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2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课题: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课时:一节课课程类型:新课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认知与技能:知道公车上书的基本史事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引导并启发学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讨论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爱国进步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以合作学习法为主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关上课本,我们回顾第三节课(甲午中日战争)所学的内容。
生:回顾中师: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爆发了什么战争,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及其战争结局怎样?生: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交战双方分别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战争结果是中国战败了并签署了《马关条约》。
师:那么《马关条约》的签订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样影响?生: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师:前面我们学习了19世纪末农民阶级爆发的义和团爱国运动以及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进行了洋务运动,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下作为当时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怎么做的——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作为爱国青年的你们会怎样做?生:自由发挥中师:同学的回答都有各自的道理,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5页,看看当时的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怎样的探索?我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大家快速浏览下该课内容。
维新变法运动

一、“公车上书”具备的基础与直接原因
1、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2、时局形势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深重。 3、思想基础 早期的维新思想宣传。严复翻译介绍进化论
中国近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认为: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 度、法学和经济学,而不是军事,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 外国人利用出版报纸和杂志的特权,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万国公报》, 特别是李提摩太,全身心投入制度变革的事业……。康有为的很多改革 思想即来自于传教士。 1891年,康有为开办了万木草堂,18岁神童梁启超听康有为讲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4、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具有群体性的觉醒。 谭嗣同:“经此创痛巨深,乃 摒弃一切,专精至思”。研习西学, 5、公车上书的影响 探求变法。 新科状元张謇:“抱为中国伸 眉书生吐气之志愿”,弃官办厂, 虽然遭到顽固派的阻挠,但激起 “实业救国”。 朝野上下强烈的社会反响。拉开了维 名门之家的曾朴:“一腔热血, 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满腹牢骚”,辞官到上海办报刊、 写小说。
第7课 戊戌变法 1898年
三个阶段:萌发于早期维新思想;
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百日维新进入高潮。
(知识结构) 背景
经济基础: 时局形势: 思想准备
(知识结 构)戊戌 变法
戊 戌 变 法
领导
派 (代表人物: 拉开序幕:
)
宣传鼓动:
过程 进入高潮: 最终失败: 积极作用:
影响
历史启示:
《马关条约》的 内容有哪些? 给中国社会带来 怎样的影响? 19世纪末,中华 民族面临着怎样 的严重危机?
①改革政治
③翻译外国书籍 A.①②③ C.①②④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1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2.活动建议: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分组模拟、自主探究等方式,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变法的意义,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自主探究等方式分析理解得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3.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由梁启超的话导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2)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引入课题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课标导读(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要点:1、维新思想的传播:<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领导:康有为、梁启超。
见课本第32页照片。
<3>公车上书(见课本32页插图)。
①经过:《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②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
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2、百日维新:<1>时间 1898年6-9月<2>内容:A,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3>性质: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3、戊戌政变:<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2>戊戌六君子:维新派人士谭嗣同(见书32和33页插图和他说的一段话)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遭清政府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映,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考演练●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八上P33 识记1、《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堂考点探究【易错警示】1.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开端,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
2.广义上的维新变法运动指的是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抨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开始到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止。
狭义上的维新变法运动指戊戌变法。
【易混辨析】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性质地主阶级改革资产阶级改革目的维护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阶级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疑难解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观上:①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②脱离人民群众;③既想保留封建王朝,又想发展资本主义,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改革,本身就有矛盾的一面。
客观上: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太强大。
知识点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知识点二:警世洪钟《天演论》2.(2014·江苏盐城)被鲁迅称为“19世纪最敏感的人”的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步思想。
这表明他主张()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抗外国侵略B.效仿西方政治制度,实行维新变法C.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D.兴办工厂,实业救国知识点三:短暂的“百日维新”3.(2014·江苏连云港)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维新变法运动内容序幕:“”,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背景:1895年《》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代表人物:、主张:变法图强,变法维新①经济方面:②军事方面:③文化方面:创办,开放,开办培养人才等。
维新变法运动

2.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D ) ①推翻清朝统治 ②发展资本主义 ③救亡图存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解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 变法,通过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答案:D
3.戊戌变法的诸项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
作用: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
变法的背景: 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
变法的标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变法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类别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内容 发展农工商业 训练新式陆海军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 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① 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首的 顽固派的破坏。 ②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③ 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产阶级改 良的道路行不通!
维新变法运动
兴起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
《天演论》 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
解析:A、B、C三项都不符合其内容;从诏书的文化内容来看, 它在思想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D项的说法正确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 也。”
——严复
请完成: (1)上述引文出自严复译著的什么著作?
(2)严复生活在哪一时期?
(3)你认为这一著作的出版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1)《天演论》。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主设计人:刘兆恩曹新山八年级历史授课时间:20098年9月日【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重难点解析: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预习导学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矛盾激化运动序幕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揭开序幕:公车上书:年和联合应试举人上书,请求变法。
维新派人士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积极宣传思想舆论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
译著《》把西方进化学说介绍到中国,鼓吹变法维时间:年6~9月标志:光绪帝颁布“”宣布变法新目的:通过变法,实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变经济上法百日维新内容:军事上运(运动高潮) 政治上动教育上作用:性质: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年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
运动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被杀害,变法失败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不能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走不通。
【三、】主动探究、拓展延伸;材料分析: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绝命诗材料二:“我向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请回答:1、“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2、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3、“去”、“留”分别指的是谁?谁是生者,谁是死者?4、谭嗣同为什么称自己“死得其所”?5、上述诗句反映了谭嗣同怎样的精神?你如何认识他的这种精神?【四、】课堂练习1、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为救亡图存,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强学会的成立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 《天演论》的译述2、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3、戊戌变法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 B.同治 C.慈禧 D.光绪4、通过出卖维新派得到慈禧太后信任的是A.李鸿章 B袁世凯 C.荣禄 D.刚毅5、为挽救民族危机,康有为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得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四项建议。
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课件)

5.作用: 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6.性质: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7、作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四.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慈 禧 太 后
戊戌政变
囚禁光绪帝的 中南海瀛台涵远楼
戊戌六君子
结论: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历史证明:
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贼”是指什么人?他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贼是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谭嗣同认为自己为变法图强,挽救国家、 民族命运而献出生命,是光荣的,是值得 的。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正反映了其 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感。
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发展
训练新式陆海军 提高军队作战力。由于 皇帝没有军权,措施少 而空洞 政治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革新政治,维护统治; 取消多余的衙门和 触犯顽固派的利益 无用的官职.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 养人才,科举考试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伤害守旧的封建文人 废除八股文
◆主张:他认为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 械,更在___,中国只有实行_ __,才能“自强保种” ◆作用:震动了 ,推动了_________运动的发展。
◆地位:他是中国近代的______________. 中国西学第一 ——康有为称赞严复的话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光 绪 帝
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三、短暂的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南 海 瀛 台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兴起: 一、兴起: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时间: 时间: 1895年春 年春 背景: 马关条约》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 发起人: 发起人: 康有为 、梁启超 内容: 反对议和, 内容: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 影响: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学习目标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 近代社会的影响。 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 、“维新变法”变的是什么?要在中国实行什么制 维新变法”变的是什么? 度? 2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1)什么是“公车”?它是谁在什么时候发动的? )什么是“公车” 在哪里发动的?( )这次上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 次上书起了什么作用? 次上书起了什么作用? 3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运 公车上书失败后, 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 天演论》 动的发展,开展了哪些活动?《天演论》的主要观点 是什么?有何进步影响? 是什么?有何进步影响?
课堂练习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强学会的成立 B《万国公报》创刊 万国公报》 C“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D保国会的成立 )
2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是( )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是( A 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林则徐 3 戊戌变法开始于( 戊戌变法开始于(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 C保国会 D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 书
发展农 工商业
创办报刊,开 创办报刊, 训练新式 办新式学堂培 新式学堂培 陆海军 养人才, 养人才,废除 八股文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结局: 四、结局:戊戌变法失败
维新变法康梁掀, 维新变法康梁掀, 公车上书拉序幕, 公车上书拉序幕, 严复译述《天演论》 严复译述《天演论》, 主张西方之制度, 主张西方之制度, 戊戌变法光绪帝, 戊戌变法光绪帝, 震动顽固慈禧阻, 震动顽固慈禧阻, 百日维新可启蒙, 百日维新可启蒙, 虽然失败是进步。 虽然失败是进步。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发展: 二、发展: 严复译述《天演论》 严复译述《天演论》
1、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 创办报刊 组织学会 开办学堂 译述西方著作 2、严复译述《天演论》---物竞天择 、严复译述《天演论》 物竞天择
———推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推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思考: 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有何不同? 有何不同?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高潮: 三、高潮: 百日维新 1898年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年戊戌变法
1、变法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 颁布“ 2、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 政治 开放言论, 开放言论, 取消多余的 衙门和无用 的官职 经济 军事 文化教育
4 在“百日维新”中被捕牺牲的是( ) 百日维新”中被捕牺牲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5 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 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内容的是( A 改革政府机构,实行君主立宪制 改革政府机构, B 发展农工商业 C 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 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的衙 门和无用的官职 D 训练新式陆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