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总胜集》全文-古籍
张舜民《郴行录》考述

张舜民《郴行录》考述刘秋彬【摘要】《郴行录》是宋人张舜民元丰六年赴任监郴州酒税时所撰日记体游记,从游记文学和文献学的角度看,都有极高的价值。
今存《郴行录》六十八条中条目失序和不可解之处甚多,但只要对文中所涉时间、地点加以考证,仍可清晰地梳理出张舜民赴任历时及路线。
将《郴行录》和宋人其他此类游记捉置一处,则反映出宋代的制度文化及士大夫的政治品格。
%Chen Xing Lu is a travel note written by Zhang Shunmin on his way to his post for Chen-zhou in the sixth year of Yuanfeng in the Song Dynasty. It has very high value of travel literature and document.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disorderly and unsolvable places in the book, we still can clarify Zhang Shunmin's travel time and route through a carefully research. Compared with other people's travel notes, Chen Xing Lu can reflect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e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political character of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期刊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张舜民;郴行录;条目失序;历时;路线【作者】刘秋彬【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66.4《郴行录》是宋人张舜民元丰六年(1083年)赴任监郴州酒税时所撰日记体游记,收录在《画墁集》中,今存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
国学古籍【史部】13类目

一.【史部】1.正史1.《三家注史记》·(汉)司马迁2.《汉书》·班固3.《后汉书李贤注》·(南朝宋)范烨编(唐)李贤等注4.《后汉书》·范烨编5.《三国志裴松之注》·(晋)陈寿编(南朝宋)裴松之注6.《晋书》·(唐)房玄龄等7.《宋书》·(梁)沈约8.《南齐书》·(梁)萧子显9.《梁书》·(唐)姚思廉10.《陈书》·(唐)姚思廉11.《魏书》·(北齐)魏收12.《北齐书》·(唐)李百药13.《周书》·(唐)令狐德棻14.《北史》·(唐)李延寿15.《南史》·(唐)李延寿16.《隋书》·(唐)魏徵17.《旧唐书》·(后晋)刘昫18.《新唐书》·(北宋)欧阳修19.《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20.《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21.《宋史》·脫脫等22.《辽史》·(元)脫脫23.《金史》·(元)脫脫24.《元史》·(明)宋濂25.《明史》·(清)张廷玉26.《清史稿》·赵尔巽27.《新元史》·柯劭忞28.《史記》·(漢)司馬遷著29.《漢書顏師古注》·(東漢)班固編(唐)顏師古注30.《後漢書李賢注》·(南朝宋)範燁編繏(唐)李賢等注31.《晉書》·(唐)房玄龄等32.《宋書》·(梁)沈約33.《南齊書》·南齊書(梁)蕭子顯34.《梁書》·(唐)姚思廉35.《陳書》·(唐)姚思廉36.《魏書》·(北齊)魏收37.《北齊書》·北齊書(唐)李百藥38.《周書》·(唐)令狐德棻40.《南史》·(唐)李延壽41.《隋書》·(唐)魏徵等編42.《舊唐書》·劉昫等編43.《新唐書》·歐陽修等合44.《三國志裴松之注》·(晉)陳壽編繏(南朝宋)裴松之注45.《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46.《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47.《宋史》·(元)脫脫等48.《遼史》·(元)脫脫等49.《金史》·(元)脫脫等50.《元史》·(明)宋濂等51.《明史》·(清)張廷玉等52.《旧唐书》五代·刘昫53.《宋书》梁·沈约54.《新唐书》宋·宋祁55.《三国志》晋·陈寿56.《晋书》唐·房玄龄57.《南史》唐·李延寿58.《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59.《清史稿》·赵尔巽61.《梁书》唐·姚思廉62.《汉书》汉·班固63.《旧五代史》宋·薛居正64.《陈书》唐·姚思廉2.编年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主编2.《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主編3.《续资治通鉴》·(清)毕沅4.《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5.《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清)黄以周等辑6.《资治通鉴全译》·(宋)司马光主编7.《中华民国史事日志》·郭廷以8.《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9.《众家编年体晋史》清·汤球10.《后汉纪校注》·袁宏(晉)周天游校注11.《前汉纪》汉·荀悦12.《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1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14.《古本竹书纪年辑证》·15.《续资治通鉴》清·毕沅16.《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17.《前汉纪》·(东汉)荀悦18.《資治通鑑胡三省注》·司馬光編胡三省注19.《宋史全文》·(元)佚名李之亮点校20.《後漢紀校注》·(晉)袁宏周天游校注21.《古本竹书纪年辑证》·22.《大明仁宗昭皇帝实录》·(明)蹇义等纂修23.《大明光宗贞皇帝实录》·(明)叶向高等纂修24.《元经》隋·王通25.《后汉纪》晋·袁宏26.《宋季三朝政要》宋·佚名27.《小腆纪年》清·徐鼒2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29.《明通鉴》清·夏燮30.《竹书纪年》·31.《竹书纪年辑证》·32.《资治通鉴外纪》宋·刘恕33.《资治通鉴注》宋·胡三省34.《通鉴辑览明季编年》清·35.《郑史编年辑录》·佚名36.《两朝纲目备要》·37.《中兴小纪》·38.《九朝编年备要》·39.《元史续编》·40.《唐创业起居注》·41.《大事记》·42.《大事记续编》·43.《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44.《御批历代通鉴辑览》·45.《皇清开国方略》·46.《皇王大纪》·47.《稽古录》·48.《竹书统笺》·49.《纲目分注拾遗》·50.《纲目续麟》·51.《纲目订误》·52.《续宋编年资治通鉴》·53.《西汉年纪》·54.《资治通鉴前编》·55.《资治通鉴后编》·56.《资治通鉴四库》·57.《资治通鉴目录》·58.《资治通鉴考异》·59.《资治通鉴释例》·60.《通鉴地理通释》·61.《通鉴续编》·62.《通鉴胡注举正》·63.《通鉴释文辨误》·64.《靖康要录》·3.野史1.《穆天子传》·2.《南明野史》·(清)南沙三餘氏3.《夏商野史》·(明)钟惺4.《秦朝野史》·(民国)黄士衡5.《西汉野史》·(民国)黄士衡6.《隋唐野史》·(明)罗贯中7.《元代野史》·(民国)田腾蛟8.《留东外史》·不肖生9.《留东外史续集》·不肖生10.《民国野史》·(民国)荫余轩放11.《朝野佥载》·唐·张鷟12.《大金吊伐录》·(金)佚名13.《大宋宣和遗事》·宋·佚名14.《大唐创业起居注》·唐·温大雅15.《大唐新语》·唐·刘肃16.《大同纪事》·明·韩邦奇17.《东南纪事》·邵廷采18.《皇明本纪》·(明)佚名19.《皇明纪略》·(明)皇甫录20.《皇明奇事述》·明·王世贞21.《皇明盛事述》·明·王世贞22.《皇明异典述》·明·王世贞23.《江南野史》·龙衮陈尚君补遗24.《靖康传信录》·宋李纲25.《靖康纪闻》·宋丁特起26.《九州春秋》·西晋·司马彪27.《康雍乾间文字之狱》·清·佚名28.《辽志》·(宋)叶隆礼29.《满清外史》·(清)天嘏30.《满清兴亡史》·(民国)汉史氏31.《明皇杂录》·唐·郑处诲32.《南迁录》·(金)张师颜33.《南北朝杂记》·(宋)刘敞34.《南岳小录》·35.《南征录汇》·(金)李天民36.《奴才小史》·(民国)老吏37.《清朝前纪》·(民国)孟森38.《清代野记》·(清)梁溪坐观老人39.《清宫禁二年记》·(清)裕德菱40.《清暑笔谈》·(明)陆树声41.《三国杂事》·(宋)唐庚42.《十六国春秋别本》·(北魏)崔鸿43.《十叶野闻》·(民国)许指严44.《蜀王本纪》·(明)郑朴辑45.《宋朝事实》·(宋)李攸46.《隋唐嘉话》·唐·刘餗47.《太平天国战记》·(清)罗惇曧48.《唐国史补》·唐·李肇49.《外交小史》·(清)佚名50.《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51.《魏晋世语》·52.《五代春秋》·(宋)尹洙53.《五代史阙文》·(宋)王禹偁54.《五代新说》·(唐)徐炫55.《五国故事》·(宋)佚名56.《西夏事略》·(宋)王称57.《西夏书事》·(清)吴广成58.《西巡回銮始末》·(清)佚名59.《熙朝新语》·(清)徐锡龄、钱泳60.《献帝春秋》·(东汉)佚名61.《湘军志》·(清)王闿运62.《湘山野录》·(宋)文莹63.《鸦片事略》·(清)李圭64.《野记》·(明)祝允明4.别史1.《台湾通史》清·连横2.《逸周书》晋·孔晁3.《明季南略》清·计六奇4.《西夏书事》清·吴广成5.《顺宗实录》唐·韩愈6.《国语》春秋鲁·左丘明7.《唐国史补》唐·高彦休8.《逸周书》·9.《满洲实录》·(清)不著撰人10.《南天痕》·(清)四明西亭凌雪11.《三十国春秋辑本》·(清)汤球12.《顺宗实录》·(唐)韩愈13.《五代春秋》·(宋)尹沫14.《西夏书事》·(清)吴广成15.《徐偃王志》·(清)徐时栋16.《三十国春秋辑本》清·汤球17.《三国食货志》·陶元珍18.《世本四种》清·王谟19.《东观汉记》汉·刘珍20.《五代春秋》宋·尹沫21.《内阁汉文题本专题档案刑科婚姻类提要》清·22.《台湾关系文献集零》·23.《台湾土地制度考查报告书》·24.《台湾对外关系史料》·25.《台湾文献丛刊南明史料》·26.《台湾文献丛刊清圣祖实录选辑》·27.《台湾海防档》·28.《台湾番事物产与商务》·29.《台湾私法人事编》·30.《台湾私法债权编》·31.《台湾私法商事编》·32.《台湾私法物权编》·33.《台湾资料清仁宗实录选辑》·34.《台湾资料清宣宗实录选辑》·35.《台湾资料清德宗实录选辑》·36.《台湾资料清文宗实录选辑》·37.《台湾资料清穆宗实录选辑》·38.《台湾资料清经世文编选录》·39.《台湾资料清高宗实录选辑》·40.《台湾通纪》清·陈衍41.《史佚书》周·尹佚42.《名山藏》明·何乔远43.《国朝献征录》明·焦竑44.《圣安本纪》清·顾炎武45.《契丹国志》宋·叶隆礼46.《崇祯实录》明·佚名47.《崇祯长编》明·佚名48.《建康实录》唐·许嵩49.《徐偃王志》清·徐时栋50.《故宫俄文史料第一辑》·51.《明季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52.《明实录世宗实录》·53.《明实录仁宗实录》·54.《明实录光宗实录》·55.《明实录太宗实录》·56.《明实录太祖实录》·57.《明实录孝宗实录》·58.《明实录宣宗实录》·59.《明实录宪宗实录》·60.《明实录崇祯实录》·61.《明实录武宗实录》·62.《明实录熹宗实录》·63.《明实录神宗实录》·64.《明实录穆宗实录》·5.地理1.《佛国记》晋·法显2.《水经注》北魏·郦道元3.《蛮书》唐·樊绰4.《岁华纪丽谱》元·费著5.《庐山记》宋·陈舜俞6.《桂林风土记》唐·莫休符7.《南岳小录》唐·李冲昭8.《北户录》唐·段公路9.《淳熙三山志》宋·梁克家10.《大唐西域记》唐·释玄奘11.《三辅黄图》汉·佚名12.《洛阳伽蓝记》南北朝·杨衒之13.《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14.《荆楚岁时记》南朝·宗懔15.《岛夷志略》元·汪大渊16.《吴地记》唐·陆广微17.《岭表录异》唐·刘恂18.《都城纪胜》·灌圃耐得翁19.《武林旧事》宋·周密20.《梦粱录》宋·吴自牧21.《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22.《岭外代答》宋·周去非23.《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24.《渤海国记》·黄维翰纂辑25.《蛮书》·(唐)樊绰26.《赤雅》·(明)邝露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28.《梦粱录》·(南宋)吴自牧29.《佛国记》·(东晋)法显30.《风土记》·(晋)周处31.《朝鲜赋》·(明)董越32.《吴地记》·(唐)陆广微33.《北游录》·(清)谈迁34.《武林旧事》·(南宋)周密35.《游城南记》·(宋)张礼36.《赤松山志》·(宋)倪守約37.《平江记事》·(元)高德基38.《中吴纪闻》·(宋)龚明之39.《溪蛮丛笑》·(宋)朱辅40.《岭表录异》·(唐)刘恂41.《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杨守敬纂疏熊会贞疏42.《钵池山志》·冒广生编43.《安溪县志(嘉靖版)》·(明)林有年主纂44.《安溪县志(康熙癸丑版)》·(清)谢宸荃主修洪龙见主纂45.《洛阳伽蓝记》·(魏)杨衒之46.《洛陽伽藍記校注》·(魏)楊衒之,范祥雍校注47.《洛阳伽蓝记》·(魏)杨衒之周祖谟校48.《徐霞客游记》·(明)徐宏祖49.《真興飈土記》·真臘風土記(元)周達觀50.《岳陽飈土記》·岳陽風土記(宋)范致明51.《吴中水利书》·(宋)单锷52.《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53.《大唐西域记》·(唐)玄奘54.《洛阳名园记》·(宋)李格非55.《桂林风土记》·(唐)莫休符56.《桂海虞衡志》·(宋)范成大57.《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58.《岁华纪丽谱》·(元)费著59.《南方草木状》·(晋)嵇含60.《南宋都城紀勝》·61.《益部方物略记》·(宋)宋祁62.《漕船志》·(明)席书编次朱家相增修63.《补陀洛迦山传》·(元)盛熙明述64.《朝鲜纪事》·(明)倪谦6.传记1.《廿二史劄记》·赵翼2.《魏郑公谏录》唐·王方庆3.《英雄记》·王粲4.《晏子春秋集释》·吴则虞5.《纳兰家族墓碑》·6.《明儒学案》清·黄宗羲7.《唐才子传》元·辛文房8.《列女传》汉·刘向9.《十七史百将传》宋·张预10.《高士传》·(晋)皇甫谧11.《列女傳》·列女传(汉)刘向12.《唐才子传》·(元)辛文房13.《晏子春秋》·14.《曾公遺錄》·(宋)曾布15.《百越先贤志》·(明)欧大任16.《晏子春秋集释》·吴则虞17.《十七史百将传》·(宋)张预18.《李相国论事集》·(唐)李绛19.《闽中理学渊源考》·(清)李清馥20.《明儒学案》·(清)黄宗羲21.《东坡先生年谱》宋·王宗稷22.《东家杂记》宋·孔传23.《东林列传》清·陈鼎24.《东林十八高贤传》晋·佚名25.《中州人物考》明·孙奇逢26.《今献备遗》明·项笃寿27.《元儒考略》明·冯从吾28.《元朝名臣事略》元·苏天爵29.《卓异记》唐·李翱30.《古列女传》汉·刘向31.《台湾文献清史列传选》·32.《名卿绩纪》明·王世贞33.《名臣碑传琬琰集》宋·杜大珪34.《吴耿尚孔四王全传》清·佚名35.《吴郡二科志》明·阎秀卿36.《嘉靖以来首辅传》明·王世贞37.《国宝新编》明·顾璘38.《奴才小史》·老吏39.《孔子编年》宋·胡仔40.《孙威敏征南录》宋·滕元发41.《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清·佚名42.《宋元学案》清·黄宗羲43.《小腆纪传》清·徐鼒44.《小酉腴山馆主人自着年谱》清·吴大廷45.《广卓异记》宋·乐史46.《庆元党禁》宋·沧洲樵叟47.《廉吏传》宋·费枢48.《徐闇公先生年谱》清·陈乃干49.《扈从东巡日录》清·高士奇50.《明名臣琬琰录》明·徐纮51.《明名臣琬琰续录》明·徐纮52.《明高僧传》明·释如惺53.《昭忠录》宋·佚名54.《晏子春秋》春秋齐·晏婴55.《曾文正公年谱》清·曾国藩56.《朱子年谱考异》清·王懋竑57.《李相国论事集》唐·李绛58.《杜工部年谱》宋·赵子栎59.《杜工部诗年谱》宋·鲁訔60.《松亭行纪》清·高士奇61.《查东山先生年谱》清·沈起62.《殿阁词林记》明·廖道南63.《浦阳人物记》明·宋濂64.《清代学人列传》清·佚名7.杂史1.《九家旧晋书辑本》·汤球辑(清)杨朝明校补2.《三国遗事》明·僧一然3.《贞观政要》唐·吴兢4.《战国策》西汉·刘向5.《平宋录》元·刘敏中6.《八家后汉书辑注》·周天游辑注7.《松漠纪闻》宋·洪皓8.《东观汉记校注》·刘珍等(东汉)吴树平校注9.《五代史阙文》宋·王禹偁10.《戰國策》·(漢)劉向11.《平宋录》·(元)刘敏中12.《安南傳》·(明)王世貞13.《松漠纪闻》·(宋)洪皓14.《贞观政要》·(唐)吴兢15.《契丹國志》·契丹国志(宋)叶隆礼16.《五代史补》·(宋)陶岳17.《大金吊伐录》·(金)佚名18.《北狩见闻录》·(宋)曹勋19.《東觀漢記校注》·(東漢)劉珍等吳樹平校注20.《八家后汉书辑注》·周天游辑注21.《九家舊晉書輯本》·(清)湯球輯22.《包公案-百家公案》·(明)安遇时等编23.《五代史补》宋·陶岳24.《北狩见闻录》宋·曹勋25.《太平治迹统类》宋·彭百川26.《平汉录》明·宋濂27.《庚申君遗事》清·万斯同28.《弇山堂别集》明·王世贞29.《旧京遗事》明·史玄30.《汝南遗事》元·王鹗31.《渚宫旧事》唐·余知古32.《燕翼诒谋录》宋·王栐33.《翰苑遗事》宋·洪遵34.《贞陵遗事》唐·令狐澄35.《辽纪》明·田汝成36.《钱塘遗事》元·刘一清37.《革除遗事》明·黄佐38.《三国志补注》·39.《前汉书》·40.《史记四库》·41.《史记疑问》·42.《史记集解》·43.《班马异同》·44.《补后汉书年表》·45.《读史记十表》·46.《辽史拾遗》·47.《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8.史评1.《读通鉴论》清·王夫之2.《三国杂事》宋·唐庚3.《史通》唐·刘知几4.《宋论》清·王夫之5.《史通》·(唐)刘知几6.《三国杂事》·(宋)唐庚7.《史通通释》·(唐)刘知几(清)浦起龙释8.《读通鉴论》·(清)王夫之9.《宋论》·(清)王夫之10.《三国史辨误》·佚名11.《两汉刊误补遗》宋·吴仁杰12.《五代史纂误》宋·吴缜13.《后汉书八家辑注》·14.《新唐书纠谬》宋·吴缜15.《旧晋书九家辑本》清·汤球16.《班马异同论》宋·倪思17.《两汉纪字句异同考》清·蒋国祚18.《中国史学史》·金毓黻19.《中国哲学史》·钟泰20.《六朝通鉴博议》宋·李焘21.《历代名贤确论》宋·佚名22.《历代通略》元·陈栎23.《史书占毕》明·胡应麟24.《史纠》明·朱明镐25.《史通会要》明·陆深26.《唐书直笔》宋·吕夏卿27.《唐史论断》宋·孙甫28.《学史》明·邵宝29.《宋大事记讲义》宋·吕中30.《廿二史札记》清·赵翼31.《旧闻证误》宋·李心传32.《经幄管见》宋·曹彦约33.《辽方镇年表》清·吴廷燮34.《通鉴问疑》宋·刘羲仲35.《金方镇年表》清·吴廷燮36.《两汉笔记》·37.《史纂通要》·38.《唐鉴》·39.《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40.《御批资治通鉴纲目》·41.《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42.《涉史随笔》·43.《评鉴阐要》·44.《通鉴答问》·45.《钦定古今储贰金鉴》·9.载记1.《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常璩(晋)任乃强校注2.《越绝书》汉·袁康3.《吴越春秋》后汉·赵晔4.《江南野史》宋·龙衮5.《五国故事》宋·佚名6.《十六国春秋别传》北魏·崔鸿7.《越绝书》·8.《越史略》·9.《邺中记》·(晋)陆翙10.《江表志》·(北宋)郑文宝11.《吴越春秋》·(东汉)赵晔12.《三楚新录》·(宋)周羽翀13.《江南馀载》·14.《江南野史》·(宋)龙衮15.《吴越备史》·(宋)范坰、林禹16.《十六国春秋别传》·17.《北风扬沙录》·(元)陈准18.《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19.《三国史记》·金富轼20.《三楚新录》宋·周羽21.《中山传信录》清·徐葆光22.《北风扬沙录》元·陈准23.《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24.《南唐书》宋·陆游25.《南诏野史》明·杨升庵26.《吴越备史》宋·钱俨27.《咸宾录》明·罗曰聚28.《増订南诏野史》清·胡蔚29.《安南传》明·王世贞30.《日本国志》清·黄遵宪31.《江南余载》南唐·佚名32.《江南别录》宋·陈彭年33.《江表志》宋·郑文宝34.《渤海考》·柳得恭35.《琉球国志略》清·周煌36.《翰苑》唐·张楚金37.《蒙鞑备录》宋·孟珙38.《蜀梼杌》宋·张唐英39.《越史略》越·佚名40.《邺中记》晋·陆翙41.《金小史》明·杨循吉42.《金志》元·宇文懋昭43.《钓矶立谈》宋·史温44.《锦里耆旧传》宋·勾延庆45.《高丽史》·郑麟趾46.《黑鞑事略》宋·彭大雅47.《别本十六国春秋》·48.《十国春秋》·49.《安南志略》·50.《朝鲜史略》·51.《陆氏南唐书》·52.《马氏南唐书》·10.政书1.《文献通考》元·马端临2.《天朝田亩制度》清·洪秀全3.《中国官场学》·汪龙庄、万枫江4.《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5.《唐会要》宋·王溥6.《通典》唐·杜佑7.《宋朝事实》宋·李攸8.《历代兵制》宋·陈傅良9.《通典》·(唐)杜佑纂(繁)10.《通典》·(唐)杜佑(简)11.《唐會要》·(宋)王溥12.《唐会要》·13.《捕蝗考》·(清)陳芳生14.《續通典》·(清)高宗敕15.《文献通考》·(宋元)马端临16.《大明會典》·(明)李東陽等纂17.《唐律疏議》·(唐)長孫無忌等編修18.《大清律例》·19.《清朝通典》·(清)高宗敕20.《安南奏議》·(明)不著撰人21.《大明律集解附例》·22.《宋词媛朱淑真事略》·(清)佚名23.《七国考》明·董说24.《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25.《健余先生抚豫条教》清·尹会一26.《元代法律资料辑存》·27.《元典章刑部》·28.《元婚礼贡举考》元·佚名29.《元朝典故编年考》清·孙承泽30.《刑案汇览三编》清·祝庆祺31.《刑统》宋·窦仪32.《北洋水师章程》·33.《北洋舰志》清·池仲祐34.《大明会典》明·李东阳35.《大清国籍条例》清·36.《大清报律》清·37.《大清著作权律》清·38.《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清·张百熙39.《安徽咨议局章程》清·40.《宋会要辑稿》清·徐松41.《宋建隆详定刑统宋刑统》宋·窦仪42.《庙学典礼》元·佚名43.《康熙政要》清·章梫44.《总制浙闽文檄》清·刘兆麒45.《捕蝗考》清·陈芳生46.《新竹县制度考》清·佚名47.《明代律例汇编》明·48.《明会要》清·龙文彬49.《明宫史》明·吕毖50.《晋政辑要》清·海宁51.《晚清新编陆军战法兵语字汇》清·52.《汉官旧仪》汉·卫宏53.《江苏省通志稿司法志》清·缪荃孙54.《清会典台湾事例》·55.《清朝通典》清·爱新觉罗弘历56.《清朝通志》清·爱新觉罗弘历57.《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清·58.《皖政辑要》清·冯煦59.《福建省例》·60.《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61.《续通典》清·爱新觉罗弘历62.《续通志》清·爱新觉罗弘历63.《营造法式》宋·李诫64.《蒙古律书》清·理藩院11.职官1.《学治臆说》清·汪辉祖2.《幕学举要》清·万维鶾3.《从政录》明·薛瑄4.《官箴》宋·吕本中5.《佐治药言》清·汪辉祖6.《唐六典》唐·李林甫7.《续佐治药言》清·汪辉祖8.《官箴》·(宋)吕本中9.《唐六典》·(唐)李林甫等修10.《臣轨》·(唐)武则天11.《佐治药言》·(清)汪辉祖12.《三事忠告》元·张养浩13.《为政善报事类》元·叶留14.《为政忠告》元·张养浩15.《为治一得编》清·何耿绳16.《事宜须知》清·延昌17.《从公三录》清·戴肇辰18.《从公录》清·戴肇辰19.《从公续录》清·戴肇辰20.《从政遗规》清·陈弘谋21.《佐杂谱》清·李庚干22.《作邑自箴》宋·李元弼23.《入幕须知》清·汪龙庄24.《六部成语》清·李鹏年25.《共城从政录》清·周际华26.《刑幕要略》清·佚名27.《初仕录》明·吴遵28.《初仕要览》明·佚名29.《别本刑统赋解》元·佚名30.《办案要略》清·王又槐31.《励治撮要》清·张经田32.《司牧宝鉴》清·李容33.《名公书判清明集》宋·佚名34.《吏学指南》元·徐元瑞35.《吏皖存牍》清·姚锡光36.《土官底簿》明·佚名37.《在官法戒录》清·陈弘谋38.《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明·王锡爵39.《外官新任辑要》清·佚名40.《天台治略》清·戴兆佳41.《学仕遗规》清·陈宏谋42.《学仕遗规补编》清·陈宏谋43.《学治续说》清·汪辉祖44.《学治识端》清·徐寿兹45.《学治说赘》清·汪辉祖46.《官箴集要》明·汪天锡47.《宦乡要则》清·张鉴瀛48.《宦海慈航》清·蒋埴49.《居官寡过录》清·胡衍虞50.《居官必要为政便览》明·佚名51.《居官日省录》清·觉罗乌尔通阿52.《居官格言》明·佚名53.《居官水镜》明·刘时俊54.《居官镜》清·刚毅55.《州县事宜》清·田文镜56.《州县初仕小补》清·褚瑛57.《州县提纲》宋·陈襄58.《州县须知》清·刘衡59.《平平言》清·方大湜60.《庸吏庸言》清·刘衡61.《御制官箴》明·朱瞻基62.《政学录》清·郑端63.《救命书》明·吕坤64.《救荒事宜》明·张陛12.目录1.《书目答问》清·张之洞2.《中国农业典籍目录》·张芳王思明等3.《常用古籍版本目录》·4.《古籍目录及其功用》·5.《古籍版本知识》·6.《名家推荐的国学书目》·7.《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9.《文渊阁书目》·(明)杨士奇编10.《书目答问补正》清·张之洞11.《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张次溪12.《千顷堂书目》明·黄虞稷13.《古刻丛钞》明·陶宗仪14.《古逸丛书书目》清·黎庶昌15.《四库全书辑永乐大典本书目》清·孙冯翼16.《四部丛刊书目》清·张元济17.《好古堂书目》清·姚际恒18.《子略》宋·髙似孙19.《宝文堂书目》明·晁瑮20.《崇文总目》宋·王尧臣21.《日本访书志》清·杨守敬22.《栋亭书目》清·曹寅23.《武林藏书录》清·丁申24.《永乐大典书目考》清·郝庆柏25.《百川书志》明·高儒26.《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27.《石经考异》清·杭世骏28.《读书附志》宋·赵希弁29.《贩书偶记》·孙殿起30.《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清·莫友芝31.《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清·瞿镛32.《万氏石经考》·33.《兰亭续考》·34.《兰亭考》·35.《名迹录》·36.《吴中金石新编》·37.《宝刻丛编》·38.《宝刻类编》·39.《嵩阳石刻集记》·40.《授经图义例》·41.《来斋金石刻考略》·42.《求古录》·43.《汉艺文志考证》·44.《法帖刊误》·45.《法帖谱系》·46.《法帖释文》·47.《法帖释文考异》·48.《淳化秘阁法帖考正》·49.《石刻铺叙》·50.《石墨镌华》·51.《石经考》·52.《竹云题跋》·53.《籀史》·54.《绛帖平》·55.《舆地碑记目》·56.《遂初堂书目》·57.《金石史》·58.《金石录》·59.《金石文字记》·60.《金石文考略》·61.《金石林时地考》·62.《金石经眼录》·63.《金薤琳琅》·64.《钦定天禄琳琅书目》·13.纪事本末1.《浙东纪略》明·徐芳烈2.《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3.《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4.《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5.《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杨仲良6.《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清)戴名世7.《嘉定屠城纪略》·嘉定屠城紀略8.《江变纪略》·(清)徐世溥9.《辛亥四川路事纪略》·(清)诵清堂主人10.《浙东纪略》·(清)徐芳烈11.《三藩纪事本末》清·杨陆荣12.《东林始末》明·蒋平阶13.《东林本末》明·佚名14.《会匪纪略》清·孙衣言15.《元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16.《嘉定屠城纪略》明·佚名17.《固山贝子平定三郡纪略》清·周声炣18.《平台纪略》清·蓝鼎元19.《平回纪略》清·佚名20.《平定三逆方略》清·勒德洪21.《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清·戴名世22.《拳变纪略》清·佚名23.《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24.《江变纪略》清·徐世溥25.《滇考》清·冯苏26.《炎徼纪闻》明·田汝成27.《粤匪犯湖南纪略》清·佚名28.《粤逆纪略》清·佚名29.《续明纪事本末》清·倪在田30.《蜀鉴》宋·郭允蹈31.《辛亥四川路事纪略》清·诵清堂主人32.《遇变纪略》清·聋道人33.《避寇纪略》清·程畹34.《钦定平定台湾纪略》清·35.《鸿猷录》明·高岱36.《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37.《宋史纪事本末》·38.《左传纪事本末》·39.《平定两金川方略》·40.《平定准噶尔方略》·41.《春秋左传事类始末》·42.《绎史》·43.《绥寇纪略》·44.《通鉴纪事本末》·45.《钦定兰州纪略》·46.《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47.《钦定平定金川方略》·48.《钦定石峰堡纪略》·14.诏令奏议1.《明太祖宝训》·2.《刘壮肃公奏议》清·刘铭传3.《大义觉迷录》清·爱新觉罗胤禛4.《三朝圣谕录》·(明)杨士奇5.《包孝肃奏议》·(宋)包拯6.《大义觉迷录》·(清)雍正皇帝编纂7.《三朝圣谕录》明·杨士奇8.《东溟奏稿》清·姚莹9.《两垣奏议》明·逯中立10.《两河经略》明·潘季驯11.《乙卯入国奏请》宋·沈括12.《元代奏议集录》元·13.《关中奏议》明·杨一清14.《刑科婚姻类提要》清·15.《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16.《勘处播州事情疏》明·何乔新17.《包孝肃奏议》宋·包拯18.《卢乡公牍》清·庄纶裔19.《台案汇录丁集》·20.《台案汇录丙集》·21.《台案汇录乙集》·22.《台案汇录壬集》·23.《台案汇录庚集》·24.《台案汇录戊集》·25.《台案汇录甲集》·26.《台案汇录癸集》·27.《台案汇录辛集》·28.《吴光禄使闽奏稿选录》清·吴赞诚29.《垂光集》明·周玺30.《孙毅庵奏议》明·孙懋31.《安南奏议》明·佚名32.《宋大诏令集》宋·佚名33.《岭海焚余》明·金堡34.《左史谏草》宋·吕午35.《左文襄公奏牍》清·左宗棠36.《御制孝慈录序》明·朱元璋37.《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38.《明世宗宝训》·39.《明仁宗宝训》·40.《明光宗宝训》·41.《明太宗宝训》·42.《明孝宗宝训》·43.《明宣宗宝训》·44.《明宪宗宝训》·45.《明武宗宝训》·46.《明熹宗宝训》·47.《明神宗宝训》·48.《明穆宗宝训》·49.《明英宗宝训》·50.《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清·李之芳51.《杨勇悫公奏议》清·杨岳斌52.《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53.《清太祖高皇帝圣训》清·爱新觉罗弘历54.《清奏疏选汇》·55.《潘司空奏疏》明·潘季驯56.《玉堂公草》明·高拱57.《福建台湾奏摺》清·沈葆桢58.《范文正奏议》宋·范仲淹59.《讷谿奏疏》明·周怡60.《谕对录》明·张孚敬61.《谠论集》宋·陈次升62.《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清·63.《雍正朱批奏折选辑》清·爱新觉罗胤禛64.《龙源夜话》清·王夫之15.志存记录1.《大业拾遗记》唐·颜师古2.《隋唐嘉话》唐·刘餗3.《晋后略》晋·荀绰4.《九州春秋》晋·司马彪5.《满清入关暴政》清·韩菼6.《书湖州庄氏史狱》清·翁广平7.《庄氏史案》清·佚名8.《扬州十日记》明·王秀楚9.《五代新说》唐·徐炫10.《奉天录》唐·赵元一11.《过江七事》清·陈贞慧12.《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13.《律条公案》明·陈玉秀14.《西使记》元·刘郁15.《吴船录》宋·范成大16.《寺塔记》唐·段成式17.《枢垣记略》清·梁章钜18.《汉官六种》清·孙星衍19.《明季北略》清·计六奇20.《粤游见闻》明·瞿共美21.《国闻备乘》清·胡思敬22.《蜀乱述闻》清·祝介23.《龙川别志》宋·苏辙24.《靖康传信录》宋·李纲25.《东观奏记》唐·裴庭裕26.《南询录》明·邓豁渠27.《守城录》宋·陈规28.《封氏闻见记》唐·封演29.《风俗通义校注》汉·应劭30.《麈史》宋·王得臣31.《白虎通义》汉·班固32.《居易录》清·王士禛33.《池北偶谈》清·王士禛34.《清代名人轶事》清·葛虚存35.《甲申朝事小纪》清·王朝36.《日闻录》元·李翀37.《明季三朝野史》清·顾炎武38.《永历实录》清·王夫之39.《清代野记》清·梁溪坐观老人40.《清稗琐缀》清·佚名41.《南越笔记》清·李调元42.《扬州画舫录》清·李斗43.《陶庵梦忆》明·张岱44.《影梅庵忆语》清·冒襄45.《姜氏秘史》明·姜清46.《山海经》先秦·佚名47.《穆天子传》晋·郭璞48.《次柳氏旧闻》唐·李德裕49.《燕丹子》汉·佚名50.《明皇杂录》唐·郑处诲51.《汉杂事秘辛》汉·佚名52.《大唐传载》唐·佚名53.《河东记》唐·李自良54.《西京杂记》汉·刘歆55.《归田录》宋·欧阳修。
齐己山水诗的艺术特征

齐 己是 唐代 著名 诗僧 ,有 《 白莲集 》行 世 ,
世论 随 时变 ,禅 怀历劫 同。 良宵正冥 目,海 曰上 窗红。
作 者简 介 :周介 民 ( 9 8 ) 15一 ,男 ,湖南 桃 江人 ,讲 师 ,主要从 事 中国古 代文 学研 究 。
5 0
湖
南
城
市
学
.
院
学
报
2 1 ̄第6 00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让人领 会 了诗 中的言外 之意 和 味外之 旨。清 朱庭
作 品不 乏其 例 。齐 己的这一成 就 ,超越 了谢灵 运 等 人从 写实 的追求 形似 的初 级 阶段 ,跃 进到 了写 意 的追求 形神 兼备 的成 熟 阶段 ,推 动 了山水诗 作
故宋人在 《 南岳总胜集 》中把此诗列为 “ 咏南岳
诗 中之第 一 ” 。三觉 山在浙 江 天 台县 境 内 , 这里 山 势蜿蜒 若 龙 ,峻峭 多姿 ,林 岚掩 映 ,群 峰竞 秀 。 诗人 在这 首诗 中采 用遗 貌取 神 的写法 ,不 求三觉 山的形 胜 、形 似 ,只求 突 出三觉 山 的性 情神 采 。
第3 卷 第6 1 期
2 1正1Y 0 0 l]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URN A L OF H U NA N CI O TY U N I VERSI TY
、 13 . 0 r . 1 No6
NO .2 0 V 01
齐 己 山水 诗 的艺 术 特 征
《 三觉 山》 游
万里:惠洪觉范禅师与南岳方广寺法太希先法师的交谊——兼述法太希先法师的生平事迹及交游

惠洪觉范禅师与南岳方广寺法太希先法师的交谊——兼述法太希先法师的生平事迹及交游万里唐代著名文士刘禹锡《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所寺院也必须有名僧的驻锡与诸多的佛事活动,才能够称之为名寺进而享誉于世。
位于南岳衡山后洞的方广寺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寺院,被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禅师(1543~1603)称之为“南岳诸剎,唯方广寺道场最古,风水最胜,殿宇庄严,僧众广盛,可垂万世,诸寺莫及”1的禅寺。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僧人或剃度出家于此,或驻锡禅修于此;更有许多文人墨客与该寺僧人结下了深厚的因缘。
然而,从百度检索南岳方广寺,看到的只是极为简略的介绍,罗列的只是一些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史事,如南宋朱熹、张栻等人曾经来此游览,明末清初王夫之曾经在此组织抗清活动等,不止是信息量极少,而且部分叙事似是而非,与史实不合;更多的则是介绍浙江天台山方广寺的文字。
至于应该是作为寺院活动主体的僧人,则未见详细地介绍一人。
即使是记述南岳名胜的历史文献,如《南岳总胜集》、《南岳志》等,乃至于王夫之撰写的《莲峰志》,也对方广寺僧人事迹的记载几乎阙如。
这显然与方广寺作为历史名寺的地位极不相称。
实际上,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僧人,或者剃度出家于此,或者长期驻锡于此,或者曾经在此寓居禅修,他们的声名与活动,使得方广寺不仅仅是一所古寺院的名称或者是建筑群,更成为有着盛大的佛事活动、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佛教丛林。
然而,这些名僧的事迹与活动,湮没在浩瀚的历史文献之中,有待人们发掘整理,以揭开掩罩在其上的面纱,还其本来的辉煌面目。
笔者以为,作为僧人,其实是出世俗之家而入释迦之家(例如从俗家姓氏改为姓释),所驻锡之寺院便是自己的家,寺院的历史就是自己的“家史”,当然应该将自己的家史弄清楚;作为湖湘学人,作为宗教文化研究者,也可以为湖湘宗1明·憨山德清述,钱谦益纂阅:《紫柏尊者别集》卷三,《卍新纂续藏经》第73册,第424页。
《邕州小集 四库本》全文-古籍

邕州小集四库本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三邕州小集别集类二【宋】提要【臣】等谨按邕州小集一卷宋陶弼撰弼字商翁祁阳人庆历中随杨畋讨湖南猺以功授阳朔县主簿历官知邕州四迁为东上阁门使康州团练使宋史本传详叙其招纳诸蛮之绩又称其能为诗黄庭坚集有弼墓志铭亦谓其聚晚学子弟讲授六经平生不治细故独以文章自喜尤号为能诗诗文书奏十有八卷读其书知非碌碌者今十八卷之集久佚惟此邕州小集一卷尚存抄本所载诗仅七十三首厉鹗宋诗纪事选録弼诗有咏藕咏蜨二首见于合璧事类者原本皆不载又湖广通志称弼诗尤善言风土蜡茶诗至五十韵今亦不见集中盖是集皆在湖南所作故以邕州为名其他非湖南所作则不在此集也其中辰州一首园居一首皆阙首二句五溪一首阙末二句无别本校补今亦仍之焉乾隆四十三年三月恭校上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钦定四库全书邕州小集宋陶弼撰兵器五代乏真主奸雄纷僭伪横磨濶刀剑白日相簒弑我宋皇太祖潜德动天意神物既有归乃即皇帝位不惠兆民乐不怒诸侯畏颠倒执玉帛奔走恐後至独有隂山戎时峕寇边地天子赫斯怒大警巡澶卫射杀右贤王遂断匈奴臂狼心帖然服结好同昆弟自此西河间寂寂无戎备卒闲喜夜歌将老贪春睡自此为太平恍逾三十岁戎昊乘我间南驰贺兰骑阳关久夜开枢朽不可闭阵云起秦雍杀气横泾渭使臣股栗奏宰相嗔目议佥曰急发兵竖子坑甚易仓皇筑边垒未战力先瘁遇迫开库兵土蚀锋鋩脆防秋采旧屯推毂谋新寄旧屯老且死少者无实艺良由不训练手足迷击刺新寄将家子从小生富贵六韬未尝读口但知肉味师复从中御进退由阍寺权轻号令冗两战无遗类曹公弃七军晋人获三帅吾兵自此丧有诏新其制此器不预设一旦何从致朝廷急郡县郡县急官吏官吏无他术下责蚩蚩辈耕牛拔筋角飞鸟秃翎翅簳截会稽空铁烹堇山碎供亿稍後期鞭扑异他罪愁氛拥太虚霁景昼冥晦我闻郭汾阳料敌多奇异单箠谕突厥番酋膝双坠又闻李西平临戎有英气身着红锦袍怀光肝胆碎是知用兵术在人不在器君耳舜高听君目舜明视愿采谋畧长勿倚干戈鋭公安县门沿大堤入路趂浅莎行树短云根拔山穷地势倾孤舟难泊岸远水欲沈城半夜呼津口烟中荻火明送赵枢寺丞宰?化县路入?云去如何轻解携人烟五岭北星斗大江西暖雪梅花树晴雷赣石溪青衫欲无泪不奈鹧鸪啼出岭题石灰舖马渡严关口生归喜复嗟天文离卷舌人影背含沙江势一再曲梅梢三四花登高休问路云际是吾家重到阳关五管新多事轻车屡往还勤劳成白发故旧是青山树色才分楚江声未出蛮自惭迎候少无惠及孤鳏吟石【已下俱在钦州】守边无一事江上得闲吟醉呓歌微出狂书墨不深潮痕没高?月色透疎林此意无人解宵分泪满襟东湖宁越佳山水东湖带郡城月天高寺影春雨一桥声石上青蒲合沙中白鸟横天涯正寥落独往若为情西湖宁越佳山水西湖似浙城桂多天竺子潮欠海门声路向林梢转天随野色横从兹栖泊者无复渡江情题霞溪驿【今属全州】歌声野色中人乐岁时丰暑雨隂阳杂秋田早晚同岭云无烈日江树足凉风自指香山语前村有路通登邕州南城台江国家书少秋台闲草生无人来远渡尽日上高城落照悬渔市孤烟起戍营东篱故园菊又向酒中倾登崑仑台落照古城隅边风动隼旟久闲忘战略多病熟医书白发随年短新情与世疎桃花春水起还钓旧溪鱼荔枝五月南游渇欣逢荔子丹殻匀仙鹤顶肉露水晶丸色映离为火甘殊木作酸枝繁恐相染树重欲成团赤蚌遗珠颗红犀露角端爽能消内热润可濯中乾一簇冰蚕茧千苞火凤冠隔瓤银叶嫩透膜玉浆寒桂岭无霜处梅天暴雨残题阳朔县舍石壁高深遶县衙不离牀袵自烟霞民耕紫芋为朝食僧煮黄精代晩茶瀑布声中窥案牍女萝隂里劝桑麻欲知言偃弦歌化水墨屏风数百家天涯亭雨色丝丝风色娇天涯亭上觉魂消一家生意付秋瘴万里归心随暮潮兵送远人还海畧吏申迁客入津桥山公对此聊酣饮怕见醒来两鬓凋途次叶县观千叶桃花三月宫桃满上林花开千萼费春心叶公城外襄河北一树无人色更深登潮月亭渡头人语知潮上下看南江东北流试引轻帆学归去茶山溪浅却回舟对花有感得莫【一作意字】欣欣失莫悲古今人事若花枝桃红李白蔷薇紫问着东风总不知紫薇花人言清禁紫微郎草诏紫薇花影傍山木不知官况别也随红白上东廊山茶二首浅为玉茗深都胜大曰山茶小海红名誉漫多朋援少年年身在雪霜中江南池馆厌深红零落空山烟雨中却是北人偏爱惜数枝和雪上屏风过思明几年来瘴外此夜宿溪中照枕残鸡月吹灯落叶风卢循犹伪国杨仆已衰翁起戴寒星去前村烧影红合皁山万仭天然合皁形隂阳不似衆山青一区海上神仙宅数曲人间水墨屏华表鹤归春谷响玉京龙起夜潭腥可怜张葛无人继三级高台拂杳冥柑子堂子厚才名甲有唐谪官分得荔枝乡罗池水尽黄柑死独有穹碑在画堂邕州南极诸蛮傲典刑斗门时复见飞星君王仁恕将军老五十溪州六万丁亷州石使君合浦来示我海滨石千岩秀掌上大者不盈尺合浦还珠亭合浦珠还旧有名使君方似古人清沙中蛤蚌胎常满潭底蛟龙睡不惊送吕涛典狱之梧州峡口苍梧县城依南斗魁江浑海潮上地热火山来草没嘉鱼穴云封拜表台到应无狱讼荳蔻酒频开融州仙岩溪僧过此说山公游徧真仙洞府中乳石崖边得灵草可能封裹寄衰翁宾州仙影山月氅星冠七丈夫远看虽有近还无瑶池侍女双成道遗下羣仙聚影图安城即事二首往岁传闻南诏檄近时方筑伏波城安城太守知边计菡萏花中閲水兵金鼔声阑剑戟收使君回上雅歌楼樽前一阕清商曲销尽穷边万里愁容管一年勾漏守寻尽洞中天佛记卢藏用仙坛葛稚川醒心西驿水烧眼碧池莲我岂无新事诗碑与酒泉【自注郡有勾漏白石都峤等山所谓三洞天也卢藏用大云寺记石高丈二尺西驿韦丹建阁下有石泉并记後唐李复作池植莲数万】送临桂令戴若讷出岭五岭生还少无辞酒满觞共经边寇事先出瘴烟乡楚树蝉声早湖天日影凉此行休问路宫阙斗杓旁赠章使君善战无如新息侯汉兵才渡绿萝洲爱君挽我陶溪粟直到牂牁水口头宜阳孤城溪洞里闻说已堪哀蛮水如鲜血瘴天已死灰吏忧民置毒巫幸鬼为灾风土如斯恶吾来胡为哉守郁林郡守姚道越裳济海喜天晴一叶戈船不渡兵尧舜远方皆乐国汉唐诸将本书生膏泽峰石壁含天泽南山第一重旱时先出雨隂穴又乘龙云影摇诸壑雷声起半峰何当大滂沛尽活四方农登邕州城夜半孤城百尺台乱虫声里一樽开忧边日遶南云下恋阙心随北斗回丹竈山羽客朝元地遗坛古树中炼成丹竈在骑去鹤巢空思柳亭罗池刺史寡尘缘画戟墙头筑望仙黄鹤与谁同一去碧桃无主又千年郁林鼓角楼去岁同登画角城诸蛮未灭夜论兵五更将吏知人意吹作梅花塞外声春野亭二纪看花瘴雾中野园今日又东风人心有感时时别春色无私处处同长笛一声诸曲尽巨觥双饮百愁空风清水暖羣鱼上谁向荆溪占钓筒会仙岩寂寂长冥洞涓涓漱玉泉凤箫闻夜半鹤驭认云边煮茗寻安老披蓑访稚川於中得消息何用买山钱罗秀山寻山入罗秀旋结草堂居花露生瓶水松风落架书闻猿得句後见月出行初此夕云林下无因梦使车莫鎁关三任边州六往还此时才入莫鎁关访僧莫道无闲事手指青天口说山那霸泉昔年观地志此水出牂牁断岸深无底平流暗起波感恩来客少射影短狐多未老诸蛮在楼船空再过又路下牂牁水石间三分才过二分山年光欲尽家犹远岚气虽疎鬓已斑宾从笑谈讥独进儿曹音信喜生还南风一夜吹乡梦数刻飞过五岭间碧湘门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天濶行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沈山黄陵庙溪上龙蛇屋萧条帝子祠竹痕当日泪山色後人疑仙服霞留绮新妆月印眉楚民亡水旱箫鼓谢神禧司马错城北设长城陷虏尘更来劳役武陵民我疑洞里栽桃者便是当时版筑人辰州诏条符节古连今王泽渐濡岂不深赋役未行中国法讴歌犹带远人音采金户簇青莎?射虎兵围黄叶林寄语湖南滩上客预将忠信待浮沈寄沅州新守谢麟险尽天开溪路平诗书新将典新城三千戍卒今无几十万屯田古未畊属县乞除防虎槛生蛮愿献采砂坑从兹预拟风尘息尽是仁威下斾旌白雾驿一曲青溪一曲山鸟飞鱼跃白云闲溪山岂要行人到自是行人到此间三山亭诸峯不及此三峯翠影多年路未通野老传来无地主神仙留待与山翁琱弓射灭虎狼迹长剑前开荆棘丛吏引旌旗先险阻匠营楼阁出虚空藤萝叶暗初无日松桂枝新渐有风下濑将军微举职安南都护远输忠商夸合浦珠胎贱民乐占城稻谷丰火炬影沈山岸北潮声流过郡城东四时牧印来无定终日开尊望不穷玉版淡鱼千片白金膏咸蟹一团红云台志节悲歌外铜柱封疆醉眼中所惜溪头好崖石只书诗句不书功祝融峯曾到祝融峯顶上步随明月宿禅关夜深一阵打窗雨卧听风雷在半山辰州【阙】玺书行絶役铜柱入中原草暖闻鸣鹿江清对饮猿何时一尊酒重上谢公轩武陵曲台风月德山云梦想中间有几春臣葬江鱼终爱楚民逃花洞不思秦五溪六月五溪边溪深气象偏画隂宜雨後久冷觉秋先栈倚临崖石竿通隔岭泉【阙】寄苏州徐处士弁【弁能画山水】平南无策鬓如霜七十峰前旧隐乡相约祝融孤顶上借君吟笔画潇湘题阳朔县舍畲田过雨小溪浑远近云峰互吐吞殊俗易昏三里雾阳崖忽露一家村桂花香里寻僧寺榕叶隂中掩县门井税未输兵甲後心勤抚字且休论桂林青罗江水碧连山城在山光水色间莫道宜人惟桂郡骖鸾客至只思还园居【阙】更添苍栢两三辈相伴高枝作雨声端砚诗赠王欲端砚如池状润疑云雨通麤官不识字好去伴诗翁铜雀砚得自铜雀台收晩棱角摧四方绿琉璃一片青玫瑰炼尽沙石滓陶成金玉胚木芙蓉孤景托寒木一晓一番新春色不为主天香难动人丹枫见流落黄菊坐因循莫讶偏相爱衰迟似我身丁香万枝千叶逓相亲内结花心外结身草木至微犹有合悲哉父子与君臣桐老桐休斵为琴瑟胡部新翻格调清试听琵琶采莲曲一般弦上数般声柳柳子江头流水嘶长安陌上暖风吹黄金璎珞雪晴後碧玉珑春尽时端的园林俱不及等闲台榭便相宜思量也是多情物专与人间赠别离鸡头三伏池塘沸鸡头美可烹香囊聨锦破玉指剥珠明叶皱非莲盖根甘似竹萌不应徒适口炎帝亦曾名桃树正含芳酒正醅熙熙为尔醉春台一花五出尚可饮何况重重叠叠开李春昼暖风薰翠幄暑天凉气沁朱阑主人肝胆无猜忌果【一作李】下游人任整冠食杨梅岭北土寒无荔子人言形味似杨梅翠丹条实休相学不愿红尘一骑来滴露花九秋瑞露滴成芽不是榆花即桂花星女月娥宫不锁天风吹落野人家附集外诗【据合璧事类增】咏藕万顷金沙里谁将玉节栽丝应鲛乞与津是蚌分来盘贮氷犹结刀侵雪易摧防风骨外折混沌窍中开月寺僧家鉢风亭酒客杯胸中秋气入牙角雨声回自愧尘泥贱得蒙尊俎陪与君消酷暑瓜李莫相猜蜨暖翅玉罗薄香须金线微青春二三月白日一双飞露重休深入风高且暂归南园芳树下燕雀最多机句雪山经夏冷天马入秋肥【塞上】隂微辨樵火霁早误僧钟【行役】渴蜂衔砚水饥蜨嗅缾花【顺州】枭鸣社旁树盗发冢中金鹿饮沙浑水猿饥果落云将老未闻金作印师寒犹用铁为衣山险不能留霸业水声惟解送年华道近可怜驽马骏时平不见布衣雄【以上见後村诗话】蒐兵四解降王缚报国三登上将坛【观曹武惠画像见渑水燕谈】邕州小集。
山乌龟的药用价值山乌龟的副作用

山乌龟的药用价值_山乌龟的副作用文章目录*一、山乌龟的药用价值*二、山乌龟的副作用*三、山乌龟的医学记载及附方山乌龟的药用价值山乌龟苦,寒,有小毒。
散瘀消肿、镇静止痛、清热解毒。
用于胃痛,痢疾,咽痛,跌打损伤,神经痛,风湿骨痛,疮疖痈肿,毒蛇咬伤。
清热解毒,消痰,截疟,止痛。
治痈疽肿毒,喉闭,疟疾,胃痛。
山乌龟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
块根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通常露于地面,外皮灰褐色,粗糙,散生皮孔状小突点,断面淡黄色或黄色,茎枝圆,长 l~3米,直径5~10毫米,有直条纹,无毛。
《唐本草》:“主止烦热,辟瘴疠,利喉闭及痰毒。
”《滇南本草》:“截疟,吐痰,倒食。
”《南岳总胜集》:“取汁同雄黄末调服之,大解蛇毒,以其滓敷伤处。
”《纲目》:“消痰降火,利咽喉,退目赤。
”《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散瘀止痛。
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痔疼痛,跌打肿痛,神经痛,牙痛,急性胃肠炎,菌痢,上呼吸道感染,咽痛。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健胃止痛,消肿解毒。
”《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肺结核,痈疮,脓肿,消化不良,口腔炎。
”《文山中草药》:“治胃痛,腹胀,腹泻,疟疾。
”《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对口疮及汤火伤。
”内服:煎汤,3~5钱;研末、磨汁或浸酒。
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磨汁涂。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内服:煎汤,0.5~1钱;或研末2~5分。
山乌龟的副作用孕妇忌服。
山乌龟的医学记载及附方1、治痈疽疔毒发背、无名肿毒。
不出头者:山乌龟适量,研细粉,用鸡蛋清调匀搽患处,留疮顶部,一夜脓头即出。
出后,即停药。
2、治胃痛。
气胀腹痛:山乌龟适量,研末备用,每次服用1.5克,用姜汤送服。
3、催吐:鲜山乌龟3~ 10克,水煎服。
4、治急性肠胃炎:山乌龟适量,研粉,每次0.6~1.0 克,吞服,每日3次。
有l匕痛效果。
5、治神经衰弱:山乌龟3克,水煎服。
6、治疟疾:山乌龟末1.5克,开水送服,或水煎服。
7、胃病:山乌龟、鸡屎藤各10克,水煎服。
南岳九仙传道演教誉真人,明镜洞鉴修道归真传仙迹

南岳九仙传道演教誉真人,明镜洞鉴修道归真传仙迹*导读:自晋代泰始(265274)到南朝的宋、齐、梁、陈,约三百年间,先后有九位高道到南岳修道归真,人们称他们为274)到南朝的宋、齐、梁、陈,约三百年间,先后有九位高道到南岳修道归真,人们称他们为南岳九仙,即陈兴明,施存、尹道全、徐灵期、陈慧度、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
*一、陈兴明:性命兼修,深得洞悉明镜之道;致虚守静,追赐致虚守静真人来南岳最早的是陈兴明,河南颖川(今许昌市)人。
陈兴明少年时代就弃家学道,历游天下名山,寻访仙真,于晋泰始两年(226)到南岳,登游天柱峰。
天柱峰是南岳五峰之,峰高海拔1061米,全山花岗岩构成。
那时的天柱峰,榛莽丛集,乱石堆叠,削壁悬岩,非常险峻。
诗人李白曾有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之句,可见五峰的险与高。
陈兴明勉力攀登,到了峰顶,忽然碰到两位年轻人,约莫十八九岁,但目光如电,而又神态萧洒,羽衣星冠,备极华丽。
陈兴明心想两人大约不平常,于是向两人顶礼问讯,两人见兴明态度虔敬,心颇高兴,便教陈兴明修炼道家明镜之道并谆谆告诉他以修道的要领。
第一是要精专,不能中道而废。
两少年说不至勤久,何得擢形云天,飞冲霄汉。
第二是要深悉先苦后乐的道理,方能信心百倍,坚持修炼。
他俩说前苦后乐者,苦则有极,乐则无穷。
林谷幽栖,禽兽为侣,饥渴必至;寒暑辛勤,割世离荣,辞亲舍爱,可谓苦矣。
寿同天地,变化无穷,策空乘虚,坐生羽翼,可谓乐矣。
得不勉于修励乎?陈兴明听了这番苦乐观的道理,深有所悟,因而励修明镜之道。
所谓明镜之道,大约即道家所谓性命兼修,使一心如镜,能洞见千里,要求静坐冥思,明心见性。
陈兴明苦修明镜之道达十八年,晋太康元年(280)三月一日在元阳宫羽化,据《总胜集》载,他羽化当天,烟霞绕室,仙乐腾宫山下居人,竞往观之,惟有空室,至于鸡犬,悉皆腾举。
宋徽宗这位笃信道教的道君皇帝,于宋和元年(1118)追赐陈兴明为致虚守静真人。
中国道教方志研究概述

庭的 ( (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总览性质的志书。关 于李 冲昭的 《 岳小 录》 四库全 书 简明 目录》 称 南 ,《
“ 山志之 中未有古于是书者 ,亦 图经之所宜征也” 。李 冲昭生卒 不详 ,自序 中称 “ 弱年悟道 ,近岁依
文献 学
作 为 一 种 特 殊 形 式 的 地 方 志 ,道 教 方 志 是 关 于 道教 地 理 环境 、人 文 景 观 、 宫 观祠 庙 、
封天后志》 《 吴山城隍庙志》傥 云轩云霄玄谱 志》等 。
道经 中收 录了大量道教方志 ,伍 统道藏》 中收 录有 ( 岳小录》 倩 华赤松 山志》 《 台山志》 等 2 天 0 余 部 方 志类 书籍 , 《 外 道 书》 收录 《 阳庵 志》 藏 紫
图书馆 理论与 实践
L1 RARY 日 TH£O RY AND PRACTl Cg
临岳 门 ,频 访灵 迹 ”“ 遍 阅古碑 及 《 山 图经》、 遂 衡
《 中说》,仍致诘 于师资长 者 ,岳下 耆年 ,或得一 湘
事 ,旋 贮 箧 笥 。今 据 所 得 ,上 自五 峰 三 涧 ,古 来 宫 观 药 院 ,至 于 历 代 得 道 飞 升 之 流 ,灵 异 之 端 ,撮 而 直
三 十 六 小 洞 天 和七 十 二 福地 ,均 是 神 仙 所 居 之 地 。道
[ 中图分类号]G 5 26
[ 标 志 码 ]E 文章
[ 文章编号]10 —8 1(0 10 —0 4 —0 05 2 42 1 )8 0 2 3 中国道教史籍形式多样 ,内容丰 富,不仅记载 了 道教 的发展轨迹 ,又与 中国古代 政治 、经济 、文化等 密切相联 ,是 中国传统社会宝贵的财富 。正如任继愈
就 目前所掌握的文献典籍来看 ,道 教方 志至晚于 唐时 已经出现 ,现存 全帙的仅有李冲昭 《 南岳小 录》、 徐灵府 《 天台山记》、王 归一 《 王屋山志》 以及杜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岳总胜集经名;南岳总胜集。
宋陈田夫撰。
一卷。
底本出处:《正统这藏》洞玄部记传类。
南岳总胜集经名;南岳总胜集。
宋陈田夫撰。
一卷。
底本出处:《正统这藏》洞玄部记传类。
南岳总胜集真君观真君观,在铨德观束五十步,即九天南上紫光庆华赤帝太虚之馆,本注生真君庙,在岳祠中各庙门。
唐开元中,司马丞祯上言五岳洞天各有上真所治,不可与血食之神同其飨祀。
圣旨爰创清宫,凡立夏日先斋洁,劫命州官致醮,於是观兼度道士五人焚修。
开元五年明皇制《五灵经》云:佐治者,有九人。
从吏者,三伯。
余人朔卫,衙官三百,为国家祈真请福之地。
《上真记》云:太虚真人领南上司命,即赤帝也。
潜山魏君冲为副治霍山韩君众为佐治霍林山许君映丹霍山周君紫阳金华山黄君初平南霍山郑君隐天柱山阮君徽紫虚元君魏夫人华存冲寂元君麻姑右并君佐命之司,昊越楚蜀之地当司察之,淳化中始改为真君观。
祥符中韶赐观额。
开元六年上帝降赐真君驱邪王匕一张,其状类剑,长三尺,阔四寸,玉文如云霞,其端微有锋刃。
玉册。
一道,长一尺余,阔六寸,其篆文曰:道君之玉册。
有两印,文曰:三天太上之印,皆篆文。
或日旧本玉册慷在真君臂问,檀香刻此以传於世。
玉玺一枚,方阔五寸,八角其文曰:注生真君玉印,亦篆文,今悉存焉。
或云是司马天师篆文也。
宋朝降到真君火铃冠一顶,以金裹饰.潜霍二真君玉圭二面并存。
太宗、真宗、仁宗,三圣御书敕黄存焉。
大观二年三月,奉旨建元辰殿,乃集福殿在观中,前有玉清金阙之门,每岁六度生辰及春夏二杞,皆自京降御名词表於此致醮。
每辰焚御香六两,祝圣寿恩赐紫衣一道,实国家祈福之所也。
故江陵公《留题真君观诗》云:秘殿崔鬼近紫虚,洞天岑寂列真居。
霜毛时下朱陵鹤,金简犹存宛季书。
风拂瑶坛歌羽筛,云归翠岭度飕舆。
竹姻观月空歌裹?一道寒泉漱碧渠。
衡岳观衡岳观在紫盖峰南,下紫霄峰前。
晋太康八年,昊人徐灵期新野先生邓郁之,开古王母殿基。
晋怀帝元嘉中,赐额为华薮,至梁改为九真观。
张佐尧《诗略》云:晋代为华薮,梁朝号九真。
宫门频改额,洞口不移春。
住持周静真,乃武帝之师。
帝心期上善,亲纡黄屋谒此玄都,若轩后之拜崆峒,汉皇之礼河上,异代同时也。
奉敕赐庄田三百户充基业。
至隋大业八年,属唐高祖诏请蔡法寿、李法超二法师主观事焚修,兴行教法。
其衡州府库田畴什物,并赐观资用。
贞观二年,太宗重书额,诏张惠明天师度道士一十九人焚修。
高宗弘道二年,韶叶法善天师,封岳地方四十里充观。
长生之地,禁樵采,断田猎,投龙奠简,以为常典。
开皇中改为衡岳观,后因兵火摧毁。
皇佑初,府主令公重建之。
本朝太宗、真宗、仁宗三圣御书洎金宝牌,每辰焚御香,祝圣寿,亦国家祈福之所。
真宗朝敕差冲靖太师单惟岳住持,提举岳门宫观,兼管火姻。
后奉旨改为甲乙,自兹始也。
故宰相王钦若有《送单大师归岳诗》云:玉书飕驭降神州,楼观丹台选道流。
岩谷难藏猿鹤性,吟怀终恋水云幽。
晚程冒雪潇湘渡,采药沿溪蚱艋舟。
乍到楚乡应动念,十年人物半沉浮。
宣和六年敕建昊天殿,改赐为铨德观。
紫盖院紫盖院,去庙北十五里,宝胜寺上,唐传待仙修行处,谭陈二士亦修炼於此。
又有铁瓢仙张白居之。
北入桃源,基址废久,野人居之,上有醮斗坛。
鳌北李生尸解处,下有唐太子击马桩在焉。
圣寿观圣寿观,去庙北登山七里,唐咸通中建,因问得其名。
旧《记》云:故灵武卢墦镇黔南日,奏请以旧书堂为观。
六年奏舍庄田屋宇永充观内常住。
今卢公真堂洎殿宇,俨然旧有。
清音阁、选仙亭、迎仙阁、此君阁,层崖峭壁,修竹长松,幽涧清湍,景象奇异。
比之万寿,加之数倍茂密也。
寿涧径观前下合灵涧流注平野。
唐懿禧中,有轩辕弥明隐此年久,后复抱黄洞太平兴国中,有跛仙遇吕洞宾於君山,后亦隐此。
行灵龟吞吐之法,功成回岳麓,自号潇湘子。
尝云:我爱潇湘境,红尘隔岸除。
南山七十二,惟喜洞真墟。
元佑问常有白鹤柄呜於杉松之上,三日而去。
宣和元年改寿棋。
华盖院华盖院,昔华盖君修行处。
不显名氏,或云:古太清观也。
去庙东北十五里,自元阳宫陆上清宫而至。
昔谭峭岩,字景升,居终南山久,着化书,过东昊,见宋齐丘游庐阜,泛潇湘,炼丹於此。
又默希子,不知何氏,居此着《通元经》。
开皇中,有道士昊涵虚,字合灵居之。
风狂,未尝下山,终日沈湎,亦无姻火之具,俗呼为昊揉。
好睡,经旬不食。
常言之:若要闲即须懒,如葱,即不闲也。
素不攻文,忽作《上升歌》云:玉皇有诏登仙职,龙吐云兮风着力。
眼前蓦地见楼台,异草奇花不可识。
我向大罗观世界,世界只如指掌大。
当时不为上升忙,一时提向瀛洲卖。
后於清泰二年上升。
又有刻台隐士铁冠先生樊氏,慕合灵之道,常骑白牛访之。
楚王马希范尝师之。
后马希声嗣位,先生不知所之。
上清官上清宫,去庙束北七里,昊人徐灵期真人修行之所。
徐幼遇神人,授以玄丹之要,含日晖之法,守泥丸之道,服胡麻之饭,故得周游海岳,来往南山,积有年矣。
采访山洞岩谷作《衡岳记》叔其洞府灵异,言紫盖云密二峰,皆高五千余丈。
而云密有禹治水碑,皆蝌蚪之字。
‘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
而紫盖常有鹤集其顶,而神芝灵草生焉。
下有石室,有香炉、杵臼、丹鳌。
祝融峰上有碧玉坛,方五尺,束有紫梨,高三伯余尺,乃夏禹所植,实大如斗,赤如日。
若得食,长生不死。
义熙中,山人潘觉至峰,石裂有物出,如紫泥,香软可食。
觉不知其石髓,竟不食弃去。
勿悟而还,已不见。
此君之所记圣异,又能役使鬼神,降伏龙虎。
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真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明真洞微真人。
今宫基尚存石碑。
传云:旧有仙鹦报晓,因吃仙草不死,问有樵人见而不能捕。
大历七年,玄和先生张太空者,李泌之师居之,得道后入元阳宫尸解。
大中元年韩威仪慕真风而居之修行,亦得道。
石室隐真岩石室隐真岩,在上清元阳之问。
杉松夹道,岩岫惟蓝。
有石室两所,本虎豹之窟。
唐大中元年,刘元靖先生居之。
礼斗步呈,驱逐虎豹,芟除判棘而住。
衡州刺史韩晔舍俸钱为建会真阁。
就岩辟其石室,引泉环流,伐木诛茅,凿其茶鳌,棋局醮坛,药臼盆床,灯具供器,自然生成。
会昌中,诏入内传受法录,封号广成先生,久之乞还山。
大中五年冬十月,有灵鹤屡降,未几去世,闻天乐浮云,及迁神日,惟杖履在。
弟子吕志真得其道。
兵部侍郎萧邺文其碑,吏部侍郎赵橹为传,太子宾客卢墦作石室铭,道士张坚白为内传,今止存内传,洎神道碑在铨德观,今基址尚存。
中宫中宫,在庙之束北七里,梁天监中建,真人王灵舆修行之所。
王乃晋陵人,幼而颖悟,更不婚宦,勤志於道。
辞别亲友,结庐於五老峰下。
似有所得,忽一夕有神人谓之日:得道者,若非其地。
如植五谷於沙之问,则不能成子。
虽有飞升之骨,当须福地灵坛乃可以变化。
虽累德以为土地,积功以成羽翼,苟非其地魔壤其功,兹道无由成矣。
灵舆告日:何地可栖?神人日:朱陵之上峰,紫盖之邻岫,可以冲天矣。
遂自庐阜迁居南岳之中宫修行一十二年,道成,复迁於朱陵之束。
朝斗炼真以天监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冲举。
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号通微集虚真人。
又唐天宝初,董奉先居之,修九华丹法而得道,久於衡阳,栖朱陵之后洞。
元和中,冯惟良亦修行於此。
本传并具下卷。
又唐大历中,李德林先生修行得道,宫已废久。
元阳官元阳宫,在庙之东北,登山五里,与上清中宫如鼎峙。
晋大始中,陈真人讳兴明修行之所。
真人少游名山,因访真边於天柱峰上,遇一神人,年十八九,自云:吾历行四海,度有志之士,世人修道暂能精专,中道而废,不至勤久。
何得擢形云天飞神霄,衢汝之精功,亦可佳也。
第勿退转,何虑不列名金阙玉堂。
前苦后乐者,苦则有极,乐则无沙穷。
何者?休谷幽栖,禽畜为倡,饥渴必至。
寒暑辛勤,割世离荣,辞亲舍爱,可谓苦矣。
寿同天地,变化无穷,策空乘虚,坐生羽翼,可谓乐也。
得不勉於修励乎?兴明拜手日:永佩圣言,毕至於道,不敢怠忽也。
遂授明镜之道,修之十有八年。
二仙降而告之日:吾昔授子之至道,果能勤行。
今则登蹑九天,游宴八海,积功之报也。
前苦后乐,今子至矣。
以晋太康元年三月初一日,姻霞远室,天乐游空,山河肃清,来往观之,惟有空室。
至於鹦犬,悉皆腾举。
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号致虚守静真人。
又唐有张玄和先生居之。
德宗御词赐之云:夫至道无名、强假名而崇道,至真无缢,必求缢以明真。
惟其可称实在全德。
故南岳元阳宫道士张太虚混元育粹,玄之又玄。
炼骨三清,存神八景,衡峰养德,时近百年。
依罔象以冥搜,挟鸿蒙而冲用。
栖迟浩黑,太苦真形,顷在先皇敕崇道妙望乎。
玄鹤之驾,锡以紫霓之裳,我有辅臣格言,高躅永怀,仙子恨不同时。
聊伸嘉尚之情,式降昭旌之命,策名表德,庶永无穷,可赠玄和先生。
贞元四年六月十三日下后,尸解於灵隐峰。
其官本朝淳化天圣政和三经修茸,宣和元年改赐崇明观,观后三里有伏虎岩。
田真院田真院,在元阳官东南二里,唐宝历中建。
绿筠苍松,前后掩映三清并石像。
殿北百余步有小严,田先生常憩於此。
岩上有一松树,号华盖松。
根柯盘曲,枝干左细。
如华盖岩,周回虽广,一株尽蔽之。
开皇时田良逸,名虚应,齐国人。
侍亲自攸县迁,居南岳喜阳峰,后躬耕货薪以侍母,夜即独坐岩中。
一日放志游五峰,见何尊师而问道。
其母晒衣於山北,闻儿远适,速往追之。
不及复回,衣已化为石。
至今数百年,衣色不改,素洁如初。
下有小岩,母常憩此,经日而坐,常服黑臧食,母既坐亡。
其志愈坚,后遇薛季昌而传法,束入天台,不复出。
宪宗诏,不起。
后尸解。
本朝宣政闻值回禄,止存石三清。
绍兴问复建小殿,有道人焚修,至今不绝。
北帝院北帝院,在铨德观后半里,修竹长松,前后茂密。
梁天监末,女冠徐练师居之修行而得道。
贞观末,张惠明再修,遇南岳石英夫人传道,行抱一三五混合之法而后尸解。
又有李思慕居之得道。
宋太平兴国中赐额,近废。
凌虚官凌虚宫,在庙之束,登山八里,华盖峰南下。
唐天宝初建。
薛练师,名季昌庵居处。
明皇诏住九真降圣观、进江《道德经》撰《玄微论》,御书批答凡十数次,后辞荣宠,乞回草庐。
一日谓门人日:今夕天气异常,吾当有所适。
遂凌虚而去。
后有华幽栖自西蜀游,二十四治历荆渚沂潇湘礼,赤君於此修真,晦其名氏,於五峰之下石台上注《灵宝经》。
台上姻云如香姻缭绕,而起注经罢,姻亦自无。
感格如是,因名天香台,后尸解。
会昌中,周混污自九真来居之,后得道为大罗观主。
宫前有自然石坛醮器,并生成试剑石、浴丹泉。
绍兴末移於山下,开创仅五七分而未周备。
洞灵官洞灵宫,去庙东北,登山十八里,紫盖峰东下,昔束晋末邓欲之,字颜达居。
洞灵台诵经遇魏夫人,传法行之而得道,系二十五洞灵源福地。
古诗云:洞灵源接洞阳天,瘦壑危峰土绛姻。
曾踏落花听玉籁,赤松坛畔鹤呜泉。
宫建自李俊氏,天师居之得道。
昔有彭蔡二真隐此。
唐末有聂师道遇之。
今有桃林,左右荼园橘柚所在。
宫前旧有古枫一株,端耸数丈,根脚隆起,蟠结成一巨龟,首尾足甲,显然如活观者,畏惮其宫宇庵居。
自五代拨乱,尽罹回禄,山颇虚迥。
本朝大观末,有中贵王门司拾金帛重建,官殿庙麻,迄今一新。
住庵隐逸者,亦不喊旧。
东北有桃花源、鹤呜泉,皆游人罕至。
西岸上有刻张元化《还丹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