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作为一种心理学技巧,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
比较法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了解比较法的应用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很有必要。
比较法的使用可以分为两类:实物性比较法和抽象性比较法。
实物性比较法是指将真实东西,如自然景物、动物、人物等,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收获,从而加深学习概念的效果。
抽象性比较法是指将抽象事物,如情绪、品性、诗句、形式等,进行比较。
而抽象性比较法还可以收集不同的文本,形成细节比较,从而深入分析语文知识点,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及理解能力。
针对不同类别的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有不同的应用方法。
一是实物性比较法。
在教学中,通过对不同的自然景物、文艺作品等实物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实录,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比如,可以把不同的风景拼图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自然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文学灵感;同时,还可以把不同的文学作品拼图比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家的文学创作动机,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其次是抽象性比较法。
抽象性比较法可以应用于语言学习,如比较汉语和英语的不同形式,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发音特点;可以应用于文学创作,如比较不同诗句的语法、形式等,了解文学艺术的美感;也可以应用于记叙文学,如比较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语文阅读的准确性等。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使用以及学习策略的重视,将会带来新的变化,不仅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学的意蕴,还可以创造性地探究探究、实践实践、思考思考,最终形成自觉的态度和能力。
总之,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和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比较教学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似或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教学法通常被用来比较不同的文章或文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比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比如,在教学《红楼梦》的时候,可以将其与其他明清小说进行比较,如《水浒传》、《西游记》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小说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背景,进而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使用比较教学法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段安排合适的比较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对于初中生而言,比较教学法应该向他们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章,让他们从中学会如何搜索、筛选和鉴别文章的信息。
其次,教师应该特别关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让他们能够自主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和看法。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不同文本进行对比,同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和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比较教学法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来看,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们应该加强对比较教学法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堂教学,培养高素质的语文人才。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1. 引言1.1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比较教学法是指通过对比、类比等方式,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研究,以加深对事物本质和特点的理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教学法可以应用于不同文本的对比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对比等方面。
通过比较教学法,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比较教学法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语文阅读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比较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比较教学法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原理主要包括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整合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比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动,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比较教学法能促进学生知识整合,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能力。
比较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节省学习时间。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整合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2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比较不同版本的文本。
教师可以选择同一篇文学作品的不同版本,让学生对比阅读,从中体会不同版本对于作品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教学法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运用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比较教学法的概述比较教学法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指的是通过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发现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并从中获得新的知识。
比较教学法可以分为内部比较法和外部比较法。
内部比较法是指将同一种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例如将不同的句子进行比较,包括句式、主语等等。
外部比较法则是将不同种类的事物进行比较,例如将不同的文章或者小说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阅读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比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开阔视野。
1. 内部比较法的运用内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句法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语法知识是关键之一,通过比较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理解文章的脉络。
比如,在教授整篇文章之前,可以先以同一主题的不同段落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并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在讲解句子结构时,可以使用典型的例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掌握不同的结构表达方式。
外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通过比较不同作者的作品和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从而掌握更加广泛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比如,在教授一篇文章时,可以与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比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角度,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用词之妙和行文之巧。
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的课文进行比较,让学生熟悉不同时代的文体和文化。
三、总结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无论是内部比较法还是外部比较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掌握语言基本结构和提高文化素质。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比较教学法是以比较为手段,通过比较不同文本、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系统,来
增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
较教学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比较文本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选取文本上,教师可以选择主题相同、体裁不同的文本,如名言警句、诗歌、小说、报告等,通过比较不同的体裁、形式,
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较文本的内容上,可以选择主题相同、立场不同的文章,如《论语》与《墨子》、《庐山谣》与《江雪》等,让学生了解到不同
立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间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看法。
通过比较,学生能够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素养。
其次,比较文学作品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国古典文学属于全球文化遗产,通
过比较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
识中西文化的独特性。
如《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西游记》与《罗宾逊漂流记》等,让学生了解到中西风格的异同之处,了解人文的多样性。
最后,比较语言系统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中英文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举例来说,“红”在中文中既可以表示颜色,也可以表示喜庆、热情等意义,然而在英文中,这
些意义需要通过不同的词汇表达,如red、happy、passionate等,通过比较中英文的差异,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能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感。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法对阅读教学的运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比较教学法注重对比和对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可以选取不同的文本进行对比,比如选取同一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等。
通过对比和对照不同的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异同之处,提升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比较教学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区分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比如对比不同作家的表现手法,不同作品的题材发展等。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比较教学法强调对细节的关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大量的细节信息,而这些细节信息对于理解整个文本的意义和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比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筛选出关键细节,并进行对比分析。
比如可以选择两篇类似的短文,让学生比较每篇短文中的关键细节以及它们对整篇短文的作用。
通过对细节的比较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结构和含义。
比较教学法鼓励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文本来进行思考和探究。
比较教学法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和论证,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比如在教授论说文时,可以选取两篇不同观点的文章,让学生比较它们的论证方式和说理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观点的优劣和论证的合理性。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优势。
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异同之处,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强调对细节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细节分析能力;鼓励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比较教学法,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法是指研究对象之间的比较。
它可以反映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以有效的方式分析、评估和比较不同的事物,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解释和探究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法也具有重要作用。
比较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判断及文化意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对中外文学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探索、消化和吸收,以及帮助学生总结和梳理学习内容,开阔思路,培养比较观念,以及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学素养。
首先,应积极利用比较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语文从未变得如此有趣,教师应该采用比较法来设计教学,比如采用中外文学对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外国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不断比较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分析跨文化的异同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语文的理解。
其次,比较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判断和文化意识的能力。
比较不同的文化,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比较,从而深入理解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例如,可以分析中外文学历史,比较若干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比如比较中国古典文学大家、西方文学作家,比如比较中西方文学表达技巧及其特点,比如比较不同作家的写作理念,比较读者式的文本对比、对照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意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再次,比较法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外文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探索、消化和吸收。
学生通过比较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形式,从而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其中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对中外文学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外文学典籍及其启示,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此外,比较法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和梳理学习内容,开阔思路,培养比较观念,以及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学素养。
通过比较不同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更广泛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理清文学作品与文学历史的关系,形成思维脉络和阅读脉络,并且可以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以及美学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化审美观念。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在首先介绍了比较教学法的意义,以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分析了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基本原理、具体应用、优势、案例分析和注意事项。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启示和展望,强调了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原理、具体应用、优势、案例分析、注意事项、启示、展望1. 引言1.1 比较教学法的意义比较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激发学生思维,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消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比较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在比较过程中,学生需要辨析不同文本的特点,分析其内涵和外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水平。
比较教学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
通过比较不同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建立起完整的认知结构。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和知识迁移,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思维,提高自学能力。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天地十分广阔:就内容来讲,分析文章的主旨可以比较题材,分析文章的段落可以比较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比较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作品的语言可以比较文章的风格;就方法而论,比较法有单比、全比,纵比、横比(包括古今比较、中外比较、新旧比较)等等,可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不同需要,可以有多种多样
的安排设计;
一、同一题材的比较
不同的题材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而相同的题材,由于作者的感受和写作的意图不同,其思想感情和主题业不同,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艺术处理,写出风采各异的文章来。
例如,《荷塘月色》、《芙蕖》和《爱莲说》的写作对象都是荷花,但利立意相异,手法也不同。
《荷塘月色》通过月下荷塘又优美情景的描写寄托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喜悦;而《芙蕖》这篇小品写荷花种种“可人”之事,却按“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的次序来写,条分缕析,以说明为主,辅之以议论,把作者爱花如命的情趣写得淋漓尽致;《爱莲说》的作者则用世人爱牡丹做反衬,以陶渊明爱菊花左正衬,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
品格以寄托自己的高尚情操。
同一题材的比较,对于指导学生写作中审题立意、开阔思路、巧选角度、确立中心大有裨益,能培养学生多方面观察生活、分析事物、进行归纳、综合成文的思维能力。
二、体裁异同的比较
同一体裁,可用不同的体裁来表达。
例如,同时写“杨树”,《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借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来讴歌北方抗日军民,抒发作者的革命情怀;而《杨树》则是从白杨树的种类、形态、功能及其在林业生产上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说明。
同是写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陈寿的《三国志》中的《失街亭》,因为前者是史料,后者是小说。
这类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特点,帮助他们根据不同文体特点进行归类复习,掌握规律,指导自己的阅读和写作。
三、各类人物形象的比较
课本里的人物传记、小说和戏剧中,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可有目的地进行比较。
人物形象的比较,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一是同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比较。
例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与秦王、秦武阳、太子丹分别进行比较,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或反面映衬,以突出荆轲这个形象,使他的精明果断,耿直刚烈、机智镇定,有胆有识、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侠义性格和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二是同一作家中人物形象的比较。
例如鲁迅小说中的闰土、祥林嫂、华老栓、阿Q等,他们虽然出身不同,性格有别,经历各异,但他们共同的
特点是:愚昧、落后、麻木,受尽了压迫和剥削,最后一个个被黑暗社会吞噬。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是为了”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唤起民众起来共同战斗。
通过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这些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而且加深了对鲁迅作品深邃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三是不同作品中同类人物形象的比较。
例如,将《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与《长明灯》中的疯子两个形象进行比较,其主要不同点在于;《狂》侧重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长》侧重推翻封建统治,由此可知疯子的性格是狂人性格的继续和发展。
总之,这类比较能加深印象,提高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在记叙文写作上得到借鉴。
四、作品主题思想的比较
结合中学课文来说,作者思考的艺术不同,作文的观点不同,其文章的立意以不同。
文章的立意不同,表现的主题思想自然就会异彩丰呈。
例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苏辙的《六国论》以及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比较可知:这几篇文章都是以战国至秦这段史实为谈论的对象,而贾文、苏文属于论文,杜文却是以阿房宫为题材,用赋的形式写成的。
从议论中心来看,贾文以总结秦兴亡的历史教训的角度立论,提出了“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以供汉文帝借鉴,洵文从“六国破灭”的角度立论,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喻今,以达到批评北宋王朝之目的。
撤文也从六国灭亡的角度立论,却提出了“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的论
点,希望北宋统治者积极抗战,不苟安妥协。
而杜文则从秦之速亡的角度立论,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论点,给唐王朝敲响了警钟。
这类比较,对于学生的写作指导很有意义。
教师要教会学生用一个事例,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不同的主题或论文不同的论点,在进行多角度作文训练时,勤于思辨,从不同角度立意,发挥创造性思维。
五,表现手法的比较
文章表现手法的比较,除了提高鉴赏能力外,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就小说二轮,例如《药》与《祝福》相比较:结构上,前者明暗两条线索交错顺叙,后者是单线倒叙;表达方式上前者把情节的发展置于场景描写之中。
通过这一比较,使学生更加具体地认识到鲁迅小说结构的深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从而得到写作上的借鉴。
就议论文而言,不少精炼的议论佳作,它们中心论点的提出各有鲜明的特点。
《六国论》开门见山,用正反对比句式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论积贮疏》却先用两段文字,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者也。
”《谋攻》则用归纳推理出中心论点;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
“(既要用谋略攻取敌人。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却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本章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总之,这样比较,对学生把握课文写作特点,指导课外阅读和写作会有具体的帮助,并能逐步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
六、单元整体比较
单元整体比较,即从内容到形式作较全面的比较,使学生对一个单元教材获得完整的、统一的印象,体现出单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这种比较,一般是围绕单元教学目的,设计几个专题,每个题型都把单元的各篇文章分别加以比较。
例如,教玩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三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天山景物记》、《风景谈》、《海市》)和第五册第一单元第四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范爱农》、《爱国学者顾炎武》、《山地回忆》、《书塾与学堂》)之后,可用列表的方式,从写作时间、题材、主题、结构、线索、表现手法、文体特点、语言风格等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是使学生懂得散文这种最自由活泼、没有拘束的文体,它可以是匕首、投枪。
可以使世态风俗画,可以是给人愉快和休息的小夜曲;它可以欢呼、歌颂、呐喊、抨击,可以漫谈、絮语、浅唱、低吟;散文要有思想的光芒,要有感情的色彩,要有耐人寻味的语言,进而领会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写作的信心和兴趣。
总之,这种专题比较形式,是运用比较法启迪学生思维,在综合比较中获得知识。
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比较法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除了以上几方面外,还有字词句的比较,修辞方式的比较等等。
但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应注意从课文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方法可多种多样,而目的要明确单一,重点要突出,要讲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