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恶唑烷酮介绍

合集下载

恶唑烷酮类抗菌新药~利奈唑胺

恶唑烷酮类抗菌新药~利奈唑胺
[%,] 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
利奈唑胺在体内缓慢代谢为羧酸, 其抗菌作用低。在尿 中排出原型药 $!& , 无活性代谢物 !"& , 粪中排出代谢物 消除半衰期为 ( - ! %"& 。8# 和 8#9 分别为 %’" 和 (" *: 2 *;<, 6 ! - ! 3。 (三)年龄、 性别、 疾病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成人中, 年龄、 性别对药代动力学性质没有影响, 无需调 整剂量。在儿童与青少年中, 各年龄组间药代动力学性质亦 无明显差异
[%’] 感染, 利奈唑胺亦有效 。
在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模型中, 利奈唑胺对万古霉素 耐药屎肠球菌和氨基糖苷类耐药粪肠球菌所致感染有效。 在治疗粪肠球菌软组织感染时,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同样有
[%’] 效 。
四、药代动力学
[), %+] (一)代谢与分布
人体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 利奈唑胺口服吸收 快速且完全, 在%F+J内 ( ! >;:) 达到峰浓度 ( " >;:) , 其平均生 物利用度为 %’#. 。进食可使利奈唑胺峰浓度降低 +#. , 但 对 &10、 利奈唑胺表观分布容积 ! >;:和生物利用度没有影响,
[*] 球菌均显示了良好的抗菌作用 , 对厌氧菌亦具抗菌活性。
革兰阳性球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 且耐药性上升迅速, 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 糖肽类耐药肠球菌、 青霉素耐药肺 炎链球菌所占比例日益上升, 糖肽类中度敏感葡萄球菌也已 出现。据 %""* 年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资料, 医院内万古
[%] 霉素耐药肠球菌分离比例 - +’. , 重症监护病房 ( /01) 中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
林东昉
【期刊名称】《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年(卷),期】2001(1)3
【摘要】@@ 革兰阳性球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且耐药性上升迅速,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糖肽类耐药肠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所占比例日益上升,糖肽类中度敏感葡萄球菌也已出现.据 1998年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资料,医院内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分离比例>20%[1] ,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超过50%.而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的肠球菌属,尤其是屎肠球菌 ,可对临床应用抗菌药均出现耐药,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人们开发了数个新的抗菌药,用于耐药革兰阳性菌的治疗.利奈唑胺(linezolid)为一类新型抗菌药恶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s)的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品种,对各类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均具抗菌活性.现对利奈唑胺的抗菌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作一综述.rn一、作用机制【总页数】3页(P184-186)
【作者】林东昉
【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
【相关文献】
1.葡萄球菌临床分布特征及对利奈唑胺等新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J], 林少华;骆丰
2.利奈唑胺治疗糖肽类抗菌药物无效的医院获得性MRSA肺炎的病例分析 [J], 龙锐;邱峰;蒙龙;杨佳丹;张成志
3.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进展 [J], 任少华;秦丽君;胡华成
4.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进展 [J], 任少华;秦丽君;胡华成
5.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王婷;李树安;张珍明;齐家娟;赵红博;王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型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烷

新型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烷
利 奈 唑烷 (meoi/ yo ) 1 zl Z v x 的获 准 上 市 而 正 式进 入 了 临床 应 d 用 。本 文 介 绍 这 一 重要 药 物 的有 关 情 况 。
1 .开 发 概 况
: 唑 烷 酮类 抗 菌 药 于 1 8 首 次 被报 道 。 关 研 究 表 恶 9 7年 有 明 ,此 类 化 合 物在 体 外 对 大多 数 革 兰 氏 阳性 苗 及 在 动 物 感
利 奈 唑 烷体 外 抗 菌 谱 及 其 活 性 大 体 类 似 于 万 古 霉 素 ,
其 实验 中测 得 的 M ( 低 抑 菌 浓 度 ) 纳 如 表 1 J 最 归 。利 奈 唑 烷 也 已被 证 明 对 厌 氧 菌 具 有 活 性 ,其 中 对 脆 弱 拟 杆 菌 的 MI 为 4 g l 但 利 奈 唑 烷 对 革 兰 氏阴 性 菌 基 本 上 没 有 , /m 。 U
染 模 型 中对 具 有耐 药 性 的 葡萄 球 菌 、链 球 菌 和 肠 球 菌 显 现 活性 ,它 们 能在 细 菌生 命 周 期 的一 个 很 早 期 阶 段抑 制 细 苗 蛋 白质 合 成 , 用 机制 独 特 。 外 研 究未 见 与 已有 抗 菌 药 问 作 体 存 在交 叉 耐 药 性 ,且 体 外 使 用 数 种 方 法 均 没 有 获得 耐 药 性 突 变菌 株 , 引起 医药 学 界 的极 大 兴 趣 。 因 当 时所 得 化 合 故 唯 物 毒性 大 而 未 能及 时进 入 临 床 研 究 。 利奈 唑 烷是 由数 种有 前 途 实 验 化合 物 中优 选 得到 的一 个
n ^
: “ 、0 3 -
利 奈 唑 烷 已 经 过 大 量 动 物 和人 体 研 究 , 明其 安 全 性 证 高 并 具 上述 罹 唑 烷酮 类 化 合 物 的各 种 特 性 .已 于 2 O O 0年 4 月 1 8日被 美 国 食 品 药 品 管 理局 ( D F A)批 准 用 于 治 疗 革 兰 氏阳 性 菌 ,包括 耐万 古霉 素 (a e m cn v no yi)粪 肠球 菌 ( a V E) ( 括 血 液 感染 病 例 )和 耐 甲 氧西 林 ( ti ln 包 me el )金 黄 色 酿 h ii 脓葡萄球菌 ( S MR A)所 致 院区 获 得 性 肺 炎 及 并 发 的 皮 肤 和 皮 肤组 织感 染等 。这 是 利 奈 唑 烷 在 世 界 范 围 内首 次 获 得 批 准 , 是 F A4 也 D 0年 来 批 准 的第 一 个 用 于 治 疗 耐 MR A感 染 S 的药物。 2. 菌 活 性 抗

新型恶唑烷酮介绍

新型恶唑烷酮介绍

第四章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药菌药物多年来随着抗生素在全球的普及和不断被人滥用,无论革兰氏阳性菌或阴性细菌均已出现耐药趋向,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耐药问题更为严重。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天大约有5万人死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从新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药性肺炎链球菌,多药耐药的结核分支杆菌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是当前临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尤其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出现,突破了严重感染患者治疗的“最后手段”。

面对这种困境,专家们提出“更新战略”,就是用“新一代”的抗生素替代“老”的品种。

世界许多制药公司都在积极寻找能对付耐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细菌的新型药物。

噁唑烷酮就是一类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全合成抗菌剂。

Drug Resistance in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Drug/Pathogen Resistance(%)Vancomycin/enterococci 24.7Methicillin/S.aureus 53.6Methicillin/Coag.-neg.S.aureus 88.2Imipenem/P.aeruginosa 16.4Quinolone/P.aeruginosa 23.03rd-gen.ceph. /P.aeruginosa 20.63rd-gen.ceph. /Enterobacter 33.1SCIENCE 2004,303,1798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NSOC l OC H 3OSHO H 2NOOXH A CO C H 3O Dup105 X=S Dup721 X=CNON H A CO ONON H A CONH OOH A CC HNH A CO OFNH A CO NFH OO123451978年,美国杜邦公司科学家报道噁唑烷酮衍生物1在控制细菌引起的植物疾病方面的应用 。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
Antibacerial oxazolidinone agents
背景
➢ 由于病原菌对现有抗菌药产生了耐药性,因 此寻找结构新颖、性能独特的新结构类型的 抗菌药物备受关注
➢ 近年来合成抗菌药物的研究热点包括恶唑烷 酮类oxazolidinones等
背景
➢ 早在1987年杜邦公司就合成了恶唑烷酮类化合物 Dup721和Dup,但在I期临床试验中因毒性问题而被终 止
➢ 美国普强公司在Dup721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 成功开放了两种新的恶唑烷酮类高效抗菌药
✓ 利奈唑酮linezolid,利奈唑胺(2000年,美国上市) ✓ 羟哌恶酮eperezolid,依哌唑胺 ✓ 它们既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
作用机制
➢ 与现有抗菌药不同
➢ 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最早期阶段
➢ 对革兰阳性菌及耐药肠球菌等的感染均有显 著疗效
➢ 临床用于耐药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 可用于外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利奈唑酮Linezolid
➢ 结构
O O HN CH3
N
O
N
O
F
➢ 化学名:
❖ (S)-[N-3-(3’-氟-4‘-吗啉基)苯基-2-氧代-5-恶唑 烷基]甲基乙酰胺
❖ (S)-[N-3-(3’-Fluro-4’-morpholino)phenyl-2oxo-5-oxazoly]methyl acetamide
作用机制:
新型细菌蛋白合成抑制剂,作用于细菌50s核 糖体亚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
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 的形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O O HN CH3
N
O
N
O
F

Radezolid_新型的恶唑烷酮类抗生素_869884-78-6_Apexbio

Radezolid_新型的恶唑烷酮类抗生素_869884-78-6_Apexbio

细胞和内皮细胞,从而发挥其抗菌作用。 体外:一项研究发现,Radezolid 在所有类型的细胞(人角质形成细胞、内皮细胞、支气管 上皮细胞、成骨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具有相似的积累量(~10 倍)。 在所有这些模型中,不论细菌种类、耐药表型或感染的细胞类型,在相等质量浓度下, Radezolid 的抗菌作用均比 Linezolid 高 10 倍。上述数据表明,Radezolid 的胞内积累量在治疗 细胞复发性或持续性感染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 体内:接种 24 小时后,50 mg/kg 的 Radezolid 和 Linezolid 表现出相当的细菌负荷减少。组 织药物浓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表明,相对于未受感染的大腿组织,Radezolid 在受感 染大腿中的积累量为 2.4 倍。Linezolid 没有积聚于受感染的大腿[3]。 临床试验:Radezolid(INN,RX-1741)由 Rib-X 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用于治疗严重的多重耐 药菌感染。Radezolid 已完成了两项 II 期临床试验。上述两项临床试验分别验证了 Radezolid 对无并发症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uSSSI)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疗效 (/wiki/Radezolid)。
引用文献
1.Michalska K, Gruba E, et al. "Application of spectroscopic methods (FT-IR, Raman, ECD and NMR) in studi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optical purity of radezolid." Spectrochim Acta A Mol Biomol Spectrosc. 2017 Apr 20;183:116-122. PMID:28456082 2.Michalska K, Gruba E, et al. "Enantio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radezolid by cyclodextrin modified capillary elec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 and 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 J Pharm Biomed Anal. 2017 May 30;139:98-108. PMID:28279932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2019,40(3):101-105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8-03-19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D11B01) 作者简介:李晓婷(1995-),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李晓婷1,2,张继瑜1,2*(1.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 摘 要:在世界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已严重影响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新型抗耐药菌药物的研究已成为抗菌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

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化学全合成药物,具有抑制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菌的功效。

且作用机制独特,不易与其他药物发生交叉耐药性,从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在第一个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利奈唑胺成功上市后,又有新的化合物进入临床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论文介绍了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抗菌活性、构效关系及最新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的研究,为研发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噁唑烷酮;作用机制;抗菌活性;构效关系中图分类号:S859.87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19)03-0101-05 从1928年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生素就成为了临床多种疾病治疗常用的药物。

抗生素品种和数量推陈出新的同时,在各种人为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药物选择难度和药物过度、滥用等情况增加,无论革兰阳性菌还是革兰阴性菌均出现了严重的耐药性,此外,细菌通过水平转移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也加快了耐药菌株的产生。

2006年Science发文报道,一株于1930年保存在实验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目前临床所用抗生素都敏感,而一株从患者身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耐药,而这种耐药性在同一细菌内,呈现出对不同类的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机制[1]。

恶唑烷酮类化合物合成的研究

恶唑烷酮类化合物合成的研究

噁唑烷酮类化合物合成的研究
噁唑烷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的有机化合物,其合成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噁唑烷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在药物研发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合成方法来合成噁唑烷酮类化合物。

其中,金属催化的合成方法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金属催化反应,可以高效地构建噁唑烷酮的骨架,实现对目标化合物的高产率合成。

此外,还有许多基于不同反应机理的合成策略,如环化反应、串联反应等,为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在合成方法的研究中,不仅要考虑反应的高效性和选择性,还要注重对环境友好性的考量。

因此,绿色合成理念也逐渐成为噁唑烷酮类化合物合成研究的重要方向。

通过开发绿色合成方法,可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的来说,噁唑烷酮类化合物合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和应用价值。

随着合成方法的不断完善和绿色合成技术的应用,相信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药菌药物多年来随着抗生素在全球的普及和不断被人滥用,无论革兰氏阳性菌或阴性细菌均已出现耐药趋向,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耐药问题更为严重。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天大约有5万人死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从新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药性肺炎链球菌,多药耐药的结核分支杆菌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是当前临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尤其是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出现,突破了严重感染患者治疗的“最后手段”。

面对这种困境,专家们提出“更新战略”,就是用“新一代”的抗生素替代“老”的品种。

世界许多制药公司都在积极寻找能对付耐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细菌的新型药物。

噁唑烷酮就是一类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全合成抗菌剂。

Drug Resistance in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Drug/Pathogen Resistance(%)Vancomycin/enterococci 24.7Methicillin/S.aureus 53.6Methicillin/Coag.-neg.S.aureus 88.2Imipenem/P.aeruginosa 16.4Quinolone/P.aeruginosa 23.03rd-gen.ceph. /P.aeruginosa 20.63rd-gen.ceph. /Enterobacter 33.1SCIENCE 2004,303,1798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的发展NSOC l OC H 3OSHO H 2NOOXH A CO C H 3O Dup105 X=S Dup721 X=CNON H A CO ONON H A CONH OOH A CC HNH A CO OFNH A CO NFH OO123451978年,美国杜邦公司科学家报道噁唑烷酮衍生物1在控制细菌引起的植物疾病方面的应用 。

随后他们对1进行结构改造得到2即S-6123,S-6123在体内外外对阳性菌和阴性菌表现出中等强度活性。

通过进一步结构优化,1987年,他们发现两个侯选化合物D u P 721和DuP 105。

D u P 721和DuP 105比S-6123抗菌活性有很大提高。

杜邦公司的噁唑烷酮研究工作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这是因为:噁唑烷酮的抗菌谱包括了所有重要的革兰氏阳性菌致病菌且和现有抗菌药物没有交叉耐药性,而且在实验室很难诱导产生耐药菌株。

噁唑烷酮是全合成的、具有独特作用机制。

全新结构和独特的作用机制吸引了众多制药公司的关注。

普强,拜尔,和阿特拉斯等公司都参与噁唑烷酮衍生物的研究开发。

普强公司合成了许多并环的化合物,但都没有突破性进展。

1989年杜邦公司因毒性问题停止了他们的噁唑烷酮研究计划。

普强公司则继续深入研究,他们借助喹诺酮类药物结构改造的经验,将哌嗪环,吗啉环和氟原子引入到噁唑烷酮的改造中来,筛选得到了两个高活性噁唑烷酮衍生物:吗啉噁酮(linezolid )和羟哌噁酮(eperezolid) .其中,吗啉噁酮经FDA 批准,2000年首先在美国上市,商品名:Zyvox ,成为第一个获准进入临床应用的噁唑烷酮药物。

NO OFH ACNH A CO NFOH O吗啉噁酮羟哌噁酮二 作用机制噁唑烷酮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噁唑烷酮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最早期阶段,核糖体50S 亚基是其作用靶位。

通过与靠近30S 界面的50S 亚基结合,以阻止70S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最近,Patricia Kloss 等人运用耐药变异特性技术,揭示核糖体50S 亚基23S rRNA 的第五中心区是药物作用的基本靶点20。

噁唑烷酮作用机制不同于目前已知的所有抗生素。

三 构效关系噁唑烷酮的基本骨架如下:OA21′2′3′4′5′6′Ⅱ目前合成的噁唑烷酮衍生物大部分都是苯环与3位N 相连。

对于这类衍生物,主要是由环Ⅰ和环Ⅱ两部分构成。

环Ⅰ部分噁唑环的O 以S 或NR (R=H ,Me ,Bu )代替,或2位的羰基以砜基,亚砜基或磷酸甲酯基代替,以及1,2位的开环衍生物,其抗菌活性丧失。

若在环Ⅰ和环Ⅱ之间插入-CO-或-SO 2- ,则活性消失。

3位N 以 -CH 2-或=CH 代替,得到2-四氢呋喃酮及2-二氢呋喃酮化合物23,个别化合物在体外表现出抗菌活性。

5位的立体构型为S 型, R 异构体无效。

2.对于B 基团早期研究表明,乙酰胺基的活性最强。

近年来,B 基团采用五员或六员杂环羟基,或甲氧硫代酰胺基,或硫代乙酰胺基,或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等,也都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

NS NNON FROFNO O FNNHO SFSSNHO XFH 2SHOSS10X=S, O123. 环Ⅱ部分环Ⅱ为苯环时,4-位取代活性最强, 2-位取代活性很弱甚至消失。

当取代基位阻小于乙基时,3-位单取代和4-位单取代活性相当。

3,4-二取代衍生物,当3位为小的取代基(小于Br ),活性与4位单取代相当,3位F 取代有助于增强活性。

2 ,4 ,6 -三取代的衍生物没有活性,这可能与所要求的苯环和噁唑烷酮共平面。

环Ⅱ除苯环外噻吩、吡啶以及苯并呋喃、苯并噻吩、苯并噻唑、苯并吲哚、苯并噻唑酮、苯并二氢喹啉,某些三环稠环均有较好活性。

NH A COSB rNHO SO C H 2C F 3ONOHSOH A CSNSOC H 3OH C O 2C H3ONOOH C O N H 2OOHNNOXOH A CXNN1314151617181920214.A基团A基团变化很大,也是噁唑烷酮衍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A基团可通过C-C键或C-N键和环Ⅱ相连。

都有活性很好的代表化合物。

另外还有以羰基和环Ⅱ相连的,如29-30。

SH C O C H C l 2O OONSH C O C H C l 2OO+_H C O C H 3O NOOHNH C O C H 3OFNH C O C H 3O N NFNH C O C H 3O FNCNH C O C H 3O NFNCH C O C H 3OH NO NSH C O C H 3O ONN S222526272829305、噁唑烷酮和喹诺酮的拼接化合物NOH O 2CF NN HN OO H A cFNOH O 2CFOH A cNOH O 2CFFOH A cH 3C5, 6N2、5、6对耐丙沙星和耐LZ 的阳性菌表现出很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阴性菌无活性,更多表现为象LZ 类化合物。

NS P A R C E ROO H 3C C O N HFNNFOC O 2HNONS P A R C E RO3K3L3M四、噁唑烷酮类药物的合成噁唑烷酮类药物的5-位必须是S 构型,所以合成的关键是如何建立5-位的手性碳,目前报道的方法都是手性原料开始合成的。

1.5-羟甲基噁唑烷酮的合成P h N H C O 2ROOOHOn-BuLi,THF, -78 CO2.吗啉噁酮的合成FFNO 2NFNH 2OF HN OB nONF OONFOOsO2NF OOA CPd/C, H 22.K O tBuLD A3.2.K 2CO 32.Et 3N , M SClA C 2OTL 37(44) 7937-7940ClcN HNPh H 2COCNFOCH2PhO NPh H 2COCNFO ccNNHNNOp-TsOH/MeOH(EtO )COTL 40(1999),4855-4856 IndiaHOOOA rN H 1.2.(Im)2CO /CH 2Cl 2d il. H ClH A CAr =NH 2NOF NH 2NCBZ NFNH 2NN FHO O钯催化偶合合成噁唑烷酮类化合物 TL 42(2001) 3681-3684BroO Ac OCH3H 3COP d 2d b a 3, B IN A P ,C s 2C O 3, to lu e n e , 100o COAc OCH3H 3COONOAc OODPSO 72%T F A /C H 2C l265%NODPSNO 2NNOHCFOAc OCH3H 3COCl NCOAc OCH3H 3CONBr69%69%69%77%Tetrahedron:Asymmetry 11(2000) 4429-44322HOT rO2T rOO T rNH 3.H 2OT rC l / P y--HOUS6288238H2B2RBRBNCROOHHORB(OH)H2OOCl-一步法合成噁唑烷酮类化合物WO 02/085849NHN OBnOOct-BuOL iNOOFc FX = C l, B r, R S O2OWO 9924393Cl2O OXc 用组合化学的方法合成噁唑烷酮类化合物2clO 2OOHR 1O 2OR 1R 2ONOOR 2R 1R 2N C O /E t3N /rt/3hD B N /C H 2C C l2/rt/2hR 1=C H 2N 3五、吗啉噁酮(linezolid )和羟哌噁酮(eperezolid) 这两个新药候选化合物,它们在完成临床前研究后,结果极其相似,无法判定那一个更好,但在I期临床研究后发现吗啉噁酮人体代谢特性优于羟哌噁酮,吗啉噁酮只需每天服药两次,而羟哌噁酮需要三次。

羟哌噁酮在I期临床研究中被放弃。

吗啉噁酮给药后能够快速和完全的吸收,生物利用度接近100%,既可口服也可注射。

临床上用于皮肤/软组织感染、获得性肺炎及其它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副作用:吗啉噁酮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其主要不良反应是肠胃道反应,如恶心和腹泻及舌头变色和口腔念株菌感染。

严重的与药物密切相关的副反应如肝酶升高、房颤或胰腺炎。

最严重的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

六、我们小组的工作我们小组从5年前就开始研究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并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我们发现的YC-12等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远远超过2000年上市的吗啉噁酮(linezolid )。

FNOACFNFOOACL in e z o lid /上市A Z D 2563/III 期临床P h a rm a c ia & U p jo nA s tra Z e n e c a合成80多个新化合物Y C -12, Y C -20活性比对照药L Z 强很多表2 YC 12、YC 20、YC 44、和对照药物 对592株临床分离致病菌体外抗菌活性比较表3 YC12、YC20、YC44的MIC、MBC比较接上表:七、发展趋势Linezolid是近30年来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类型的全合成抗菌剂,作用机制独特。

它既可静脉给药,也可口服给药,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高达100%,万古霉素一般均需静脉给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