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十二大劲功

合集下载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经上下部功法(十二大劲)详解一、易筋前功练法:易筋经前功,共有十二式,每式动作不同,而各有其妙处。

宜于清晨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式练毕后,再从第一式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三次,半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倍增,神充气足,诚是易筋换骨之妙。

尤其青年人修练,收效更见神速,但须按日行功,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决无法预期收效。

易筋前功第一段.混元一气功:面向东而立。

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足之位置,须趾与附同一方向,成并行线,切忌踏成八字形。

凝神调息,精神集中,不可散漫,心平气和,不可轻浮,摒除一切杂念,不可胡思乱想,聚气于腹,毋使走泄,在行功用力的时侯,应停止呼吸几秒钟。

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抵住牙开,两目向前睁视,有精神的向前凝视,有稍稍怒目之意,睛珠须定,不可稍有闪闭,眼睛不可一开一闭。

然后,将两手拆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略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

惟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

所谓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是说以意运气,心里想着这时候是两臂的气力往下注,此时有如按桌踊身之状,如同手掌按在桌上要把身子跳起来的样子。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手掌根要用力往下捺,手指尖则用力往上翘,行功时动作要慢如打太极拳一样的慢,等到手掌及手指用力,达到最高度时,再停顿片刻(手掌捺下手指翘起的这种姿势要保持几秒钟的时间),乃放下手指,提起掌根(手指放下手掌根自然就会提起来),回复原状。

此时手臂放松均不着力。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四十九度。

要点:混元一气之势,乃先天之象也。

一翘一捺,得手动机,停顿贯气,得手静定,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主矣。

故以下各段,皆由此式而化生。

行时宜全神贯注手指掌之间,不可相离,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运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

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少林易筋经十二式图解

.1、韦驮献杵第一式自然呼吸,两腿挺膝,两足跟内侧相抵,脚尖外撇,成立正姿势,躯干正直,头顶之百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目平视,定心凝神,然后双手向体前分抬合十,停于胸前膻中穴外,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

2、韦驮献轮杵第二式接上式;自然呼吸,两掌后胸前向体侧平开,手心朝上,成双臂一字状;同时两足后跟翘起,脚尖着地,两目瞪睛平视;心平气合。

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3、韦驮献杵第三式接上式;逆呼吸,两掌分别上抬,至双臂成U字状时,变肘微弯,掌心朝上,尽力上托,同时咬齿,舌抵上腭,气布胸际。

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4、摘星换斗式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单吸不呼法,两脚后跟落地,全脚掌着地。

左掌回收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扭颈,目视右掌。

式定后要气布胸际,深长鼻吸,自由鼻呼,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势互换,右掌下落于背后,掌心朝下,尽力下按,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扭颈,目视左掌。

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约静立半分钟。

5、倒曳九牛尾右式:接上式;逆呼吸;右脚跨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双握拳,翻腕上抬,拳心朝上停于面前。

左掌顺式双拳,拳心朝上停于体后,两肘皆微屈;力在双膀,目视右拳。

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

左式:左右手腿势互换,左腿蹬力,身体随之前移,重心落于右腿,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掌从体后向前翻抬,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成左式;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6、击爪亮翘式接上式;逆呼吸,左腿蹬力,提左脚东于右脚内侧成立正姿势;同时双拳回收于腰际,拳心朝上,继而鼻吸气,挺身,怒目,双拳双立掌,向体前推出,掌心朝前,掌根尽力外挺;然后鼻呼气,双掌再双握拳,从原路回收于腰际,拳心向上,再鼻吸气,双拳双五掌前推,如此反复七次;意在天门。

..7、九鬼拔马刀式右式:接上式;顺呼吸;顺拳双掌后腰际外分上接,至大臂与耳平行时,拔肩,屈肘,弯腰,扭颈,右掌心朝内停于左面侧前,如抱头状;同时左拳双掌,回背于体后,尽力上接。

易筋经十二式功法

易筋经十二式功法

易筋经十二式功法第一式韦驮献杵--韦驮捧杵身体直立如柱,两眼平视半垂帘,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置于气会檀中穴处,两足与肩同宽.。

体验评论:“身体直立如柱,头悬如顶天,足立如入地三尺”气力从腰出,下到脚,上必须出于手。

四肢出筋骨随,肾气现。

顶天立地接天地气。

可见这是身体内外气的练习。

这也是天人观念,天地人相合,形正、心正、气正,三正天地气合于身。

“两眼平视半垂帘”放松身心,精神内守,更好释放经络气,发动气机。

“两手劳宫相对,徐徐升起与肩平,两手劳宫慢慢相合曲肘,双手心相合”这个是利用了关键穴位激发感应的原理,目的在于激发气。

劳宫是非常重要的内外气通道。

经络穴位左右合必开其中穴,激发檀中行气。

经常做,两手劳宫与肘都有气在互相吸引与牵扯的感觉,同时檀中穴处与双手心也有相通的体验。

这个的机理在医学上,外经雷公曰:请言心主之经。

岐伯曰:心主之经即包络之府也,又名膻中。

心包经之荣穴在劳宫,募穴在膻中。

就是说劳宫又引通心包经的作用,而心包经之气血是在檀中聚集的,从经络气走向上看,劳宫之部位之气沿着心包路线充实于檀中,这是人体的自然机能。

那么,加强劳宫天部之气,必定增加对心包经从手心到檀中的气血回流,使得心包经的墓穴汇集更多更强的心包气血。

人一身,心主之。

养身,不过养气血。

练习功夫么,也不过强气血。

那么关键是从何处入手? 这个易筋经显然是从主要处开始。

这里也最容易激发,也是养神之处,可以说立足非常巧妙。

也符合黄帝内经的气血论述---气血相依。

何况兼顾了神。

气聚则神足,神是以气和血作为基础,所以很容易体验到气血和精神的关系。

还借助气血最丰富的上肢展开激发导引。

这就是《易筋》入门练习的巧妙之处。

第二式韦驮献杵--横担降龙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掌心向下升降沉浮三运气,引气下丹田,然后地气上升,如青龙丝丝向上。

体验评论:双手两侧分开,如展翅向上与肩平。

(整理)易筋经十二式每招效果大揭秘

(整理)易筋经十二式每招效果大揭秘

(整理)易筋经十二式每招效果大揭秘
易筋经是一本传统的武学秘籍,其中有着十二种招式。

下面是
对每种招式的效果进行大揭秘:
1. 金刚不坏功:练此功可以增强身体的抗打击能力,增加身体
的耐力和防御力。

2. 崩山拳:这种拳法注重内外力的结合,练后可以增强攻击力,打破敌人的防御。

3. 逍遥游:通过练此招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敏捷度,使你
在战斗中更加机敏和灵活。

4. 侧步盾:此招可以使你迅速侧移躲避敌人攻击,同时增加自
身的防御能力。

5. 火焰掌:练此掌法可以使你的掌力发出火焰,增强攻击力,
并且对敌人造成燃烧伤害。

6. 雷震掌:雷震掌练后可以使你的掌力带有雷电之力,增强攻击力,并且对敌人造成电击伤害。

7. 盾击:此招将使用盾牌进行攻击,具有较强的防御和攻击能力。

8. 疾风步:练后可以使你的速度达到极致,迅速接近敌人或逃离战斗。

9. 冰冷掌:此招练后可以使你的掌力发出寒冷之气,增强攻击力,并且对敌人造成冰冻伤害。

10. 影夜闪:练后可以使你在夜间行动变得无声无息,增强隐蔽能力。

11. 疾风脚:此招练后可以使你的腿部力量增强,提高踢击的力量与速度。

12. 回灵步:练后可以使你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达到极致,轻松避开敌人攻击。

以上是易筋经十二式每招的效果揭秘。

通过练习这些招式,你
可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能,并在战斗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易筋经十二式应当为十二势。

很多武侠小说都将《易筋经》描写为修练上乘内功的武术秘笈。

根据金庸在《笑傲江湖》,易筋经初为达摩所著。

达摩涅盘后,二祖慧可带着仍不理解的佛经与易筋经群访高僧,虽佛理明白,但武学仍无法透彻。

后,隋末唐初于长安大道上,遭遇一个武功高强的青年畅谈三天三夜,终于明白个中道理。

后来那青年成为唐朝开国将领卫国公李靖,而《易筋经》也自此发扬光大。

少林易筋经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

“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

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

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经十二式易筋经,又称易筋十二式,是中国古代武术经典之一。

易筋经十二式是易筋经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十二种拳法。

这些拳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化,融合了道家、佛家、儒家的思想,具备独特的内外兼修之道,可达到强身健体、开发潜能的效果。

第一式:金刚护体金刚护体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最基础的一式,注重发力与舒展身体。

练习者需保持深蹲姿势,同时用意念将全身肌肉收缩,以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第二式:瑜伽伸展瑜伽伸展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柔韧度的一式,主要通过各种伸展动作来放松肌肉,增加关节活动性,达到灵活的身体效果。

第三式:太极融合太极融合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身体平衡与正气运行的一式。

练习者需模仿太极拳的动作,通过缓慢的流动动作来调整身体的气血流动,达到和谐的状态。

第四式:静坐禅修静坐禅修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内功修炼的一式。

练习者需采取莲花坐姿,通过专注呼吸来调整身心状态,增强内心力量。

第五式:丹田锻炼丹田锻炼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呼吸与能量聚集的一式。

练习者需深度呼吸,通过意念将气息聚集于丹田,以增强身体能量。

第六式:五禽戏五禽戏是易筋经十二式中借鉴动物形态的一式,通过模仿鹿、虎、熊、猿、鸟等动物的动作,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灵活性与协调性。

第七式:蛟龙出海蛟龙出海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上升气势的一式。

练习者需以蹬腿为主,迅速将肩部展开,以达到拔地而起的效果。

第八式:飞燕穿林飞燕穿林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速度与灵活性的一式。

练习者需保持快速的跳跃与转身动作,模仿飞燕穿越林间的姿态,以提升反应能力。

第九式:霹雳火霹雳火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力量与爆发力的一式。

练习者需通过连续快速的拳脚动作,以迅猛的力量来表达出雷电的震撼效果。

第十式:狂风劈浪狂风劈浪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攻防与站稳脚步的一式。

练习者需保持身体的平衡,以风劲般的拳脚动作来应对敌人的攻击。

第十一式:无边真意无边真意是易筋经十二式中注重心境与意念的一式。

练习者需通过集中注意力,以提升对拳法的洞察力和领悟力。

易筋经内外经之十二大劲汇宗

易筋经内外经之十二大劲汇宗

易筋经内外经之十二大劲汇宗十二大劲功夫,亦称易筋经内外经之外经,不知道起源于何时,光绪年间,有梁世昌讲述于友人处见到《易筋经图说》一书,内中有易筋经外经即十二大劲的练法,后宣统三年,由梁士贤编辑出版的《全图易筋经》中,内容附有三套功夫,第一套功夫即是十二大劲功夫,周述官在编辑其《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亦转载了《易筋经图说》中的内容。

后因传播故,大江南北,不少武者都传习这套练法,号称可得大力大劲,正如《易筋经外经图说.外壮练力奇验图》中言:此练力练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务须严谨有恒,戒酒色。

日夜行五、六、七次,工无间断,食饭四、五顿。

专心练习至百日,能长千觔之力,此指少壮者言也。

即软弱无力之人,亦可练至五六百斤。

倘年老精气不足者,肯如法操练,日行二三次,亦能健食延年,除一切疾病。

真神妙也。

余气体素弱,中年多病。

适于友人处见《易筋经图说》一书,朝夕按图练气,不数月间,果觉身体舒畅,诸病全消。

年叨八旬以外,谓非此书之功力欤!因志数言,以信来者。

山左梁世昌谨识。

又广东许崇书撰文其父亲之师伍魁传授的一套功夫,亦是十二大劲功夫之支流,言道:此法通过练功之后,上肢增力,不增肌肉。

其藏力在于筋骨而不在于肌肉。

据传伍师傅力气很大,能把一头牛推倒在地。

但他却是个瘦骨嶙峋的人。

此法简单易学,运动量不大,练功一趟,即便是老弱妇孺,也不觉疲累。

且如能坚持不懈,天天锻炼,上肢力气增大甚快;如能在熟练的基础上,结合气功的“意守丹田,以意导气,以气推力,握时吸气,松时呼气”,还能治疗上肢的风湿性痹痛。

而后期更有诸位前辈对这套功夫情有独钟,今就由各种面世之文加以整理说明,以使学者能够汇宗总览,不至于偏颇,如能有所得,有所益,则不负易筋经经义堂传播之责任。

今人一清散人陈太平先生,对易筋经功夫有独到的经验,尤其对十二大劲(易筋经外经)的练法有精深的研究和标准的传承,特转载其对十二大劲(易筋经外经)的看法:易筋经的外经并非是肌肉训练,四十九下一下比—下紧,虽然可以使肌肉得到一定的训练,但不免会给自身产生一定的僵硬。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少林易筋经》十二势图解

总考诀曰: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候,更加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预备式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抓紧.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次.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足分隔,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频频进行8-20次.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不雅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抓紧,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随着地.频频8-20次.诀曰:掌托天门目上不雅,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第四势:摘星换斗势右脚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脚形成斜八字,随势向左微侧;屈膝,提右脚跟,身向下沉,右虚步.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双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面前.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抓紧,再左右两侧交换姿势锻炼.连续5-10次.诀曰: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回收左右侔.第五势:倒拽九牛尾势右脚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双目不雅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面前.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面前;呼气时,两拳两臂抓紧还原为本势预备动作.再身体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进行.随呼吸频频5-10次.诀曰: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抓紧;用力在于两膀,不雅原须注双瞳.第六势:出爪亮翅势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隔,虎口相对,两眼怒目平视前方,随势脚跟提起,以两脚尖支持体重.再两掌缓缓分隔,上肢成一字样平举,立掌,掌心向外,随势脚随着地.吸气时,两掌用暗劲伸探,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抓紧.连续8-12次.诀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第七势:九鬼拔马刀势脚尖相衔,足跟别离成八字形;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手屈肘经下往后,成勾手置于身后,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颈状.足趾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一样.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抓紧.左右交换.频频5-10次.诀曰: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第八势:三盘落地势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挺直,两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抓紧,如放下重物状.动作随呼吸进行,吸气时,如托物状:呼气时,如放物状,频频5-10次.收功时,两脚徐徐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诀曰: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翻齐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杜口,起立足无斜.第九势:青龙探爪势两脚开立,两手成仰拳护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上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左右交换,动作相反.连续5-10次.诀曰: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气平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心谧.第十势:卧虎扑食势右脚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势;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并尽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气时,同时屈肘,胸手下落,上体后收,重心后移,蓄势待发.如此频频,随呼吸而两臂屈伸,上体起伏,前探后收,如猛虎扑食.动作连续5-10次后,换左弓右仆脚势进行,动作如前.诀曰: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第十一势:打躬势两脚开立,脚尖内扣.双手仰掌缓缓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捧首后部,手指弹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目向前视,头如顶物;呼气时,直膝俯身弯腰,两手用力使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勿使脚跟离地.按照体力频频8-20次.诀曰: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第十二势:工尾势两腿开立,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目视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后弯,目上视;然后上体前屈,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气时,屈体下弯,脚跟稍微离地;吸气时,上身立起,脚随着地;如此频频21次.收功:直立,两臂左右侧举,屈伸7次.诀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一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指导易筋经气感强,收效快,尤其是内外兼修,身心同养,性命双修,具有御邪疗疾,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成效.从中医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经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在身体曲折旋转和手足推挽开合过程中,人体气血流通,关窍通利,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而按现代医学不雅点来看,修习易筋经,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强,从而改良人体的内脏成效,推迟衰老.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因此,全套运动只适宜于体质较好的青壮年慢性病患者.体质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选择地操练其中几势或减少每势操练次数.心脑血管和哮喘病爆发期间忌用.二、练习办法基本手型:1、握固:大拇指抵掐无名指根节,其余四指屈拢收于掌心.2、荷叶掌:五指伸直,张开.3、柳叶掌:五指伸直,并拢.4、龙爪:五指伸直、分隔,拇指、食指、无名指、小指内收.5、虎爪:五指分隔,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见图).基本步型:1、弓步:两腿前后分隔一大步,前腿屈膝前弓,大腿斜向地面,膝与脚尖上下相对,脚尖微内扣;后腿自然伸直,脚跟蹬地,全脚掌着地.2、丁步:两脚左右分隔,间距约10至20厘米.两腿屈膝下蹲,前腿脚跟提起,脚尖着地,虚点地面,置于后脚足弓处;后腿全脚掌着地踏实.3、马步:开步站立,两脚间约为自己脚长的2-3倍,屈膝半蹲,大腿略高于水平.各式动作:1、预备势: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下垂;下腭微收,唇齿合拢,舌自然平贴上腭;目视前方.此式的功理与作用为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第一式:韦驮献杵第一势两脚分隔与肩同宽开立,两膝微屈.两臂自然向前抬至平举,掌心相对.两臂屈肘回收,两掌合于胸前,目视前下方,松肩虚腋,以达气定神敛、促进血液循环、改良神经和体液调节之成效.第二式:韦驮献杵第二势两肘抬平,两掌伸平,手指相对,掌心向下.两臂向左右分隔至侧平举,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目视前下方.功理与作用: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改良肩关节的活动能力,改良呼吸成效及气血运行的作用.第三式:韦驮献杵第三势松腕,两臂向前平举内收至胸前平屈,掌心向下,掌与胸相距约一拳.两掌同时内旋,翻掌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外展,约与肩平.身体重心前移至前脚掌支撑,提踵;两掌上托至头顶,掌心向上,展肩伸肘;舌抵上腭,咬紧牙关.功理与作用:改良肩关节活动成效及提高上下肢的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第四式:摘星换斗势左摘星换斗势.接上式,两脚跟缓缓落地;两手握拳,拳心向外,两臂下落至侧上举.两拳伸开变掌,掌心斜向下.身体左转,屈膝;右臂上举经体前下摆至左髋关节外侧“摘星”,右掌自然张开;左臂经体侧下摆至体后,左手轻贴命门(见图).右摘星换斗势:与左摘星换斗势动作相同,惟标的目的相反.功理与作用:壮腰健肾、延缓衰老、增强颈、肩、腰等部位的成效.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势右倒拽九牛尾势.接上式,双膝微屈,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向左侧后方约45度撤步;右脚跟内转,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内旋,向前、向下划弧后伸,小指到拇指逐个相握成拳,掌心向上;右手向前上方划弧,伸至与肩平时小指到拇指逐个相握成拳,掌心向上,稍高于肩,目视右拳(见左图).身体重心后移,左膝微屈;腰稍右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右臂外旋,左臂内旋,屈肘内收;目视右拳.身体重心前移,屈膝成弓步;腰稍左转,以腰带肩,以肩带臂,两臂抓紧前后伸展;目视右拳(见右图).身体重心前移至右脚,左脚收回,右脚尖转正,成开立姿势;同时,两臂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下方.左倒拽九牛尾势与右倒拽九牛尾势动作相同,标的目的相反.功理与作用:疏通夹脊和调练心肺之作用,改良软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成效.第六式:出爪亮翅势接上式,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右脚收回,成开立姿势;右臂外旋,左臂内旋,摆至侧平举,两掌心向前,环抱至体前,随之两臂内收,两手变柳叶掌立于云门穴前,掌心相对,指尖向上(见右图).展肩扩胸,松肩,两臂前伸,转掌心向前,成荷叶掌,指尖向上.松腕,屈肘,收臂,立柳叶掌于云门穴.左手内旋,掌心向下.随后右手由胸前内收经右腋下后伸,掌心向外;左手由胸前伸至前上方,掌心向外.躯干稍左转;右手经体侧向前上摆至头前上方后屈肘,由后向左绕头半周,掌心掩耳;左手经体侧下摆至左后,屈肘,手背贴于脊柱,掌心向后;头右转,右手中指按压耳廓,手掌扶按玉枕(在头后部).目定势后视左后方.身体右转,展臂扩胸.屈膝;同时,上体左转,右臂内收,含胸;左手沿脊柱尽量上推;目视右脚跟.直膝,身体转正;右手向上经头顶上方至侧平举,左手经体侧向上至侧平举,两掌心向下.左九鬼拔马刀势.与右势动作相同,唯标的目的相反.功理与作用:脾、胃、肾得到摩动,改良各关节的活动成效.第八式:三盘落地势左脚向左侧开步,两脚距离约宽于肩,脚尖向前,目视前下方.屈膝下蹲,沉肩,坠肘,两掌用力下按至约与环跳穴同高,两肘微屈,指尖向外,口吐“嗨”音,音吐尽时,舌尖向前轻抵上下牙之间(见右图).翻掌心向上,肘微屈,上托至侧平举,缓缓起身直立,目视前方.功理与作用:使体内真气在胸腹间相应地降、升,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可增强腰腹及下肢力量,起到强腰固肾的作用.第九式:青龙探爪势左青龙探爪势.接上式,左脚收回半步,约与肩同宽.两手握固,两臂屈肘内收至腰间,拳轮贴于章门穴(在腹侧部第11肋游离端稍下方),拳心向上;然后右拳变掌,右臂伸直,经下向右侧外展,略低于肩,掌心向上.右臂屈肘、屈腕,右掌变“龙爪”,指尖向左,经下颌向身体左侧水平伸出;躯干随之向左转约90度,目视右掌所指标的目的.“右爪”变掌,身体左前屈,掌心向下按至左脚外侧;躯干由左前屈转至右前屈,并带动右手经左膝或左脚前划弧至右膝或右脚外侧,手臂外旋,掌心向前,握固.上体抬起,直立;右拳随上体抬起收于章门穴,掌心向上.右青龙探爪势与左青龙探爪势动作相同,唯标的目的相反.功理与作用:疏肝理气、调畅情志、改良腰部及下肢肌肉的活动成效.第十式:卧虎扑食势左卧虎扑食势.接上式,右脚尖内扣约45度,左脚收至右脚内侧成丁步;身体左转约90度;两手握固于腰间章门穴不变,目随转体视左前方.左脚向前迈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拳提至肩部云门穴,并内旋变“虎爪”,向前扑按,肘稍屈;目视前方(见上图).躯干由腰到胸逐节屈伸,重心随之前后适度移动,同时两手随躯干屈伸向下、向后、向前绕环一周.随后上体下俯,两“爪”下按,十指着地.后腿屈膝,脚趾着地,前脚跟稍抬起,随后塌腰、挺胸、抬头、瞪目,稍停顿(见下图).起身,双手握固收于腰间章门穴,身体重心后移,左脚尖内扣约135度;身体重心左移;同时,身体右转180度,右脚收至左脚内侧成丁步.右卧虎扑食势与左卧虎扑食势动作相同,唯标的目的相反.功理与作用:可使经脉得以疏伸及调养,同时可以调和手足三阴之气.改良腰腿肌肉活动成效,起到强健腰腿的作用.第十一式:打躬势接上式,起身,身体重心后移,随之身体转正.右脚尖内扣,脚尖向前,左脚收回,成开立姿势,同时两手随身体左转抓紧,外旋,掌心向前,外展至侧平举后,两臂屈肘,两掌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以两手食指弹拨中指击打枕部7次(即鸣天鼓),目视前下方.身体前俯由头经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由上向下逐节缓缓牵引前屈,两腿伸直;目视脚尖,停留片刻(见右上图).由骶椎至腰椎、胸椎、颈椎、头,由下向上依次缓缓逐节伸直后成直立,同时两掌掩耳,十指扶按枕部,指尖相对;目视前下方(见右下图).重复三遍动作,逐渐加大身体前屈幅度.第一遍前屈小于90度,第二遍前屈约90度,第三遍前屈大于90度.功理与作用:背部的督脉得到充分锻炼,可使全身经气策动,阳气充足,身体强健.可改良腰背及下肢的活动能力.第十二式:掉尾式接上式,起身直立后,两手猛然拔离开双耳,手臂自然前伸,十指交叉相握,掌心向内.屈肘,翻掌前伸,掌心向外(见左图).然后屈肘,转掌心向下内收于胸前,身体前屈塌腰、抬头,两手交叉缓缓下按,目视前方(见右图).年老和体弱者身体前屈,抬头,两掌缓缓下按可至膝前.头向左后转,同时臀向左前扭动,目视尾骶骨末节.两手交叉不动,抓紧还原至体前屈.高血压、颈椎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头部动作应小尔轻缓.另外,应按照自身情况调整身体前屈和臀部扭动的幅度和次数.功理与作用:可使任脉、督脉及全身气脉在此前各势动作锻炼的基础上得以调和,练功后全身舒适、轻松.可强化腰背肌肉力量的锻炼,有助于改良脊柱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成效.收势接上式,两手松开,两臂外旋;上体缓缓直立,同时两臂伸直外展成侧平举,掌心向上,随后两臂上举,肘微屈,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见左图和右图)松肩、屈肘,两臂内收,两掌经头、面、胸前下引至腹部,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重复以上两个动作三遍.两臂放松还原,自然垂于体侧;左脚收回,并拢站立;舌抵上腭;目视前方.功理与作用:通过上肢的上抱下引动作,可引气回归于丹田.起到调节全身肌肉、关节抓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筋经:十二大劲功
源流:
《十二大劲图说》最早见于道光初年手抄本。

原名为《调气炼外丹图注》、《计艺外丹》、《内炼丹图说》和《调气丹图注》,皆三套二十二式。

因第一套第十二式为三式的组成,固有人谓之二十四式者。

为清·坦夫亦编。

坦夫生平无考。

清·王寿按坦夫《调气练外丹图式》法习之,颇有奇验。

香茜评曰:此诚探天地奥义之奇书也。

调其气无暴其力,培其子以培其母,…气积则神全,神全则驻形,岂非长生之真诀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王寿以《调气炼外丹图式》(三套二十二式)刊出。

由于其炼功夫效果奇佳,很快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名称随练功目的不同而有所变异,诸如《千斤劲》、《大力神功》、《大力士静力功》、《易筋经》等。

光绪初年(1875年),山左梁世昌在《易筋经图说》作跋:余气体素弱,中年多病,适于友人处见《易筋经图说》一书,朝夕按图炼气,不数月间果觉身体人畅,诸病全消。

年叨八旬以外,谓非本书之功欤,因致数言以信来者。

据此跋所言,王寿《调气练外丹图式》刊出不久,几或同时,即有人将其称之为《易筋经外经》(三套二十二式),或以《易筋经外经图说》(十二式)出版。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周述官编撰之《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在十六卷选入其第一套十二式,称之为《十二大劲图说》。

宣统三年(1911年)梁士贤作序又以《全图易筋经》(三套二十二式)出版。

在此刊出沿用《十二大劲图说》(第一套十二式)的名称。

实以此有别于少林所传出之《易筋经》。

考其功理功法,实为内丹修炼的佳法,取逆人体阴阳生化之机,行阴阳颠倒之求,通过精气神之内炼,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将人体生殖之精中的元阳与生命中枢中的元阴互相置换,则人体生殖之精和生命中枢的神,均可返还媾胎之初的
原始生命状态,衰老机制得到逆转,生生之化不绝,使人体寿命大大超越自然寿命的极限。

此功法以手、足导引为主的锻炼方法,较传统静坐的内丹术见效快速,且安全无副作用。

一般晨夕坚持练功至百日后,精衰体弱者可转振作畅美,诚有易筋易骨、洗髓炼神之妙。

不仅能强身怯病,益寿延年,且可作为有志于健身和武术爱好这的良师益友。

功法:
凡行练力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

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

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

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练力练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务须严谨有恒,戒酒色,日夜行五六七次,工无间断,食饭四五顿,专心练习至百日,能长千斤之力,此指少壮者言也。

即软弱无力之人,亦可练至五六百斤,倘年老精气不足者,肯如法操练,日行二三次,亦能健食延年,除一切疾病,真神妙也。

第一式:面向东立,目上视,两脚站平,宽与肩齐,不可参差,两手垂下,肘微曲,掌背朝上,掌心朝下,指尖仰翘朝前,默数四十九字,每数一字,指尖朝上翘,掌想朝下按,如此四十九翘,四十九按,四十九宫也。

第二式:前式数字毕,将十指
卷曲为拳,拳背朝前,以两大
拇指朝身,每数一字拳一紧,
大拇指一翘,数四十九字,即
四十九紧,又即四十九翘也。

第三式:前式数宇毕,将大指叠在掌心,捏紧为拳,趁势往下一伸,肘微曲,两拳虎口向前,每数一字,拳加一紧,亦数四十九字,四十九紧也。

第四式:前式数字毕,将臂平抬,拳
伸向前,与肩齐平,两肘微曲,虎口
朝上,两拳相距尺许,数一字,拳一
紧,数四十九字。

第五式:前式已
毕,即按此势将
两臂竖起,虎口
向后,手臂不可
贴头,拳紧如
前,数四十九宇。

第六式:前式已毕,即接以两拳下对耳一寸远,以虎口向两肩,数一字拳一紧,想前两肘尖往后用力,数四十九字。

第七式:前式已毕,将身往后一仰,
以脚尖离地为度,趁势将两手分开,
直与肩齐,虎口向上,数一字,拳
一紧,想两拳往后排,胸微向前合,
数四十九字。

第八式:前式已毕,
将两手收回,两拳向
前合对,与第四式相
同,而不同者,手直
肘不微曲,拳相近,
只高五六寸远,数一
字,拳一紧,亦合,
数四十九字。

第九式:前式已毕,将两拳收回两乳之上,即抬起翻拳,向前起对鼻准头、拳背、食指、大节骨去鼻准二三寸,数一字,拳一紧,数四十九字。

第十式:前式已毕,将两手分开,虎口对两耳,如山字形,每数一字,拳一紧,拳想上举,肘想往外抵合,数四十几字。

第十一式:前式已毕,将拳翻转至
脐下两膀,以两食指大节离脐一二
分远,数一字,拳一紧,数四十九
字毕,吞津三口,随气送至丹田。

第十二式:吞津
吸气毕,不数
字,两手松开,
手垂下,复掌齐
向上,三端与肩
平端时,脚后跟
微起,以助其
力,如端重物
状,拳亦往上三
举,肘亦往下三扎,两脚六跌全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