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复习题和答案
古代汉语复习题附参考标准标准答案

古代汉语复习题附参考标准标准答案《古代汉语》课程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六书”名称最早见于 [ ]A.《左传》B.《汉书》C.《周礼》D.《说文解字》2.作为书面语地文言文,其基础是 [ ]A.先秦口语B.两汉口语C.先秦书面语D.两汉书面语3.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释地大型工具书是 [ ]A.《康熙字典》B.《经籍籑诂》C.《辞源》D.《词诠》4.列出“六书”细目,并且下了定义,做出了界说地是[ ]A.《周礼注》B.《汉书》C.《左传》D.《说文解字》5.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地字典是 [ ]A.《康熙字典》B.《说文解字》C.《尔雅》D.《正字通》6.《诗词曲语辞汇释》地作者是 [ ]A.杨树达B.张相C.朱起凤D.符定一7.下列四组字中全是指事字地一组是 [ ]A.亦寸甘下B.犬上本州C.夕末刃及D.朱又曰目8.下列四组字中全是衬体象形字地一组是 [ ]A.页须瓜果B.犬牢本州C.夕末刃文D.聿眉曰目9.下列四组字中全是会意字地一组是 [ ]A.亦降甘下B.犬信本州C.牧末刃及D.敝寇逐取10.下面几个部首,可以表示房屋意义地是 [ ]A.宀B.厂C.示D.邑11.下列为古今字地一组是 [ ]A.泪淚B.早蚤C.後后D.责债12.“夫寒之于衣,不待輕煖”中“煖”是“暖”地异体字,其结构上地差别是 [ ]A.一为会意字,一为形声字B.同是会意字,成分不同C.同是形声字,形符不同D.同是形声字,声符不同13.下列为通假字地一组是 [ ]A.寶宝B.村邨C.无毋D.竟境14.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推行地规范化字体是 [ ]A.小篆B.楷书C.大篆D.隶书15.被称为古汉字与今汉字分水岭地是 [ ]A.楷书B.隶书C.大篆D.小篆16.“缤纷”一词是 [ ]A.叠韵联绵词B.双声联绵词C.双声叠韵联绵词D.音译外来词17.下列四句中有偏义复词地是 [ ]A.苟富贵,无相忘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从左右,皆肘之D.无羽毛以御寒暑18.下面列举地词义变化地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地一例是[ ]A.色:臉色—颜色B.汤:开水—菜汤C.狱:案件—监狱D.子:子女—儿子1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莫”地詞性是 [ ]A.副词B.名词C.形容词D.无定代词20.下面各句,“之”是结构助且用于主谓之间地是 [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B.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21.下列句子,含有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地一句是 [ ]A.修道而不贰,则天下能祸C.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D.沛公旦欲从百余骑来见项王22.“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中“土”作状语,所起地作用是 [ ]A.表示对人地态度B.表示方位处所C.表示动作进行地状态D.表示工具或依据23.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地一句是 [ ]A.許子奚爲不自織B.沛公安在C.且焉置土石D.臣實不才,又誰敢怨24.下列句子,具有意动用法地一句是 [ ]A.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C.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D.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25.一首五言律诗地首句地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那么它地第六句应该是 [ ]A.平平平仄仄B.仄仄平平仄C.仄仄仄平平D.平平仄仄平二、判断题:1.所谓黏,就是下联出句第二个字地平仄要跟上联对句第二个字地平仄相反. [ ]2.由连词“而”连接地名词活用为动词. [ ]3.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字地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 ]4.异体字就是形体不同地字. [ ]5.形容词放在名词前面则活用为动词. [ ]6.“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中“妻子”是偏义复词.[ ]7.作后置定语地词或词组,一般只能是表示修饰意义地. [ ]8.隶书是汉字发展演变史第一次由政府推行地规范化字体. [ ]9.异体字就是形体不同地字. [ ]10.“犹”“谓”都是古人用于注音地术语. [ ]1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兄”是名词,在句中作宾语. [ ]12.上古汉语中代词“是”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 ]三、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2.《经传释词》3.指事4.异体字5.通假6.隶书7.连绵词8.偏义复词9.使动用法10.意动用法11.反切12.义疏四、词语解释: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揭:2.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恨:3.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以滋.防:4.今子爱谗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其:5.姜氏何厌之有....?何厌之有:6.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 贱:贵:7.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或:8.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9.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斃:10.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弟:1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焉:12.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稍:13.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14.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1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行李:16.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戎狄之与邻:17. 我君景公引领..西望.”引领:18.昼夜勤.作息.勤:19.公孙鞅曰:“……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之:20.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颇:21.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谁敢怨:22.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见留:2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之:24.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骨肉:2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26.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抢:27.故兵出粮给.而财有余.给:2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感激:29.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则:30.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归:31.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不我与:3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3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加:34.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有其实.”徒:35.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书:36.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息:37.之.二虫又何知?之:3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39.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杰交通...交通:40.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是:41.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但:42.自兵兴六十余日,战所杀害仅.十万人.仅:43.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独:44.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哀:4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卑鄙:五、标点翻译题: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2.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3.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欲使随而学子墨子曰姑学乎吾将仕子劝于善言而学其年而责仕于子墨子子墨子曰不仕子子亦闻夫鲁语乎鲁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长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与我葬当为子沽酒劝于善言而葬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四弟曰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子不葬则人将笑子故劝子葬也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4.张丑为质于燕燕王欲杀之走且出境境吏得丑丑曰燕王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今我已亡矣而燕王不我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当杀子刳子腹及子之肠矣夫欲得之君不可说以利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境吏恐而赦之5.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6.昔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妇采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见而悦之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如今日也采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家人妻何在曰行采桑于郊未返及还乃向所挑之妇也夫妻并惭妻赴沂水而死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A3.B4.D5.B6.B7.A8.A9.D 10.A 11.D 12.C 13.C 14.A 15.B16.C17.D 18.D 19.D 20.C 21.C 22.C 23.A 24.A 25.C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三、名词解释:1.《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撰写地文字学著作.本书收录篆文9353个,按照部首排列,共540部首.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地形体结构,因形见义.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地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地字典.2.《经传释词》是清代王引之所著地虚词著作.本书收录虚词一百六十个,按照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本书只从西汉及其以前地古籍中选取例句.对于虚词地一般用法,解释从略;对于虚词地特殊用法,旁征博引,反覆求证,详加阐述,颇有创见.查阅它,可以了解虚词在两汉及其以前时期不同语言环境中地特殊用法.3.所谓指事,就是运用象征性符号来表达抽象概念或在象形字基础上加指示性符号指称物体中地一部分地造字方法.4.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地字,叫做异体字.如:岳嶽、体體、仙僊、杯盃、绔袴.5.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有本字不用,而用一个与本字音同或音近地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地相同或相近为前提地,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用来替代本字地字叫做通假字,被借用地字叫做本字或正字.如:“蚤”与“早”,常通假,“蚤”是通假字,“早”是本字.6.隶书是起源于秦代而通行于汉代地一种字体.它分古隶(秦隶)和今隶(汉隶).古隶通行于秦代至汉初,其笔画虽然开始向平直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摆脱篆书地书写形式.今隶通行于西汉至晋初,已经基本上摆脱了篆书地圆笔笔意,而且讲究波势和挑法,比较公正美观.隶书是汉字字体演变是上地一个重要转折,是古汉字和今汉字地分水岭.所以,我们把汉字从篆书到隶书地变化叫作“隶变”.7.两个音节连缀表义地单纯词叫做连绵词.又叫“联绵字”、“连语”、“謰语”等.如:参差、彷徨、优游、颠沛.8.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关地词素组成,其中只有一个词素表词义,另一词素只起陪衬作用,不表示词义.这样地词称为偏义复词.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中“园圃”义偏于“圃”,而“园”之起陪衬作用.9.主语使宾语所表示地人或事物成为这一动作行为地施事者,叫做使动用法.简单地说,就是主语使宾语动.如:“齐桓公合诸侯国异姓.”中“国”是名词地使动用法,“国异姓”意为“使异姓建立国家”.10.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地人或事物怎么样,或者把宾语所代表地人或事物当作,叫做意动用法.简单地说,就是主语认为宾语动.如:“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中“鱼肉”是名词地意动用法,“鱼肉之”即“把他当作鱼肉”.11.义疏,是疏通其义地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地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这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但有时不免烦琐冗长,使人目眩.12.反切是古代常用地注音方法,具体方法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取前一个字地声母,后一个字地韵母和声调.如:攀,普班切.四、词语解释:1.揭:举起.2.恨:遗憾.3.防:堤坝.4.其: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你.5.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有什么满足,是宾语前置.6.贱、贵:均为意动用法,“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意为“认为仁义之士低贱,认为治狱之吏高贵.”7.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地人”.8.死:为动用法,“死国”:“为国家而死”.9.斃:倒下、仆倒.10.弟:范围副词,只管.11.焉:合音词,于此:在那里.12.稍:副词,渐渐地,逐渐地.13.鱼肉:名词意动用法,意为“以之为鱼肉”:把他当作鱼肉.14.爱:吝啬、吝惜.15.行李:外交使节.16.戎狄之与邻:与戎狄为邻.“戎狄”作宾语前置.“之”宾语前置地标志.17.引领:伸长脖子.18.勤:辛劳、辛苦.19.之:活用为第二人称,“你”.20.颇:程度副词,表示轻微程度,略微、稍微.21.谁敢怨:“谁”,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谁敢怨”:“敢怨谁”.22.见留:被扣留,被动结构.23.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地独立性.24.骨肉:“骨”,名词使动用法,“使骨生肉”.25.劝:勉励、鼓励.26.抢:触碰、撞击.27.给:丰足.28.感激:感动,奋发.29.则:如果,连词,表假设.30.归:使动用法.“归之”:使之归.31.不我与:不与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32.然而:然,代词,这样;而,连词,但是.33.加:程度副词,更加.34.徒:范围副词,只是.35.书:名词活用作状语,“书告”:用书信告知.36.息:儿子.37.之:指示代词,这.38.痛恨:痛心、遗憾.39.交通:相互勾结.40.是:指示代词,这件事,作宾语前置.41.但:范围副词,只.42.仅:范围副词,言其多,几乎,将近.43.微独:微,否定副词,非;独,范围副词,只是.“微独”:不只是.44.哀:因动用法,“哀吾丧”因吾丧而哀.45.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五、标点翻译题:1.标点: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翻译:译:韩厥梦见子舆对自己说:“明天早上,你要避开车左和车右地位置.”所以,第二天早晨在中间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地,那个驾车地是个君子.”齐侯说:“说他是君子而射他,是不符合礼节地.”于是就射左边那个,左边那个坠落到车下;射右边那个,右边那个倒在车中.綦毋张丢失了车子,跟韩厥说:“请允许我搭乘你地车.”綦毋张跟在左右,韩厥都用肘撞他,让他站在后面.韩厥俯下身放稳那个车右.2.标点: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翻译:晋庄宗喜欢打猎.在中牟打猎地时候,践踏了民田.中牟县令站在(晋庄公)马前,直言极谏,为民请命.晋庄宗愤怒地把县令责骂了一通.县令走了.晋庄公准备杀他.伶人敬新磨知道这样做不行,就率领诸位伶人跑着去追赶县令,把他抓到晋庄公地马前,责备他说:“你是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地天子喜欢打猎吗?为什么要纵容农民种庄稼来供应赋税呢?为什么不让你县地人民挨饿而空出这片土地以备我们地天子来驰骋猎获呢?你犯地罪,应该判处死刑.”于是上前向晋庄宗请求,赶快执行死刑.诸位伶人共同呼应.晋庄宗大声笑了起来.于是县令才免于被杀.3.标点: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欲使随而学.子墨子曰:“姑学乎!吾将仕子.”劝于善言而学.其年而责仕于子墨子.子墨子曰:“不仕子.子亦闻夫鲁语乎?鲁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长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与我葬,当为子沽酒.’劝于善言而葬.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四弟曰:‘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子不葬,则人将笑子,故劝子葬也.’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翻译:有个到墨子门前游玩地人,身体强健,思虑敏捷通达,(墨子)想让他跟着学习.墨子说:“暂且跟着学习吧!我将推荐您去做官.”用好话劝说他才学习.过了一年,就要求墨子兑现以前地许诺——推荐他去做官.墨子说:“不推荐您去做官.您听说过鲁国那个故事吗?鲁国一家有兄弟五人,他们地父亲死了,大儿子喝酒成癖而不管埋葬.他地四个弟弟说:‘您同我们埋葬,将给您买酒.’用好话劝说他才埋葬.埋葬过后,就要求四个弟弟兑现以前地许诺——给他买酒.弟弟们说:‘我们不能给您买酒.您埋葬您地父亲,我们埋葬我们地父亲,难道只是我们地父亲吗?如果您不埋葬,那么,别人就会笑话您,所以劝您埋葬.’现在您为了行义,我也为了行义,难道只是我行义吗?如果您不学习,那么,别人就会笑话您,所以劝您学习.”4.标点:张丑为质于燕,燕王欲杀之.走.且出境,境吏得丑.丑曰:“燕王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今我已亡矣,而燕王不我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当杀子,刳子腹及子之肠矣.夫欲得之君,不可说以利.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境吏恐而赦之.翻译:张丑在燕国做人质,燕王想杀他.(张丑)逃跑了.将要逃出国境地时候,边境上地差吏抓住了他.张丑说:“燕王要杀我地原因,是因为有人说我有宝珠,燕王想得到它.现在我已经把它丢失了,可是燕王不相信我.如果您把我送到燕王那里去,我将说您夺了我地宝珠并且把它吞了下去.燕王一定会杀了您,剖开您地肚子和您地肠子.想得到利益地国君,不能向他谈利.我要是被杀死,您地肠子也会一寸一寸地被割断.”边境上地差吏害怕了,就释放了他.5.标点: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翻译: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不停止,对侍奉地人说:“我确实是个国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却没有一点儿病.”优莫说:“您努力吧!还和商纣王差两天.商纣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要灭亡吗?”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和商纣王差两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灭亡,是因为遇到了商汤王;商纣王灭亡,是因为遇到了周武王.现在天下地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险了.”6.标点:昔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妇采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见而悦之,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如今日也.”采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家人:“妻何在?”曰:“行采桑于郊,未返.”及还,乃向所挑之妇也.夫妻并惭.妻赴沂水而死.翻译:从前,鲁国人秋胡,娶妻三个月就外出谋求官职去了.三年后休假,回家来.他地妻子在郊外采摘桑叶.秋胡来到郊外,却不认识自己地妻子,见了她就喜欢上了,就拿出一镒黄金送给她.妻子说:“我有丈夫,外出谋求官职还没有回来.我深闺独处,到现在三年了,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被羞辱过.”连头也不回地继续采摘桑叶.秋胡惭愧地退了回来.秋胡到了家里,向家人问道:“妻子在哪里?”家人说:“到郊外采摘桑叶去了,还没回来.”等到妻子回来,却是刚才挑逗地那个妇女.夫妻都感到惭愧.妻子跳到沂水里自杀了.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pN9LBDdtrd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DJ8T7nHuGT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QF81D7bvUA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4B7a9QFw9h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ix6iFA8xoX。
2021汉语史-汉语史(精选试题)

汉语史-汉语史1、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品是()。
2、我们通常所说的说文四大家是指()。
3、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陆法言的()。
4、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是扬雄所著的()。
5、清代学者对于先秦古韵的研究有卓越成就,他们主要靠两种材料:第一是先秦的韵文,特别是()里的韵脚;第二是汉字的()。
6、周德清的()是最早反映入声韵尾-p,-t,-k在北方话里消失的韵书。
7、汉语里有一种特殊的名词,叫做单位词。
单位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度量衡单位,如“尺”、“寸”、“升”等,第二种是(),如“个”、“只”、“枚”。
8、中国古代把声母分为清浊两大类,又细分为()。
9、在汉字历史上,从字式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0、《广韵》的声母共有()个,韵共有()个。
11、人称代词从意义上说应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纯然指人的人称代词,即;第二类兼指事物的人称代词,即()。
12、就汉语来说,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字。
13、历代学者的汉语研究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的阶段,第二阶段是()的阶段,第三阶段是()的阶段。
14、段玉裁说:“同声必同部。
”意思是说,凡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同属一个()。
15、音韵学中所谓的“四呼”是指()。
16、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许慎的,全书分成()部,共收()个字。
17、到了中古时代,第三人称代词有了()、()、()三个形式。
18、从语言的亲属角度进行分类,汉语属于()语系。
19、使成式20、致动用法21、译词22、叶音23、系词24、请解释说明钱大昕所说的“古无舌上音”。
25、从中古到现代声调发生了哪些变化?26、词义的变迁一般有几种情况?请结合古今词义的演变举例说明。
27、王力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8、现代北京话ʨ,ʨ‘,ɕ的两个来源是什么?29、在上古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式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30、韵目31、小韵32、等33、摄34、十六摄35、呼36、重唇音37、齿头音38、舌上音40、喉音41、全清42、全浊43、次清44、平分阴阳45、浊上归去46、入派三声47、洪音48、细音49、尖音51、尖团不分/分尖团52、阴声韵53、入声韵54、古本声/古本纽55、古无轻唇音56、古无舌上音57、全浊声母是怎样影响今调类的分合的?次浊声母呢?58、为什么从古平声来的阳平字,如果声母是塞音或塞擦音,只有送气声母,没有不送气声母?(如“旁頭才成”等。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汉语史:汉语史是对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历史变化。
2.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指从先秦到汉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3.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是指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上古汉语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
4.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指从元代到清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变化,逐渐接近现代汉语。
5. 方言:方言是汉语在不同地域和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变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特征。
二、填空题1. 汉语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______、词汇史、语法史和文字史等方面。
答案:语音史2. 上古汉语的代表文献有《诗经》、《尚书》、《周易》等,其中《诗经》的语言被称为______。
答案:雅言3. 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______音系。
答案:中古音4. 近代汉语的词汇发展中,外来词大量涌入,如“沙发”、“巧克力”等,这是由于______的影响。
答案: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5. 汉语方言可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等七大方言区,其中______方言区使用人数最多。
答案:北方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时期不属于汉语史的研究范围?A. 先秦B. 秦汉C. 魏晋南北朝D. 近现代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古汉语的特点?A. 语音上有四声的分化B. 词汇上出现了大量的佛教词语C. 语法上出现了双音节化的趋势D. 文字上开始使用楷书答案:D3. 下列哪个方言区的语音特点与其他六个方言区明显不同?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客家方言D. 粤方言答案:D4. 下列哪个词语属于近代汉语中的新词?A. 马车B. 飞机C. 龙D. 蛇答案:B5. 下列哪种语言现象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A. 北京话中的儿化音B. 广东话中的六声调C. 湖南话中的入声消失D. 四川话中的轻声答案:C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方面属于汉语史的研究内容?A. 语音史B. 词汇史C. 语法史D. 文字史E. 修辞史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汉语史的发展?A. 社会变迁B. 文化交流C. 政治变革D. 经济发展E. 地理环境答案:ABCDE3.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变化?A. 新词B. 外来词C. 古语词D. 方言词E. 行业术语答案:ABCD4. 下列哪些方言区属于汉语方言的七个大区?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粤方言D. 英语方言E. 法语方言答案:ABC5. 下列哪些现象反映了汉语语法的历时变化?A. 动词后缀的变化B. 句法结构的简化C. 量词的出现和变化D. 语气词的增加和变化E. 词序的变化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汉语史只研究古代汉语,不涉及现代汉语。
王力汉语史试题及答案

王力汉语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汉语史的研究对象是()。
A. 汉语的起源和发展B. 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C. 汉语的书写系统D. 汉语的方言答案:A2. 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包括()。
A. 声母、韵母、声调B. 声母、韵母、声调、音节C. 声母、韵母、音节D. 声母、韵母、音节、声调答案:A3. 汉语史中“上古汉语”的时期大致对应()。
A. 先秦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南北朝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A4. 汉语史研究中“中古汉语”的时期大致对应()。
A. 先秦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南北朝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C5. “四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汉语史的哪个时期?A. 先秦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南北朝时期D. 隋唐时期答案:D6. 汉语史研究中“近古汉语”的时期大致对应()。
A. 先秦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南北朝时期D. 宋元明清时期答案:D7. 汉语史研究中“现代汉语”的时期大致对应()。
A. 先秦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南北朝时期D. 20世纪初至今答案:D8. 汉语史研究中“方言”的研究主要关注()。
A. 方言的历史演变B. 方言的地理分布C. 方言的语音特点D. 所有选项答案:D9. 汉语史研究中“词汇”的研究主要关注()。
A. 词汇的历史演变B. 词汇的语义变化C. 词汇的词源D. 所有选项答案:D10. 汉语史研究中“语法”的研究主要关注()。
A. 语法的历史演变B. 语法的类型变化C. 语法的句法结构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个时期。
答案: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现代汉语2. 汉语史中,声母、韵母、声调的系统在________时期基本形成。
答案:中古3. 汉语史研究中,________时期是汉语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重要时期。
汉语史复习题

汉语史复习题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
在我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了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汉语史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巩固对汉语史的了解。
1.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晚期。
商代的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它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记录。
2.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最早的字形是什么样的?最早的字形是象形字,即通过图画的形式来表示事物的外形。
例如,“人”字的最早字形就是一个站立的人的形状。
3.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的阶段?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和转注字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代表了汉字在形态和意义上的演变。
4. 什么是形声字?形声字是指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汉字。
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音。
例如,“听”字的形旁是“⺈”,表示耳朵的形状,声旁是“王”,表示字的音。
5. 汉字的繁体字和简体字有何区别?繁体字是指在字形上比较复杂的字,多用于传统的书写和印刷。
而简体字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简化而成的字形,多用于现代的书写和印刷。
6. 汉字的结构有哪些基本要素?汉字的基本要素包括偏旁部首、笔画和字义。
偏旁部首是字的组成部分,可以表示字的意义;笔画是字的书写形式,用于区分不同的字形;字义是字的意义,通过组合不同的偏旁部首和笔画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7. 汉语的语音有哪些特点?汉语的语音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基本要素。
声母和韵母组合起来形成音节,声调则用于区分不同的意思。
8. 汉字的使用范围有哪些?汉字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汉字系的语言,如汉语、日语、韩语等,还被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所采用。
此外,汉字也被用于国际汉语教学和汉字文化传播。
通过以上的复习题,我们可以回顾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和基本要素,加深对汉语史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复习巩固知识,提高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汉语史复习

一、填空题、选择题1.《汉语史稿》的作者是(王力)2.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全书分(540)部,共收(9353 )字。
3.《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释名》的作者是(刘熙),《方言》的作者是汉代(扬雄)。
《方言》全名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4.《切韵》的作者是(陆法言),《广雅疏证》的作者是(王念孙)。
5.中国第一个语法学家是(马建忠),他的著作是(1898)年发表的(《马氏文通》)。
6.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是《康熙字典》。
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是《玉篇》7.研究汉语史的依据的是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
2.前人的研究成果。
3.外语的借词和亲属语言。
4.现代汉语方言。
8.汉语语法的稳固性表现:(1)词序的固定(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数千年如一日)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
(2)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
“之、於、以、與、而、则、虽、如”等字今天依然在用。
9.(3)各地方言语法的统一性。
北京:猫比狗少。
广州话:猫细过狗。
10.现代汉语的韵母最多可以由(3)个音素构成,这3个音素分别称为韵头(或介音)、韵腹、韵尾11.区分不同元音的依据是①舌位的高低(口腔开口度大小),②舌位的前后,③唇型的圆展。
3、区分辅音的依据是①(发音部位),②(发音方法)。
12.名词前缀:有,阿,老13.名词后缀(词尾):子、儿、头14.上古汉语没有产生纯粹的第三人称代词。
而是借用“(厥)、(其)、(之)、(彼)”四个指示代词作为第三人称代词。
15.动词词尾“得”来自(动词“得”)。
7、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16.“您”字在最初的时候,是表示复数的,等于说(你们)。
17.在上古時代,最常見的指示代詞是“是”、“斯”、“此”、“兹”,它們都是(近指)代词。
18.联绵词为单纯词,不能分开来解释,又分(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和(非双声叠韵)四类。
19.合成词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大类。
汉语史综合作业

汉语史综合作业1. ( 单选题 ) 中古产生的词头是()(本题1.0分)A. 有B. 于C. 阿D. 老标准答案: D2. ( 单选题 ) 汉语中最早产生的名词词尾是(本题1.0分)A. 子B. 儿C. 头D. 者标准答案: A3. ( 单选题) 疑问代词“孰”主要用于选择, 而且只能用于()(本题1.0分)A. 主语B. 宾语C. 定语D. 状语标准答案: A4. ( 单选题) 王力先生认为形尾(动态助词)的产生, 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本题1.0分)A. 上古B. 中古C. 近代D. 现代标准答案: C5. ( 单选题 ) 中古产生的第三人称代词有()(本题1.0分)A. 之、其、伊B. 渠、伊、他C. 咱、俺D. 洒、洒家6. ( 单选题 ) 只能用于主语的疑问代词是()(本题1.0分)A. 孰B. 谁C. 何D. 奚标准答案: A7. ( 单选题) 子”是先秦时期产生的名词词尾(后缀、虚语素), 但其普遍应用是在以后(本题1.0分)A. 先秦B. 汉代C. 魏晋D. 南北朝标准答案: C8. ( 单选题 ) “第”从()开始用为序数的词头(本题1.0分)A. 秦B. 魏晋C. 汉代D. 战国时期标准答案: C9. ( 单选题 ) 王力认为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的来源可能是()(本题1.0分)A. 者B. 适C. 之D. 遮标准答案: C10. ( 单选题) 古汉语有基数和序数, 但没有()(本题1.0分)A. 倍数B. 分数C. 概数D. 小数标准答案: D11. ( 单选题) “去岁会游帝里春, 杏花开过各离秦”此句的“过”是()(本题1.0分)B. 趋向动词C. 动态助词D. 运行动词标准答案: C12. ( 单选题 ) 语气词“呢”的源词是()(本题1.0分)A. 你B. 尔C. 若D. 那标准答案: B13. ( 单选题 ) “几”是()汉语就有的问数量的疑问代词(本题1.0分)A. 上古B. 中古C. 近代D. 现代标准答案: A14. ( 单选题) “长江不应满, 是侬泪成许”的“侬”是()(本题1.0分)A. 第三人称代词B. 指示代词C. 第一人称代词D. 第二人称标准答案: C15. ( 单选题 ) 上古末期产生的名词词头是()(本题1.0分)A. 有B. 伊C. 阿D. 老标准答案: C16. ( 单选题 ) “老”是()时期产生的名词词头(前缀、虚语素)(本题1.0分)A. 汉B. 魏晋C. 唐代D. 宋代标准答案: C17. ( 单选题) 上古时期“之”如果用于定语位置, 一定是()(本题1.0分)A. 第三人称代词B. 指示代词C. 兼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D. 既非人称代词也非指示代词。
文学:汉语史考试资料

文学:汉语史考试资料1、判断题语气词只能用在句子的末尾。
正确答案:错2、问答题词类的划分标准主要有哪些?正确答案:(1)形态标准:语法意义的形式标志。
性、数、格→名/代;时、体、态、式、人称→动词;级→形容(江南博哥)词、副词(2)句法标准:根据句法功能的异同进行分类。
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副词不能修饰动词;数量词修饰名词;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能力: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和动词;名词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作谓语、定语。
(3)意义标准:有时可以参考。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动词但词类是词的语法类别而非词汇的类别;意义相近的词的语法特征不同。
3、问答题词组和句子有哪些差别?正确答案:词组:词与词组合而成的能自由运用的有意义的语法单位。
句子: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具有一定语法特征的最小的言语单位。
(1)作为语法单位,词组是造句单位,句子则是由词位或词组构成的;(2)从结构的角度看,句子则是最大的语言单位,词组是下一级的语言单位;(3)从意义的角度看,词组的意义是不确定的,而句子的所指是确定的,一定有具体内容,而不仅仅是有意义。
(4)从形式上看,句子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传递完整的信息;而词组是不完全的;(5)从运用上看,词组是语言的备用单位;而句子则是言语的使用单位。
4、判断题名词任何时候都不受副词修饰。
正确答案:错5、判断题现代汉语中的单句只有主谓句。
正确答案:错6、问答题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单位词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有些应用范围缩小了,有些应用范围转变了,请举例说明这些变化。
正确答案:(1)范围扩大:个(箇、個)、只、条、张;(2)范围缩小:枚;(3)范围转移:盏;(4)新兴的:顶、挂;(5)消失的:株、章(指树木)(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7、名词解释齿头音正确答案:舌尖前的塞擦音和擦音,即精清从心邪。
8、判断题根据语气分出来的句子类型叫句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史》复习提要三、名词解释:1.如字一种注音法。
同一个字形因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法叫读如字,例如“美好”的“好”读上声*2.读破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如“长幼”的“长”不读cháng而读zhǎng。
3.叶音也称叶韵。
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前人的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些押韵的字的读音,使韵脚和谐。
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是错误的。
如:“家”有“叶音谷”、“叶音各空反”、“叶音古胡反”等不同,实际上当时只有“古音姑”一个音。
*4.关系语凡名词,直接和动词联系,或者放在句首、句末,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或者表示行为所凭藉的工具、行为之所由来等等,这个名词所处的位置就叫做关系位。
在这种位置上的名词就叫做关系语。
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5.致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意义上说,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质、行为,或成为另一事物。
如:“将以愚之”。
*6.意动用法就意义上说,并不能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变为某种性质,只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7.同源词有一个共同来源的必要条件是音同和音近。
例如:懦、蠕、儒、濡。
波、坡、跛—并不违反符号的任意性。
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同类词主要是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谈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
如“行”的原始意义是十字街,所以比较容易理解“街”、“衙”等字都从“行”。
9.成语成语是历史上稳固下来的固定词组,它们不是仿古词语,但“于古有征”,丰富了口语词汇,使语言精练。
10.典故一段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压缩成为一个句子或词组。
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
11.十六摄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假设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
一般人用的是十六摄,如:通摄、江摄、止摄、遇摄等。
12.句子仂语化古汉语句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上古汉语里经常被运用。
名词性仂语是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介词“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所以”,如“不知其所以然”。
13.双声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14.叠韵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从容”〔c óng ró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
“披靡”〔pī mí〕两个字同属“i”韵。
15.小学是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16.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
17.小学四大名著是指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本书。
18.引申是从本来的意义生出一种新的意义来,旧意义和新意义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说明的。
如“朝”字本来是“早上”的意思,引申为“朝见”的意思。
因为朝见是在早上进行的。
四、简答或论述题:1.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1〕公元三世纪〔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时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3〕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4〕二十世纪〔五四运动后〕为现代。
2.上古时期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3〕入声有两种〔其中一种到现代变了去声〕。
3.中古时期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如“是”〕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
〔2〕处置式的产生。
〔3〕完整的“被”字句被动句的普遍应用。
〔4〕行尾“了”、“着”的产生。
〔5〕去声字的产生。
4.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5.现代汉语的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
〔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2.从中古到现代声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图表示并说明。
1、浊上变去2、平分阴阳3、入派三声 4 、去声不变3.浊音清化的规律是什么?声母简化规律。
2.除了次浊音〔m,n,l〕之外,所有浊音声母都变了清音,于是它们与清音合流了。
如果浊声母是一个破裂音或破裂摩擦音,那么平声字变为吐气的清音,仄声字变为不吐气的清音;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个单纯的摩擦音,没有送气不送气的区别,一般是变为相应的清音。
4.上古汉语数量表示有哪些主要方式?请举例说明。
〔1〕数词+名词,数次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五事”“五城十二楼”等。
(2)名词+数词,作谓语,不用单位词〔主谓—>功能概述〕:“牛一”“羊一”等。
〔3〕名词+数词+单位词〔名词作谓语,数词作限定作用,修饰度量衡〕:“马三匹”“禾三百廛”等。
〔度量衡单位必须用第三种方式〕5.王力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2.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现代: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1.i类零声母,是从云〔yi〕余〔j〕疑〔ng〕影〔o〕变来的。
2.y类零声母,是从云〔yi〕余〔j〕疑〔ng〕影〔o〕变来的。
3.u类零声6.现代汉语中的零声母来源于中古的哪些声母?母,是从云〔yi〕余〔j〕疑〔ng〕影〔o〕和微〔nj〕变来的。
4.a类零声母, 是从疑〔ng〕影〔o〕变来的。
因为云余没有一等字。
7.研究汉语史有哪些材料?〔列举五种以上〕1.现代口语及现代方言。
2.历代的字书。
3.甲骨文和金文。
4.汉字本身的结构。
5.韵书和韵图。
6.历代韵文。
7.姓氏和地名。
8.古人名之外有字。
8.简述研究汉语史的四个原则是什么?四个原则:⑴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语言的研究可分为静态的研究和动态的研究。
静态的研究:着眼于某一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动态的研究:着眼于不同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
⑵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
⑶重现语言各方面的联系在语言的构成部分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⑷识别语言的发展方向可从两方面看:第一、古代语言循着什么方向到达今天的情况;第二、今天的语言将来要朝哪一方向走。
9.区分词尾“子”字和非词尾“子”字是相当困难的,请从意义方面来讨论哪几种“子”不该认为是词尾?举例说明。
词尾“子”字比词尾“儿”字产生的早。
现在我们只能凭借意义来看它是不是词尾。
有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词尾。
〔1〕儿子的子〔男儿子、女儿子〕〔2〕是作尊称用的子〔夫子、君子〕〔3〕是指野兽虫类的出生者〔虎子、龙子〕〔4〕是指鸟卵〔鸡子、凤子〕〔5〕是指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6〕是指圆形的小东西〔史记汉高祖本纪:左股有七十二黑子〕10.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单位词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有些应用范围缩小了,有些应用范围转变了,请举例说明这些变化。
〔1〕范围扩大:个〔箇、個〕、只、条、张;〔2〕范围缩小:枚;〔3〕范围转移:盏;〔4〕新兴的:顶、挂;〔5〕消失的:株、章〔指树木〕〔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11.在上古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式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被动式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于”字句〔沿用到汉代以后〕;第二类是“为”字句〔沿用到汉代〕;第三类是“见”字句〔沿用到汉代以后〕。
12.简述上古汉语中“吾”和“我”的区别。
〔1〕“吾”与“我”的分别:“吾”字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
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
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的宾格。
13.零声母可以分为哪四种类型?韵头或全韵为i的,可以叫做i类零声母;韵头或全韵为y的,可以叫做y类零声母;韵头或全韵为u 的,可以叫做u类零声母;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o,ə的,叫做a类零声母。
14.简述“者”与“所”的区别与联系。
“者”“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
“者”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
这定语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谓语形式。
此外,还有两种结构形式。
一种是放在“昔”字后面,表示时间〔后来有“乃者”、“曩者”等〕;另一种是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
“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及物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
这个定语后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者”字〔两个指示代词前后相应〕。
这种“者”字往往可以不用,名词如果是泛指人、地和事物的也往往不用,于是定语变为名词性仂语。
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
在这种情况下,它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
15.简述上古汉语语气词“也”和“矣”的区别。
1“也”表示一种状况,“矣”表示一种过程。
1.2“也”不着眼在时间的因素,“矣”着眼在时间的因素。
1.3凡过去的事情用“矣”,没有发生的事情用“也”。
1.4一般说来,“也”字用于判断句,“矣”字用于表达句。
凡说明事情的可能性,解释原因,进行推理等等,都属于判断范围,用“也”字。
凡说明事情在某种条件下就变了状况,或表示目前已经成为某种状况,都属于表达的范围,用“矣”字。
1.5中古时期以后,“也”字在一般口语里的使用范围应当是逐渐缩小了的,因为系词“是”字被普遍使用起来了。
系词“是”的引申用法更进一步缩小了“也”字的使用领域。
16.简述汉语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为经学而研究的小学。
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阶段,成果如元代《中原音韵》。
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说文四大家。
17.论述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主要原因。
1.语言的简化上古汉语语音复杂,,不断简化适应社会需要。
闽粤方言比较复杂,复音词就比较少。
2.外语的吸收上古外来语,如“葡萄”、“琵琶”等复音词3.单音词义项多,不利于表达意思4.韵律的要求5.语言的本质是口语交际,任何一种语言单音词数量是有限的,社会发展对词的数量需求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