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

一、放射学科组建的基本要求二、放射质控中心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三、放射质控中心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四、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五、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一、放射学科组建的基本要求1 、从事放射诊断及投照人员素质要求:放射诊断医师必须为本专业或者临床专业大中专毕业,经过临床及本专业培训 (1 年以上) ,且要求有医师执照及执业注册证书方可从事放射诊断医师工作,技术投照人员原则上要求为本专业毕业人员,特殊情况医学相关专业人员经过专业培训 (1 年以上) 如能胜任工作可适当放宽;三级医院必须有副主任及副主任以上职称的诊断医师和主管技师及主管技师以上的技术人员;二级医院必须有主治医师及主治医师以上的诊断医师和技师及技师以上技术人员;一级医院至少有一位中专或者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学专业人员。
CT 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CT 上岗证;MRI 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MRI 上岗证。
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开展CT 检查必须开展增强检查,并要求有相应的抢救设备及抢救程序。
CT 或者MRI 开诊时相应的医生及技术员必须在上级或者同级医院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并有进修合格证。
2 、仪器设备及场地要求:二级医院:①全身各部位摄影:应备有多台普通拍片机;②胃肠道造影、泌尿系造影、支气管造影设备,应备有胃肠造影专用X 线机;③透视设备:应备有X 线透视机。
机房及机房要求:根据放射防护要求:100mA 及100mA 下X 线机机房面积应大于25m2 ,100mA 以上X 线机房应大于36m2,双机头X 线机房应以两台X 线机作要求,机头距墙体距离应大于2m,带有多功能床及其他附属设备,如快速换片机,高压注射器等,应适当扩大机房面积,机房内不应有非相关家具及器物,机房四周X 线防护应大于0.5mPb 当量,控制室面积应能满足日常工作及机器维护要求,周边防护应大于1mmPb 当量。
3 、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①各级岗位责任制度(主任、副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医士、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及技士),有考勤薄;②透视工作制度;③诊断报告书写制度;④X 线机操作及保养制度;⑤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有登记分析薄;⑥储片室工作制度,借片、还片制度;⑦财产保管及经济核算制度;⑧科室会议和学习制度;⑨交接班制度及质量控制制度等等。
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方案引言概述: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是确保医学影像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案,可以有效监测和评估设备性能、操作流程和图像质量,提高放射科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方案的五个关键部分。
一、设备性能质控1.1 定期校准设备:定期校准放射设备是确保图像质量准确性的重要步骤。
校准包括对设备的线性度、分辨率、噪声、对比度等参数进行检测和调整,以保证图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2 监测辐射剂量:辐射剂量是放射科诊断的重要指标,应定期监测和评估。
通过使用剂量计进行实时监测,可以确保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在可接受范围内,避免过度曝光的风险。
1.3 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定期维护设备,及时处理设备故障是确保设备性能稳定的关键。
维护包括清洁设备、更换损坏部件、更新软件等,故障排除包括设备故障的诊断和修复。
二、操作流程质控2.1 标准化操作流程: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是确保影像获取的一致性和可比性的关键。
操作流程应包括患者准备、设备设置、图像采集等环节,操作人员应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差异引起的图像质量问题。
2.2 质量控制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质量控制培训是提高操作技能和意识的重要手段。
培训内容包括设备操作、图像评价、辐射安全等方面,通过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减少操作误差。
2.3 质量控制记录和评估:建立质量控制记录和评估体系,对操作流程进行监测和评估。
记录包括设备使用记录、操作人员培训记录、图像质量评估记录等,评估结果可以发现问题和改进不足,及时采取措施提高诊断质量。
三、图像质量质控3.1 图像质量评估指标:建立科学的图像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分辨率、噪声、对比度、伪影等方面,通过定期的图像质量评估,可以发现图像质量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2 图像质量优化技术:采用图像质量优化技术,改善图像质量。
例如,优化曝光参数、使用滤波器、减少伪影等方法,可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减少噪声和伪影,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一、引言放射科是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负责进行各种放射学检查和治疗。
为了确保放射科的工作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指标是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质量控制的指标体系及其具体内容。
二、质量控制指标体系1. 设备质量控制指标1.1 设备校准:确保放射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包括X射线机、CT机、核磁共振设备等。
1.2 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设备的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1.3 辐射剂量监测:监测设备辐射剂量水平,确保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2. 人员质量控制指标2.1 人员培训:对放射科医师、技师进行规范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2.2 工作流程:制定科室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职责,确保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2.3 质量评估:定期对放射科人员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
3. 图像质量控制指标3.1 图像清晰度:评估图像的清晰度,确保影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对比度:评估图像的对比度,确保影像结果的细节显示和诊断价值。
3.3 噪声水平:评估图像的噪声水平,确保影像结果的质量和可视化效果。
4. 辐射安全控制指标4.1 辐射防护:确保放射科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辐射安全,包括佩戴防护用品、合理使用辐射剂量等。
4.2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制定科室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
三、具体内容和数据1. 设备质量控制指标1.1 设备校准:每年对放射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校准,包括X射线机的电压、电流、曝光时间等参数的校准,CT机的切片厚度、剂量等参数的校准,核磁共振设备的磁场强度、空间分辨率等参数的校准。
1.2 设备维护:每月对放射设备进行一次例行维护,包括设备的清洁、润滑和零部件的更换。
1.3 辐射剂量监测:每周对放射设备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确保辐射剂量在国家安全标准范围内。
2. 人员质量控制指标2.1 人员培训:每年组织放射科医师、技师参加专业培训课程,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是指在放射科学领域中,为了保证放射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指标。
这些指标主要涉及设备的质量控制、图象质量评估和辐射剂量管理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的内容和要求。
一、设备质量控制指标1. 设备校准和质量保证:包括放射设备的校准和质量保证,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辐射剂量测量:包括对设备输出剂量的测量和监测,确保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符合安全范围。
3. 图象质量评估:包括对放射图象的分辨率、对照度、噪声和伪影等进行定量评估,确保图象质量满足临床需要。
二、辐射剂量管理指标1. 辐射剂量监测:包括对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辐射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2. 辐射剂量优化:包括通过调整设备参数、优化扫描方案和采用辐射剂量限制技术等措施,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3. 辐射剂量教育:包括对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进行辐射剂量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辐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三、图象质量评估指标1. 分辨率:指图象中最小可分辨的物体大小,通常使用线对线分辨力来评估。
2. 对照度:指图象中不同组织或者结构之间的灰度差异,通常使用对照度指数来评估。
3. 噪声:指图象中的随机干扰,通常使用标准差或者信噪比来评估。
4. 伪影:指图象中不真正的结构或者信号,通常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评估。
四、质量控制流程1. 设备校准和质量保证:定期进行设备校准,包括剂量校准、几何校准和图象质量校准等。
同时,建立设备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设备巡检、故障排除和维护等。
2. 辐射剂量测量:定期对设备输出剂量进行测量和监测,确保设备的剂量输出符合要求。
同时,建立剂量监测记录,对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和记录。
3. 图象质量评估:定期对放射图象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分辨率、对照度、噪声和伪影等方面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4. 辐射剂量管理:建立辐射剂量管理体系,包括辐射剂量监测、辐射剂量优化和辐射剂量教育等。
放射科质量控制标准

放射科质量控制目标一、诊断报告书写质量控制1、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一般资料”要齐全,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X线号/CT号/MRI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临床诊断。
2、“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增强情况应描写。
3、“检查结果”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关系、有无特征性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
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
4、“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本准确,定性不强求,但要有层次。
诊断学意见包括:①肯定性诊断意见;②参考性诊断性意见:如考虑几种诊断的可能,应依可能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3个;③建议性意见: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观查的建议.5、报告必须签名,包括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签名.报告单一式两份(复写),一份交病房或门诊,一份同照片一起存档。
审核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
6、诊断报告发出时间普通诊断报告:①急诊一般要求:半小时内出报告,急诊报告注明检查时间(时、分)和报告时间。
②门诊2小时内出报告,遇有特殊情况,应向患者说明原因,③特殊检查24小时内取报告。
CT、MRI诊断报告:①门、急诊病人检查完一小时内取诊断报告单;②一般病人24小时内出诊断报告;疑难病例24小时内通知患者取报告的时间。
二、CT检查质量控制1.CT检查是放射诊断的一种方法,其管理组织体系应统一归属影像(放射)科管理范围。
CT质量保证、控制和管理的第一责任者是影像(放射)科主任.2。
检查前向患者解释注意事项,力求良好配合,扫描必须作碘过敏试验,腹部扫描应空腹,检查前口服2%泛影葡胺以减少组织伪影干扰.3.扫描操作管理(1)按照CT机规定的操作程序和具体要求进行操作。
放射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内容项目一、科室管理.(50 分)评价指标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评价要点1 、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技师、护士均已注册。
评价方法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的,当月质控考评为零分。
有一位执业的医师或者护士未注册的,当月质控考评为零分。
3 执业医师、技师、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发现一起执业医师或者护士超范围执业的当月质控考评为零分。
4 、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发布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当月质控考评为零。
2、建立健全各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科室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不完善,8 项规章制度和各类员工岗位职责。
重点包括诊断报酌情扣分。
核心制度缺失的不得分,岗位职责。
告书写制度;X 线机操作及保养制度;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财产保管及经济核算制度;交接班制度;仪器使用、校准及维护保养制度,试剂管理,危(wei)险品及废弃物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报告审核与登记制度以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集体读片制度,会诊制度等。
少一条扣一分。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相关规章制度。
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以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每月随机抽查医护人员1 —2 名,不 4熟悉相关制度者,酌情扣分。
3、医务人员严1、医务人员在临床的检验活动中能遵发现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未能遵7 格遵守医疗卫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循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及规章酌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规、规章、规范和常规. 情扣分。
护理规范和常规。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1、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无相应预案不得分. 6分值二、患者服务与患者安全。
医学影像科(放射科、CT室、核磁室)质量控制考核标准

现场检查。
现场询问。
查相关记录。
未落实,一项扣3分。
落实、记录不规范,一项扣1分。
提问回答不规范一人扣
1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落实岗位职
责,开展质量控制
10
1.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2.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医院医学影像科质量考核标准
受检科室:放射科、
考核项目
分值
考核标准
考核方法
扣分标准
得分
疗标分医指10
医学影像资料质量
5
CR摄片甲级率≥70%°
CT、MRl检查阳性率≥60%.
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N50%。
医学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符合率≥90%.
随机查阅CT、MRI、X光片等。
并查看统计与分析评价记录。
甲级片率、阳性率、医学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符合率不达标各扣1分,无统计与分析各扣1分。
5.通过重点病例随访分析评价,改进诊断工作,提高诊断质量。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会参加人员覆盖科室80%人员。
现场检查。
查相关记录。
未落实,一项扣3分。落实、记录不规范,一项扣1分。
未体现持续改进扣2分。
有受检者和工作人护用品,保障医患防护需要。
现场检查。
现场询问。
10
1.有科主任、护士长及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2.有科室质量管理员,负责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具体工作。
3.有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教育、培训计划,质量与安全指标。
4.有质量控制相关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操作常规。
5.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
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方案

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方案一、引言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是保证放射影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全面的放射科诊断质量控制方案,以确保放射科诊断工作的高质量和安全性。
二、诊断设备质量控制1. 设备校准定期对放射科设备进行校准,包括X射线机、CT扫描仪、MRI设备等。
校准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确保设备输出的图像和数据准确可靠。
2. 设备维护定期对放射科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清洁、检查设备运行状态、更换耗材等。
设备维护应符合厂家规定,并建立设备维护记录,以便追溯和分析。
3. 图像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控制测试,包括分辨率、噪声、对比度等指标的检测。
测试结果应与标准值进行比对,确保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
4. 辐射剂量控制严格控制患者辐射剂量,遵循“尽量少用、尽量低剂量”的原则。
对于重复检查的患者,应尽量减少辐射剂量,避免过度曝光。
三、医学影像质量控制1. 影像质量评价对医学影像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包括图像清晰度、解剖结构显示、病变显示等。
评价结果应与标准值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像质量问题。
2. 影像诊断准确性评价定期进行影像诊断准确性评价,包括与病理结果的比对、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比对等。
评价结果应用于医生培训和质量改进,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
3. 影像质量改进根据影像质量评价结果,及时采取措施改进影像质量,包括设备调整、技术培训、工作流程优化等。
改进措施应记录和跟踪,确保效果和持续改进。
四、医生质量控制1. 医生培训定期组织医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培训班等,提升医生的放射诊断水平和专业知识。
培训内容应包括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诊断标准等。
2. 医生质量评价定期对医生进行质量评价,包括病例讨论、诊断准确性评价等。
评价结果应用于医生个人培训和绩效考核,激励医生提高诊断质量。
3. 医生交流与合作鼓励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学术讨论、病例讨论、多学科会诊等。
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科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与评价标准一、放射学科组建的基本要求二、放射质控中心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三、放射质控中心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四、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五、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一、放射学科组建的基本要求1、从事放射诊断及投照人员素质要求:放射诊断医师必须为本专业或者临床专业大中专毕业,经过临床及本专业培训(1 年以上),且要求有医师执照及执业注册证书方可从事放射诊断医师工作,技术投照人员原则上要求为本专业毕业人员,特殊情况医学相关专业人员经过专业培训(1 年以上)如能胜任工作可适当放宽;三级医院必须有副主任及副主任以上职称的诊断医师和主管技师及主管技师以上的技术人员;二级医院必须有主治医师及主治医师以上的诊断医师和技师及技师以上技术人员;一级医院至少有一位中专或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学专业人员。
CT 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CT 上岗证;MRI 诊断医生和技术员必须有相应的MRI 上岗证。
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开展CT检查必须开展增强检查,并要求有相应的抢救设备及抢救程序。
CT或MRI 开诊时相应的医生及技术员必须在上级或同级医院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并有进修合格证。
2、仪器设备及场地要求:二级医院:①全身各部位摄影:应备有多台普通拍片机;②胃肠道造影、泌尿系造影、支气管造影设备,应备有胃肠造影专用X 线机;③透视设备:应备有X 线透视机.机房及机房要求:根据放射防护要求:100mA 及100mA 下X 线机机房面积应大于25m2,100mA 以上X 线机房应大于36m2,双机头X 线机房应以两台X 线机作要求,机头距墙体距离应大于2m,带有多功能床及其他附属设备,如快速换片机,高压注射器等,应适当扩大机房面积,机房内不应有非相关家具及器物,机房四周X 线防护应大于0。
5mPb 当量,控制室面积应能满足日常工作及机器维护要求,周边防护应大于1mmPb 当量。
3、完善的科室管理制度①各级岗位责任制度(主任、副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医士、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及技士),有考勤薄;②透视工作制度;③诊断报告书写制度;④X 线机操作及保养制度;⑤差错事故登记及分析制度,有登记分析薄;⑥储片室工作制度,借片、还片制度;⑦财产保管及经济核算制度;⑧科室会议和学习制度;⑨交接班制度及质量控制制度等等。
4、防护措施和设备:各医院所有放射设备均应为检测合格产品,且经过劳卫所检测达到防护要求方可开展工作要求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及《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5、专业医德医风要求:放射专业各工作人员应和其他临床各专业工作人员一样,要求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具体要求参照1988 年12 月1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有关规定执行.二、放射质控中心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一)申请单1、普通照片: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并加填原X 线号码;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相关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④需用碘剂的检查,需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
2、CT 检查:①按“基本要求”填写,包括CT 号;②扼要填写主要症状、病史(包括治疗及手术史)、体征、术后复查病人注明手术后时间、相关的X 线、超声、化验检查等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意见,需增强者应作碘过敏试验并注明碘过敏试验结果;③申请检查部位、方法和目的.二)诊断报告书写质量要求1、诊断报告书写按报告单上的项目逐项填写,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床号、门诊号,X 线号/CT 号/MRI 号/DSA 号、摄片序号、摄片日期、报告日期、核片日期和临床诊断。
2、“检查名称和检查方法或扫描技术”要具体说明,扫描及投照的确切起止范围、层厚、层间距、扫描方式、所用的扫描序列、增强情况应描写。
3、“影像学表现”要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阅片要全面观察,重点描述,按器官分级,分别描述,有病变时,详细确切描述,说明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缘与毗邻的关系、有无特征性的改变,描述与结论应保持原则性一致,追踪复查,病例要作详细前后对比,有影像及临床特征的病例,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书写影像报告结论。
字迹端正清楚,文字通顺.4、“影像学诊断”一般为一个或几个疾病的名称,结论要求定位基本准确,定性不强求,但要有层次。
诊断学意见包括:①肯定性诊断意见;②参考诊断性意见:如考虑有几种诊断的可能,应依可能性大小按顺序排列,一般不超过3 个;③建设性意见: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观察的建议.5、报告必需签名,包括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签名,二级和三级医院报告单应由主治(包括主治)以上医师签名后发出。
报告单一式两份(复写),一份交病房或门诊,一份同照片一起存档.6、诊断报告发出的时间: 普通诊断报告:①急诊:照片完后一小时内发出诊断报告书;②普通病人:上午照片,下午取诊断报告单;下午照片,第二天上午取诊断报告书;③特殊检查24 小时内取诊断报告单。
三)诊断质量要求1。
普通X线检查甲片率≥ 35%,废片率≤3%。
2.大型X线检查甲片率≥ 35%,废片率≤3%。
四)随访质量要求1、随访要有书面记录,资料要齐全.2、随访项目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室、病床、门诊号,X 线号/CT 号/MRI 号/DSA 号、病理号、手术日期、影像检查名称和诊断、手术记录、病理表现与诊断、书写报告医师及审核医师和随访者。
三、放射质控中心投照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办法一)常见部位放射技术质控标准(一)肘关节:肘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 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桡关节面无骨性重选1.2 肱尺关节面有尺骨膺嘴重迭但关节间隙仍清晰1。
3 桡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选尺桡关节间隙界限不清楚1。
4 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角165°-170°女方多为165°男多为170°。
2。
质控要点:2.1 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2。
2 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髁中点下1 寸英寸.肘关节侧位:1.评价标准:1.1 肱骨内外髁重迭构成圆形致密影1。
2 膺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1。
3 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形重迭显示。
2.质控要点:2.1 前臂与上臂成90°弯屈且在同一平面放置2.2 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2.3 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二)肩关节前后位1.评价标准:1.1 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 呈“纺锤状”重迭面1.2 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m 不应重迭肱骨大结节显示1。
3 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 的肩锁关节面。
2.质控要点:2。
1 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2.2 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2.3 为使肩关节无肱骨头重迭呈切线显示应取15°斜位设置(三)踝关节前后位1。
评价标准:1.1 踝关节间隙呈“"中括号显示上端为胫距关节面内侧胫距关节面外侧腓距关节面仅上端关节面有少许胫骨影1.2 距骨上缘水平线同胫骨切线腓骨切线互成交角各为80°1。
3 胫骨的中轴线与距骨的垂直轴线相接续。
2 . 质控要点:2.1 小腿平伸足趾自然向上垂直不内斜或外斜2.2 中心线垂直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 达胶片。
(四)跟骨轴位1.评价标准:1。
1 跟骨投影其横径与纵径之比为1:21。
2 距下关节应显示。
2。
质控要点:2.1 足底与胶片垂直2。
2 中心线35°向头通过第五跖骨基底部。
(五)膝关节1.评价标准:1.1 膝关节间隙内外两侧等距约4—8mm股骨内外髁关节面切线与胫骨相应关节面切线平行1.2 胫骨嵴分离呈“笔架”样;1.3 腓骨头与股骨仅少部分重迭1。
4 髌骨居内外踝中间略偏外.2.质控要点2。
1 由于胫骨关节面前缘高于后缘内侧关节面前后倾角约13°外侧关节面前后倾角约10 因此体位设置应在股骨下方,经膝关节间隙呈切线垂直胶片2。
2 中心线垂直通过髌骨下缘膝关节侧位:1。
评价标准:1。
1 股骨内外髁重迭1。
2 股骨与髌骨分离髌股关节间隙清晰。
2。
质控要点:2.1 身体侧卧股骨下垫棉垫使股骨与胶片成6°角2.2 跟骨下垫高使胫骨平行胶片2。
3 中心垂直通过髌骨下缘。
(六) 髋关节髋关节前后位1。
评价标准:1。
1 髋关节面呈半圆形股骨头约1/2 与髋臼重叠1.2 股骨颈完全显示不与股骨大粗隆重迭小粗隆可见.2。
质控要点:2.1 由于股骨颈前旋18°则应取下肢足内旋18°可避免大粗隆与股骨颈过多重迭2.2 骨盘端正两骼前上棘等高2.3 中心线垂直通过骼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下1 英寸。
髋关节侧位:1.评价标准:1.1 股骨颈完全显示不变形无股骨大粗隆重迭影1。
2 股骨大粗隆与小粗隆相重迭。
2。
质控要点2.1 为使投影正确应掌握二个平行面即:中心线同髂前上棘与耻骨连线平行胶片与股骨颈轴线即:与髂前上棘同耻骨平行2。
2 中心线与胶片垂直通过髂前上棘与耻骨联线中点垂直下5 公分达胶片。
(七)颈椎颈椎前后位1。
评价标准:1.1 椎间关节显示清晰“心”形状即不完整“心”字样及双侧钩突关节(路施卡关节)显示;1。
2 下颌骨与枕骨相重迭,两侧下颌角呈“△”形显示;1.3 应显示颈椎3-7 椎体。
2.质控要点2。
1 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头不偏斜;2。
2 仰头使听鼻线垂直胶片;2。
3 中心线15°向头通过环状软骨下缘达胶片。
颈椎侧位:1.评价标准:1。
1 颈椎1—7 全部显示;1。
2 各椎体后缘呈单边显示;1。
3 下颌骨不与颈椎重迭;1.4 齿状突显示清楚。
1.质控要点:2.1 标准体位站立,两肩下垂、挺胸、眼平视、颈椎呈自然屈度;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2。
2 外耳孔垂线居胶片中线,片上缘包括外耳孔;2。
3 下齿反咬推出下颌骨使不与颈椎1—2 重迭;2。
4 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环状软骨垂直胶片;2.5 焦点胶片距离取180—200 公分。
颈椎斜位:1.评价标准:1。
1 颈椎2—7 椎间孔显示在椎骨影像正中偏后,对侧椎弓根位于椎体中线前缘,无下颌骨重迭;1。
2 颈椎2—7 椎间孔显示长类圆形;1.3 构成椎间孔前缘的上/下相邻椎体的唇状椎间隙界限清楚。
2。
质控要点:2.1 身体自然站立,身体旋转使冠状面与胶片成45°—50°角;2。
2 下颌骨前伸、齿反咬、两肩自然下垂;2。
3 中心线水平投射15°向头,通过环状软骨达胶片;2.4 后前斜位视察同侧椎间孔,前后斜位观察对侧椎间孔,片上左、右标记应注明清楚。
(八)腰椎腰椎前后位:1。
评价标准:1。
1 腰椎1-5 及骶椎1-2 显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