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情况下鱼的年龄
鱼类的繁殖和发育阶段的划分鱼类的性成熟鱼类性成熟的年龄

鱼类的繁殖和发育阶段的划分第一节鱼类的性成熟◆鱼类性成熟的年龄及其变动1、鱼类经生长发育达到初次生殖,即标志其进入性成熟期。
香鱼(初次性成熟)2、在性别上,通常雄鱼比雌鱼的性成熟年龄要早,个体小。
虹鳟鱼(上:雌鱼,下:雄鱼)3、鱼类的性成熟年龄是种的特性之一,和种生长特性以及对于生活环境条件的适应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低龄性成熟类型性成熟年龄为l龄或1龄以下。
例如洄游性的香鱼为1龄性成熟。
*高龄性成熟类型性成熟年龄在10龄左右或更高。
如大型鲨鱼。
鲨鱼*中等年龄性成熟类型大多数鱼类属这类型,性成熟年龄为2—3龄或4—5龄。
影响鱼类性成熟的外界因子很多,主要有水温、光照、盐度和水流等。
▲ 水温生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同种鱼,达到性成熟所需时间不同。
例如鲢以华南地区为最短,最小为2—3龄,黑龙江地区则需5—6龄。
▲ 光照大部分鱼类性腺的发育需要光照。
▲ 盐度盐度对于洄游性鱼类和咸淡水鱼类的性成熟有重大影响。
例如鲻鱼的性成熟也必需经过海水过渡的阶段。
◆鱼类的性周期鱼类达到性成熟后,性腺周期发育,此发育周期就是性周期。
其实质是指每批卵母细胞从形成到发育成熟所经历的周期。
按鱼类性周期的长短可分为三种类型:1、性周期为一年的类型大多数鱼类的性周期为一年,性腺由排出性产物后至下一批性产物的成熟,大体要经历一年时间。
例如草、青、鲢、鳙在自然条件下,性周期大多为一年。
2、短性周期类型此类型的性周期远不足一年,大多出现在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
例如罗非鱼的性周期为45—60d左右;食蚊鱼两次生殖相隔数月。
食蚊鱼3、性周期为二年的类型大部分鲟形目鱼类的性周期长达二年,甚至更长,即性腺隔年成熟一次。
◆ 鱼类性腺发育程度的测定1、成熟系数成熟系数是指性腺重量和鱼体重量(或去内脏后的体重)的百分比,是衡量性腺发育的主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成熟系数=性腺重/体重(去内脏后的体重)*100%如梁子湖青梢红鮊的性腺从3月下旬开始发育,至5月下旬其成熟系数达到最大值,雌鱼为16.7%左右,雄鱼为6.5%左右,这时正是青梢红鮊的生殖季节。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鱼类的生长特性鱼类的生长特性主要有遗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第一节鱼类的生长特性鱼类的生长特性主要有遗传性、阶段性、延续性、周期性、性别差异等。
◆鱼类生长的遗传性*鱼类个体的大小、生长速度以及一生中生长速度的变化特点,由不同种类或亚种或品种的遗传特性所决定。
最大个体鲸鲨可以长到20—25m,重达8700kg最小个体鰕虎鱼,长度只有7.5—11.5mm。
*从俄罗斯闪光鲟不同种群的生长状况,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生长的显著差别(如下表)。
在选择增养殖对象时,生长的遗传特性是首要的因素。
闪光鲟不同种群的生长状况(单位:cm,年)◆ 鱼类生长的阶段性通常鱼类一生的生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性成熟之前——是生长的旺盛阶段,此时性腺尚未大规模地发育,取得的营养除维持代谢的消耗之外,大多用于生长,因而此阶段的生长最快。
例如鲢从孵出至龄,体长增长迅速,至龄时体重增加显著。
2、性成熟后——进入生长的稳定阶段。
此阶段鱼体性腺大规模发育,所摄取的大部分营养用于性腺的发育。
3、衰老阶段——此时对所摄取的营养,吸收和利用率都很低,在生殖机能衰退的同时,体长和体重的增长都极差。
◆鱼类生长的延续性鱼类在性成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生长仍以明显的速度进行着。
例如长江上游的齐口裂腹鱼至6龄时,雄鱼体长为31.4cm,而后生长一直延续,每年都有少量的增长,到14龄时体长为50cm。
齐口裂腹鱼◆鱼类生长的周期性鱼类的生长在一年中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出现这种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1、一方面是气候的季节变化对于生长的影响。
鲢、鳙鱼历月增重绝对值变化2、另一方面,当鱼类进入性成熟阶段,生理活动因性周期的变化而周期变动。
◆鱼类生长的性别差异一般雄鱼比雌鱼性成熟早,因而生长速度提前减慢,所以雄鱼个体通常比雌鱼要小些。
例如湖口地区青鱼1—6龄雌、雄鱼的平均体长存在明显的差别。
湖口地区青鱼雌雄鱼体长对比(单位:cm)也有少数鱼类雄鱼比雌鱼生长快。
如尼罗罗非鱼,由于雌鱼具有口腔护卵的习性,所以雌鱼的生长比雄鱼差,同龄个体雌鱼小。
我国淡水鱼种类及分布情况

我国淡水鱼种类及分布情况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较多国家之一,淡水面积约为三亿亩,其中可供养鱼的水面约7500万亩。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鱼类生长,又有草、鲢、鳙、青、鲮、鲤、鲫、团头鲂等优良鱼类的养殖技术,所以是当今世界淡水养殖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养殖的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理和自然环境各异,各地区的鱼类品种各具特色。
按照气候的区域分类,以下是鱼类的分布情形:东南区:其中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和海南岛等地,这些地区主要生长喜暖性鱼类,品种繁多。
其中代表鱼类有鲮鱼、卷口鱼、中华鲅鱼、东坡鱼、花鳅鱼、腊光长鳅、沙鳅、扁头平鳅、爬岩鳅、平鳍鳅、小吻鱼、长鳍鳍鲇、胡子鲇、鳗鲡、黄鳝、斗鱼、攀鲈等,而主要养殖鱼类为青、草、鲢、鳙、鲮、团投鲂、胡子鲇、罗非鱼等南方品种。
江河平原区:其中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及辽河下游,这里除了江河流域,还有众多的湖泊,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主产区。
天然水产鱼类众多而盛名,有青、草、鲢、鳙、鲤、鲫、鲇、鳊、鳡、团头鲂、乌鲡、鳗鲡等,太湖的银鱼、长江的的鲟鱼、鲋鱼、鲚鱼产量很大,养殖的鱼种有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罗非鱼以及一些鲤鱼的杂交品种。
北部区:这里主产冷水鱼类,天然水体盛产鲟鱼属、狗鱼属、哲罗鲑属等鱼类,如大马哈鱼、狗鱼、香鱼、雪鱼、拟赤捎鱼、八目鳗等是这里的特有而具代表性的鱼类。
人工养殖除青、草、鲢、鳙、鲤、鲫和团头鲂,还饲养红鳟鱼。
西北高原区: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这些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天然水体盛产中华弓鱼、黄爪鱼、裸鲤等,其它还有条鳅、江鳅等鱼类。
努澜区:其中包括西藏南部、四川、云南西部。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都流经这里,使东南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流共存于此,如鲮鱼、中华鲅鱼、东坡鱼、平鳍鳅、沙鳅、条鳅、须瞅、鲈鱼、黄缮、乌鳢、中华弓鱼等形成东南区及西北区鱼类群系混合的特点。
鱼的介绍

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
俗称:喜头、鲫拐子(湖北),鲫瓜子(东北),河鲫鱼(上海),月鲫仔(广东);古称鰿、鲋、寒鲋。
英文名:Goldfish , crucian carp 。
鲫体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2-2.8倍,腹部圆,头较小,吻钝,口端位,无须,下咽齿侧扁。
;背鳍和臀鳍均具一根粗壮且后缘有锯齿的硬刺。
鳞较大,整个身体呈银灰色,背部深灰色,腹部灰白色。
鲫鱼为广布、广适性鱼类,对各种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从亚寒带到热带,不论水体深浅,流水或静水,清水或浊水,低氧、酸、碱等环境均能适应。
一般比较喜欢栖息在水草丛生、流水缓慢的浅水河湾、湖汊、池溏中,它对水温、食物、水质条件、产卵场的条件都不苛求,能在其它养殖鱼类所不能忍受的不良环境中生长繁殖。
鲫鱼又是一种广温性鱼类,水温在10℃左右以至32℃左右都能摄取和消化食物。
能在水中含氧量较低的情况下长期生活着,只有当含氧量较低的情况下长期生活着,只有当含氧量低达0.1毫克/升时才开始死亡,在较强碱性(PH=9)的水中也能生长繁殖。
鲫鱼又是杂食性鱼类,它们的食谱极为广、杂,其动物性食物以枝角类、桡足类、苔藓虫、轮虫、淡水壳菜、蚬、摇蚊幼虫以及虾等为主;植物性食物则以植物的碎屑为最主要,常见的还有硅藻类、丝状藻类、水草等。
在我国南方,鲫鱼几乎全年都能摄食;在北方则由12月至翌年3月停止摄食。
而6-8月则为它们最旺盛的摄食时期。
鲫鱼的生长速度较慢,当年仅长至50克,第二年长到100-150克,第三年可达300克以上;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常见的个体一般都在250克左右。
鲫鱼在南方一般在天然产卵场多在浅水湖湾水草丛生地带,产卵时水温在15-16℃以上,多数在下雨以后,亲鱼逆水游到产卵场去产卵。
产卵场选择在湖湾、河川沿岸水草丛生的浅水区,也能在池塘等静水环境中产卵。
产卵多在半夜或清晨进行。
卵分批产出,受精卵具有粘性,粘附于水草上发育。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

碳酸,使血红蛋白氧饱和张力比正常的要高,因而
尽管吸入多量的氧气,但血液还是充氧不足。
13
硫化氢(H2S)
是在溶氧不足时,含硫的有机物经嫌气性细菌分 解产生,或者是富含硫酸盐的水质,经硫酸盐细菌的 还原作用而生成。
9
pH对鱼类的影响
(1)在酸性水体内,可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 降,使一部分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完全受阻,因而减 低其载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水中含氧量较高, 鱼类也会缺氧。 (2)当 pH值超出极限范围时,破坏皮肤粘膜和 鳃组织。 (3)间接危害,如在酸性环境中细菌、藻类和 各种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均受到抑制;硝化过程滞 缓、有机物的分解速率降低,导致水体内物质循环速 度减慢。
10
四、溶解氧
大多数鱼类适应于用鳃来吸收水中溶解的氧气。 少数鱼类尚具有辅助呼吸器官。 溶氧不仅对鱼类有直接影响,而且亦产生间接影 响:充足的溶解氧有利于天然饵料的繁生,为养殖鱼 类提供更多的食料。溶解氧不足,可能引起嫌气性细 菌的滋生,对鱼类和天然饵料起到毒害作用或不良影 响。
鱼类以提高呼吸活动来应付溶氧之不足。当严重 缺氧时,则产生“浮头”现象。若水体含氧量继续锐 减,鱼类将陷入麻痹状态,最后窒息而死。
16
很多鱼类对于光线有明显的趋光性,这一原理目 前已被应用到灯光捕鱼,如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 鳀鱼、银汉鱼等均有显著趋光性。 鱼类的胚胎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条件,光与鱼类 体色的变化具有密切联系。
17
七、声音
鱼类能感受机械振动、次声波、声波和超声波。
鱼类对声音的感受器主要是测线器官、内耳下
部的球状囊和瓶状囊。
4
鲟龙鱼饲养的方法

鲟龙鱼饲养的方法1、池塘条件:池塘要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鱼池的面积以3―5亩为宜,其形状长方形为好。
池底的淤泥小于10厘米。
如是水泥流水池其面积50―300米不限。
池深2米。
2、对水质的要求:溶氧要求大于5毫克/升,PH值6.5到8.0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鲟鱼对氯特别敏感,即使水中有微量的氯离子也会导致鲟鱼死亡。
3、鱼种放养:池塘在放养前进行生石灰消毒,每亩用10公斤左右,然后干塘日晒。
于放养前二周注水,水深为2米。
鲟鱼的放养密度和其个体大小有关,一般规格在300―500克,每亩放500尾。
鲟鱼的承受水温为1―30℃,生产商品鲟鱼的最适水温为20―24℃,秋冬季水温最好不低于4―6℃ ,夏季池塘水温超过26℃时,应及时注新水。
4、饲养管理:实行定时、定点、定量的投喂原则,日投饵率3%,以后随着鱼体长大,逐渐减少投饵率,当鱼达到1公斤以上时,日投饵率不超过1%。
由于鲟鱼怕光,所以投喂时间为每天黎明和黄昏各一次。
每半月加喂鱼健康2号、淡水鱼多维和酶制剂等,以提高鲟鱼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能力、加快鲟鱼生长。
鲟鱼个体大,寿命长,性成熟晚。
大多数鲟鱼在天然环境中性成熟年龄为10年以上,雄鱼比雌鱼早3-4年成熟。
史氏鲟成熟年龄一般是雌鱼9-10年,雄鱼7-8年。
鲟鱼对产卵场的要求非常严格,它们在自然环境下有时溯河上千公里寻找合适的产卵场,如果雌鱼洄游到产卵场的道路被坝切断,找不到适合的产卵环境,雌鱼的卵泡就会退化吸收。
由于人工养殖条件与天然环境差异很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鲟鱼要达到性腺发育成熟要采用人工调控温度、光照,水流等环境因子,配合生理诱导等技术达到性腺发育成熟。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饲养。
承受水温为1—30℃,生产商品鲟鱼的最适水温为20—24℃,秋冬季水温最好不低于4—6℃。
对水质的要求:溶氧要求大于5毫克/升,PH值6·5到8·0之间。
鲟鱼的耗氧率属于顺应型,即水环境溶氧量高时,它的耗氧率也高;随着水中溶氧的下降,其耗氧率也随之下降。
鱼类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规律

鱼类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规律鱼类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规律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重要的一类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鱼类的生长规律对于生态学、渔业学、养殖业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鱼类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规律。
在渔业学和养殖学中,鱼类体重与年龄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关联性。
一般来说,在鱼类个体的生长过程中,体重和年龄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始阶段、快速生长阶段和成熟期。
首先是起始阶段,也称为幼鱼期。
在这个阶段,鱼类的体重较轻,年龄较小。
大多数鱼类在这个阶段主要依靠摄食量的增加来增加体重。
由于代谢较快、摄食量较小,鱼类的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呈现出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
也就是说,随着鱼类年龄的增长,其体重也会逐渐增加。
接下来是快速生长阶段。
随着鱼类的发育和成长,体重的增长速度达到最高点。
在这个阶段,一系列因素将促进鱼类体重的增加,包括摄食量的增加、代谢能力的提高、鱼类组织器官的发育和饲养管理的优化等。
在这个阶段,鱼类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呈现出一个迅速上升的趋势。
最后是成熟期。
当鱼类达到性成熟时,其体重增长速度逐渐减缓,直至停止。
这是因为鱼类的能量主要用于繁殖,摄食量减少,导致体重增长速度的下降。
在这个阶段,鱼类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呈现出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鱼类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规律在不同种类的鱼类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模式。
例如,一些大型鱼类如鲨鱼和鲸鱼,它们的体重和年龄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受到更多的因素影响,如食物供应、栖息地等。
同时,环境条件也会影响鱼类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规律。
温度、水质、光照等环境因素都会对鱼类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鱼类的营养摄取、新陈代谢速率等生理过程,进而影响鱼类的体重变化。
总结来说,鱼类体重与年龄的关系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起始阶段、快速生长阶段和成熟期是鱼类体重与年龄关系最显著的阶段。
不同种类的鱼类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也会对这个关系规律产生影响。
鱼类生态学 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就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与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与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
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
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与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与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
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就是密环,外缘就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
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与“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0+ -- 1, 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 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与支鳍骨、鳃盖骨、匙骨与脊椎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数情况下鱼的年龄
多数情况下鱼的年龄为5-10年。
鱼类的寿星是狗鱼。
目前判断一条鱼年龄大小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查看鳞片测年龄,测量鱼的身长和体重测年龄,看鱼的外表,还有一种就是通过鱼的饵食测定鱼的年龄。
鱼类是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
根据已故加拿大学者尼尔森在1994年的统计,全球现生种鱼类共有24618种,占已命名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不断被发现,平均每年以约150种计,十多年应已增加超过1500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约在32100种。
许多种鱼的鱼鳞上有像树的年轮一样的线条,即鱼轮纹,代表鱼的年龄。
鱼主要分为:热带鱼、温带鱼和冷带鱼等。
鱼类的附肢为鳍,是游泳和维持身体平衡的运动器官。
鳍由支鳍担骨和鳍条组成,鳍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角鳍条不分节,也不分枝,由表皮发生,见于软骨鱼类;另一种是鳞质鳍条或称骨质鳍条,由鳞片衍生而来,有分节、分枝或不分枝,见于硬骨鱼类,鳍条间以薄的鳍条相联。
骨质鳍条分鳍棘和软条两种类型,鳍棘由一种鳍条变形形成,是既不分支也不分节的硬棘,为高等鱼类所具有。
软条柔软有节,其远端分支(叫分支鳍条)或不分支(叫不分支鳍条),都由左右两半合并而成。
鱼鳍分为奇鳍和偶鳍两类。
偶鳍为成对的鳍,包括胸鳍和
腹鳍各1对,相当于陆生脊椎动物的前后肢;奇鳍为不成对的鳍,包括背鳍、尾鳍、臀鳍(肛鳍)。
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帮助游泳,尾鳍如船舵一样,控制方向和推动鱼体前进。
一般常见的鱼类都具有上述的胸、腹、背、臀、尾等五种鳍。
但也有少数例外,如黄鳝无偶鳍,奇鳍也退化;鳗鲡无腹鳍;电鳗无背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