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了解严复及其译著的《天演论》。
了解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训练,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自学导读题:(一)运动序幕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民族矛盾激化2、公车上书:()和()联合应试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二)思想舆论1、维新派人士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思想2、()译著《》把西方进化学说介绍到中国,鼓吹变法(三)百日维新1、时间:()年6月-----9月2、标志:光绪帝颁布“ ”宣布变法3、内容:经济上()军事上()政治上()文化教育上()4、作用:(四)运动失败1、()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2、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被杀害,变法失败三、精讲点拨1、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
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阅读导言后,得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
2、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运动的序幕:①背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认识到,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还必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学案 北师大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学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习导航:】复习: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是什么?给国人什么样的震撼?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有什么不同?给当时中国人什么样的启发?救亡图存--公车上书(拉开戊戌变法的序幕)(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公车上书:(时间:_________年春)主要人物: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称的“中国西学第一”指的是__________ ,他著有《____________》,把西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内容:政治: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经济: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作用: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军事:作用:增强国防力量。
四、失败:戊戌政变(1)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2)原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没有彻底反封建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③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②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3)教训:①当时的中国走改良(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②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7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识记百日维新开始及结束的时间、失败的标志。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1.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发起“”。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全国。
从此揭开序幕。
2.“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史称“”(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又叫戊戌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活动二:阅读材料,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影响,加深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的认识。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摘自《百度百科》结合材料请回答:(1)戊戌变法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谁?他甘愿为变法一死,你认为他的这一做法值得吗?(2)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什么运动,促进了人们哪个方面的解放?【检测反馈】()1.通过“举人”“签名”“1895年”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联想到A.公车上书B.百家争鸣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2.画家孔维克创作的《公车上书》被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由孔维克耗时3年完成。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 北师大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2.过程: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
3.作用: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二、警世洪钟《天演论》1.作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
2.内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认为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3.影响: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三、“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结果:变法措施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
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
戊戌变法持续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4.作用: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问题1】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探究:(1)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
(2)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3)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问题2】戊戌变法虽然使中国近代化进入了“制度变革”的阶段,但仍然无法避免昙花一现的命运。
想一想,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探究:(1)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较为薄弱,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级,因而戊戌变法从一开始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维新变法导名师学案 北师大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洋务派和维新派主要内容的异同,发现维新变法的进步之处。
2.能说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材料分析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近代社会的影响。
4.能说出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它与维新变法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一、预习方法指导1、查看第3课导学案,温习阅读六字诀,并应用这种方法阅读教材。
3、实验班在“微课/测试”中写下你的疑问;非实验班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处写下你预习后存在的疑问、希望了解的内容.二、自主学习1-13班:请登陆网班个人账号,完成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在线微课。
14-16班:完成本纸质导学案。
2、阅读教材P38“每课一得”,思考:(二)维新变法的发展与高潮(重点)1、公车上书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宣传活动:严复:A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C.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6.“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从除旧的政治角度看,戊戌变法的哪项措施具有革命性( D )A .发展农工商业 B.创办新式陆海军C. 废除科举考试D.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7.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
“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B )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虎门销烟D .义和团运动8.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开始于(B )A .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B .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C .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D .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我的疑问【课堂探究】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组辩论中学会同他人,尤其是持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2、难点:如何让学生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前面学习到封建地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口号是什么?它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了吗?其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
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2、授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兴起、发展、高潮、结局,指导学生分组学习,通过阅读课本分别找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兴起A.背景教师: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人民陷入了迷茫之中,而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人民沉重的打击,让学生回忆《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有危害?中国人民反应如何?什么是公车?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在思考救国之路。
八年历史上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导学案

桓仁东山中学历史导学案2013版版桓仁东山中学历史导学案2013版八年历史上第 7课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严复及其思想主张。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以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公车上书(时间:年春)背景:《马关条约》的签定主要人物:、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2、百日维新(1)时间:年月,光绪帝颁布“”诏书,到9月发动政变,前后103天,最终失败,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3、变法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4、变法结果:由于变法触动了的利益。
9月,发动政变①被囚禁②、逃往国外③等六人被杀。
二、展示探究教学反思:四、巩固训练1.导致1895年“公车上书”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B.“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C.《北京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2.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A.推动政治改革 B.挽救民族危亡C.促进思想启蒙 D.发展社会经济3.某一历史网站上展开了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列观点中最准确的是()A.变法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B.变法阻碍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C.变法受到开明地主的欢迎 D.变法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4.戊戌变法运动又称“百日维新”,揭开这次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C.强学会的成立 D.《中外纪闻》的创办5.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6.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帮助光绪帝夺取实权 B.维护封建统制C.发展资本主义 D.实行民主建立共和国7.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A.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B.维新派反对清政府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 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8.戊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A.蔡锷 B.梁启超 C.康有为 D.谭嗣同9.严复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十九世纪末最敏感的人”,因为他()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主张民主共和思想C.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 D.宣传“物竞天择”观点10.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制作:审核:初中历史组使用时间:【学习目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识记“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把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2、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3、掌握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比较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要思想的异同。
通过学习,能正确认识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清操和历史责任感。
【预习导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的背景、目的、时间、人物、经过和影响。
2.维新派人士为宣传变法而进行了那些活动?3.维新派人士严复译著代表作品是?他在中国宣传什么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4.光绪皇帝决心变法的背景是什么?5.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6.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各是什么?【问题探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探究活动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以及康有为屡次上书的警示之下,1898年6月,清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材料二: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因失败而告终。
材料三:电影《大刀王五》有这样一个镜头:王五秘密进入监狱,准备营救被关押的好友谭嗣同,但谭嗣同坚决不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谭嗣同始!”最后谭嗣同被清朝杀害。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清帝是谁?他宣布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请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我们可以从谭嗣同身上学到什么精神呢?有人认为谭嗣同死的不值,“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也有人认为他死得其所,他的死可以唤醒后人。
你是如何看待此事?〖探究活动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胶澳事后(德国占领胶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揭竿斩木,已有忧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导学案
【课程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学习目标】
1.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3.理解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代的进程
【重点】
理解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及其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影响。
【难点】
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失败原因。
【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快乐自学,巧妙记忆】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笔记)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进一步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主张学习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一、康有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背景(主要原因):1895年的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2、目的:救亡图存。
口号:变法图强。
3、经过:1895年,、等人联合上书光绪皇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史称“公车上书”。
3、影响:“公车上书”揭开的序幕。
二、警世洪钟《》(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2、维新派展开系列活动: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翻译西方著作,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发展。
三、短暂的(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
1、开始标志:1898年(戊戌年),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戊戌变法开始。
2、主要内容:
①政治:,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触犯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反对,最终失败)。
②经济:发展。
(促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创办报刊、开办、培养人才(如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对中
国近代教育产生长远影响,维新变法失败后,唯一保留的成果),
废除(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阶级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传播),
④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
(提升军队作战力)。
3、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等为变法牺牲。
4、评价:(1)性质: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
(2)积极作用:有利于_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作用(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最突出的作用)。
(3)局限性: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愿望。
(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5、失败原因: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顽固派势力强大。
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第二部分【微笑合作,轻松过关】
2、想一想: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你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仅仅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造成的吗?为什么?
第三部分【知识小结】:学习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1.标志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开始的历史事件是,它学习西方的制度,主张建立制。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领导者是和;3.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作用是:在社会上起了作用。
第四部分【课后练习】
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2.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强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此文中“自强之路”、“维新之路”
分别是指()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五四运动、戊戌变法
3.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其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4.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B.建立强学会C.创办《万国公报》D.颁布《明定国是诏》5.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他强调的是()
A.学习西方的技术B.西方的学校教育
C.学习西方的制度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6.下列相关戊戌变法的表述,准确的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
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7.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将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A.火烧圆明园B.“公车上书”C.谭嗣同殉难D.八国联军侵华8.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求变法图强的主要人物有()
①林则徐②邓世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下列措施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A.发展农工商业B.训练新式陆海军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D.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10.右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从容赴死的图景。
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君子””是指()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
11.“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材料评价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2.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准确的是()
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15年是“百日维新”117周年,某网站为纪念“百日维新”展开大讨论,下面观点不.
准确
..的是()
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戊戌变法时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现北京大学前身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15.有学者认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散,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95年至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水准(由轻视转变为钦佩),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
——摘自许知远《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材料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1)材料一中“失败”指的是什么?“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在中国后来转化成了怎样的实际行动?这个行动产生了什么作用(影响)?
(2)据材料二,谭嗣同为变法而从容就义,揭开这次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其主要领导人是谁?维新派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在高等教育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你认为是什么?
(3)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原因。
16参考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行动:戊戌变法(维新变法);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2)序幕:公车上书;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措施:发展农工商业;遗产:京师大学堂。
(3)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变了落后的面貌,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
或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清朝统治者对日本有了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