊戌变法”的所有“定论”中,“公车上书”都是一个重要情节。

随手翻出《中国近代史辞典》(上海辞书82年版)说:“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派李鸿章赴日本签定《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

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于松筠庵会议,联名上书光绪皇帝……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但在全国广泛流传,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史称公车上书。

”对于这样一件教科书中言之凿凿的事情,史学家姜明先生的新著《天公不语对枯棋》中断然质疑:“这说法大可怀疑。

”姜先生用自证、它证、反证的方法,论证这件事其实相当可疑。

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但当年5月24日上海出版的《公车上书记》序中说,5月2日那天,公车们“闻局已大定,不复可救,于是群议涣散”。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严复素材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严复素材 北师大版

严复1.个人简介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

严复还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等职。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

他的译著既区别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

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

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主办《国闻报》。

“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

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课时:一节课
课程类型:新课
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知道公车上书的基本史事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引导并启发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讨论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爱国进步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
因。

教学方法:以合作学习法为主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关上课本,我们回顾第三节课(甲午中日战争)所学的内容。

生:回顾中
师: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爆发了什么战争,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及其战争结局怎样?
生: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交战双方分别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战争结果是中国战败了并签署了《马关条约》。

师:那么《马关条约》的签订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样影响?
生: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9世纪末农民阶级爆发的义和团爱国运动以及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洋务运动,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下作为当时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怎么做的——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作为爱国青年的你们会怎样做?
生:自由发挥中
师:同学的回答都有各自的道理,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5页,看
看当时的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怎样的探索?我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大家快速浏览下该课内容。

回答下黑板上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即1、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2、公车上书的领导者是谁,地点在哪里?3、公车上书的结果和历史意义?
(五分钟后)有哪位同学根据教材所看的内容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生:原因是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l 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领导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简单介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地点在北京;结果是失败了,虽然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师:在公车上书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那么,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呢?(简单介绍什么是维新派?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部分仁人志士,他们不仅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而且主张在保存中国传统的君主政体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

这一部分人我们称之为“维新派”。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


生:维新派人士在各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积极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师:在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谁?其代表作品是什么?他强调什么观点?
生:影响最大的是严复;
师:同学们对严复有多少了解?
生:沉默中
师: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大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大概了解严复后,还有哪位同学说说严复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他强调什么观点?
生:严复的代表作品是《天演论》,他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他认为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

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他强调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师:回答的很好,因此教材将其称为警世洪钟,它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康有为赞叹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严复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师:严复的思想主张触动了一批中国人,其中包括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终于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决心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了。

(强调“明定国是”诏书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正式开始的标志)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内容归纳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结果如何,这次变法有什么重大意义?我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

生: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

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革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师:很好,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五个方面来归纳。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文化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等。

那么这次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成功了呢?为什么?
生:结果是失败了,因为遭到顽固派的竭力反对。

师:同学们要注意到,此次维新变法运动除了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竭力反对之外,还有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实权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掌握以及变法触及到了顽固派的利益,故遭到其极力反对。

综合以上原因,最终导致其失败。

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
杨深秀和康广仁。

又因为这次变法历时103天,故又称为“百日维新”。

(强调“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运动同指1898年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维新人士所发动的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生: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因此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学习和传播西方的新思想和制度等。

师:学完这课我们将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按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行巩固学习,即第一个小标题,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第二个小标题,警世洪钟《天演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第三个小标题,短暂的“百日维新”——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后来由于顽固派的极力反对,变法失败。

其中同学们要知道什么是公车上书,不要以后有人问你,你说不知道、没听说过诸如此类的借口;其次同学们要知道严复作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天演论》及其主要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对当时社会造成的深刻影响;再次,知道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最后,掌握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认识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

还剩些时间,大家可以互相讨论下,你是如何认识戊戌变法,也就是维新变法对社会的影响?生:……
师:1.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和爱国的意义。

2. 虽
然它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及其以后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近代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他们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急促而悲壮,并且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回家后请同学们预习第八课辛亥革命。

课后作业:谈谈维新变法对社会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的原因
2、公车上书的领导者
3、公车上书的结果和历史意义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
1、严复的《天演论》
2、严复的主要观点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
2、标志:“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
想;
文化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等。

4、结果:失败
5、失败原因: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竭力反对等。

6、意义:
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因此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学习和传播西方的新思想和制度等。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