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考试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7江苏四市二模语文试卷

2017江苏四市二模语文试卷

2016-2017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2017年5月注意: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一个虎口没能脱险的人间惨剧,▲ 了整个春节期间的舆论场。

好多人指责逃票翻入虎园的游客▲ ,这没毛病。

只不过,世间的各种不堪与罪恶中,逃票实在▲ ,怎么就让一众旁观者咬牙切齿呢?A.贯穿责无旁贷无足轻重B.贯注咎由自取无足轻重C.贯注责无旁贷微不足道D.贯穿咎由自取微不足道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专家提醒市民,夏季健身体能消耗大,锻炼能否达到健身的目的,关键在于运动项目适宜、运动强度适当、运动时间合理。

B.从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里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自然之美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培育。

C.福岛核电站看不到头的灾难背后,是日本核能行业数十年来伪造安全报告、隐瞒死亡事故和对地震危险性估计不足造成的。

D.曹聚仁的《鲁迅评传》颇具见识,虽史料不足,但许多专家认为,“评传”无须对此要求太多,堪称迄今写得最好的鲁迅传记。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 ,▲ ,▲ 。

▲ ,▲ ,▲ 。

①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②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③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④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⑤“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⑥“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A.①⑤②⑥③④B.①⑥③④⑤②C.⑥③④①⑤②D.⑥④②⑤③①5.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分)国内的书店为何无法在专业阅读与公共阅读之间作出区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专业研究者往往不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更不愿投入到公共写作中去,而政府与社会对于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压制与吝啬,也使得公共文化雪上加霜,反倒成为一种奢侈消费。

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文学语言的创新,不仅要突破陈旧的传统,还要超越传统有所发展,突破和发展二者。

正如阳光和阴影一样,没有传统的冷静、幽暗,就无法反射创新的热烈和。

我们只有在把握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得心应手,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灵感。

A.相辅相成靓丽潇洒B.相反相成靓丽挥洒C.相辅相成亮丽挥洒D.相反相成亮丽潇洒2.下列诗句中,与例句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例句: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A.夜半醒来红烛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D.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任何一个时代,文化都会分出很多层次,比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复杂得多。

你看,,,,。

,。

他们两个人的共性反倒显现出来了因为两者的文化人格判然有别我们要衡量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在文化上的高低如果与后来那批沉溺于清谈、喝酒、吃药、打铁的魏晋名士比就远不如对比他们在军事上的输赢方便很难找到统一的数字化标准A.B.C.D.4.老师准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描写祖国山川风物的文学作品,打算按照所写的地域编为两个专题:甲、巴山蜀水岭南;乙、骏马秋风塞上。

下列作品与专题名称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锦江春色来天地——都江堰》《李清照的汴京情结》《不教胡马度阴山——呼和浩特》《共来百越文身地——柳州》《烟波浩渺岳阳楼》《秦时明月汉时关——天水》《锦官城外柏森森》《遥梦敦煌》A.甲:乙:B.甲:乙:C.甲:乙:D.甲:乙:5.网约专车基于互联网约车平台,乘客主要通过等移动设备完成订单预约及支付。

阅读右图,其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从年龄上看,80后到00后成为了专车乘客的主力,占比超过90%。

2017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二十四节气的▲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

如“惊蛰”,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地向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历代诗人也以天地节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并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实不虚和▲。

A.气候不谋而合不可思议B.气候不约而同不可理喻C.物候不约而同不可思议D.物候不谋而合不可理喻1.C。

注意比较不同语素的差异,“气候”应该是与气象有关,“物候”则是生物学现象,从语境看,讲的不是天气,而是生物的变化。

“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有二,一是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侧重动作;二是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作谓语,“不约而同”多作状语。

有趣的是,2016届南京盐城一模的第一题词语辨析也涉及了“不可理喻”,当时是与“捉摸不透”比较。

此外,文科附加题的第一题文学常识也重复了2014届的文科附加题对“二程”的考查,难道是为了向过往的经典试卷致敬吗?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后,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功构建,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

B.二次元电影《你的名字》火遍全国,浪漫唯美的故事、让人有截屏冲动的精美画面,广大网友如痴如醉,带给人前所未有的体验。

C.成都市区金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确定了古蜀文明考古学意义上的“宝墩、三星堆、金沙三部曲”,从而解决了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D.2017 年《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大约 66.72%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过去一年“一本书都没有读”。

2.A(B“广大网友”一句偷换主语;C“确定了”后面宾语残缺,“解决了”与“来龙去脉”搭配不当;D“大约”与“左右”重复赘余)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A.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2017南京、盐城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含附加)详解

2017南京、盐城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解析(含附加)详解

南京市、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文学语言的创新,不仅要突破陈旧的传统,还要超越传统有所发展,突破和发展二者▲。

正如阳光和阴影一样,没有传统的冷静、幽暗,就无法反射创新的热烈和▲。

我们只有在把握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得心应手,▲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灵感。

A.相辅相成靓丽潇洒B.相反相成靓丽挥洒C.相辅相成亮丽挥洒D.相反相成亮丽潇洒2.下列诗句中,与例句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例句: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A.夜半醒来红烛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D.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任何一个时代,文化都会分出很多层次,比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复杂得多。

你看,▲,▲,▲,▲。

▲,▲。

①他们两个人的共性反倒显现出来了②因为两者的文化人格判然有别③我们要衡量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在文化上的高低④如果与后来那批沉溺于清谈、喝酒、吃药、打铁的魏晋名士比⑤就远不如对比他们在军事上的输赢方便⑥很难找到统一的数字化标准A.③⑤④②⑥①B.③⑤②⑥④①C.②③⑥④①⑤D.②③⑥①④⑤4.老师准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描写祖国山川风物的文学作品,打算按照所写的地域编为两个专题:甲、巴山蜀水岭南;乙、骏马秋风塞上。

下列作品与专题名称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⑴《锦江春色来天地——都江堰》⑵《李清照的汴京情结》⑶《不教胡马度阴山——呼和浩特》⑷《共来百越文身地——柳州》⑸《烟波浩渺岳阳楼》⑹《秦时明月汉时关——天水》⑺《锦官城外柏森森》⑻《遥梦敦煌》A.甲:⑵⑸⑺乙:⑶⑷⑻B.甲:⑴⑷⑺乙:⑶⑹⑻C.甲:⑴⑸⑻乙:⑶⑹⑺D.甲:⑴⑵⑸乙:⑷⑹⑻5.“网约专车”基于互联网约车平台,乘客主要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完成订单预约及支付。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语文试题(二)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语文试题(二)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试卷(二)语文(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史上大人物的名字___▲,可真正禁得住光阴测试和道义检验的却寥寥。

有的凭权势或时运,固可▲,但验明真身后很快即▲,甚至被弃汰如粪,沦为恶名。

A.俯拾皆是盛极一时杳无音信B.比比皆是烜赫一时暗淡无光C.俯拾皆是烜赫一时杳无音信D.比比皆是盛极一时暗淡无光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朝方炮弹疑似落入野山而非军事区,韩国军方于当地时间下午4时15分向江华郡乔栋面大约130名左右居民下达回避命令。

B.之前,奥巴马政府向韩国施压,要求韩总统朴槿惠不要参加将在北京举行的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韩官员进一步表示,朴槿惠尚未就是否出席中国政府的纪念活动做出任何决定。

C.近日,哈尔滨市警方破获犯罪嫌疑人冒充手机机主补办手机卡,继而转走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存款的系列非接触性盗窃案件。

D.事实上,中国网速的问题早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业界就此已探讨多年。

根据网络民调显示,多数消费者对于网速及网价的体验并不满意。

3.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语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拍闼送青来。

C.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4. ▲,▲,▲,▲, ▲。

而这,正是仰仗自己经验所带来的局限。

①然后无比坚信它的正确性②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处世哲学③放在另一刻上未必可行④很多人习惯将自己多年的经验用于某一刻⑤但是,在这一刻上行得通的经验A.②①④⑤③B.②④①⑤③C.④⑤③②①D.④②①⑤③5.对这则漫画的意蕴表达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表达了对果农不务正业的批判。

B.表达了对画中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赞赏。

C.讽刺了不切实际,纸上谈兵的行为。

盐城市大丰区2017届初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盐城市大丰区2017届初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届初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

考试形式为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一、积累与运用(35分)1.名句默写。

(10分)(1) ,有过则改。

(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2)问渠哪得清如许? 。

(朱熹《观书有感》)(3)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4)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5)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6)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7)陆游《游山西村》中“,”既表达了诗人看到胜景迭出的喜悦,又给人以逆境中孕育希望的启示。

(8)杨绛先生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这种面对人生悲喜得失的"淡定与从容"需要有“,”的豁达胸襟。

(填写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最美人间四月天”,四月是个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时节。

位于大丰区新丰镇的"荷兰花海"还没到四月已经繁花似海,清明小长假期间进入景区的几条道路更是被mu名而来的游客围得水泄不通。

进入花海,五颜六色的郁金香似乎给大地铺上了一层五彩缤纷的地毯。

rui智而浪漫的园艺师给它们好听的名字白色的叫净水,真的名幅其实如水一样纯净橙色的名为皇帝,果真像皇上一样慵容华贵,红色的称为狮王,如狮子一样威风凛凛.┈(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3分)mu名而来rui智威风凛凛.(2)上面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分)改;改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公共汽车上是否该给有需要的人士让座?对此,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晚上,人们悠闲地在河滨公园散步,明亮的路灯突然戛然而出,四周一片漆黑。

C.在盐城南洋机场爸爸与十年未见的张叔叔萍水相逢,两人不由得热泪盈眶。

【南京盐城】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南京盐城】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考二模语文试卷

南京市、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次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横线上。

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很多人看来,纪检干部,“老纪检”的脸上却总挂着笑容。

经他查办的大案要案很多,有些至今还被业内同行。

“老纪检”说,诱惑时常有,一不小心就容易栽跟头,可,既然选择了纪检事业,就不能有发财的念头,与民争利的事更不能干。

A.不苟言笑啧啧称奇出水才看两腿泥B.谨言慎行啧啧称奇锥子没有两头尖C.谨言慎行津津乐道出水才看两腿泥D.不苟言笑津津乐道锥子没有两头尖2.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就社会效果而言,《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热播不仅带动了《诗经》等传统文化类图书阅读升温,还引发了同名书籍的持续热销。

B. 工商资本下乡,应该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把“老板”与“老乡”的优势结合起来,让农民通过土地等资源获得应有利益。

C. 2017十大媒体流行语近期发布,这十个词条概括了一年中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事、世情、民心,描述了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界万象。

D. 长期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受到地震、海啸、洪水、风暴潮等诸多自然灾害,迫切需要利用大数据来提高自身的减灾应对能力。

3.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七月》是一份集体的、或曰“大我”的回忆。

因为是回忆,所以思绪是流动的,叙述是跳荡的。

一根或起或伏、若明若暗的线,牵绾起活泼的思绪、跳荡的旋律。

《七月》追述春夏秋冬的故事,却不是记录春夏秋冬的《月令》;铺叙一岁耕桑的苦乐,却不是安排耕种与收获的农书。

因为是“大我”,所以它可以包容无数对“小我”。

它是阳刚的,却不妨阳刚中有阴柔。

它尽可以在一个大结构中,细心经营一个一个的小结构,《七月》为平平常常的劳作注入了生命,。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南京联合体九年级2017届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国市级联考】江苏南京联合体九年级2017届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年南京联合体质量调研检测试卷(二)九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标“▲”处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1. 用正楷字或行楷字将下列诗句抄写在田字格中。

亲近山水聆听天籁【答案】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正确,工整,美观。

【解析】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

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

此题应该注意“籁”字的结构安排要合理,在田字格的位置要恰当,结构要匀称,字迹要工整。

2.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晌.午(2)干涸.(3)chuān流不息(4)长途bá涉【答案】shǎng hé 川跋【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川流不息”意思是河水流动不停。

亦形容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不要把“川”字误写为“穿”字。

3. 用诗文原句填空,其中(2)(3)两题还需填写出处或作者.....。

(1)子曰:“ ,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2),地利不如人和。

(《·公孙丑下》)(3),悠然见南山。

(《饮酒》)(4)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6)水光潋滟晴方好,。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7)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8)“家书抵万金”,《次北固山下》中一句“,”是王湾托大雁遥寄的乡愁,教材推荐的名著《》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也是提高思想修养和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

【答案】(1)温故而知新(2)天时不如地利孟子(3)采菊东篱下陶渊明(4)天涯若比邻(5)不畏浮云遮望眼(6)山色空蒙雨亦奇(7)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傅雷家书》【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考试及答案————————————————————————————————作者:————————————————————————————————日期:2017南京盐城二模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二十四节气的▲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

如“惊蛰”,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地向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历代诗人也以天地节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并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实不虚和▲。

A.气候不谋而合不可思议B.气候不约而同不可理喻C.物候不约而同不可思议D.物候不谋而合不可理喻1.C。

注意比较不同语素的差异,“气候”应该是与气象有关,“物候”则是生物学现象,从语境看,讲的不是天气,而是生物的变化。

“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有二,一是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侧重动作;二是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作谓语,“不约而同”多作状语。

有趣的是,2016届南京盐城一模的第一题词语辨析也涉及了“不可理喻”,当时是与“捉摸不透”比较。

此外,文科附加题的第一题文学常识也重复了2014届的文科附加题对“二程”的考查,难道是为了向过往的经典试卷致敬吗?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后,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功构建,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

B.二次元电影《你的名字》火遍全国,浪漫唯美的故事、让人有截屏冲动的精美画面,广大网友如痴如醉,带给人前所未有的体验。

C.成都市区金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确定了古蜀文明考古学意义上的“宝墩、三星堆、金沙三部曲”,从而解决了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D.2017 年《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大约 66.72%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过去一年“一本书都没有读”。

2.A(B“广大网友”一句偷换主语;C“确定了”后面宾语残缺,“解决了”与“来龙去脉”搭配不当;D“大约”与“左右”重复赘余)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A.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心澄如镜,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谦逊的心态。

C.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D.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3.D(可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A选项中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出自陶渊明的《移居二首》,指遇到非常优秀的文章大家共同阅读思考,品味出其中的奇妙与含义,遇到不同的观点大家共同讨论分析。

与语境相符。

B选项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原意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与语境相符。

C选项中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出自韩愈的《调张籍》,比喻力量很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

与语境相符。

D选项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出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原词的意思是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这里的梅花正是陆游不懈抗争的精神和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完美写照,所以与语境不符。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答案解说中所给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是不得体的引用,“落红”意味着花的凋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自己以此自勉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对退休的老一辈引用这样的诗词,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我觉得这很不得体,无异于在老人的生日宴会上演唱一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4.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3 分)(▲)A.杏林分种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B.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C.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D.杏坛文章传承远,楼观道德浸润深4.D。

第四题对联题是最近多个大市模拟考试的热门题型,本次南京二模同样予以关注,并且将命题方向瞄准对联的实用价值,在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的形势下,这样的命题角度是很好的。

对“杏坛”“杏林”的关注,切中了大多数语文课堂的最易忽略的地方(传统文化不是陈腐古旧的代名词,我们尤其要关注的是那些流传至今并继续存在使用价值的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觉得,本题的命题方式和其他大市的对联题相比,的确技高一筹。

本题所给答案为D选项。

其中A选项是送给医生的,“杏林”“桔井”分别出自“龙蟠桔井”、“虎踞杏林”的故事,皆用于医生,最好是中医;B选项的对联常见于古琴古筝,也见于农村戏台;C选项更适合老师送给学生。

但是实际上,D选项的出句中“坛”“章”“承”三字皆为平声,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对联平仄规则,出句不管以今音还是古韵看,都不合对联格律。

百度此句,有“杏坛礼乐传承远”一句,合乎平仄,疑为原句。

命题人也许是怕学生不知道“礼乐”的意思,于是将本为“仄仄”的“礼乐”改为“平平”的“文章”,但是这位命题人似乎没有想到,对联是有规则的,失去了平仄的美感,就是简单的标语与通俗的口号(我们学文科的同学要记得对那种以“宽对”搪塞忽视平仄的行为和“现代汉语对联可以不讲平仄”的错误观点予以批判);对句“德”字以古音看是仄声,也是出律的,如以今音看为平声,是可以的,因此下句的平仄问题可以忽略。

以奇巧对来分析本联平仄太复杂,应该不是命题人原意,略。

另外,D选项似乎更适合送给学校,而不适合送给老师;更何况,在今天高三语文课只是练习加上讲题的大多数学校,送这样的对联给语文老师,说他(她)“文章传承远”,“道德浸润深”,这可能会让很多语文老师觉得不好意思的(很惭愧,包括本人在内)。

如果说这是勉励,那还不如用C来勉励呢。

总的来看,D选项作为对联,抛开句意是否合乎题干要求不谈,仅从对联基本常识角度来,就应该首先排除D选项,将其作为正确选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本该是关注传统文化的一道题恰恰成了最没有文化的,这真是黑色幽默。

可以想象,面对一道说起来是关注传统文化、关注国学常识的对联题,当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常识的学生在发现ABC都不适合但是D问题也很严重因而无比纠结、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无助与彷徨。

也许他们会想,难道我们做的是“假二模”吗?5.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①倒洗澡水连盆中的婴儿一起倒掉,显然不明智。

②在中国古代,教化的目的是传播礼乐文明,规范社会秩序。

③如果能抛弃成见,不因名累实,这一概念必将以新的面貌进入学术界,实现其当代意义。

④如果提倡教化,很有可能被视为封建思想的死灰复燃,从而遭到严厉批判。

⑤但在 20 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教化”变成了等同于吃人礼教的一个贬义词。

A.②③⑤④①B.②⑤④①③C.①②⑤④③D.①⑤④②③5.B二、文言文阅读(18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诲侄等书元稹【向阳按: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教导侄子元伦和元郑而写的。

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懂得并记取元氏家族的历史,特别是父辈早年生活的艰难;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诲两个侄子勤学。

】告仑等:吾谪窜方始,见汝未期,粗以所怀,贻诲于汝。

【我被贬官外放刚刚开始,再见到你们的时间难以预期,我简略地把所想到的心思,留给你们作为教诲】汝等心志未立,冠岁行登【行,即将;登,达到。

“登”是个常考常用的实词,今有成语“五谷丰登”,登,成熟;2013年课标全国Ⅰ卷《马文升传》,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错误,应为“考中”】,能不自惧【警惕】?吾不能远谕【谕,比方,同“喻”】他人【略同今人常讲之“远的我就不说了”】,汝独不见吾兄之奉【奉行】家法乎?吾家世俭贫,先人遗训常恐置产怠【使动,使......懒惰】子孙,故家无樵苏之地①【樵苏之地:指薄田。

樵苏:砍柴与取草。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尔所详也。

吾窃见吾兄,自二十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请求给予】羁游,以相给足。

然而吾生三十二年矣,知衣食之所自,始东都为御史时。

吾常自思,尚不省【懂得】受吾兄正色【严肃】之训,而况于鞭笞诘责乎?【这实际拿自己不理解哥哥来衬托哥哥持家不易】吾尚有血诚【至诚】,将告于汝:吾幼乏岐嶷②【形容幼年聪慧】,十岁知方【方:道理。

语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严毅【严厉刚毅】之训不闻,师友之资【资助】尽废。

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慈母的教诲】一言之叹,遂志于学。

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到】陆姊夫【指作者的姐夫陆翰】师授【拜师求教】,栖栖勤勤其始也。

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窥,观赏。

园,花园。

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

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矣。

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沾命:受命。

指做了小官】,粗成一名。

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复【报答】,下未能减亲戚之饥寒,抱衅【1.指处于嫌疑危难之中,2.负罪】终身,偷活今日。

故李密云:“生愿为人兄,得奉养之日长。

”吾每念此言,无不雨涕。

汝等又见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尚知之乎?【效命职守从无全身避祸的念头,遇到情况就有舍弃生命的心志,你们还知道吗?】吾此意虽吾兄弟未忍及此,盖以往岁忝职【惭愧地就任】谏官,不忍小见【个人的小小意见】,妄干朝听【胡乱干涉朝廷的听闻】,谪弃河南,泣血西归,生死无告。

不幸馀命不殒,重戴冠缨【指重新做官】,常誓效死君前,扬名后代,殁【死后】有以谢【告慰】先人于地下耳。

呜呼!及其时而不思【在当时想不到这些】,既思之而不及【等到想起来就来不及了】,尚何言哉?今汝等父母天地【指父母都在】,兄弟成行,不于此时佩服【敬仰钦服,指认真研读】诗书,以求荣达,其为人耶【那还算人吗】?其曰人耶【那还可以叫人吗?叔叔骂人太狠了!】?汝等出入游从,亦宜切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